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剖学-消化系统

第4章   消化系统

第1节   概述

消化系统( limentany system) 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食物残渣。咽和口腔还参与呼吸和语言的活动。

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临床上通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为上消化道;把空肠及其以下的部分称为下消化道。

消化腺分为两种:大消化腺包括大唾液腺肝和胰;小消化腺是消化管壁内的许多小腺体,如唇腺、胃腺和肠腺等,它们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

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四个系统的大部分器官位于体腔(胸腔、腹腔和盆腔)内,并借一定的管道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称为内脏(v iscen)。 研究内脏各器官形态结构和位置的科学,称为内脏学(Spbachogy)。内脏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代谢和繁殖后代。

一、内脏的一般结构

内脏各器官虽然各有其特征,但从基本构造上来看,可分为中空性器官和实质性器官两大类。

(一)中空性器官

此类器官呈管状或囊状,内部均有空腔,如胃、气管、膀胱和子宫等。管壁通常有3层或4层,以消化管为例,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二)实质性器官

此类器官内部没有特定的空腔,表面包以结缔组织的被膜,如肝、肾等。这些器官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和导管出人处,常有一四陷区域,称为该器官的门, 如肾门和肝门等。

二、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内脏大部分器官在胸、腹、盆腔内占据相对固定的位置,掌握内脏器官的正常位置,对于临床诊断检查,有重要实用意义。为了描述胸、腹腔内各器官的位置及其体表投影,常在胸、腹部体表确定若干标志线和分区。

(一)胸部标志线

1、前正中线:沿身体前面正中所作的垂直线。

2、胸骨线:沿胸骨外侧缘所作的垂直线。

3、锁骨中线:通过锁骨中点所作的垂直线,在男性大致与通过乳头所作的乳头线相当。

4、胸骨旁线:在胸骨线与锁骨中线之间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5、腋前线:通过腋前襞所作的垂直线。

6、腋后线:通过腋后襞所作的垂直线。

7、腋中线:通过腋前、后线之间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8、肩胛线:通过肩胛骨下角所作的垂直线。

9、后正中线:沿身体后面正中所作的垂直线。

(二)腹部的分区

通常用两条横线和两条纵线将腹部分成三部九区。上横线一 般采用通过两侧肋弓最低点的连线;下横线采用通过两侧髂结节的连线;两条纵线为通过两侧腹股沟韧带中点所作的垂直线。上述四条线相交将腹部分为九区:将上腹部分为中间的腹上区和两侧的左、右季肋区;中腹部分为中间的脐区和两侧的左、右腹外侧区(腰区);下腹部分为中间的耻区(腹下区)和两侧的左、右腹股沟区(髂区)。

在临床上,常通过脐做横线和垂直线,将腹部分为右上腹、左上腹、右下腹和左下腹四个区。

第2节   消化管

一、口腔

口腔(oral cavity)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向前经口裂与外界相通,向后经咽峡与咽相续。口腔前壁为上、下唇,两侧为颊,上壁为腭,下壁为口腔底。口腔借上、下牙弓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两部分。

当上、下牙列咬合时,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仍可借第三磨牙后方的间隙相通,临床患者牙关紧闭时,可经此间隙插管或注人营养物质。

(一)口唇和颊

口唇(oral lips)分上唇和下唇,两之间的裂隙称口裂,其左右结合处称口角。上唇两侧以弧形的鼻唇沟与颊部分界,在上唇外面正中线处有一纵行浅称为人中,是人类特有的结构,昏迷患者急救时常在此处进行指压或针刺。

颊(cheek)是口腔的两侧壁,在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相对的颊黏膜上有腮腺乳头,其上有腮腺管的开口。

(二)腭

腭( palate)构成口腔的顶和鼻腔的底,前2/3以骨腭为基础,表面覆以黏膜,称硬腭;后1/3以肌肉为主,称软腭。软腭后部向后下倾斜,称为腭帆。其后缘游离,中央有一向下突起称腭垂或称悬雍垂。自腭帆向两侧各有两条弓形皱襞,前方有一对向下延续于舌根称腭舌弓,后方一对向下延至咽侧壁称腭咽弓。腭垂、腭帆游离缘、 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 isthmus faucium), 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三)舌

舌(tongue)为口腔内的肌性器官,表面覆有黏膜,具有协助咀嚼搅拌,吞咽食物,感受味觉和辅助发音的功能。

1、舌的形态:舌有上、下两面。上面称舌背,其后部有“八”形向前开放的界沟,将舌分为前2/3的舌体和后1/3 的舌根。舌体的前端,称舌尖。

2、舌黏膜:淡红色,被覆于舌的上、下两面。在舌背黏膜上有许多小突起称舌乳头,可分为四种: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除丝状乳头外,其他舌乳头均含有味觉感受器(称味蕾),能感受甜、酸、苦、咸等味觉。在舌根背面的黏膜内,有许多由淋巴组织构成的突起,称舌扁桃体。

舌下面的黏膜在舌的中线处有连于口腔底的黏膜皱襞,称舌系带。在舌系带根部的两侧各有一圆形隆起称舌下阜,舌下阜的外侧各有一斜行黏膜皱襞 ,称舌 下襞,其深面藏有舌下腺。

3、舌肌:为骨骼肌,可分为舌内肌和舌外肌。舌内肌起止均在舌内,其肌纤维分纵行、横行和垂直三种,收缩时可改变舌的形态。舌外肌起自舌外,止于舌内,其中颏舌肌在临床上较为重要,起自下颌骨的颏棘,肌纤维呈扇状进人舌内,止于舌中线两侧。两侧须舌肌同时收缩,拉舌向前下方(伸舌),一侧收缩时使舌尖伸向对侧。如一侧颏舌肌痪,伸舌时健侧颏舌肌收缩,而患侧颏舌肌不能收缩,使舌尖歪向瘫痪侧。

(四)牙

牙(teeth)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嵌在上、下颌骨的牙槽内,具有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协助发音作用。

1、牙的形态和构造

牙可分为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分。暴露在口腔内的称牙冠,嵌于牙槽内的称牙根,介于牙冠与牙根交界部分称牙颈,牙颈周围包有牙龈。每个牙根有牙根尖孔,通过牙根管与牙冠内的牙冠腔相通。牙根管与牙冠腔合称牙腔或髓腔。

牙由牙本质、牙釉质、牙骨质和牙髓组成。牙本质构成牙的大部分。在牙冠部的牙本质表面覆有坚硬乳白色的釉质,在牙颈和牙根部的牙本质外面包有牙骨质(又称黏合质)。牙腔内有牙髓,由神经、血管和结缔组织共同构成,当牙髓发炎时,常引起剧烈疼痛。

2、牙的分类、萌出和排列

人的一 生中,先后有两套牙,即乳牙和恒牙。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乳牙分为乳切牙、乳尖牙和乳磨牙三种,恒牙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四种。切牙牙冠呈凿形,尖牙牙冠呈锥形,前磨牙牙冠呈方圆形,磨牙牙冠呈方形。乳牙一般在出生后6~7个月开始萌出,3岁左右出齐,共20个。6~7岁时,乳牙开始脱落,恒牙中的第一磨牙首先萌出,12~14岁逐步出全并替换全部乳牙。而第三磨牙萌出最迟称迟牙(又称智牙),到成年后才长出,有的甚至终生不出。恒牙全部出齐共32个。

3、牙周组织

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龈三部分,对牙起保护、固定和支持的作用。牙周膜是介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牙龈是口腔黏膜的一部分,血管丰富,呈淡红色,坚韧而有弹性,紧贴牙颈周围及邻近的牙槽骨上,因缺少黏膜下层,直接与骨膜紧密相连,故牙龈不能移动。如果牙周组织发炎,易使牙松动。

(五)口腔腺

口腔腺(oral glands)又称唾液腺,分泌唾液,有湿润口腔、清洁口腔和帮助消化食物的功能。大唾液腺有三对。

1、腮腺:是最大的一对 ,略呈三角楔形,位于耳郭的前下方,上达颧弓,下至下颌角附近。腮腺管自腮腺前缘穿出,在颧弓下方一横指处向前横过咬肌表面,至咬肌前缘向内穿颊肌,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的颊粘膜上。

2、下颌下腺:略呈卵圆形,位于下颌体的内面,导管开口于舌下阜。

3、舌下腺:为最小的一一对,位于口底舌下襞深面。舌下腺小管开口于舌下襞,舌下腺大管开口于舌下阜。

二、咽

咽(pharynx)是一个上宽下窄、前后略扁的服斗形肌性管道,位于第1-6颈椎的前方,上起自颅底,下至第6颈椎下缘高度与食管相续。咽的后壁及侧壁完整,其前壁不完整,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咽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同通道,以软腭和会厌上缘为界,将咽腔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一)鼻咽部    上起颅底,下至软腭平面,向前经鼻后孔通向鼻腔。咽侧壁上对下鼻甲后方1厘米处有咽鼓管咽口,经咽鼓管通向中耳鼓室。在咽鼓管口的后上方有一纵行的隐窝,为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之一。

(二)口咽部    位于软腭和会厌上缘平面之间,前经咽峡通口腔。外侧壁上有腭扁桃体,位于扁桃体窝。咽扁桃体、双侧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共同形成一环形的咽淋巴环,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和免疫功能。

(三)喉咽部   位于会厌平面至第六颈椎水平之间,向下续于食管,位于喉口和喉的后面,是咽腔最狭窄的部分,喉口的两侧,有一对深窝,称为梨状隐窝。是异物易滞留的部位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

三、食管

(一)食管的位置和分部      

食管是一个前后压扁的肌性管,位于脊柱前方,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平面与咽相续,下端续于胃的贲门,全长约25厘米。依其行程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三段。

(二)食管的狭窄

食管全程有三处较狭窄,这些狭窄处异物容易滞留,也是肿瘤好发部位。

第一个狭窄:位于食管和咽的连接处,距中切牙约15厘米。

第二个狭窄:位于食管与左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约25厘米。

第三个狭窄:为穿膈处,距中切牙约40厘米。

四、胃

胃是消化管的最膨大部分,具有暂时贮存食物和对食物进行部分消化的功能;此外胃还有内分泌的机能。

(一)胃的形态和分部

1、形态

胃有两口、两缘、两壁。

两口  上口:贲门,续食管;下口:幽门,接十二指肠

两缘  上缘:胃小弯,较短,凹向右上方的弧形;下缘:胃大弯,较长,凸向左下方的弧形。

两壁  前壁:朝向前上方,对向腹膜腔;后壁:朝向后下方,对向网膜囊。

2、分部  

胃分四部分

贲门部:贲门附近。

胃底部: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

胃体部:介于胃底和角切迹之间的部分。

幽门部:靠近幽门的部分,即角切迹与幽门之间,幽门部又可分为左侧的幽门窦和右侧的幽门管。

胃溃疡和胃癌多发生于胃的幽门窦近胃小弯处。

(二)胃的位置和毗邻

1、位置:中等充盈的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和幽门的位置较固定。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距正中线约2.5厘米处。幽门在第一腰椎右侧,距正中线2厘米处。胃大弯的位置随胃充盈的情况而异,其下缘最低点可降至脐或脐以下平面。

2、毗邻:胃前壁右侧部为肝左叶下面所遮盖;胃底部紧邻膈和脾;前壁左下方在剑突下方左、右肋弓之间下直接与腹前壁接触,是胃的触诊部位;胃后壁隔网膜囊与众多器官相邻接,由下向上依次是横结肠、胰、左肾和肾上腺、脾等。

(三)胃壁的结构特点

1、黏膜

(1)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

(2)固有层:有许多胃腺(贲门腺、胃底腺、幽门腺)胃底腺主要由主细胞、壁细胞和颈粘液细胞构成。

主细胞:分布于胃底腺的中、下部;分泌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在盐酸作用下激活为胃蛋白酶,进而分解蛋白质。

壁细胞:分布于胃底腺的上、中部;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盐酸:①激活胃蛋白酶原  ②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易水解  ③杀灭细菌  ④促使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  ⑤促进铁、钙的吸收

内因子: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颈粘液细胞:数量少,分泌粘。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粘膜

2、粘膜下层:较发达

3、肌层:较厚,由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交织组成。

4、浆膜:为腹膜脏层。

五、小肠

小肠(small intestine)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进行消化吸收的最主要部位。小肠上起幽门,下连盲肠,成人全长5-7m,分十二指肠、空场和回肠三部分。

(一)十二指肠(duodenum):十二指肠紧贴腹后壁,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腔最大的一段 包绕胰头,呈“C”字形,长约25cm,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分。 

1、上部:长约5cm,起自幽门,向右后方至胆囊颈后下方转折向下移行为降部 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上曲 。上部近幽门处的一段肠管,壁薄内面光滑,环状襞少,称十二指肠球 。

2、降部:长约7~8cm,在右肾内侧下降至第3腰椎水平,转折向左续水平部,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下曲。 降部左侧贴胰头,其后内侧壁上有十二指肠纵襞。 纵襞下方有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距中切牙约75cm 。大乳头稍上方,可见十二指肠小乳头,是副胰管的开口 。

3、水平部:长约10cm,自右向左横过第三腰椎,至左侧续于升部 。肠系膜上动、静脉贴前面下行  。

4、升部:长约2~3cm,自第3腰椎左侧上升至第2腰椎左侧,急转向前下方,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移行为空肠。十二指肠空肠曲由十二指肠悬肌连于膈右脚,此肌是手术时确定空肠起点的标志 。

(二)空肠和回肠

空肠:近侧2/5,位于腹腔左上部。

回肠:远侧3/5,位于腹腔右下部。

六、大肠

大肠(large intestine)全长约1.5m。

主要功能:吸收水分,暂时贮存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分部:大肠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

盲肠和结肠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

1、结肠袋 

2、结肠带:3条,在阑尾根部汇合,可做为手术寻找阑尾的标志。

3、肠脂垂

(一)盲肠和阑尾

1、盲肠(cecum):位于右腹股沟区,下端为盲端,左接回肠,上续结肠。回肠末端回盲瓣口与盲肠相接。

回盲瓣的作用是:

(1)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进入大肠

(2)防止进入大肠的内容物反流回小肠。

2、阑尾(appendix vermiformis):一条蚯蚓状盲管,开口于盲肠后内侧,末端游离,长6-8厘米,多位于右髂窝内。阑尾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阑尾尖端为游离盲端,可分为回肠前位、盆位、盲肠后位、回肠后位和盲肠下位等。三条结肠带均在阑尾根部汇集,是临床手术寻找阑尾的可靠方法。

麦氏点(McBurney点):兰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急性阑尾炎时,此处有明显、固定的压痛。

(二)结肠:

结肠(colic)起于盲肠、续于直肠,围绕空肠和回肠,呈“M”形排列,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

行程:右腹外侧区→肝右叶下方→横行向左→脾下方→左腹外侧区→左髂嵴→第3骶椎水平。

1、升结肠:在右髂窝起于盲肠,上升至结肠右曲(肝曲)。 

2、横结肠:从结肠右曲向左至结肠左曲(脾曲),有系膜连于腹后壁 。

3、降结肠:自结肠左曲下降至左髂嵴平面续于乙状结肠 。

4、乙状结肠:从左髂嵴水平转入盆腔内,至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 。

(三)直肠

直肠(rectum)位于盆腔后部,从第3骶椎平面下降至盆膈,长约10~14cm 。在盆腔沿骶尾骨前面下行,上端于第3骶椎水平接乙状结肠,下端穿盆膈移行为肛管。

特点:

矢状面两个弯曲:

骶曲突向后,会阴曲突向前。

冠状面三个弯曲:

上:凸向右侧

中:凸向左侧

下:凸向右侧。

一个膨大:位于直肠下部,称直肠壶腹 

三条横襞:上、下两条位于直肠左壁;中间一条大而明显,位置恒定,位于直肠右壁,距肛门7cm ,可作为直肠的定位标志。

男女直肠前方的毗邻不同,男性直肠的前方有膀胱、前列腺和精囊;女性直肠前方为子宫和阴道。直肠指诊可以触及这些器官。

(四)肛管

肛管(anal canal)上续直肠,下止于肛门,长3-4厘米。肛管内面的结构有肛柱、肛瓣、肛窦、齿状线、白线和肛梳等。

1、肛柱:肛管内面的纵行粘膜皱襞,有6~10条 。

2、肛瓣:肛柱下端之间的半月形粘膜皱襞 。

3、肛窦:肛瓣和肛柱下端共同围成的小隐窝 。

4、齿状线:肛柱下端与肛瓣基部连成锯齿状环行线,环绕肛管内面 。是粘膜和皮肤的分界线。

5、肛梳(痔环):在齿状线的下方宽约1cm的环状区。

6、白线:在肛门上方1~1.5cm处,在活体皮肤上可见有浅蓝色的环形线,相当于肛门内、外括约肌之间  。

在肛管的粘膜下和皮下含有丰富的静脉丛,有时可能因某种病理因素形成静脉曲张,向腔内突入,称为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的为内痔,齿状线以下的为外痔。

7、肛门:肛管下口,为前、后纵行的裂孔,前后径约2~3cm 

8、肛门括约肌

肛门内括约肌:为平滑肌,是肠襞环行肌增厚形成 

肛门外括约肌:属横纹肌,围绕肛门内括约肌外面,

肛门外括约肌为骨骼肌,属随意肌,可控制排便,手术时应注意保护,以免损伤后造成大便失禁。

第3节   消化腺

一、肝

肝(liver)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占体重的1/50-1/40,具有代谢、储存糖原和参与蛋白质、脂类和维生素等物质的合成、转化与分解功能;有对激素、药物、毒物等物质的转化和解毒的功能;有分泌胆汁、产生抗体和吞噬防御功能。我国成人肝脏重量,男性平均1300g,女性平均1220g。

(一)肝的形态

肝在活体呈红褐色,质软而脆,呈不规则的楔形,分前后两缘,上下两面。

1、两缘

前缘(即下缘):锐利,胆囊窝处形成胆囊切迹;后缘:钝圆。

2、两面

(1)上面(膈面):隆凸光滑,被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后部无腹膜覆盖部分称“裸区”   

(2)下面(脏面):被“H”形沟分为4叶:左叶、右叶、方叶、尾状叶              横沟:

称肝门,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出入肝门的结构称肝蒂。            

肝蒂内结构排列顺序是:肝左、右管在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居后                          

左纵沟:前方容纳肝圆韧带,后方容纳静脉韧带 

右纵沟:前方是胆囊窝,容纳胆囊;后方是腔静脉窝,容纳下腔静脉 

(二)肝的位置与比邻

腹腔内,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肝上界:与膈穹窿一致,在锁骨中线右侧平第5肋,左侧平第5肋间隙

肝下界:成人与肋弓一致,在剑突下约3cm,成人右肋弓不触及,幼儿可低于肋弓,但不超出2cm,7岁以后与成人相等,肝下界可随呼吸移动。

肝的下面在右叶从前向后分别邻接结肠右曲、十二指肠上曲、右肾和右肾上腺;在左叶与胃前壁相邻,后上部邻接食管的腹部。

(三)肝外胆道系统

肝外胆道系统包括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和胆总管等。

1、肝管和肝总管

肝左管、肝右管分别由左、右半肝内的毛细胆管逐渐汇合而成,出肝后汇合成为肝总管。肝总管( cmmom epaic duc)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其下端与胆囊

管汇合成胆总管。

2、胆囊( gallbladder)  

位于肝的胆囊窝内,呈梨形,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容量为40~ 60ml,胆囊分底、体、颈、管四部分。①胆囊底是胆囊突向前下方的盲端,在肝前缘的胆囊切迹处露出。当胆汁充满时,胆囊底可贴近腹前壁。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相交处,胆囊炎时,此处常有压痛。②胆囊体是胆囊的主体部分,其向后下逐渐变细,延续为胆囊颈。③胆襄颈细而弯曲,常以直角急转向左下方,移行于胆囊管。④胆囊管长3~4cm,直径约0.3cm,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与肝总管汇合成胆总管。

衬于胆囊颈和管的部分黏膜常形成螺旋皱襞,称螺旋襞,其有控制胆汁流人和流出的作用,也致较大的胆结石易嵌顿于此。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Calot三角),该三角内常有胆囊动脉经过,因而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3、胆总管( common bile duct ) 

由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而成,长4~8cm,直径0.6~0.8cm。胆总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下降,经十二指肠上部的后方,降至胰头的后方,最后斜穿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在此处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hepatopancreatic ampulla),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肝胰壶腹的周围有增厚的环行平滑肌称肝胰壶腹括约肌,又称Oddi括约肌,具有控制胆汁和胰液排放的作用。

二、胰

胰( pancreas)是人体第二大腺体,由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组成。内分泌部即胰岛,主要泌胰岛素,调节糖代谢;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在消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一)胰的形态和位置

胰呈长条形,质软,色灰红,重量为80~115g。胰的位置较深,位于胃的后方,在第1~2腰椎水平横贴于腹后壁。

(二)胰的分部和毗邻

胰分头、体、尾三部分,各部无明显界限。①胰头为胰右端膨大部分,被十二指肠从上、下和右侧“C”形包绕,并向左下方伸出一钩突。 胰头后面与胆总管、肝门静脉相邻,故当胰头肿瘤时可压迫上述结构,发生阻塞性黄疸、肝门静脉高压症等症状。②胰体位于胰头和胰尾之间,占胰的大部分。胰体前面隔网膜囊与胃相邻,故胃后壁的溃疡穿孔或癌肿常与胰粘连。③胰尾较细,位于脾肾韧带内,向左上至左季肋区,连脾门。

(三)胰管

胰管位干质的实质内,贯穿胰的全长,它与胆总管汇合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胰头上部,位于胰管上方常有一小管,称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胃病中医疗法系列方剂(第12卷)
内脏学知识点一(绪论 消化)
人体炁脉学 第二章 第一节 胃经升炁脉b(转摘)
【习题答案】消化系统
收藏:消化系统解剖图谱
中医人体解剖三字歌,第七章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概论与消化器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