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鼻烟壶:小瓶子,大乾坤



        十几年前,电视剧《雍正王朝》刷爆了荧屏。四爷、八爷、十三爷、李卫等角色,时常被人提起。李卫是四爷的家奴,对主子忠心耿耿,心思缜密。有一次,李卫乔装成小纨绔,抬着家当去当铺当东西。他和掌柜边聊天,边从腰间挂的小瓶里挖出一勺子粉末,送到鼻子前。李卫嗅着粉末,神情迷醉,憋了半天也没打出喷嚏。原来,李卫嗅闻的,便是鼻烟。

  除了李卫,《雍正王朝》里的达官贵人们,衣服上常挂着一个小瓶,这就是装鼻烟的鼻烟壶。鼻烟和壶,就像今天男人手里的佛珠,女人的耳坠,风靡大清朝。鼻烟究竟有何奇效?小小的鼻烟壶里,藏着哪些乾坤?



大清朝的洋玩意儿



  鼻烟究竟是本土的玩意儿,还是西洋来的?古人很确定的地说,鼻烟是舶来品。那是明弘治十七年(1503),西班牙修道士帕尼跟着哥伦布的第二次远航,来到了美洲。在那里,他看见一群土著,用一根细细的管子,将烟末吸入鼻腔,然后一脸的陶醉。帕尼于是也试了试,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往后的殖民者,也都喜欢上了鼻烟,经商的天才们,遂将鼻烟的生意做到了南洋。日本人又从南洋进货,于是生意又做到了东瀛的海岛上,继而传到了朝鲜半岛。

  中国的鼻烟,直接由吕宋(菲律宾)运送过来,从广东分散到各地,销往京城。因此广东的鼻烟和鼻烟壶的制作起步早,发展快,比学赶帮超,在贵戚们中间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

  让我们看看它的用法。

  鼻烟需要把精致的烟料磨成细腻的粉,然后加入各种香料和药材,以达到闻吸之后欲仙欲死的效果。譬如印第安人喜欢往里面放红柳、红色硬木、紫杉、漆树等树皮以及麝香、树胶等碎末,中国人则喜欢往里面添加香白芷、北细辛、薄荷、冰片等一系列馨香开窍的药物。在《红楼梦》中,晴雯感冒,宝玉便让人取鼻烟来让晴雯吸,“痛打几个喷嚏,就通了关窍”。清代贵戚之中,感冒鼻塞时,也常常吸那么几下,以缓解自己的症状。

  鼻烟不能直接吸食,要用蜡封在鼻烟壶内贮藏发酵,封个几年乃至几十年才开始出售,这个火候十分难于把握。



一瓶鼻烟引发的“惨案”



  清人笔记《瞑庵杂识》里,记录有崇文门看大门的兵役勒索钱财的故事,凡从京城崇文门进城的,基本都要遭受兵役的敲诈。

  道光年间,一个姓何的青年就被崇文门兵役狠狠地敲了竹杠。此人酷爱搜集鼻烟,而且他搜集的鼻烟和鼻烟壶,都是上品。一日进城从崇文门过,被这群当兵的拦下了。这群守卫都有烟瘾,看见这小子的鼻烟,自然要全部扣下,说是携带鼻烟犯法!于是一人分了几瓶,一瓶都没给人家留下。

  何某回到家里生闷气,然后去找朋友喝酒,把自己的遭遇告诉给了朋友周某。周某素来不怕事,也是个很有办法的人。他听完何某的讲述,便对何某讲:“此易耳,当为君报之!”于是他找到了几个病人,都是传染病患者,身上结脓痂的那种。周某将疥痂小心研磨,放入鼻烟壶,与鼻烟混合在一起。等着给兵役们上眼药。他带着鼻烟壶出城,再伪装成入城的过客,果然被门兵拦下了,又将他的鼻烟搜刮干净。十多天后,周某再过崇文门,看见门兵都是满脸疥痂,于是哈哈大笑。门兵非常生气,问他为何发笑。周某就把事情全盘托出,门兵大怒,要群殴周某。周某说:“毒已入脏,你们赶紧忏悔吧,忏悔还能活,不忏悔就等着烂死吧!”门兵怕了,纷纷跪下哀求,周某把治疗疥痂的解药给了他们,过了几天就都好了。自此以后,崇文门兵役就收敛了很多。鼻烟是通过鼻子吸入的,所以这群兵役才会病从鼻入。

  鼻烟壶小巧玲珑,而鼻烟形同粉末。吸鼻烟的时候,就要用鼻烟勺从鼻烟壶里取出一些,放在虎口或食指之上,再用鼻子凑近,急促一吸,鼻烟就被吸入了鼻腔里面。对于喜欢鼻烟的人来说,这真是莫大的享受。鼻烟勺很小,因此取出鼻烟都是少量,通过控制鼻息,来将鼻烟吸入。

  不过也有例外,譬如道咸年间的两广总督耆英。他也是个鼻烟爱好者,但他却并不珍惜鼻烟。耆英有钱,生活十分奢侈。清代鼻烟兴盛,他也学会了吸鼻烟。别人买鼻烟,至多论两,耆英买鼻烟,论斤,还全是上好的佳品。耆英吸鼻烟从来不知道心疼,就随手抓一把,然后往鼻子上来回一擦,擦进去的不如撒出去的,吸进去的不如掉地下的。他虽然富贵,却不是个在意的人,每吸一把,便满地狼藉。仆人看他这样浪费东西,非常心疼,跟在他屁股后头打扫,自然舍不得扔,把耆英浪费的鼻烟全都存起来。后耆英因欺谩之罪,被朝廷赐死,家里一下子就穷得揭不开锅了。幸亏仆人那个时候将存起来的鼻烟卖了,换了几百两银子,家属的生活问题得以解决。



鼻烟壶里的乾坤



  鼻烟贵,自有它贵的道理。譬如它的材料很珍贵,研磨费人工,酝酿非常费时,甚至需要数年、十几、几十年的发酵。因为物贵,后来连带着装鼻烟的瓶子也身价不凡。在炫耀时,人们开始比拼起鼻烟壶来,这就很奇了。

  鼻烟壶起初不叫鼻烟壶,叫鼻烟瓶。最开始,鼻烟瓶没那么讲究,和其他装丸剂和粉剂的小药瓶相似。但自古以来,见象箸而知天下之不足。故而当时的八旗子弟和士大夫,便追求各种不同材质的鼻烟壶。在壶身的材质上,有水晶、羊脂、玛瑙、翡翠、茄瓢、瓷石等质。而壶盖,则有珊瑚、珍珠、猫眼等。

  根据清代书画家、纂刻家赵之谦《勇卢闲诘》上的记载,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不同材质的鼻烟壶,有着怎样的道理。

  譬如珍珠制鼻烟壶,要求珍珠大如鸡卵。根据珍珠产地的不同,鼻烟壶的质地和价格也就不同。如南洋产的珍珠,颜色发红。西洋产的珍珠,颜色发白。北海产的珍珠微微发青,松花江产的珍珠,颜色如同淡金。通过判断该鼻烟壶的质地,是否珍珠做成,再根据颜色进行判断,大略就能猜对它的产地了。玉做的鼻烟壶,有用白截肪的,也有用黄蒸栗的。甚则有猛人,直接把祖传宝剑剑鞘近口处的玉琫,改成鼻烟壶,体现出了他对鼻烟的爱。

  石头做的鼻烟壶,有色黄的岫岩石,类似缠丝玛瑙的金州石,还有云锦湖出产的云锦石。据说一万块石头里,未必能找出一块合适的。可一旦找出,便堪称鬼斧神工。中原以外的石头,也有非常适合雕琢的。如塞外的玛纳斯,意大利的咖什伦。意大利人将咖什伦嵌进玻璃,做成琉璃鼻烟壶,十分漂亮。在雍正三年(1725),由意大利教皇伯纳第尔进贡给了雍正皇帝。

  木制鼻烟壶,材料多半是木腰子,也就是木豆,类似于无患子。做鼻烟壶,欲要色泽奇古,用木瘿最好。除了木腰子,人们更愿意选用木变石,即石砮。据说榆木变的最好,松木变的次之。另外有檀木、柏木等,都可以用作材料。

  瓷制鼻烟壶,是中国工匠师傅们的特长。从康熙年间,景德镇开始造瓷壶,就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样式。

  壶上印有百子图、仕女仙佛、花鸟鱼虫等,还有雕瓷工艺。道咸年间的雕瓷能匠,有陈国治、王炳荣等人。精细之中,饶有生趣,形绝而神似。这个陈国治后来因大骂太平军而遇害,所藏作品不知所踪。后人都仿陈国治的作品,试图冒充,然而都是伪品,一看水平差距就很大。

  清代市面上常见的鼻烟壶的颜色,有红的,黄的,蓝的,绿的。在色泽上,要求白如水晶,红如火炬,黄如蒸栗,蓝如宝石,绿如翠玉,十分美丽。

  这些材料中,以藕色为上,用羊脂玉做的鼻烟壶,就能达到这个效果。因为造价昂贵,自然只有富豪和高官才买得起。瓶身有光滑如镜的,也有雕琢奇镂的。工匠们刻画瓶身,“矩凿所至,细入毫发,扪之有棱。龙凤盘螭,鱼雁花草,山川彝鼎,千名百种,渊乎清妙”。无论是龙飞凤舞,还是鱼雁山川,都巨细靡遗地刻画于方寸之间。十分精妙。好的鼻烟壶都是光彩夺目的,有外雕,也有内画。

  内画技艺就是在鼻烟壶掏膛之后,衍生出来的在壶内壁作画的技巧,在清末开始风行,有“京派”、“冀派”、“鲁派”“粤派”四大门派。内画可画风景,画人物,画花草,画动物,还能写字。这就更增加了鼻烟壶制作的难度,使得雕琢此物的门槛甚高,必须是能工巧匠才能胜任。一只雕镂精细的鼻烟壶,必是精品。

  说起鼻烟壶的大小,有个小插曲。清中叶以前,鼻烟壶崇尚小巧,一手可握,如小卵石一般可爱。但从嘉庆以后,就有人开始琢磨着让鼻烟壶既大又场面。甚则有玛瑙做的大鼻烟壶,里面能装两升的鼻烟。后来的鼻烟壶,又渐渐恢复本来小巧的面目。

  聚会上炫耀鼻烟壶,腰间挂鼻烟壶,就像今天人们炫耀包包。重点不是包里的东西,而是吃瓜群众们羡慕嫉妒的目光。



上流社会的入场证



  斗富自古有之,不论朝代。最著名的是魏晋时期的石崇和王恺,听闻王恺用糖水刷锅,石崇就很不服气,也很生气。石崇就在家里烧锅炖肉的时候,直接往炉里填蜡。

  清代的贵戚们也时常在宴会的时候斗富。他们把挂在腰间的一个个小小的鼻烟壶,拿出来与别人一决高下。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些鼻烟壶,但凡能拿得出手的,都是价值不菲的。据清人回忆,有些高档的鼻烟壶,竟需要几百金。清朝的“一金”,指代的是白银而非黄金。但即便是几百两银子,对于绝大多数百姓来说,也是一笔巨款。在清代,一个普通人要干二十多年才能买得起一个上好的鼻烟壶,然而贵戚们却“身佩数枚,日易数次也”。

  斗鼻烟壶这项运动,起初是在旗人子弟和达官贵人间流传,但所谓上行下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从道光年间开始,普通百姓也开始玩鼻烟了,“贩夫牧竖,无不握此”。

  斗鼻烟壶,在京城里,有个比较有名的故事。《程长庚评传》记载,徽班领袖、京剧鼻祖程长庚老板,去某王府演戏。王爷知道程长庚喜欢吸鼻烟,于是倾其所有陈列出来,让程长庚随便吸。王爷说:“你要是没来我这里,一时间也吸不得那么些名烟!”程长庚听了就很生气,对王爷说:“某亦略有所蓄,王曷临况,一评其优劣乎?”于是第二日,王爷亲临程老板住处,程所蓄名烟摆了满满一几,“烟壶或玉或翠,亦各以类分,每一类可分为数种或十数种,五光十色,纷陈王前”。见王爷震惊的样子,程长庚开心地笑了:“此视王所蓄者何如?”王爷大惭而去。

  程长庚是斗赢了,斗过了,自然解气。但斗不过,就要丢人了。清代光绪末年月刊上连载的小说《负曝闲谈》,作者是欧阳巨源。此人就是纨绔子弟,天天下基层嫖娼,以至于二十五岁得病而死,导致这小说也烂尾了。《负曝闲谈》里,有个吃气的老板,是扛活的工头。

  话说京城里的一个扛房老板,有个画着俩老头子和俩小孩的鼻烟壶。有一天,这扛头在茶馆里吹牛说:“咱这壶,无论什么人,他都不配有!你们别瞧木府那么阔,他们的壶那么多,要找得出一个跟这同样的,我把这个砸碎它!”木大少爷听了以后很生气,回家就找了个一样的。找到扛头,要让扛头把他那个砸碎。扛头就是不砸,嬉皮笑脸地混过去了。

  可见,拼鼻烟壶这事儿,的确是有怄气的成分的。他们拿出鼻烟壶,以显示自己拥有的东西与众不同,从而浇灭敌人的嚣张气焰。即便无法做到这一点,至少也不会被人笑话“你没有”。



慈禧老佛爷的日常



  鼻烟风靡于大清民间,就连高高在上的皇上太后,也不能免俗。清德宗光绪帝早晨起来有两个嗜好,一是喝茶,其次就是吸鼻烟了,闻完鼻烟,淡定一小段时间之后,才去后宫,给孝钦显皇后,也就是慈禧行礼请安。然而慈禧太后也是吸鼻烟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王耀卿曾经发明了一个“闻朝珠”的慢板动作,即轻轻端起手中的朝珠嗅一嗅。据说这个动作其实是源自慈禧太后闻鼻烟,慈禧热爱京戏,王耀卿曾去表演过,得以见到慈禧的日常。

  光绪年间的甘肃布政使、署理两江总督樊樊山,烟瘾也很大,以至于到了一生唯有鼻烟好的地步。

  袁世凯曾经送给他两大瓶的金花鼻烟,琵琶碧玉烟壶一双,樊樊山如获至宝,手不释壶。后来袁世凯称帝后又退位,他也潦倒了。即便如此,还是“把弄双玉壶不释手”,一副落魄王孙的模样。

  樊樊山的父亲是个贪财粗鄙的肥胖总兵,不识字,说话还很不在行。樊樊山和他爹刚好相反,他清癯如鹤,很有纪晓岚的风采。由于喜好鼻烟,髭须因此被染成了鼻烟的颜色,手上还十分不干净,衣服也不洗,油污满身,导致两米之内的同僚都主动要退两步或屏住呼吸。当然人们不是讨厌鼻烟的味道,而是讨厌他满身的油污。


(摘自《中华遗产》 文/豆子)




新刊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壶小乾坤大,肚里有春秋。
非常漂亮的鼻烟壶
一组清代的鼻烟壶
鼻烟壶| 手掌里的精灵。
一叶一菩提,一壶一世界!
西洋之物—鼻烟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