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教师?

教师之间的交流

教学质量的高低乃至教育工作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为了检查、督导教育教学工作,促进质量的提高,需要加强对教师工作的评价。评价教师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评价的反馈、调控作用,促进每个教师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学校领导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最终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自觉改变观念,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做好教师评价工作。

一、评价内容的全方位

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师的评价往往不从教学全过程考核,而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评价工作唯学生考试分数、唯升学率,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授课质量不够重视。譬如许多学校都在实行中考、高考或会考成果奖,而奖额的多少则完全依照学生考试的成绩来划分,至于学困生的转化进步,学生整体素质是否得以提高,教师在其中做了哪些工作等等,往往成为评价工作中被遗忘的角落。

随着人们对教师评价目标和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新课改认为教育评价的内容应大大拓宽,着眼“三维”教学目标,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不仅评价教育活动的结果,也要评价教育活动的过程;不仅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学生情感、意志、人格、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笔者认为,科学全面的教师评价应该包括:①师德修养。即评价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责任感、敬业精神、自律意识、人格风范等,这是为师之本。②基本技能。评价教师听说读写及信息处理的能力,这是为师之能。③业务素质。评价教师备课、组织教学、双边合作、教学过程处理等,这是教师评价的核心内容。④科学文化素质。评价教师一般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对专业发展动态的了解把握程度和知识结构更新情况,这是教学工作的必要知识保障。⑤科研能力。评价教师在课题调研、论文撰写、经验交流、教改实施等方面的绩效。⑥教育理念。评价教师的教育思想、思维品质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能力。⑦工作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课时及校内外兼职情况,衡量教师处理问题和承受压力的能力。以上诸方面,应该成为教师评价的主要指标,在具体评价操作上要科学权衡,不可顾此失彼甚至挂一漏万。

课堂教学后的评议研讨

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由于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多种因素的制约以及评价技术和手段的局限性,使得任何一种教育评价方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缺陷,都有特定的使用范围和界限。在应试教育中,评价大多采用单一的方法,或是单纯定量的方法,或是单纯定性的方法,严重影响了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事实上,一些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由于采取了单一粗略的方法,评价往往失之偏颇,甚至因评价方法不同而出现评价结果迥异的尴尬情形,导致评价工作失衡失范,失去了评价的指导性与说服力。

因此,新课改要求走出目标单纯、方法单一的评价误区,实行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把定性与定量、自评与他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以及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等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长处,又可以互相弥补其缺陷和不足,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有利于教师适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工作,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促进教师的发展。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应试教育中,教育评价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学校管理人员或教育行政部门,作为评价对象的教师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单一的他人评价,容易出现主观、片面和评价标准随意性强、评价依据不一致、评价不系统等问题。例如,有的学校在评选市县先进教师或年度考核评优等活动中,一般由某位领导或校务会提名,再在教师会议上举手表决,甚至干脆某位领导“钦定”了事。不管是前者的看似民主、其实流于形式的评选,还是后者的家长式提名,其实质都是对广大教师权利的漠视与人格的失敬,这种做法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和发动群众,充分尊重、吸纳群众意见,评选的准确性就会大打折扣;即使有时选出来的教师可能确实是先进典型,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评选方式不妥,因而也没有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达不到评选先进的目的。况且,很多时候,由于学校领导平时工作深入一线不够,对教师的了解往往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如果评选出来的人只是个别领导喜欢而不符合广大教师的民意,这种评选只会误导方向,伤害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该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评价主体由单纯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领导转变为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学生以及被评价教师本人,有时也包括学生家长。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可以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出发对教师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在评价过程中,作为被评价者的教师也不再处于单纯的被动参与状态,而是主动参与评价,充分体现了他们在教育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增强工作的方向性,明确工作的着力点,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常规公开课

四、评价功能的导向性

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不是终结鉴定,而是阶段性的、动态的督导手段,其目的不在于评价本身,而在于给教师工作以引导启发,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效果的优化。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教育评价注重的往往是区分、甄别、选拔功能,而忽视了它的导向、激励功能;注重的是教育的结果,而忽视了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单纯的结果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功能,从而使评价达到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目的

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力求通过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及时向教师提供反馈信息,使被评价者看到自己的成就与不足,从而能够激起广大教师对照检查,举一反三,发扬优点,改进不足,致力于在更高层面上做好工作,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这是评价的一种激励功能,驱动被评价者的内部活力,激活其内部潜藏的积极因素。同时,通过评价的反馈作用,及时获得有效的教育信息,可以使学校领导客观、准确地把握学校工作,便于学校和教师经常调整工作的目标、方法和进程,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之目的。

总之,新课程标准倡导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创造精神,教师的角色也由传统意义上的“师长”转变为学生的朋友。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注重师生双边多向交流,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相互协作、相互体验、教学相长的过程。因此,在教师评价机制上,务必走出应试教育背景的误区,根据教育目标和新课标的理念,对教师工作进行多指标、全方位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这样才能使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更科学、更准确,也才能发挥教师评价的应有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的教学自信从哪里来?
关于中学教师管理的几点思考
教育评价的功能
课外体能培训火爆映射出学校体育教学的不足
素质教育与考试是对立的吗?
教育部公布教育评价改革,教师和学生惊喜:这改革好,就应该这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