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热点 | 企业汇率避险管理再检阅

随着中国进一步的对外开放,企业面对的国际环境和金融市场日益复杂,迫切需要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2020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跌,双向浮动,再次检验了企业的汇率避险管理能力。A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出现的较大汇兑损益波动情形表明,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在相关部门的政策指引下,大中型企业集团正在进一步优化汇率风险应对能力,完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规范金融衍生业务,并着手开发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在助力小微企业探索汇率风险化解之道。在监管部门、企业、银行的共同努力下,中企汇率避险管理工作有望再上新台阶。

——本刊编辑部

作者 | 本刊记者 荣蓉 王亚亚 吴梦晗

来源 | 《中国外汇》2021年第12期


要点

近两年,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新局面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出现的较大汇兑损益波动情形表明,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2020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先抑后扬,全年升幅6.9%。2021年人民币持续宽幅波动:先是新年伊始应声升破6.5进入6.4时代,随后在3月中下旬又重新跌破6.5;进入4月份,人民币再次升值,5月底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升破6.4,为2018年5月以来最高。近两年来,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理念与管理能力再次面临市场的考验。
宏观来看,当前新兴市场国家疫情反弹,部分商品产能缺口再度扩大;欧美发达经济体疫苗供应充足,消费需求加快修复。这些都保障了企业海外市场需求,汇率宽幅波动,尤其是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整体影响可控。此外,面对目前大宗商品进口价格的上涨,人民币短期内的升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输入型通胀压力。不过,面对高度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在坚持统筹安全与发展的考量下,仍需高度关注企业汇率风险应对能力。




2020年A股上市公司汇兑损益一览




过去十余年,中国企业“走出去”日渐深入与广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汇兑损益是企业财报中反映企业受汇率影响的一项指标,指企业持有外币货币性资产和负债期间,由于汇率变动引起的外币货币性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发生变动而产生的损益。企业在涉外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汇兑损益,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现汇兑换产生的汇兑损益,是指企业因境外经营需要兑换外汇后,导致实际购买力增加或者减少而形成的汇兑损益;二是在账务核算期间,企业在编制以本币计价的资产负债表时,会将境外的资产和负债按照当期汇率折算,并用期末本币计价减去期初本币计价,二者的差额就是汇兑损益。
汇兑损益具体计算公式为:
期末汇兑损益=期末外汇敞口×(期末外汇汇率-期初外汇汇率)
从该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影响企业汇率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同币种外汇资产和外汇负债轧差后的外汇敞口金额,轧差后外汇敞口越大,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越大;二是汇率波动幅度,核算期间汇率波动幅度越大,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越大;三是外汇敞口的存续期限,期限越长则不确定性越大,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越大。动态来看,汇兑损益是企业外汇风险敞口(规模、期限)和汇率变动的共同结果。由于汇兑损益度量了企业外汇的交易和折算风险,因此可用以表明汇率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程度。
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1年6月11日,4330家A股上市公司中在2020年年报中披露汇兑损益情况的公司有3565家,占比82.33%,汇兑损益的加总净额为亏损257.64亿元(见表1),与2019年汇兑盈余8.94亿元、2018年汇兑损失55.67亿元相比,波动较大(见图1)。这表明,随着中企国际化、全球化水平的日益提升,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在凸显。
从时间序列上来看(见图2),过去20多年,A股上市公司年度汇兑损益加总净值规模不断扩大。2005—2013年,在人民币渐进升值期,企业汇兑损益加总净值整体表现为盈余;2014年之后,除2016、2019年企业汇兑损益加总净值为盈余外,其他年份汇兑损益加总净值均为亏损。这从侧面印证了,在汇率双向波动的新时期,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难度在加大。
从2020年汇兑亏损/盈余规模排名前十的A股上市公司所在行业分布看(见表2),汇兑损失企业所处行业较为广泛,分布在建筑与工程、汽车制造、电子设备与元器件、半导体等行业,并没有具体指向;而汇兑盈余企业主要是集中在航空、房地产开发、能源化工等领域。这其中,航空公司汇兑盈余表现格外突出:2020年,A股所有航空公司,其汇兑损益项目全部为盈余,且盈余总和占到2020年A股上市公司全部汇兑盈余的近四成。
企业汇兑损益波动加剧,一方面是汇率变动带来账面价值的自然变动所致;另一方面,2020年外部经营环境不确定性上升,造成公司外汇资金风险管理难度加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以“走出去”的工程承包类企业为例。首先,这类企业境外业务收入大部分以外币结算,而境内设备及材料采购均使用人民币支付,美元贬值自然会带来账面波动。其次,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企业众多境外工程项目被迫暂时停工停产,业主工程款支付进度滞后、项目成本费用增加;而为了维持海外众多项目的运营,这类企业需要保持一定的流动资金,这也在客观上增加了公司的外汇风险敞口。此外,企业海外项目收入延期,增加了应收账款收回的不确定性,企业针对应收账款的套保工作也难以有效开展,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汇兑损失。对此,多位企业资金管理人士在受访时表示,在当前的环境下,外部不确定性上升,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价值进一步凸显,汇率风险管理水平越高,企业汇兑损益表现也就越平稳。因此,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耕细作,以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主动降低企业汇兑损益的波动幅度。 




把脉企业风险管理的“症结”




2005年“7·21”汇改,我国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5年“8·11”汇改,完善了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定价机制,人民币能升能贬、实现双向波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在多个场合引导企业建立汇率风险中性管理理念,建议企业聚焦主业,财务管理坚持汇率风险中性原则;同时,要适应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市场环境,克服汇率浮动恐惧症,理性面对汇率涨跌。
伴随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我国涉外企业对汇率风险的认知水平也不断提升,从过去没有风险意识,到早期停留在人民币单边升值带来的影响,再到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汇率风险对企业全球化经营带来的深入影响,大中型企业集团不断加强汇率风险管理。全球化程度高的企业集团,均已搭建了汇率风险管理体系,配置了专业的汇率风险管理人员,制定了明确的岗位职责、操作流程,在汇率风险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近两年,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新局面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出现的较大汇兑损益波动情形表明,我国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目前,已经建立了汇率风险管理应对机制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在汇率风险管理工作中仍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汇率风险中性管理理念仍旧不够牢固。当前,依然有大型企业集团把汇率风险的管理成效与企业收益进行挂钩。在实际业务中,仍有企业在考核利润总额指标的驱动下,重视对汇率市场的研判,关注市场价格走势,并通过大量收集市场信息、听取各方专家和机构对汇率走势的分析,进行汇率风险管理操作。其目的就是希望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准确预判市场走势,通过有利操作来获取收益。而这一做法与风险中性的管理理念相左。
二是企业集团的汇率风险管理覆盖力度还不够。有的企业,虽然集团总部有明确的汇率风险管理制度,但下属二级、三级企业并没有按制度对汇率风险进行对冲管理,使大额应收账款暴露在风险之中;只是在总部督查之际,分公司才去进行相关操作。这表明,汇率风险防范意识尚停留在企业集团层面,需要进一步将其贯穿至基层业务单元。
三是企业外汇套保占比仍较低。来自官方的统计数据,2021年以来,我国企业外汇衍生品套保占比在两成多,虽然比2020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但提高的空间仍然较大。之所以套保比例较低,一方面是管理层认为套保涉及到衍生产品交易,以稳妥为宜;另一方面也有公司担心内部考核,将汇率风险套保当作风险事件去考虑,担心套保产生损失而被问责,所以能不做就不做。
相比上述建立了一定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在汇率避险操作方面积累经验的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在汇率风险波动中则几乎处于“裸奔”的状态。
首先,局限于小微企业自身特质,其建制并不规范,对汇率风险几乎任由其发生,只有发生损失的时候才意识到汇率风险。其汇率风险管理往往主要看企业负责人对汇率风险的认识。
其次,金融机构对接小微企业的汇率避险产品也相对有限。基于银行的自身精力与服务客户的资源,难以避免其更为重视规模以上企业的汇率避险工作。当前,为了改善中小微外贸企业的汇率避险环境,也有外贸电商平台与商业银行合作,推出锁定汇率风险的产品。不过,限于小微企业的避险意识以及对参与避险操作的财务成本的敏感度,相关产品的实际交易量有限。




着力提升企业避险水平




防风险是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着力防范化解风险也已成为当前我国国资国企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2020年年底至2021年年初,国资委先后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资金内部控制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衍生业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等多项政策,从境外资产安全、企业资金内部控制以及金融衍生业务开展等资产/资金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着手,督促企业强化风险管控、确保资金安全,切实防范化解相关风险。
面对当前汇率市场的波动,5月27日,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工作会议指出,汇率双向波动是常态,不要赌人民币升值或贬值,久赌必输。5月31日,央行在时隔14年后,再次上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由5%调至7%,也是意在收紧美元流动性,降低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上述举动均在警示,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复杂,人民币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企业应加强汇率风险中性的管理理念,主动做好汇率避险管理工作。
就大中型企业优化自身汇率风险管理来说,第一,企业决策层要进一步重视汇率风险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汇率避险中性的管理理念。目前看,一些企业虽已经树立了正确的保值理念,也制定了严谨的保值规章与流程,但受限于精力和专业方向,企业决策层往往对套保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风险管理和套保目标设置多层考量,并没有恪守风险中性的财务理念。而企业决策层对套保的观念,则决定了企业风险管理业务的走向。第二,要进一步加强业务全过程、项目全周期的外汇风险管理,从汇率风险敞口产生的源头加强汇率风险管控。第三,企业集团要加强对下属分公司的引导与汇率风险管理工作的约束,将汇率风险管理触角延伸至企业基层业务单元,实现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全覆盖。第四,企业集团要进一步提升资金管理工作水平。企业集团的财务资金集中度的提升,有利于企业集团发挥整体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专业化的汇率风险统一管理,这也是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深耕细作的重要基础。第五,加强汇率风险防控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的提升,可进一步提升企业汇率风险的管理效率,使公司领导能及时掌握相关信息,专业人员及时得到相关资讯与市场价格,便利企业汇率风险的对冲。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银行等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对其汇率风险管理意识的引导,并基于其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为其定制简单易行的汇率避险产品;同时,要避免采用结构化的、带有对汇率走势预判的避险产品。
从金融产品供给的角度看,目前银行避险产品的推荐更多是依赖银行客户经理;而客户经理推广的产品多为标准化的产品。鉴此,银行要进一步提高服务企业汇率避险的专业水平,进一步深入了解所服务企业的业务特征,给出适合企业业务特征、业务周期的汇率避险产品,而不是统一标准的产品。
此外,多位汇率避险人士也呼吁,要进一步改善企业开展汇率避险管理工作的环境。一是提高企业汇率风险管理体系考核人员的水平。对套保业务进行审计的外部人员,应具有一定的相关背景和专业知识以及合格的业务能力,对金融衍生业务要有正确的认知,避免戴着有色眼镜对外汇套保业务进行审视,将正常的套期保值业务视为洪水猛兽。二是要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机制。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是企业化解汇率波动的重要工具,当前,企业在加强跨境人民币业务推进力度的同时,也寄望相关配套机制能得到进一步的健全、完善。三是相关主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建立起企业汇率避险的交流平台和互助学习机制,以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进一步提升企业汇率避险技能。
 
6月10日,人民银行副行长、外汇局局长潘功胜在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指出,降低企业汇率风险,需要企业、银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他强调,从企业财务稳健的角度看,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应坚持服务主业和汇率风险中性原则,审慎安排资产负债货币结构,避免外汇风险管理的“顺周期”和“裸奔”行为,不要赌人民币升值或贬值,久赌必输。当前,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大势所趋,我国企业经过了多年的历练,其避险能力也应与时俱进,再上新台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A股上市公司披露上半年汇兑损益 有公司净赚5000万
进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法
外汇期权业务运用体会及发展建议
寻汇外汇学堂(十四):外汇风险管理四部曲
热点 | 厘清汇率风险管理体系搭建要点
学习笔记:金融衍生产品是天使,还是魔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