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汴河曲》唐·李益

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注释
汴水:汴河。唐人习惯指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的东段,即运河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到盱眙入淮的一段。
宫阙:宫殿。这里指汴水边的隋炀帝行宫。
已成尘:已经成为断壁残垣。尘,尘土。
长堤:绵长的河堤。堤,河堤。
愁杀人:把人都愁死了,形容过于发愁。

译文
汴水悠悠东流,仍是一片春色,但曾经奢华的隋宫已是一片残垣断壁。
行人啊千万别望在长堤上观赏美景,因为当春风吹舞着杨花时,那种情景,最会令人惆怅万分。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此诗描写了汴河周边的景色,全诗从眼前的汴河引发出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委婉曲折,感情深沉。诗人运用对比手法,以汴水春色与隋宫成尘对照映衬,使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更加深刻,以隋朝兴亡之感寓唐代盛衰之忧,寄寓深远。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诗人在开篇写因汴河水引发的诗人对历史的回忆。汴水碧波荡漾,缓缓东流,堤岸上春柳随着清风飘荡,显出无限柔情,两岸都笼罩在一片花红柳绿之中,到处都是一片春光无限。诗人写春,但没有具体描绘春的景象。但是诗人巧妙加上了“无限”二字,便使春意变得具体形象起来。汴水悠悠东流的形象,本来就容易引发对悠悠时间之流的联想,缀以“无限春”,更使这条流贯无数春秋的汴水,带上某种象征色彩,而且唤起汴水两岸春色无限的联想。

  接着诗人联想到“隋家宫阙”,象征着隋代腐朽统治和豪奢生活的隋炀帝华丽的行宫,现已荒废颓败,只剩下断井颓垣供人凭吊了。“已成尘”,用夸张的手法极言昔日华丽消失殆尽。诗句以汴水长流与隋宫化尘作鲜明对照,两相比照,正见出自然永恒、人世沧桑、豪华如烟、历史无情,世事沧桑变迁之意油然而生。隐含在这种历史沧桑感中的深层意蕴,则正如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所说:“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末两句继续写汴河岸边典型的景物,转从隋堤杨柳抒发感慨。柳絮随风飘扬,飘飞如雪,原是骀荡(dài dàng使人舒畅的,多用来形容春天的景物。例:春风骀荡)春光的标志,这该是让人心情舒畅的春色。但眼前这汴堤杨柳,却联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不免惹人欷歔(本意是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通常指:感慨,叹息的意思)慨叹。这些春色如今见证着历史,而当年隋炀帝沿堤栽种柳树,本是他南游奢华之举动的一个点缀而已,到头来它却成了荒淫亡国的历史见证。那随风飘荡的杨柳和飘飞的杨花,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怀,在怀着历史沧桑感的诗人眼里,它们仿佛是隋代豪华消逝的象征(杨花与杨隋构成一种意念上的关系,容易使人产生由彼及此的联想)。后人面对这垂柳,不禁生发出繁华易逝、历史永恒的感慨。不过更使人感怀不已的,或许是这样的现实:尽管隋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代统治者却并没有人从亡隋历史中汲取教训。在“风起杨花愁杀人”这种强烈深沉的感伤中,分明隐现着衰颓时世的面影。这也表现出诗人对国事的深切担忧。

  怀古诗多从眼前历史遗迹起兴,以今昔盛衰立意,在抒写历史沧桑感之中寄寓某种现实感慨。该篇即为典型的诗例。题内“汴河”,指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当年隋炀帝为了游览江都,前后动员了百余万民工凿通济渠,沿岸堤上种植柳树,世称隋堤。还在汴水之滨建造了豪华的行宫。这条汴河,是隋炀帝穷奢极欲、耗尽民膏,最终自取灭亡的历史见证。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就是从眼前这条耗尽民膏,成为亡隋历史见证的汴河发兴的。

  这首七言绝句,对比的运用,使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更加深刻。诗人将吊古伤今之情融入到了春色中,委婉曲折,感情深沉。最后伤今之笔,将诗人的忧国愁绪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阅读理解

(1)具体分析本诗前两句中所展现“无限春”和“已成尘”今夕对比的场景,说说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正面描写了汴河无边春色,汴水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两岸绿野千里,真的是春光无限。但是汴水边的隋炀帝的行宫,虽然春色常在,但是当年豪华的隋宫已经荒芜颓败,荡然无存。强烈的对照不仅引起了诗人吊古伤今之情,深沉的历史沧桑的感慨也由此而发,诗人的悲怆之情油然而生。

(2)诗歌的第二句除了反映了隋代繁华消逝这一层含意外,还有什么更深的意旨?

诗人不仅仅是在陈述隋代繁华尽逝这样一种客观现实,更重要的是借古讽今。尽管隋朝已逝,覆辙在前,但是当代的统治阶级却并没有从隋亡的历史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哀而不鉴,只能使后人复哀今人,这是诗人在后两句诗歌中所寓含的更深一层的意旨。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汴河曲  [唐]李 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 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 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  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② 不较多:差不多。

【小题1】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2】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

【小题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小题1】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意思对即可。)

解析【小题1】注意题干中的“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分别解析即可,李诗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皮诗则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小题1】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李诗以描写为主,皮诗以议论为主。

(1)诗歌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4分)

(2)诗歌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慨?(4分)

(1)写汴河春色。汴水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柔丝袅娜,望中一片无边春色。引发人的想象,使本来比较抽象的“无限春”三字具有鲜明的形象感,不着痕迹地过渡到第二句。为下文抒情议论作铺垫。

(2)乐景写哀情。本是令人心情骀荡的美好春光却绾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这隋堤烟柳反倒成了荒淫亡国的历史见证。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扬花,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为过,更使人感怆不已的是:尽管惰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却并没有从亡隋的历史中汲取深记得刻才识。哀而不鉴,只能使后人复哀今日。正是“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这两句诗所寓含的更深一层的意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李益《汴河曲》
唐·李益《汴河曲》丨古诗赏析
汴河曲
诗 | 汴水东流无限春, 隋家宫阙已成尘。
古风泊客一席谈:七言绝句·汴河曲·李益
描写柳絮 ?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