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诵唱趣解《诗经·秦风·蒹葭》 一生一场梦,一梦三千年

蒹葭

朗诵:肖   洒
解读:南一号
演唱:樊霄英
书法:江淮樵夫

原 文


译 文

河畔芦苇青苍苍

秋来白露凝成霜

思慕已久心上人

在那河水另一方

逆流而上追索她

艰难险阻路漫长

顺流而下寻觅她

宛若伫立水中央

河畔芦苇盛且繁

晨霜消融露未干

思慕已久意中人

在那河水另一边

逆流而上追索她

坎坷崎岖路艰险

顺流而下寻觅她

宛若徜徉沙滩前

河畔芦苇郁葱然

露珠晶莹蒸腾涣

思慕已久知心人

在那茫茫河对岸

逆流而上追索她

曲折陡峭路难攀

顺流而下寻觅她

宛若漫步沙洲间

解 读

      清晨,霜浓露重。歌声唤醒了沉睡的心灵,沿时间绘就的经纬线,循深情凄凄的唯美字句,来到秋水长天的岸边。芦苇摇曳的河畔,传来悠扬的长咏短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水雾朦胧之中,若隐若现的,是那位执著的逐梦人,且歌且行

      他永远不会忘记,多年之前的那个秋天,正值青春年少的他,就在同一条河边,遭遇的那场刻骨铭心的遇见。一位英姿飒爽的少女策马奔腾在对岸,头戴花环,腰挂佩剑,衣袂飘飘,渐行渐远。他不知哪里来的勇气,抛出手中的芦笛。少女动作敏捷,只是在眨眼之间,一手凌空接住少年的芦笛,一手迅速掷出头顶的花环。茫茫芦苇掩映之中,他仿佛看见,少妇勒马转身,巧笑嫣然。他呆立原地,心神俱凝,待回过神来,伊人已去,唯有扬尘落地、马蹄消声。此后,他陷入了长久的等待与寻觅。秋冬春夏,日出月落,她像是从未离去,又如同未曾来过……

      这里是东周时期的秦国边境,一条界河滔滔奔流,对岸是戎狄外族。传说中,戎狄之王最宠爱的长女,天资聪颖才貌俱佳精于骑射……其实,从装束身手,他早该推测到少女的真实身份,这推测一度让他心灰意冷。多少年来,大河两岸一直剑拔弩张、战乱频仍,他的父兄和少女的族人随时可能沙场相见、兵刃相残。而异族通婚则被视为大逆不道,日积月累的仇恨成为不可逾越的天堑。

      可是,那美丽的异族少女,早就占据了他的心神。

      此后的日日夜夜,他一直在等待,或是等待与她重逢,或是等待与她错过。秋霜渐丰露意渐重,世界已摊开孤独的地图,却久等不见她的倩影。他在思慕之中,进入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境。为了追寻那身影,他逆流而上,无惧道阻且长;他顺流而下,少女时隐时现,时而在沙洲时而在滩涂时而在水之中央。

      天地苍茫,苇叶覆霜,霜化为露,露凝成珠,珠化作风……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他渴望,他幻想,他绝望,他忧伤,他痴等,他彷徨……

      从鲜衣怒马到英雄迟暮,从青丝飞扬到白发苍苍,再也回不去的,是翩翩少年郎。那束花环,早已枯黄风干;那根芦笛,是否还在伊人手边?几千年后,他依旧保持着追寻的姿势,把一腔思怨化为千古传唱的诗篇。

正所谓——

      一生一场梦,一梦三千年;

      一眼一世缘,缘可震星汉;

      深情感苍穹,古今两重天。

      遥想当年,在这片以“占地盘”为家常便饭的陕甘大地,民歌风格自是激昂豪放。《秦风·蒹葭》却以凄忧、柔美之风成为其中另类。自古“爱情无国界”,想必,那势不两立的古老岁月里,两岸的少男少女也不乏互生爱慕却被世俗生生阻断的哀婉恋歌。朗朗上口的诗句,朦胧凄美的韵律,自带天然风流情致,以至在天长日久口口相传中,渐渐成为情歌的代表作。

      有关诗的主旨,争议自然是有的。有人认为此诗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国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本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原则来阐释诗歌文本,现代大多数学者更趋向于认同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以苍苍蒹葭起兴,以白露从霜至露再被蒸发的过程层层递进,重章叠句的吟唱,把主人公苦苦追求意中人却不可得的怅然,“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愫表达得纯而美,悬念迭起、明快动听、富有韵律、扣人心弦。

      人神共愤的是,居然有人一脸严肃地认为把《蒹葭》解读为爱情诗过于庸俗!可怕可怕真可怕!孰不知,文学自带魔力,自能化俗为雅,俗雅交融,雅俗共赏。再说了,生在俗世,何必拒绝俗?谁嫌爱情庸俗?有本事,你别急着脱单!

      历史的真实已无可考,“伊人”的身份藏在若干年前雾气蒸腾的水面,也许是有情男女求而不得的心头痣,也许是一场高不可攀的单相思,也许是饱受战乱之苦的先民对现世安稳的向往,也许是始终无法触及的痴心妄想,也许是一道抓不住的希望之光,也许是候鸟追逐的熊熊骄阳,又或是宇宙万物的终极理想……

      让时间继续为他们保密吧,作为读者,尽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吧,和诗人一起出发,走进那个秋天,以我情同诗情,聆听——

一曲秋水伊人的千古绝唱

     《蒹葭》中的故事发生在水边,让人不觉联想到《关雎》和《洛神赋》。三首诗中,男子对女子的思与恋一旦入心,便习惯于借水抒情,赋予少女冰清玉洁的品质。可见“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诚然不欺也。

     所不同的是,《关雎》中的采荇少女是写实,《洛神赋》中的美女以神的形象出现,而《蒹葭》中的伊人却始终是虚幻的想象。

     水,承载着人类情感的价值同构。水不仅象征纯洁、清澈和灵动,还暗藏着孕育生命的神秘。

     《蒹葭》中,无声之水更是见证了主人翁的热切渴望、爱而不得的失意苍凉,以及上下求索的可贵精神。

     诗中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也给了读者有关“秋水伊人”的无限想象。含有秋水的成语,大多与眼睛有关,如望穿秋水、秋水盈盈、暗送秋波。由此,我不禁突发奇想,善用虚幻之美的《蒹葭》所述之“水”,也许不是现实中的具体江河,而更可能是一条流动在眼中的微河流,那蒹葭苍苍,是茂密如帘轻泪含的睫毛;那笼罩其上的水雾,是历经千年依旧有力的心跳,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再没有比眼睛更丰富的世界了。它可以很大,容得下山川河岳;它可以很小,盛不下一滴泪。

      诗中主人翁透过眼前水雾,思念着未能得见的心上人。脑海中是她的音容笑貌,而想象与现实之间总有那么一步之遥。

      他从未想过放弃,可能正因“不可得”。人类就是如此矛盾,“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那永存于梦乡的身影,注定会变成他心中抹不去的痛。

      在爱中,能让人铭记、珍惜的,永远不是拥有,而是失去;不是快乐,而是伤感。

      再听!这份水的意象里,涌动着——

一腔生不逢时的无奈忧伤

      这是一首秋日恋歌。

    “蒹葭”,词典里给出的解释是“特定生长周期的荻与芦”。其中“蒹”是指没长穗的荻,“葭”则是初生的芦苇。而“白露成霜”则点明了诗中的时令是秋天。秋天,往往在丰收的喜悦之后,带给人以万物凋零的长久萧瑟之感,到这时,哪怕未成熟的芦苇,也不可能拥有足够的生长期了。也就是说,此时迟迟初生的芦苇,不可能再有成熟的机会,这也暗指主人翁“生不逢时”。

      如果是爱情,则意喻心心相印的男女在错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因环境和礼制的约束,无法走向可期待的未来。

      这也是为什么,《蒹葭》三章,展示的只是追索的艰难过程,和触摸不到的美好梦想。

      世间一切理想的实现,都是天时地利人和齐俱的结果。在大环境下,个人的需求和努力何其渺茫。暗流涌动之下,时局动荡之时,作为个体,该以怎样的方式面对?这,是身处其中者当思考并实践的课题。

      不禁要问:诗人何为?《蒹葭》中的主人翁为我们示范着——

一种永不放弃的人生信仰

      文学的终点是哲学,在《蒹葭》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俗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通向理想的征途难免有迷茫与怅惘,有时,在我们以为触手可及时,最后的路程却举步维艰,想要的结果虽隐约可见却遥不可及。

      明知不可为,是不是应该选择躺平?诗中人没有。任雾气打湿了双眼,任失望模糊了视线,为了心中的那束光,他从未停止追寻的脚步。

      生命之美,正在于不可测。没有哪一种成功可以事先预言,没有哪一种失败可以事先避免。谁的梦想,不是历尽山水遭遇狼狈?谁的追求,不是流尽辛酸汗水?也许,奋斗的意义,正是奋斗本身,过程是另一种收获。

      人生天地间,历经万重山水,总要留下点什么才不枉此生。也许,全力以赴、持之以恒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一个不小心就是一首恢宏史诗!

      是谁在水边吟唱,情缠意绵?是谁在孜孜追求,不弃不倦?伊人在对岸,伊人在心田;伊人在水面,伊人在心间;伊人在沙洲,伊人在心头……

      通篇没有一个“思”字,却思念悠长。通篇没有一个“爱”字,却深爱入骨。通篇没有一个“恨”字,却恨无绝期。

      如果不是《蒹葭》,还有哪一分倾城之恋,能跑过无情奔流的时间?
      如果不是《蒹葭》,还有哪一曲情歌款款,能扬起有怨无悔的风帆?
      如果不是《蒹葭》,还有哪一段征途漫漫,能辨别前路知己的真幻?

      剪开错综复杂的时光之茧,我似乎看见,在生命的彼岸,依然年少的他和她正同乘小船畅游迢迢星汉,四目交融,银河璀璨。

      不管蒹葭是不是芦苇,不管伊人究竟是哪位,只需倾听心灵的声音,向着你想要的远方一路狂奔。

      无论路程多坎坷,不管希望多渺茫,只需循着内心的召唤,向着渴慕的未来勇往直前绝不折返。

      唯愿你,心中有梦想,胸中有赤胆;水中有行船,船上有风帆;沿途皆有路,一路良人伴。

往期回顾

诵唱趣解《诗经·周南·关雎》中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趣解《诗经》|《唐风·扬之水》里的“恩重如仇”

朗诵


肖洒,播音指导,研究生导师,金话筒奖提名,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中国诗歌学会朗诵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朗诵专业委员会理事,“学习强国”播音朗诵专家团成员。兼任河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执行会长、中国语文报刊协会演讲与口才分会副会长。

解读


赵岩,女,河南永城人,曾用笔名南一号、瞧瞧,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管理学硕士,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爱好阅读、写作,出版散文集《她来人间食烟火》。

演唱


樊霄英,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音乐学院教师,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声乐方向硕士研究生。河南省合唱协会理事。一直致力于民族声乐、吟诵、合唱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河南省五一巾帼标兵;河南省最美教育公益人物。

特别推荐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演讲与口才分会会员

点击⬇福利

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作品60篇(合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02 吟诵书写《诗经·秦风·蒹葭》
【散文原创】由韩愈“蒹葭出梦中”所想到的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在水一方
跟着郦波老师读《诗经》
蒹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