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心学史(汉唐篇)
userphoto

2023.03.14 内蒙古

关注

汉代到唐代,中国心学出现儒释道三家争鸣的情况。正是这几百年间的积累,特别是受到外来佛教的刺激,才有宋明心学的大爆发。

汉代心学

汉代心学主要事件为儒家获得正统地位为,代表人物是董仲舒。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哲学家。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华帝国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宋儒也把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视为天理。
董仲舒解读《春秋》时提出,尊礼重信是由于人有良心。他说:“《春秋》贤而举之,以为天下法,曰礼而信。礼无不答,施无不报,天之数也。今我君臣同姓适女,女无良心,礼以不答,有恐畏我,何其不夷狄也?”
天人感应,根本是因为天人都是由同一个气形成。董仲舒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天下治理良好,百姓志气平和,天地万物也是一片和谐;天下出现民乱,自然灾害随处而来。他把自然灾害视为上天对统治者的警示,说:“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癖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天人感应,说得其实是修身明德的道理,明儒宋濂指出:“凡存心养性之理,穷神知化之方,天人感应之机,治忽存亡之候,莫不毕书之。”

魏晋心学


汉末儒家经学式微,魏晋时期玄学成为思想主流,这是要调和儒道两家的思想风潮。玄学提倡贵无、顺自然,产生“无心”的观点。无心,不是简单的没有心,而是没有主观私心。玄学家郭像(约252—312)说“夫心以用伤,则养心者,其唯不用心乎”,认为用心则损害自然。又说:“夫圣人之心,极两仪之至会,穷万物之妙数。故能体化合变。无往不可,磅礡万物,无物不然。世以乱故求我,我无心也。我苟无心,亦何为不应世哉!”无心,其实就遵循本性的自然心。不过,把思虑一律否定,只会彻底沦为空无。
南北朝时期西魏名臣苏绰(498—546)提出“治心”、“清心”等概念。他认为治民者的关键在于“清心”,即要使“心气清和,志意端静”,这样,邪恶的想法就不会产生,所以“治民之本,先在治心”。苏绰在《六条诏书》中说:“凡治民之礼,先当治心。心者,一身之主,百行之本。心不清净,则思虑妄生。思虑妄生,则见理不明。见理不明,则是非谬乱。是非谬乱,则一身不能自治,安能治民也!是以治民之要,在清心而已。夫所谓清心者,非不贪货财之谓也,乃欲使心气清和,志意端静。心和志静,则邪僻之虑,无因而作。”
“心学”一词,已经在道教典籍中出现。道教心学的表现形式是仙学。《洞真太上隐书》说:“夫仙者心学,心诚则成;仙道者内求,内密则道来矣,夫真者修寂,洞静则合真;神者须感,积感则灵通,常能守此,则去仙日近矣。”
佛教在汉代中页传入中国,在南北朝已经形成与儒家、道教三足鼎立之势。中国佛教宗派最盛者是禅宗。禅宗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为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所以亦称佛心宗。禅宗心学自然是博大精深,对儒学的发展也有刺激作用。禅宗代表著作《六祖坛经》提到:“一行三昧中,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直心是。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说法直。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心坐不动,除妄不起心。”

唐代心学

唐代,面对佛道两家的盛行,儒家自觉进行革新。
韩愈(768—823),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不仅希望文起八代之衰,更希望以文章宣扬儒学、继承儒家道统。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派遣使者到长安西边重镇凤翔迎佛骨,一时间京城信佛之风更胜,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在谈论佛教佛学。对此,韩愈不无感慨:孔孟之后,道不得其传,圣人不作,致使佛老之说盛行。他痛批佛教荒诞的《论佛骨表》让皇帝大怒,被贬到广东当潮州刺史。
“道统说”是韩愈对儒学发展的一大贡献,指出儒家道统在孔孟之后便中断,因而要承接孔孟道统,“道学”一词由此而来。他推崇的《孟子》、《大学》,排击佛教,对宋明儒学有重大影响。韩愈也为岭南带来道统,这里后世出现了三位继承道统的大儒。
李翱(772—841),字习之,唐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李翱是韩愈的学生和朋友,协助推进古文运动的同时亦努力钻研儒家经典,发挥其精微。与佛学的严密精深相比,当时的儒家学说特别是有关宇宙观的学说显得粗糙,所以要崇儒排佛必须构建好儒家的宇宙观。
李翱推崇的《中庸》并发挥里边“天命之谓性”的思想而提出“复性”说,又以“性命之源”作为“复性”的理论基础,启发了宋代心性之学。他说:“遂书于书,以开诚明之源,而缺绝废弃不扬之道,几可以传于时,命曰《复性书》,以理其心,以传乎其人。”《中庸》被后世儒者所肯定,朱熹把《中庸》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为四书。
另外,唐代道教继承魏晋修仙即修心的观点,认为修道即修心,《内观经》说:“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略谈李翱《复性书》
从朱熹到王守仁——孟子思想提升的延续
心学诠释的当代视野——景海峰
刘立夫 | 程颢:禅学对儒家的危害最大
推介||丁为祥·儒佛因缘:宋明理学中的批判精神与排拒意识
蔡氏意学:接续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心物双破,唯意真实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