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的“教育箴言”
老子不是教育家,尽管有研究者言之凿凿地说,中国私学的创始人是老子而非孔子;尽管你也可以说孔子曾经拜师于老子,演绎过一段中国文化史上,抑或更是中国教育史上两位巨人的经典对话。但这些还远不足以证实老子是教育家。他老人家除了说过“行不言之教”的话外,我们似乎再也找不出半句他与教育有关的言辞!然而,或许是职业惯性的缘故,每当我重温《老子》时,总能隐约窥见一位具有非凡智慧的教育者的身影,也总能听到他说出些振聋发聩的教育箴言。面对当下令人困窘不安的教育现状,我们是否可以从这位先圣大哲的旷世奇书中找寻些许灵感和帮助呢?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4340216.htm
  不着急
  对效率的追求,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农业社会强调的是不违农时,而现代社会则流行“赶时间”。当今教育也无例外地被裹挟在速度与效率的浪潮中,巨大的生存压力与社会心理早已将为学的闲适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快、再快。期望孩子更快地发展,更快地掌握知识,更快地达到并超过同龄人的水平。可是,教育偏偏就不是一个快得起来的过程。
  捧读《老子》,我们仿佛听到那位气定神闲的老先生在说:不着急,慢慢来!
  “道法自然”,是老子乃至道家的主要思想脉络。大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地运动,是“原来如此”的。拿到教育中解释:教育的根本节奏,就是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包括生理和心智的成长,这种过程性是无法跨越的。而如果试图去跨越,就是一种自欺。因而老子教诲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
  那么,为什么不用着急呢?老子给出了三点理由:第一,“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天地与圣人都是不讲仁爱的,不要自作多情地认为老天会眷顾自己,会眷顾勤奋的人,不恰当地鼓励勤奋一样会背离大道,一样会毁了孩子。第二,“物壮则老”。一个东西太强壮了,就必定会衰老,违背了大道就会走向衰亡。同理,一个孩子事事争先,总处在巅峰状态,未必是好事。人生的历程是马拉松而不是百米赛,基础教育与其说是实现可能性的阶段,不如说是培养可能性的时期。第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大道的运行是相反相成的,返回本初的状态、走到自己的反面都是可能的。一方面,运动的方向不是单向而是双向的。过度地求快,看起来以为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其实未必,它也可能埋下更多更大的隐患;另一方面,“反”还指返回。发展虽然是总体往前的,但并非是线性的轨迹,也可以是不停地回到本初的循环式的前进。老子那时一定还没有提出什么线性、复杂性的概念,但毫无疑问他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
  其实,教育中不缺乏责任心、上进心、效率感,缺乏的就是一份遵从学生自然生长规律的闲适,精神的闲适就是一种虚空,一种“无”,而“无”能生“有”,能生“慧”。
  做减法
  与“求快”如影随形的则是“贪多”!
  教学中,我们总是习惯于贪求更多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强化次数。为的只是获取所谓的效率及考试的成绩。课堂上务求面面俱到,唯恐学生吃不饱,课后则用各种作业、“课外课”,尽可能地去抢占孩子的课余时间,最终,孩子的课余里只有课,而没有余了。
  看到这种情状,老子一定会说:别只顾着做加法,做做减法吧。“为道日损”啊,一直要减到无为的程度,才能领悟大道。费解者一定会反问:为什么要做减法呢?
  老先生会说:长而不宰啊,不要总是试图用什么方式去主宰学生的发展。教得太多,过度地教,可能会消解学生的自我,妨碍学生的发展。
  老先生还会说:五色、五音、五味,伤目、伤耳、伤肠胃呀。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也会伤身体。我们需要“为腹不为目”,也就是考虑学生的内在需要,而不是过度追求外部知识。我们喜欢儿童文学,就巴不得把语文课变成儿童文学课;我们崇尚古代经典,就恨不能立马回到读经时代。这样做是否反倒败坏了学生的学习胃口?所以老子告诫:“少则得,多则惑。”精简的内容重点突出,容易掌握,内容过多反而迷惑了视线。
  老先生还会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万事万物,当然要有“有”,有了“有”,才有依凭、有方位、有基础,但是,“无”也很重要啊,它能够预留空间,留下不确定性,于是也就留下了自主性、发展性和可能性。有了“有”,又有了“无”,学生才能吸收内化,并转而成为发展的可能。这是对基础教育基础性的最形象、最精辟的诠释。
  勿妄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被认为是老子的一个重要命题。但是如果简单地把“不为”看成无所作为,什么都不做,这个命题就不可理解,“无为”不是“有为”的对立物,而可以看作“有为”的重要补充。所以,我们不能停留在“不为”,而要致力于有所不为。
  老子说,“化而欲作”,即是说万物变化成长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一些欲念,想要不切实际地做这做那了。从积极的角度看,正是这些欲念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但从消极的方面看,我们在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的同时也创造了与它共同存在的问题和麻烦。教育亦然。当我们发现“能做的事情其实有很多”的时候,对于有所思考、有所准备、如履薄冰的老师来说,可能就是机遇;而对于那些图个效应、图个名声、急功近利的老师来说,也许反而是教育的不幸。那么,老子开出的药方是“无为”,如何按这剂药方治病呢?
  一是有所不为。不道德、不合法的事容易区分,当然绝对不可为之。而教育中一些有违教育规律、有碍学生发展的事,要真正做到“不为”却并不容易,因为这些事情往往裹着美丽的外衣,具有某种欺骗性。当下那些扛着“爱孩子”“为了孩子”的旗号,干着戕害孩子、拔苗助长的“虎爸”“狼妈”不是比比皆是,甚而理直气壮么?
  二是不过多干预,不越俎代庖。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产生它们但不占有它们,为它们做事但不把持它们,带领它们却不主宰它们,是最玄妙深远的德性。这是老子留给后世最富智慧的教育箴言。
  三是不必过高地估计教育的价值。教育有自己的可能性限度,树立远大的教育理想当然需要,但一个理想主义者首先必须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觉得教育要做很多事,什么事都可以做,是危险的。
  教师的“不为”是希望达到什么效果呢?老子说:“太上,下知有之。”类比过来也就是让孩子感觉身边有一个老师存在,但这位老师很少“干政”、很少包办。孩子总觉得是自己在做自己的事,这才是教育的理想状态。如果老师一味地“作为”,课堂上孩子也就懒得去思考真正的问题,而去想着如何迎合老师的心意了。
  所以,老子的无为就是要我们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有为”状态,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去有所作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假如老子在今天做老师 ---重读《老子》李亮 周彦
.魅力教育的20条箴言1.没有爱就没有教...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箴言摘录
国内顶级“教育专家”分享:11条教子箴言,你不能不看!
六条教育箴言,你明白吗?
教育箴言妙语篇(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