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巴蜀风范—杜显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幕
userphoto

2023.01.20 河北

关注

“巴蜀风范”

杜显清先生

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展

四川美术学院2022年学科建设项目

总顾问:唐青阳   庞茂琨

策展人:刘   薇   黄   越

展览时间:2023年1月19日~3月26日

展览地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四楼历代书画厅)

主办单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美术家协会

承办单位: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                艺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院

支持单位:川美国书院墨华艺术研究会

             重庆溪山松月文化有限公司

(展览原定2022年12月举行,受疫情影响推迟至2023年1月


 前言

           善美和鸣  风标远播                                                        文/黄越

二十世纪中国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的时代背景,是新中国建立所带来天翻地覆的改变。中国画受到外来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最为强烈,其关照社会的特色促成它从形式、内容及评价标准都与传统人物画大异其趣。中国画界涌现出徐悲鸿、蒋兆和、周昌谷、杨之光、刘文西等大批优秀人物画家。杜显清先生天赋异禀,扎根于西南热土,融中西绘画于一炉,以独特的情感理念、高超的表现技巧、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精湛的艺术作品,吟诵出感人的善美弦歌。在人才辈出的时代大潮中跃上波峰浪尖,闪耀着夺目的光芒,至今余音在耳。

中国画最讲气韵和格调,要求作品充满生机,不落俗套。杜老师于此两方面都有非常独到的创见,值得我们好好品味与研究。他擅长人物画,兼及花鸟。最为喜爱的内容题材是西藏风物,尤其是牦牛、藏族妇女,最是拿手,人们送一雅号曰:“杜牦牛”。的确,他笔下的牦牛健硕有力,在劲道的线条和爽利的块面交织下,一头头虎虎有生气的高原精灵跃然纸面,在尺幅之间纵横捭阖,全然是旺盛生命力的写照。同时,他画的牦牛与美丽的藏族姑娘为伴,或为坐骑,或为脚力,或为配景,使姑娘的优美与柔情,显得更为突出与鲜活。不难看到艺术家的巧思,通过一刚一柔两种事物的对比,作品的情调自然充满戏剧性与张力,满纸灵动,气韵生焉,给人以美的享受。杜老师对柔美的刻画不仅仅建立在巧妙使用对比的方式,还在于人物动态的韵律描绘与表情刻画。从人物人体的比例来看,总是拿捏得恰到好处,大有宋玉笔下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味道。就人物的面部表情来看,他大胆地用笔墨线条来概括五官,柳叶眉、丹凤眼,直鼻梁、樱桃嘴,让女性的神采得到绝佳的勾勒,充分体现出额腮秀色、线条质地与色墨美感,正如古代《诗经》所描绘的那样:“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绝不是简单的写实刻画,而是善与美的和鸣。

杜显清先生花鸟画也是佳构频出。在他的笔下,最令人过目不忘的是雄鹰。或展翅、或凝视,深得雄鹰的形神,给人极目万里,搏击长空的遐想,颇有傲视群雄的气象。除了雄鹰独具特色以外,其它飞禽花卉也能体现出勃勃生机。就拿他画的鹭鸶与仙鹤来说,虽然不及雄鹰的阳刚,但也处理得棱角分明,铿锵有力,甚至是花朵藤蔓,都被赋予一种力量的象征。这得益于他那准确的造型,高度的概括,以及恰当的夸张,远不是仅仅用栩栩如生就可以形容的,它映射出杜老师的胸襟和眼界。

素描对于中国画来说有利有弊,运用得好,可以起到有益的作用,如果运用不好,则容易消解中国画的意趣。而杜老师素描画得很好,驾驭得也好。从他的素描头像作品来看,无论是形态、光影、质感、体积等等要素都反映出扎实的素描基本功。他们这一辈艺术家,大多受到了正统的西方素描体系的教育,因此,在融入中国画的时候,要么有了新意,要么丢失了传统。杜老师自始至终守住笔墨底线,因而灵动的笔墨与准确的造型并不悖离,起到了相互增辉的作用。我们在玩味他那自由洒脱的笔墨时,其笔墨意象之后是有坚实的造型能力在暗地里支撑着,因而活脱而不松散,生动而不狂怪。

创造力是艺术家的灵魂,缺少了创造性的作品在艺术史上没有立足之地。创造力首先需要胆量,然后需要思想,再是技艺跟上。杜老师具有过人的胆识,从他的题跋就可以看出其打破常规的勇气。例如他的题跋有多种方式,既有传统的,又有独创的。他把文字由左向右、由上往下排列,最后落款在靠近右边的纸边。这样的题法虽然其他画家也有,杜老师不是孤例,但是用得如此之多,还是很罕见。我没有深入研究过杜老师的艺术思想,仅仅从作品来看他是非常有想法的,大家都知道他曾经在敦煌研究壁画颇有心得,然而他并非将敦煌壁画的形式要素简单地移植到人物花鸟画之中,而是采其气,化其形,追求两者更深层次的同构关系。使得他的水墨作品获得满纸风动,精气弥漫的境界,此等转化与创造,实为高招。

杜显清先生的教育思想与艺术思想,是一座品位极高的富矿,亟待我们认真发掘,这些稀有矿藏,必将散发出持久而耀眼的光芒。     

                                               2022年12月10日于虎溪墨华堂

艺术家杜显清先生

 杜显清简介

杜显清(1922—2012),男,汉族,别名杜大石,四川三台县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担任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国画专业的素描、人物画教学。主要擅长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和书法亦有涉及,是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主要奠基者和建设者之一。

杜显清 1937 年毕业于三台县中学。1938 年至 1939 年在芦溪镇涪江小学人美术课教师,1940 年至 1941 年入读成都西南美专,学习音乐美术。1943 年入读正则艺专绘画师范专修科,曾受教于吕凤子、黄齐生、谢孝思、吕去疾、将仁等先生。1946 年毕业于正则艺专,应聘在三台县中小学暑期训练班任教美术课,同年在三台县中学举办《杜显清画展》。1946 年 10 月前往重庆北培女师院任教美术教员。1950 年 8 月任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绘画系研究员。1953 年起担任西南美术专科学校教师,主要担任国画专业素描、人物课教学,也在附中担任素描和国画教学。80 年代到敦煌、永乐宫研究壁画,临摹隋唐五代、元之作品,追求画面情趣.笔墨洗炼,色彩明快、淸新。

代表作有《岷山风雪图》《小雪》《阿妈》《秋韵》《松鹰图》等,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四川省美术馆展出,并在《四川美术学院作品选集》、《人民中国》、《中国书画》、《四川画报》刊出,《黑山青》、《江姐》、《阿格登巴》等连环画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杜显清国画选》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杜显清国画选》人物画集由香港收藏学会出版。

马一平先生贺词

值此杜显清先生百年展开幕之际,我为自己因身体原因不能现场致贺而深感歉疚,显清先生是我就读川美附中时的素描老师,曾接受过他严格的教诲,毕业留校后又长期成为跨代的同事,在共同经历的中国深刻变革过程中增进了彼此的理解与互信,产生忘年之情。我虽未从事中国画专业,但依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读懂他在艺术语言上千锤百练的精神,粗浅体会他在立意、章法、笔墨和意境营造上的匠心,敬重他在中国画发展中取得的杰出成就。

愿显清老师的艺术影响力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学生:马一平 

2023年1月13日 敬贺

  //  

我的父亲杜显清先生

 文/杜江

父亲于1922年出生于川北三台县的一个小镇。自幼家中贫寒,但他从小就喜欢上了画画。

父亲去世后的第二年我与弟媳一道陪同母亲第一次去了父亲的老家四川省三台县的泸溪镇,小镇地势偏远离县城大约有30多公里路程。

父亲小时的住房如今依然还在,几经修缮如今已成了临街的铺面,由父亲的一个远房亲戚租给别人作卖服装的店铺。离父亲住家几十米远处有一座老戏楼,父亲生前曾多次与我谈到,他小时候很喜欢戏剧,常常在家附近的戏楼去看戏,回到家里他便凭着记忆将戏中情节及人物逐一画下来。我从小喜欢旅游,去过许多地方,也看到各地的许多戏楼,但父亲老家的这座古戏楼可称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吧。那座戏楼如今虽然老旧,但还保留完整,现在已改作茶楼供大家喝茶聊天了。现在想起父亲生前常画一些大写意的戏剧人物画得那么得心应手、生动传神,多半应该是这座古戏楼从小便给了他许多灵感吧。

父亲从小就喜欢绘画,为了学画他常常跑去老家附近的寺庙画菩萨和佛像,并把画的这些东西趁赶场时拿去集市上变卖,换得些钱财买了画材去延续他的绘画艺术之梦。其实让我父亲后来真正走上专业绘画事业之旅的应该是得益于我母亲家的资助。父亲晚年常常对我谈起此事说,没有你的母亲便没有我今天的艺术成就。为此父亲在家非常迁就我的母亲,记得父亲去世前几年曾多次对我说起他很担心母亲的性格脾气不好,得罪了许多人,因而自责是他长年宠惯的原因,但他又说没有当年的母亲也没有今天的他,并一再希望我能理解,将来与弟妹们一定善待我的母亲。滴水之恩将涌泉相报,我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人。

父亲晚年因冠心病两次发作后住院手术安了支架后恢复较好,但也大不如以前了。2000年以后我便辞去了单位职务陪伴父母,并跟随父亲系统地学习中国画,学习之余父亲也常向我讲述他过去的许多往事,他年轻之时喜欢读书,特别爱好画画,在乡邻眼中也算是个才子,因此还在泸溪乡小当过老师教美术课,收入不多但也能维持家用。后因乡霸欺凌被迫离家去了三台县他同学(我大舅张岳南)家借住,在此期间父亲为外公画过一幅肖像,之后便深受外公喜欢,后来外公病重期间向3个子女(即大舅张岳南、小舅张克衢、母亲张德配)交付遗嘱,并破例将家产一分为三,对他3个子女说我母亲除嫁妆外遗产也有一份,外公不久便去世。之后大舅便劝说母亲不要嫁给我父亲,因父亲家穷一贫如洗今后无法过日子。但母亲坚持己见按外公遗嘱分得自己那份家产后跟随了父亲,并于1942年资助父亲跋山涉水来到重庆壁山考取了正则艺术专科学校,从此父亲便走上了他此生的绘画艺术之路。

父亲因有较好的基础,加之入学后勤奋努力,经过专业训练学习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而也得到恩师吕凤子先生的厚爱。凤先生还亲手为父亲篆刻了一方印章,他如获至宝并珍藏一生。

凤先生为减轻父亲的学习费用负担,还安排他为非美术专业的同学教美术课,父亲在正则艺专顺利地完成了美术专业的学习,毕业后留在了重庆,被北碚女中录用为美术教师,后来西南美专迁入重庆父亲又调入了西南美专,以后西南美专更名为四川美术学院,父亲在四川美术学院从事美术教育及绘画创作直到他退休。

父亲是一位认真负责并十分勤劳的好教师。从我懂事起,他每天清晨6点过便起床,洗漱完毕之后便提着饭盒到大操场去跑步煅炼,然后买了早餐回家,便开始临帖练字约一小时左右,天天如此常年不断。后来我开始喜欢画画向父亲学习,记得他除了教我一些基本绘画常识与技法外,说得最多的便是除了常练常画外一定要多看书看好书,看中外诗词名著,还要学习中外历史、文学史,画国画还须练好毛笔字,认真学习中国书法,让我临各种字帖,开始是柳体颜体,以后又临魏碑,学隶书石门颂等等,父亲言传身教让我受益终生。

父亲每天除了写字画画外也常抽空做些家务,扫地、洗衣、炒菜、做饭无一不能,记得小时候父亲做得最好的一道菜是麻婆豆腐,让我至今难忘。当年自然灾害时吃不饱饭,那时我仅十多岁,正在长身体,父亲常背着一个大背篼到河边买些白菜萝卜回来让我们多吃,这些画面历历在目至今难以忘怀。

父亲的动手能力还特别强,记得文革时期学校不让老师画画了,每天在系上学习完回家就写心得体会,空闲之余父亲便带着我一起做家具,桌、椅、柜子他都能做,他还用旧废铁皮做煤油炉子,买来剪子教我理头发……那段时间我跟着父亲学了不少手艺活。记得当时父亲曾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过一番话让我至今难忘,他说:杜江你父亲无能,一个臭知识分子,为父的只能帮你这些了,要多学些东西多一条活路,你是家中老大,以后的日子很长,要靠自己一步步地走。当时听后并不觉得有什么,如今每每回想起来不禁潸然泪下,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潜心绘画,父亲在改革开放后便陆续辞去了院内外一些行政职务,以便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创作之中。

80年代的他常与一些画家带着学生跑遍祖国的名山大川,他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超越生活,他要求学生重视速写与写生,他自己便是速写本不离身,走到哪里便画到哪里,他要随时记录下他眼中独有的艺术美景。为了研习传统中国绘画艺术,他曾几次去敦煌、永乐宫、大同石窟等研习古代壁画艺术,他一生最钟爱的便是深入甘、阿、凉等少数民族地区,去那里画勤劳朴实的牧区,画活泼美丽的藏、羌、彝族姑娘,他以此生画遍了他最喜欢的雪山、草地牧场和牛羊。

不仅如此父亲平时还常临摹历代大师们的书画作品,如石涛、八大、任伯年、吴昌硕等都是他最喜欢的画家;近现代的徐悲鸿、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李苦禅、孙其峰等人的作品也是他时常临摹学习的老师。偶尔碰到一些不知名中青年画家的好作品他也会反复观摩照临不误,他从不放弃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为此他专门有一方印章为“它山之石”,盖在他临写的作品之上。

父亲晚年多次对我谈起,想将他的一些好作品捐赠给生他养他的故土,作为晚辈长子我非常敬重父亲这一决定。于是在2011年8月,我们全家陪同父亲将他精选的69幅国画作品捐赠给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并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此举得到社会各界以及绘画朋友圈的盛赞。为此重庆市人民政府推举父亲为当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因此殊荣,我代父亲出席了在江苏无锡市由国家举行的颁奖仪式。

父亲一生热爱绘画艺术,热爱美术教育工作,他用毕生精力创作出了大量精美的艺术作品奉献给了社会,并受到广大书画爱好者们的爱戴,我为有这样的父亲骄傲并自豪!如今父亲已去世十周年,也恰逢父亲诞辰100周年纪念,仅以此文怀念我敬爱的父亲杜显清先生。

借此我也代表我的弟妹及家人们衷心感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家父诞辰百年纪念活动作出了大量的工作与努力!

2022年仲夏杜江于渝北

人物画作品

《乐伎》 68x68   庚辰年

《凉山桃李》 69.5x69  庚辰年

《学童》 100x54.5cm  1981年

《小站》141x73.5cm  1997年

《彝家风情》 96.5x54cm  丁丑年

《彝族姑娘》 73x72cm  庚辰年

《彝族老人阿牛》 67.5x45.5cm

《挤奶图》 91x54cm  戌寅年

《捻线球》 137x69.5cm  1989年

《春风》 133x79cm  1983年

《晓风图》 100x51cm  乙丑年

《此时无声胜有声》2    67x68.5cm   庚辰年

《渡州和尚》 96.5x60cm  1999年

《火把节》 69x69cm  庚辰年

《爱鸟图》 136x68cm  1989年

《牡丹亭》 55x47cm  1992年

《牧场》 70x68.5cm  庚辰年

《牧羊姑娘》 99x53.5cm  甲戌年

《岷山风雪图》 126x68.5cm  丁卯年

《瑞雪》 69.5x69.5cm   庚辰年

《秋韵》 133x67.5cm  2003年

《织地毯》 115x82cm  戌寅年


《节日小曲》 71x68.5 庚辰年

《送奶图》 69.5x68.5cm  乙卯年


《雪山行旅图》 67.5x134.5cm  戌子年

《出关图》140x70cm   2008年

《同饮一江水》140x70cm   2008年

《女门巴》70x70cm  2008年

《学步》117x104cm  2001年

《家乐图》140x70cm  2009年

《小雪》98x153cm  1989年

《山花》138x70cm   2008年

《山雨》70x70cm  2008年

《岷山风雪图》138x68cm  2009年

《阿妈》126x98cm    1995年

《怀念草地》96x60cm   2003年

《散花图》140x146cm  2007年

《暮归图》66x137cm   2009年

《彝家风情》103x103cm   1990年

《杜甫诗意图》104x70cm  1988年

《此时无声胜有声》100x57cm  2005年

《牧场小景》100x57cm  1989年

《簪花图》140x97cm  1998年

《红原风雪》140x70cm  2010年

《瑞雪》70x70cm  2009年

《细雨》72x76cm  1996年

《耕耘图》70x140cm  2008年

《岷山风雪》136x70cm  2009年

《艳阳天》70x70cm   1996年

素描作品

人物头像写生之一  54.5x39.5cm  1977年

人物头像写生之二   55x39cm  1977年

人物头像写生之三   55x39cm 1977年

人物半身像写生之一   55x39.5cm

人物半身像写生之二  55x39.5cm 

人物半身像写生之三   55x39.5cm  1972年

人物头像写生之四  55x39.5cm 1976年 

人物头像写生之五  55x39cm  1977年

人物头像写生之六   55x39cm  1977年

 人物头像写生之七  54.5x39.5cm 1976年

生活掠影

1942年,在正则艺专读书的杜显清先生。

(前排右起第一位为杜显清先生)

1965年与附中师生合影。

(前排左起第六位为杜显清先生)

60年代的杜显清先生

60年代,杜显清先生在延安宝塔山下。

70年代,杜显清先生在指导学生学习。

70年代全家福

80年代,杜显清先生在山西永乐宫研究壁画。

(左起第二位为杜显清先生)

1980年,四川美术学院一批老画家为九龙坡银行储畜宣传工作绘画,与银行领导及有关人员合影。

(前排左起第七位为杜显清先生)

1981年,受国家文物局邀请,前往敦煌临摹壁画。

2000年左右,与夫人张德配合影。

2000年左右,携夫人张德配与李文信先生夫妇合影。

2010年,参加《刘超书画展》,与刘超合影。

2010年,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捐献作品现场。

2010年与长子杜江在一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杜建奇绘画生命的线
【百年校庆】与武艺谈卢沉先生
纪念张义潜先生逝世十九周年
峰无坦途:潘世勋作品欣赏
笔源生活自含情 一生挥毫意峥嵘——缅怀著名画家杜滋龄
关于陈玉圃书画与市场的对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