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5.脏腑之间的关系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司呼吸。心与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气和血的关系。
   心主血脉,上朝于肺;肺主宗气,贯通心脉。血的运行虽为心所主,但必须依赖肺气的推动;宗气要贯通心脉,又必须得到血的运截,才能敷布伍身。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而只有正常的血循行,才能维持肺司呼吸的正常进行,则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行呼吸的功能,从而加强了血液循行和呼吸之间的密切联系。若肺气虚弱,宗气不足,则运行无力,心血瘀阻,可出现胸痛,心悸,唇青,舌紫;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行不畅,则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可出现胸闷,咳喘。
 2;心与脾   心主血脉,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与脾炎间的关率,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心血赖脾气健运以化生,而脾气的运化功能又赖心血滋养和心阳推动。血在脉内循行,既赖心气的推动,又靠脾气的统摄,使血行脉中而不致溢出脉外。若思虑过度,不仅暗耗心血,而且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血的化源不足,或脾不统血,血液妄行,均可导致心血不足;若心血不足,血虚无以滋养于脾,可致脾气虚弱。最终均可形成心脾两虚,表现心悸忘,失眠多梦,食少乏力,腹胀便溏,面色萎黄,眩晕,出血。

3;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心与肝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精寄生虫情志两方面。

心主血的功能正常,肝的所藏,才能发挥其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血行不致瘀滞,有助于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进行。心血充足,肝血亦旺;肝得阴血濡养,疏潢才能正常。所以心血不足和肝血亏虚常常并见,人的精神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亦密切相关。血液是神物质基础,心肝都赖血液的滋养;心肝均以阳用事,情志扬伤,多易化火伤阴,所以心肝阴虚或心肝火旺常相互影响或同时并见,表现心悸心烦,惊悸不安,失眠多梦,急躁昴等精神情志症状。

4;心与肾,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要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在下者以上升为顺,在上者以下降为和。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与心阴共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这种心肾阴阳升降的动态平衡,维持着心肾功能的协调,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当这种心肾阴阳升降的平衡失调,心肾的生理功能 就会失去协调,而发生病变。如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而导致心火偏亢,称为;心肾不交;出现失电工心烦,心悸健忘,头晕耳呜,腰膝酸软,遗精梦交。若心阳不振,不能下温于肾,而导致肾的阳虚水泛,称为;水气凌心出现心悸,水肿。

5; 肺与脾,肺主气,通调水通;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与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和水液两方面。肺吸入的清气和脾化生的水谷精气,是组成气的主要物质基础。脾能益肺生气,肺气有赖于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故说;脾为生气之源程序,肺为主气之枢。肺的宣降和通调水道有助于脾运化水液;脾的转输水液于肺,不仅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而且是肺中津液的来源。若脾气虚损,常致肺气不足;肺气久虚,影响气的生成,亦致脾气虚弱,均形成脾肺气虚可见气短,咳喘,纳倭不化,腹胀,便溏,甚则水肿。若脾失健运,水液停聚,生痰成饮,影响肺的宣降,可见咳喘,痰多,故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6;肺与肝,肺居上焦,其气肃降;肝居下焦,其气升发。肺与肝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调节方面。肝升肺降,相互协调,是维持人体气机正常升降的重要环节。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可气火上逆出现咳逆上气,甚则咯血,称为;肝火犯肺。相反,肺失清肃,也可引致肝失疏泄,则在咳嗽的同时,出现胸胀痛,头晕头痛,面红目赤。

7;肺与肾,肺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和肺肾阴液本互资生二方面。

肾主水肺为水之上源。肺的宣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的蒸腾气化,肾主水的功能,又赖于肺的宣降和通调水道。若肺失宣降,通调失职,必累用肾,可致尿水,水肿;而肾的气化失司,关门不利,则水泛为肿,也影响肺的宣降,并见喘促,咳逆倚息不得平卧。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司呼吸需要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才能经肺的肃降而下纳于肾,所以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的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致肾不纳气,出现气短喘促,动则加剧。

8;肝与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藏血,脾生血统血。肝与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消化和血液两方面。

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正常,脾的运化健旺。若肝失疏泄,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引致肝脾不和,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热郁蒸,使肝的疏泄不利,胆汁逆入血中,熏于肌肤,可形成黄疸。

肝血有赖于脾的滋生。脾气健运,生血有源,且统血不溢脉外,则肝有所藏。若脾气虚弱,生血无源,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致肝血不足,最终形成肝脾两虚。

9;脾与肾,肝肾同居下焦,肝藏血,肾藏精。肝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精和血及肝肾阴液互生的关系。

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有赖于血的滋养。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称为;精血同源。若肾精亏损,可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可致肾精亏损。

肝晴之阴也息息相通,相互资生。肾阴能涵养肝阴,肝阴可资助肾阴。所以,肝肾阴虚常同时并见。肾阴为阴之本,肾阴充盈,肝阴充足,才能使肝阳不致上亢,由于肾五行属水,肝五行属木,此称为;水能函木;若肾阴亏虚,引起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称为;水不涵木。同时,若肝阴不足,也可致肾阴亏虚,而导致相火上亢。反之,肝火太盛又可下劫肾阴,引致肾阴不足。肝肾关系极为密切,故有;肝肾同源;之说。

10;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后天现先天相互资生和水液代谢两方面。    

脾主运化,化生精微,运行水液,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故说;脾阳根于肾阳‘肾主水,肾中精气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充盛。即先天温养后天,后天滋养先天。若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或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均可导致脾肾阳虚,出现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

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阳者为表,阴者为阴。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里一表相互配合,由其经脉互为络属,生理功能相互联系,病理变化相互影响。

1;心与小肠

心的经脉属心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络心。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形成密切的联系.表现在病理方面,如心有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热赤,尿痛,小肠有实热,亦可循经上炎于心,出现心烦,舌赤,口舌生疮。

2;肺与大肠,  

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密切联系.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亦有助于肺的肃降.若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便于结;肺气虚弱,推动无力,可见大便艰涩难行,称为;气虚便秘.反之,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又可影响肺的肃降,出现胸满,咳喘.

3;脾与胃,

脾与胃以膜相连,其间有经脉相互络属而密切联系,脾与胃,运纳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输布,以滋养全身,化生气血,津液,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相互为用,协调配合.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不仅是水谷楮微输布和食物残渣下行的动力,而且是人体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脾为阴脏,以阳气用事,脾阳健则能运化,故性喜温燥而恶湿,胃为阳腑,赖阴液滋润,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故性柔润而恶燥.脾燥胃润的特性相互为用,相互协调.
     脾与胃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若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即可影响胃的受纳与降浊,而贝纳呆,呕恶,脘腹胀满;若饮食失节,食滞胄脘,浊气不降,亦可影响脾的运化与升清,而贝腹胀,泄泻.临床上,脾胃的病证往往同时并见。
 4;肝与胆

胆附于肝,其间经脉相互络属而密切联系,胆汁来源于肝,胆汁的贮藏和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反之,胆汁排泄无阻,有利于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肝与胆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互相影响.肝病常影响及胆,胆病也常波及于肝,往往肝胆同病,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等.此外.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而决断又来自谋虑,肝胆相济,勇敢乃成
 5;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同居下焦,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密切联系.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和固摄作用.肾气帮助膀胱气化津液,司关门的开阖以控制尿液的排泄.肾气充足,固摄有权,膀胱开阖有度,则小便排泄正常.肾气不足,若膀胱气化不利,可见小便不利或癃闭;若膀胱失其约束,可见尿频,小便失禁.
 [三];六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废物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

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胆排泄胆汁进入小肠助消化.小肠泌别清浊,清者为水谷精微和津液,经脾的运化和转输,以营养全身;浊者为剩佘的水液和食物残渣,水液经肾的气化,一部分渗入膀胱,形成尿液,再经肾和膀胱的气化,排出体外;食物残渣下传大肠,经大肠吸收水液和向下传导,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在上述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泄过程中,还有赖于肝的疏泄,三焦的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的作用.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所以有'六腑以通为用,腑病以通为补'之说。
     六腑之间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使大肠传导不利,大便燥结;大肠传导失司,亦可影响胃的和降,使胃气上逆,出现暖气,恶呕.又如胆火炽盛,常可犯胃,使胃失和降,出现呕吐苦水;脾胃湿热,熏蒸肝胆,可使胆汁外溢,出现黄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素问·咳论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