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CIT专题】Stone教授:“介入无植入”,理想与现实还有多远?

从裸金属支架(BMS)发明至今,我们已经走了很长的道路,然而,支架内再狭窄却成为35年来介入治疗的致命伤害。3月30日,在第十五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2017)上,国际知名介入专家、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Gregg W. Stone教授为我们回顾了各代支架出现再狭窄的风险,并针对目前生物可吸收支架(BRS)的新证据进行了汇总分析。


图1. Stone教授在报告现场。


从BMS到DES,支架内再狭窄问题亟待解决

自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起,到BMS的发明与应用,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风险高达20%~50%。为解决这一问题,之后发明了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DES),通过在不锈钢骨架表面喷涂载有抗平滑肌增殖药物的高分子涂层,药物缓慢释放,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显著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


但此类支架上市后,新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即极晚期(>1年)支架内再狭窄。为解决这一问题,第二代DES采用钴铬合金骨架加可降解药物涂层,支架梁的设计更灵活,通过性更佳,涂层亲和性更好,降解后可减轻血管炎症发生。但其靶血管失败风险较BMS未见降低,而是随着植入时间延长而增加(图2)。


图2. BMS及两代DES靶血管失败风险比较。


BMS植入1年内的靶病变失败率明显高于DES,但1~5年靶病变失败率最高的是第一代DES,其可能原因为第一代DES的极晚期支架内再狭窄风险高。第二代DES的靶血管失败风险与BMS相比未见明显差异。


第一代BRS,安全性及有效性仍有不足

为了减少早期及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再狭窄,并降低对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依赖,BRS应运而生。BRS在第一年为病变血管提供支撑及药物释放,在随后2~4年内全部降解,去除了出现极晚期不良事件的温床。此外,BRS可使血管最终恢复自然形态及舒缩功能,降低1年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分叉病变、弥漫性病变及支架内再狭窄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式,且保证了无创影像学检查的可能性。


Absorb作为FDA批准的第一个BRS,以聚左旋乳酸为骨架,支架梁厚度为150 μm,其上附以依维莫司,其药物释放与CoCr-EES相似。OCT结果提示,第二代DES植入5年后,组织在支架内增生,使管腔面积减小,而BRS植入5年后支架被完全吸收,血管舒缩功能不受限制且形态正常,管腔面积未见明显减小(图3)。


图3. 比较DES与BRS植入后5年OCT评估。


尽管如此,第一代BRS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外径大、通过性及可视性欠佳等,对术者的操作技术要求更高,且需要更精确评估所需支架尺寸,必要时行冠脉内影像学检查,此外还可能出现支架回缩、支架梁更厚而致围术期心肌梗死、腔内支架解体以及更高的支架内血栓形成率。


ABSORB III研究发现,BRS组与DES组的1年靶病变失败率分别为7.7%和6.0%(组间差异1.7%,P非劣效性=0.007,P优效性=0.16),1年支架内血栓形成率分别为1.54%、0.74%(P=0.13)(图4)。


图4. 比较BRS与DES植入后1年的靶病变失败率。


BRS植入,优化技术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ABSORB研究中的术者大多为首次使用BRS,部分术者将支架植入细小血管病变中。从ABSORB III研究亚组分析中可发现,QCA RVD<2.25 mm的病变植入brs,其1年时支架内血栓形成有增加趋势(4.6%="" vs.="" 1.5%,hr="3.07,95%CI" 0.68~13.87)。而对于rvd≥2.25="">


ABSORB III研究的2年结果显示,BRS组较DES组的血管失败率有所升高(10.9% vs. 7.8%,HR=1.42,95%CI 1.04~1.94,P=0.03);而仅对RVD≥2.25 mm的病变进行分析,BRS与DES组的靶血管失败率无明显差异。这提示,操作技术对第一代BRS植入后的效果非常重要。


此外,对4项ABSORB试验(ABSORB II、ABSORB III、ABSORB Japan、ABSORB China)中的支架植入操作进行荟萃分析,在2870例植入BRS的患者中,仅10.4%的患者按照BRS植入最佳操作(PSP)规范进行了预扩张、高压后扩张,且未用于细小病变(图5)。


图5. 对4项ABSORB试验进行PSP分析。


针对PSP的亚组分析提示,与非PSP患者相比,PSP患者的2年靶血管失败率明显下降(P=0.047),靶血管失败率及支架内血栓风险与DES组无明显差异(图6)。ABSORB IV研究进一步减少BRS应用于RVD≤2.25 mm的靶血管病变,提高后扩张操作比例,其支架内血栓风险较前有下降趋势。


图6. PSP对2年临床结果的影响。


此外,目前还出现了不少新一代BRS,包括Elixir DESovle、Reva Fantom及Biotronik Magmaris,具有生物吸收更快、高压扩张不易破裂、拉力与延展性更好的特点(图7)。且第二代BRS的支架梁厚度明显减小,有可能降低终点事件发生率,尤其是用于细小血管病变中时。


图7. 其他新型BRS的临床特点。


最后Stone教授总结说,全球每年有300万人行冠脉DES植入,从PTCA到BMS,从第一代DES再到现在所用DES,临床结局明显改善,但目前所有的介入器械均有自身的局限性。在未来BRS系统可能成为主流,但需更加注重植入技术的掌握,进一步完善器械设计,并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研究提供新一代支架优势的临床证据。


心在线 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 王雪萍┆美编 柴明霞┆制版 潘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CIT2016】中国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究与探索
CIT2016丨大师观点· 生物可吸收支架血栓现象的正确解读
ACC.19 | 葛均波:腔内影像学技术检测ISR病因
生物可吸收支架:延长双抗血小板时间预防支架血栓无效
生物可吸收支架何去何从?
QICC2020|韩雅玲:冠脉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要点精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