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贾湖骨笛发现者:这才是贾湖骨笛真正的发现过程

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张居中

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播出的第三期节目中,呈现了河南博物院贾湖骨笛这一件珍贵文物,作为节目组的顾问和一名考古工作者,我深感自豪。

节目播出后,许多观众都迫切想了解贾湖骨笛以及贾湖遗址的更多信息,作为贾湖骨笛的发现者、贾湖遗址发掘领队和主要研究者之一,我觉得有必要将贾湖骨笛的发现与研究的历程向社会、向公众进行简要介绍,以补充节目中没有呈现的一些信息。

目前社会上流传的关于贾湖骨笛的信息误传,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认识的渐进性,导致阶段性成果有出入造成的;二是时间较久,导致有些老先生记忆模糊不清造成的;三是信息混乱,传播过程中以讹传讹造成的。而这三种情况,几乎都没有恶意,这是应该肯定的。

我是1984年9月,以河南考古所第一(史前)研究室副主任的身份,主持贾湖遗址第二次发掘,开始我的30多年贾湖研究生涯的,也从此与贾湖遗址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贾湖骨笛的发现与研究,是我此项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1986年五一节刚过,贾湖遗址第四次发掘正在继续紧张的进行中,负责发掘23号探方的技工贾分良把我和同在考古工地现场的我的师弟杨振威叫过来观看刚刚清理出的78号墓。

该墓主人头部和部分上身被其他墓葬打破不存,唯腰部以下保存尚好,股骨外侧有两段骨管,分别编为M78:1号和M78:2号,均稍残,在其一侧管壁见有7个圆形穿孔,贾分良认为很像“笛儿”,还有其他技工认为像箫。

当时我认为,不管是笛还是萧,都是乐器,就目前的初步观察,既不是笛,也不是箫,究竟是不是乐器,什么乐器,需请音乐家进行权威专业鉴定后方可下结论,目前先暂时按“穿孔骨管”来记录。这是此类器物的第一次面世!

第一次出土的M78:1号这支骨笛后来调拨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现被国博收藏,这是后话。之后又有其他墓葬出土有这类标本,虽大多记录为“穿孔骨管”,但也有技工记为“笛形器”或“箫形器”的。

这类器物到底是不是乐器?如何吹奏?发声原理如何?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如何定名?成为萦绕在我心中的一个未解之谜!

由于我是搞考古的,音乐知识十分匮乏,要想对出土的骨笛进行深入研究并定名,就需要请教有关专家。

1986年8月,中国音乐学会在河南郑州举办“纪念朱载堉诞辰500周年学术研讨会”,吕骥、黄翔鹏、赵沨、李纯一等大腕儿云集,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为“穿孔骨管”定性的良机!

于是我请河南考古所因为出土古编钟测音与部分音乐家合作过的老前辈李景华先生和赵世刚先生引荐,兴致勃勃的来到音乐家们下榻的中州宾馆。

没想到刚到一楼请教其中一位专家,就得到了“音孔太细,吹出的音肯定很尖细,很难吹出音列,不可能是乐器,顶多是打猎时的哨子”这样的结论!一盆凉水泼下,我们也失去了接着请教的兴致,只能悻悻而归!在随后的发掘中,又陆续发现了多件此类“穿孔骨管”。

1987年春,贾湖遗址进行第六次发掘,5月的一天,在清理第282号墓时,发现该墓墓主人左股骨内侧放置的1支完整无损的“穿孔骨管”,管身上有7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按音孔和一个不知有何作用的小孔;左股骨外侧还放置一支断了三节,并打了六组的缀合孔的同类器,分别编为M282:20号和M282:21号。

当时适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裴明相与陈嘉祥两位老先生到工地检查工作,裴老一见这支骨管,兴高采烈,不顾拂掉骨器身上的泥土,便按吹箫的方式对嘴吹着表演起来,由于骨器内的泥土当时尚末进行清理,还不能吹出声来。

截止到这次发掘,先后出土了20多支“穿孔骨管”,大多7孔,还有5、6、8孔笛各一支,其中尤以M282:20号保存最好,毫无残缺,而且油光发亮,显系长期把玩所致。标本的增加,更使我增加了定性为乐器的信心!此次发掘,还有甲骨契刻符号等重要发现。

发掘结束后,为了确认贾湖“穿孔骨管”的乐器属性,以及甲骨契刻符号的性质,我和郝本性所长、裴明相先生及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的宋予秦老师一同携带贾湖M282:20骨器以及主要契刻符号标本来到北京。

在先后请教了胡厚宣、张正琅、苏秉琦、俞伟超、张忠培、严文明、李学勤、高明、裘锡圭等先生后,我们联系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黄翔鹏、吴昭、萧兴华等多位先生,但只联系到了萧先生,我们约好在北京前海西街北京市考古所北大门见的面。

萧先生当时一见到这件骨器便大吃一惊,因为它的构造和新疆哈萨克族的吹奏乐器斯布斯额(汉名应为直吹木笛)和新疆塔吉克族的鹰骨笛极为相似,认为它就是一件乐器,它的出现,比历史上任何关于笛的记载、出土的文物和砖雕绘画都要早数千年!

为了确定这支骨管能否吹出乐音,萧先生当即便带我们一行到中央民族乐团找到刘文金团长,当时中央民族乐团管乐声部正在排练,当刘团长听了我们简单的介绍之后,便在排练休息时召集管乐声部的好几位先生来试奏。

但只有笛子演奏家宁保生首先用斜吹的方法吹出了它的基本音阶,这一结果使所有在场的人都受到了很大的鼓舞。贾湖“穿孔骨管”的乐器属性确定无疑!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和萧先生是1983年4月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河南考古新发现展览”的展厅里认识的,但当时贾湖遗址还没有开始发掘。萧先生多次参观该展览,我们相谈甚欢,给他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这也可能是他最近把这两个事情记混在一起的原因。

萧先生对此非常重视,于1987年11月3日,约定了黄翔鹏、童忠良先生及徐桃英、顾伯宝工程师前往郑州,并携带stroboconn闪光频谱测音仪,由黄、童二先生监测,我萧先生和徐桃英吹奏,顾伯宝操机。

首先对当时出土的最完整的M282:20号骨笛进行了音序的测试,萧先生还和徐桃英分别用斜吹的方法吹奏了上行和下行的音序,又分别吹奏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相当准确的音高和坚实而又燎亮的音色,使在场的人都大为震惊,因为这只骨笛,使所有在场的人第一次听到了用八千年前制作的骨笛在今天发出动人的乐声。

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当时对M282:20号骨笛得出两条初步结论:1.舞阳出土的骨笛具备音阶结构,是乐器。2.可以吹奏旋律,是我国音乐考古史中出现最早的吹奏乐器实物,这也是我国任何典籍上都末见记载的乐器实物。他的发现,改写了中国音乐史。

这个初步研究结果,连同贾湖遗址具有原始文字性质的甲骨契刻符号等重要考古发现一起,在1987年12月上旬“河南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上向社会公布,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关于这次初步研究结果,黄翔鹏先生曾撰写了一篇论文在《文物》杂志与我撰写的贾湖遗址发掘简报一同发表。黄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认为贾湖骨笛的音阶结构类似清商音阶六声或下徵调音阶七声。

至于定名,鉴于当时有先生提出贾湖骨笛的形状和吹奏方式类似河南民间的“筹”,黄先生认为,一个祖先有许多后代,不能以其中一个后代的名字为祖先命名,还是约定俗成,以“骨笛”名之即可。

提起简报,还有一个关于骨笛材料的小插曲。1988年,我们为了研究骨笛制作所用骨料,请教了到河南考古所访问的一位著名考古学家。

要知道鉴定动物骨骼的长骨主要靠两端骨关节,而骨笛的两端骨关节均已锯掉,无法准确鉴定,这位专家大概受鹰骨笛的固定思维影响,就讲大概是猛禽吧,所以我就在贾湖简报中讲骨笛可能是猛禽的骨骼所制。

后来我在进一步系统整理贾湖出土动物骨骼时,发现了一件制作骨笛的半成品,一端骨关节已锯掉,另一端还没锯,便于鉴定动物属性,于是特地找到我国著名鸟类专家计宏祥先生,经鉴定为丹顶鹤尺骨,终于真相大白,并把这一鉴定结果收录进最终考古发掘报告《舞阳贾湖》一书中。

但直到现在,还有人讲贾湖骨笛是猛禽骨骼制成,可能没看到后来的成果!

1991年夏,我又请萧先生和顾国宝工程师,携带测音设备来到郑州河南省考古研究所,与我一起对保存较好具备测音条件的几支贾湖骨笛进行了系统测音研究。

发现:距今9000——8500年的贾湖一期发现的六孔骨笛可以吹奏出完备的五声音阶,距今 8500——8000年间的贾湖二期出土的七孔骨笛可以吹奏出完备的六声音阶和不完备的七声音阶,距今8000年左右贾湖三期出土的八孔骨笛可以吹奏出完备的七声音阶;

而且C6这个音符一直贯穿在贾湖聚落1500年的音乐语汇之中,并且一直影响到了今天!这一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收录在1999年出版的我编著的《舞阳贾湖》一书中。该书曾在中国文物报组织的“20世纪最佳文博图书”评选活动中被评为“20世纪最佳考古报告”之一。

1999年,在王昌遂先生的推介下,贾湖骨笛的发现与研究的成果被世界著名杂志“Nature”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著名媒体都进行了报道,目前贾湖骨笛的发现已被国外著名百科全书收录,并被很多大学收入考古学教科书。

2001年和2013年,贾湖遗址又先后进行了第7、第8次发掘,其中又各出土了10多支骨笛。

此次国家宝藏节目播出前,河南博物院的马萧林院长委托我对贾湖骨笛做一个简短的总结,我在他提供的文字上,修改成这么一段文字:

“贾湖M282:20号骨笛,1987年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282号墓,长23.1厘米,七孔,是贾湖骨笛中保存最为完整,经现代测音音准最佳的一支。

该遗址目前共出土骨笛40多支,大多7个音孔,个别有2孔、5孔、六孔或8孔,皆以鹤类禽鸟中空的尺骨制成,距今9000——7500年,从早到晚可以吹奏出完备的五声音阶、六声音阶至七声音阶,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他的出土,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堪称中国古代音乐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世界音乐文明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也算是对贾湖骨笛的发现与研究的一个总结吧!

在对第7、第8次新出土骨笛的研究中,上海音乐学院的刘正国先生均参与其中,并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贾湖骨笛就是古代文献记载中的“龠”,目前他申报的国家重大社科项目“古代管乐器的整理与研究”已成功立项,其中把贾湖骨笛研究列为子课题之一。

我的母校郑州大学在王子初先生的带领下,也在从事贾湖骨笛的研究。相信在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祖先留下的贾湖骨笛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在强调文化自信,并让文物活起来的新形势下,定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的“国家宝藏”系列节目,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虽然在艺术创作、社会背景、历史事实、考古知识等方面的磨合上还存在不小的挑战。

但这也是每一个文博知识普及节目制作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总结起来是因为涉及不同内容和成果呈现形式的特点决定的,这都是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和解决的,大家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是一致的。

国家宝藏节目播出以后,让更多的观众接触到广大考古工作者的成果,走进博物馆,了解文物,了解历史,推动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考古这一项伟大而自豪的事业,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一起看《国家宝藏》对贾湖骨笛前世传奇的演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贾湖骨笛:改写中国和世界音乐史
东北兴隆洼文化的骨笛,比肩于贾湖遗址的骨笛,华夏古老乐器之一
个人珍藏——新石器时代骨笛
贾湖文化
贾湖骨笛,九千年的绝响
中华上下五千年可能要改改了,这件古物能把我国文明史提前数千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