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扭 挫 伤
十二、扭 挫 伤
扭挫伤是指四肢关节或躯干部筋脉损伤,使经气运行受阻,气血壅滞于局部而成。多因剧烈运动或持重不当,强力扭转,牵拉压迫,或因不慎跌坠闪挫等因素引起筋脉关节损伤.常因风热寒湿之邪入侵而反复发作。
(一)肩部
肩髃,肩贞,三棱针点刺出血。
臑俞、肩髎,火罐拔吸15分钟。
大椎、肩部,梅花针弹刺出血。
(二)肘部
曲池、小海,三棱针点刺出血。
尺泽,火罐拔吸10分钟。
三阳络、侠白、天井,梅花针弹刺出血。
(三)腕部
阳池、少泽,三棱针点刺出血。
腕部患处,火罐拔吸10分钟。
阳溪、合谷、腕骨,梅花针弹刺出血。
(四)腰部
关元俞、委中,三棱针点刺出血。
肾俞、腰阳关,火罐拔吸20分钟。
腰部,梅花针弹刺出血。
(五)髀部
秩边、窍阴,三棱针点刺出血。
环跳、承扶,火罐拔吸20分钟。
环跳,梅花针弹刺出血。
(六)膝部
阳陵泉、梁丘,三棱针点刺出血。
阳关、曲泉,火罐拔吸15分钟。
膝部,梅花针弹刺出血。
(七)踝部
昆仑、丘墟,三棱针点刺出血。
涌泉,火罐拔吸10分钟。
踝部,梅花针弹刺出血。
凡是以上有瘀血都位,应刺络(三棱针或梅花针)拔罐出血。
症状:左踝部红肿发热,疼痛拒按。
诊断:左踝扭伤。治则:消肿、止痛、活血。
治法:左踝部扭伤处,用三棱针点刺,火罐拔吸5分钟出血,血为紫黑色。外敷药:生大黄2克,丝瓜络10克,生葱白8克,生姜4克。3天后再次刺血,血出紫红色,并换用敷药。经两次治疗,扭伤痊愈。
肩周炎
肩周炎中医学称为“五十肩”、“老年肩”,又叫“肩痹”、“漏肩风”、“冻结肩”、“肩凝症”、“僵硬肩”。
治疗肩周炎,治法各异,中草药内服治疗是其主要的方法之一。
1急性阶段肩部损伤,或感受风寒湿邪,络脉受阻,气血凝滞,不通则痛,当以疏通为主。
治以祛风散寒、逐湿通络之法。
唐氏肩周方;片姜黄18克,秦艽15克、威灵仙15克,北防风12克、桂枝12克、路通10克、松节12克、木香7克、川芎12克、羌活10克、红花10克,伸筋草15 克。方中片姜黄,秦艽、威灵仙、防风、羌活祛风除湿;桂枝、松节、路通、伸筋草温通经络;川芎、姜黄、红花活血祛瘀;木香行气止痛。全方共奏祛风除湿、散寒通络、畅达气血之效。偏寒酌加麻黄10克、北细辛5克、川草乌10克;偏湿加漂术15克、薏苡仁30克、防己15克;有热者加知母、黄芩、连翘、桑枝;瘀血者加乳香、没药、鸡血藤等,
水煎服,每日1剂。2慢性阶段日久不愈,气血衰少,正虚邪恋,筋脉失养,关节肌肉黏连变性,筋僵筋结,形成虚实错杂之症。治宜攻补兼施,采用扶正固本、化瘀散结、柔筋通络之法。笔者根据病情,辨证施治,唐氏止痛汤;组成:黄芪30 克,当归15克鸡血藤30 克,土鳖虫10 克,片姜黄15 克,络石藤20克,
刺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治法:按拿:主穴:尺泽,曲地、曲泽(任选一穴);辅穴:肩贞、肩髃、肩前、肩后局部。取穴位及其周围有瘀血现象的静脉血管,以三棱针刺出血10~20毫升,血止后拔罐5分钟,每15-20天1次。关节痛。皮肤针疗法;取穴:脊椎两侧、颈、胸、腰椎,关节局部,骶部。脊背自上而下叩刺,关节局部作环状叩刺。
割治疗法:取穴:如对腰腿关节痛,取长强穴上2寸。治疗时在长强穴向上2寸处,割点疗法:取穴:病变部位阿是穴(痛点)或经穴,每次仅选一穴。用手术刀割破皮肤,长约1~2寸,出极少血,涂白降丹少许,不用敷盖。三日割治一次,八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周。拔罐疗法:取穴:病变局部及循经取穴,一般脊背关节痛用走罐疗法;急性关节痛用闪火拔罐;局部扭伤,有瘀血者刺络拔罐(《实用针灸学》)。
关 节 痛
皮肤针疗法;取穴:脊椎两侧、颈、胸、腰椎,关节局部,骶部。脊背自上而下叩刺,关节局部作环状叩刺。割治疗法:取穴:如对腰腿关节痛,取长强穴上2寸。治疗时在长强穴向上2寸处,作横行切口长2~4厘米、深l一1.5厘米,切除皮下脂肪少许,并将切除的脂肪重新放入脂肪深层。割点疗法:取穴:病变部位阿是穴(痛点)或经穴,每次仅选一穴。用手术刀割破皮肤,长约1~2寸,出极少血,涂白降丹少许,不用敷盖。三日割治一次,八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周。拔罐疗法:取穴:病变局部及循经取穴,一般脊背关节痛用走罐疗法;急性关节痛用闪火拔罐;局部扭伤,有瘀血者刺络拔罐。
类 风 湿 性 关 节 炎
挑治疗法:挑治部位,背部自第七颈椎到第五腰椎两侧直至腋后线的范围内体表皮肤出现的疹点。疹点特征,似丘疹,针幅大火,稍突起,多是灰白、暗红、棕褐或浅红等色,压之不退色。操作方法,投治部位用碘酒、酒精消毒皮肤,左手将挑点捏紧,右手持缝衣针或三棱针将皮下纤维组织挑断、挑尽后,涂以龙胆紫,再用护创膏或消毒纱布封固。一周一次,以后再选点挑治。3~5天内,局部不用水洗,以防伤口感染(《针刺疗法》)。
落  枕
此证多因睡眠时体位不正,或因风寒所侵,以致筋脉失和,其主症为晨起颈项部强直,活动不能自如,甚至感觉疼痛。
治疗:风池、外关,肩部、颈后部,悬钟、临泣,列缺、关冲,三棱针点刺出血。大椎、肩外俞、风门,肩并、身柱、大杼,火罐拔吸15分钟。
在中渚穴用三棱针点刺,然后两指挤捏出血。
在绝骨、少泽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主诉:早起颈项不舒服,转头时痛。
症状:颈项强直,不得转侧。
诊断:落枕。治则:祛风寒,通经络。
治法:用手推揉肩颈部位,三棱针点刺中渚穴,两指
挤捏出血。然后指按此穴,患者摇头,另用火罐在肩颈部位走罐拔吸10次,术后即愈。
面神经麻痹
可在患侧地仓、禾髎、挟承浆、颊车、下关、阳白,四白、太阳、翳风等穴,用皮肤针刺使少量出血,用小口径火罐吸拔5一10分钟,隔天1次。此法在炎症期或后遗面部牵板有倒错现象时,效果较好。前项寸五三阳前,甄权曾云一寸言,棱针出血头风愈,盐油楷根病自痊。疗头风热痛,头肿大肿极,即以三棱针刺之绕寸已下,其头痛肿立瘥。穴前顶。治目梳梳,视物不明,眼中赤痛,及睑瞤动,又云,三度以细棱针刺之,目大明。穴攒竹。
治舌卒肿,刺舌下两边,大脉血出,勿使刺着舌下中央,脉血出不止杀人,如上治不愈,或血出数升,则烧铁篱令赤,熨疮数过,以绝血也。
治喉痹,以贬针刺肿处,出血立效。治喉痹,如病甚,以小三棱针,藏于笔头中,狂以点药于喉中痹上,急刺之,则有紫血顿出,效。如不藏针,恐患人难以刺之。十宣十穴,在手10指头上,去爪甲一分,每一指各一穴,两手指共十穴,故名十宣。治乳蛾,用三棱针出血,大效。
面神经麻痹
三棱针疗法取穴:患侧口腔粘膜(适宜初病者),三棱针放血或用刀片割治,使之出血。皮肤针疗法取穴一组:脊椎两侧(以颈椎、胸椎l一5为主)、耳前、颞部、眶上、眶下、颌下;二组:后颈部、耳前、颌下、颞部、眶上孔、眶下孔,配合谷。
三叉神经痛
皮肤针疗法取穴一组:颈后,脊椎两侧、耳颞前、颌下,眼或口周围;二组:痛点、耳前、耳下、太阳、鼻区、两手掌、十指端。
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以肝肾、气血亏虚为主,督脉失养,风、寒、湿、热、痰、瘀蕴结为患。治疗分为湿絷热壅滞督脉,寒湿留着督脉,肝肾阴亏、邪留督脉,脾肾阳虚、寒留督脉,肝肾精亏、督脉失养5型,予以辨证论治;配合口服通痹灵片、通痹灵合剂,缓攻缓补,持之以恒,取得显著疗效。
属中医学痹证、骨痹、筋痹范畴。从本病的临床特点来看,与一般的痹证表现有所不同,或可命名为“脊痹”。本病的发生,以肝肾亏损为内因,风、寒、湿、热诸邪为诱因,这与现代医学对AS的发病与遗传、体质、环境、感染等多因素相关非常接近。随着病变的发展变化、虚实演变,可表现为肝肾、气血亏虚,督脉失养,风、寒、湿、热、痰、瘀蕴结,筋挛骨损,导致虚实错杂、寒热相兼的复杂证候。
辨病辨证论治
以《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方为基础,组方配制成通痹灵制剂,以利病人坚持服用。以通痹灵治疗同时,结合辨证施治,以祛除新的病理因素作用。据强直性脊柱炎的诸多表现,临床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2.  1 湿热壅滞督脉
多见于强直性脊柱炎早、中期的急性活动期,阳盛邪实,邪正斗争激烈,气血壅滞。症见腰部疼痛剧烈、拒按、僵硬、屈伸不利、夜间尤甚、活动后减轻,甚则不能活动,或伴下肢关节肿痛、灼热,身重发热,口干口苦,胃纳呆,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或暗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数、滑数或濡数。治宜清热解毒,化湿通络,活血止痛。方以四妙丸加味。处方:黄柏、苍术、姜黄各15克,薏苡仁、萆薢、宽筋藤各30克,怀牛膝18克,泽兰12克,生甘草10克。加减:湿重关节肿胀、苔厚腻者加茵陈、威灵仙各15克,泽泻、野木瓜各12克以除湿消肿;热盛关节灼热、或有发热者加忍冬藤、白花蛇舌草各30克,赤芍、生地黄15克,柴胡、黄芩12克以清热凉血解毒;风盛血瘀,症见多关节肿痛、游走痛、恶风者,加防风15克,羌活、川芎各12克,鸡血藤30克以活血祛风;疼痛剧烈、瘀阻明显者,加三七(先煎)、蜂房各10g,丹参20g以活血通络止痛。
2.2 寒湿留着督脉
多见于强直性脊柱炎早、中期,病情呈慢性活动性,素体阳虚,风寒湿邪内侵,邪留督脉。症见腰骶部冷痛或重着,骨节酸痛,得温则舒,身重,转侧不利,晨起尤甚,活动后减轻,阴雨天加剧,口淡不渴,舌淡红,苔白,脉濡缓或弦紧。治宜散寒除湿,通督止痛。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泽泻汤加味。处方:麻黄、桂枝、制附子(先煎)、泽泻、泽兰、独活、川芎、当归各12克,细辛、炙甘草6克,白术、白芍各15克,桑寄生30克。加减:寒邪束表,头痛恶寒者,加羌活12克,防风15克以疏风散寒解表;湿重,苔腻脘闷者,加砂仁(后下)10克,苍术、厚朴各15克以燥湿健脾;瘀血阻滞,痛有定处,反复发作者,加三七(先煎)、桃仁(打碎)各12克,制乳香、制没药各6g以逐瘀止痛。
2.  3 肝肾阴亏,邪留督脉
多见于强直性脊柱炎中、晚期,呈慢性活动性,邪去阴伤或余热未清。症见腰背强直,屈伸不利,腰酸腿软,肌肉萎缩,伴烦热盗汗,失眠易怒,目睛干涩,咽干,大便干少,小便黄,舌质偏红,苔薄或少苔,脉细弦或弦细数。治宜滋养肝肾,祛湿止痛。方以六味地黄汤加减。处方:生地黄、熟地黄、牡丹皮、姜黄各15克,山萸肉、泽泻、泽兰各12克,茯苓、山药各20克,生甘草6克。加减:若阴虚内热,咽干口燥,舌偏红、苔根腻者,加知母12克,黄柏15克以滋阴清热燥湿;咽痛不适者加岗梅根30克,桔梗12克,土牛膝15克以利咽止痛;阴虚盗汗、筋脉拘急加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玉竹30克以养肝肾,滋养筋脉。
2.  4 脾肾阳虚,寒留督脉
多见于强直性脊柱炎中、晚期,病久阴损及阳,或久服苦寒攻伐之剂损伤阳气。症见腰背强直,屈伸不利,腰酸腿软,肌肉萎缩。伴形寒肢冷,面色无华,气短神疲,自汗懒言,形体瘦小,胃纳少,大便溏泻,夜尿频,舌淡或淡暗体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治宜温补脾肾,散寒通督。方以金匮肾气丸加减。处方:熟地黄、怀山药、桂枝、续断、狗脊、杜仲、怀牛膝各15克,山萸肉、丹皮、泽泻、制附子、独活各12克,茯苓、伸筋草各20克,炙甘草6克。加减:脾胃不和、胃脘不适者加砂仁(后下)、陈皮各10克,,法半夏、鸡内金各12克,海螵蛸20克,麦芽、谷芽各30克以行气开胃消滞;肝肾不足见腰腿酸软,加续断、生地黄、女贞子各15克,桑寄生30克以滋补肝肾;夜尿频者加益智仁20克,淫羊藿15克以补肾固涩。
2.  5 肝肾精亏,督脉失养
多见于强直性脊柱炎中、晚期,风寒湿由经络附着于筋骨,正气日耗,由气血而及于肝肾,肝肾精血亏虚,筋骨失养,风寒湿痰瘀胶着难去而筋挛骨损。症见腰背强直、屈伸不利、晨僵、腰酸腿软、肌肉萎缩、精神萎糜、头晕健忘、耳鸣耳聋、夜梦多、男子阳痿早泄、妇女月经量少、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治宜补益肝肾,强筋养督。方以独活寄生汤加减。处方:独活15克、桂枝15克、当归12克,桑寄生30克,茯苓20克,熟地黄15克、白芍20克、怀牛膝15克、杜仲30克、续断30克,炙甘草6克。加减:兼血瘀或疼痛较甚,加三七12克(先煎)、泽兰12克,姜黄15克、丹参20克,活血止痛;梦遗、滑精者,加金樱子15克、桑螵蛸20克补肾固涩;女子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鸡血藤各30克,菟丝子20克以补肾调经活血。
3 临证用药心得
风湿病宜缓攻缓补,随证时应知常达变,以变应变,始能提高疗效。治疗AS亦如此,下列药物药性平和,随症选用1-2味可提高疗效。如需加强祛风湿药力者,可选加威灵仙、羌活、苍术、防风、独活;若加强通经络药力者,可选用枝藤之品,如络石藤、宽筋藤、鸡血藤、桑枝、海风藤、雷公藤;如需加强补肝肾,强筋骨药力者,可选加川断、牛膝、杜仲、桑寄生、五加皮;如有肌肉萎缩者,则可重用黄芪、白术、生地黄、淫羊藿;如久病或痛甚,即使无明显瘀阻征象,也应加用化瘀药物,可选用活血化瘀之缓品,取宿邪宜缓攻之意,如川芎、当归、丹参、姜黄、赤芍、田七、泽兰、桃仁、红花;对腰背强直、僵硬、屈伸不利者,应加用虫类搜风剔络之品,如全蝎、蜈蚣、僵蚕、地龙、蜂房、乌梢蛇,虫蚁之类具迅速飞走之灵,可祛浊开凝,宣通气血;如见肢体麻木不仁,关节肿久不消,可酌加胆南星、白芥子、白芷、贝母、法半夏以祛除痰凝;如见咽部红肿,咽干不适,可选加玄参、麦冬、桔梗、岗梅根、射干、火炭母等利咽解毒之品;大便干结者,加枳实、何首乌、肉苁蓉以行气润肠;腹痛腹泻者加黄连、木香、萆薢、车前草以前后分消;久服搜风通络之品,易破气耗血伤阴反而不利筋脉的濡润,若见筋脉拘急,此时可加玉竹、山药之类以润养筋脉。
4 病案举例
江波,男性,28岁,衡阳商人。于2009年4月16日入院,住院号:146877,X线号:DSI-2450。因腰骶部疼痛10个月,双膝、双踝关节肿胀疼痛8个月,加重伴行走困难2周入院。曾先后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专科医院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分别用过激素、甲氨喋呤、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治疗,病情反复。
入院时症见腰骶部疼痛,翻身转侧不利,双膝、双踝关节肿痛,不能行走,无发热,精神一般,胃纳可,二便如常,舌边尖红赤瘀暗、苔薄黄腻,脉滑数。
检查:形体肥胖,板状腰,骨盆分离试验(+),Schober试验3cm,胸廓扩张度2cm,双膝、双踝肿胀Ⅱ度,疼痛拒按,触之稍热,屈伸受限。实验室检查:血沉(ESR)113mm/1h,类风湿因子<20U/ml,C-反应蛋白70.3mg/L, HLA-B27(人类白细胞抗原)(+)。 X线摄片示:双膝关节间隙稍窄,关节面光滑,各骨骨小梁清晰,周围软组织稍肿胀,双踝关节面光滑,关节间隙正常,未见骨质破坏X线征,周围软组织肿胀。双侧骶髂关节间隙显示模糊,关节面尚光滑,未见骨质破坏征象,椎后小关节间隙模糊,腰2、3椎体缘稍变尖,椎间隙无变窄,腰椎序列曲度尚存在。
临床诊断:
中医诊为脊痹(湿热夹瘀痹阻);
西医诊为强直性脊柱炎。
治疗:通痹灵片,每次6片;通痹灵合剂,每次20ml,均每天3次,饭后口服。
中药处方:黄柏、苍术、姜黄、茵陈各15g,淮牛膝18g,川萆薢、生苡仁、宽筋藤、忍藤各30g,田七片10g(先煎),生甘草10g。水煎服,每天1剂。
穿琥宁0.6g,加入5%GS250ml;香丹注射液20ml,加入5%GS250ml,均静脉滴注,每天1次。配合双柏散水蜜外敷双膝关节,中药汽疗腰骶部30分钟,每天1次。按上述治疗方案,共住院21天,诸症消失,复查血沉51mm/1h,类风湿因子<20U/ml,C-反应蛋白11.7mg/L。因患者工作忙而要求出院。嘱其出院后坚持功能锻炼,继续服通痹灵片,每次6片;通痹灵合剂,每次20ml,均每天3次。患者于2010年5月19日复诊,精神体力如常人,各肢体关节及脊柱活动功能正常。ESR、C—反应蛋白正常,肝肾功能无异常。X线摄片复查示:双侧骶髂关节面密度增高,边缘毛糙,关节间隙尚存,未见明显狭窄,腰1、腰4椎体边缘骨质增生,腰3、腰4椎小关节间隙模糊,腰椎生理曲度尚存,与2010年4月25日摄片对比无明显改变。
清风藤、红花、天山雪莲、冬虫夏草、龟甲、鸡血藤、 鹿角霜、天南星、何首乌、人参、穿山甲、补骨脂、龙骨风、路边金,虎杖等
主治;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化毒通络、祛风止痛,用于强直性脊椎炎、颈椎病、骨刺、增生性关节炎、大骨节病等。
1.修复损伤,消除疼痛
药物活性成分直击病患组织细胞,激活人体受损细胞,缓解肌肉痉挛,修复局部组织损伤,减轻压迫,迅速消除麻木、疼痛等症状。
2.散瘀通络,益气活血
改善脊柱软组织的血液供应和营养,促进血液系统运转,抑制骨刺再生,延缓及减轻脊柱间关节、关节囊、韧带的钙化和骨化过程。
3.解除压迫,改善关节
加速脊柱管内微循环,扩大脊柱管相对容积,彻底解除神经、脊髓、血管的压迫,增强肌肉张力,改善关节功能,减轻或消除脊柱不稳。
4.调节代谢,力求根本
调动肝、肾、脾的正常功能,改善全身的钙、磷代谢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构建自我修复体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杜绝反弹。
神經系統疾病
1.腦震盪後遺症
腦震盪後遺症因氣血瘀滯腦府,靈竅欠慧,面色常見黧晦,舌有瘀斑,脈多沉澀或細澀。在辨證上屬於”虛中央實”之候,據此,擬訂”健腦散”一方,臨床觀察,療效滿意,並可兼用於老年癡呆症、嚴重神經衰弱症。
處方:紅人參、制馬錢子、川芎、地鱉蟲、當歸、杞子、地龍、制乳沒、琥珀、全蠍、紫河車、雞內金、血竭、甘草。一般服一周後,即見食欲增加,睡眠較安,頭昏神疲好轉,隨著服用時間的延續,症情可逐步向愈。
2.腦血管意外後遺症
屬於氣虛血瘀、絡脈痹阻之候,
補陽還五湯
功能;補氣活血,化瘀通絡,用之頗合病機。口眼歪斜者,加全蠍粉2克(分吞)、僵蠶10克、制白附子6克;舌強語蹇者,加石菖蒲、女貞子各10克;肢體痿軟者,加桑寄生、制首烏15克,烏梢蛇10克;血壓偏高者,加紫貝齒30克,懷牛膝12克。或用地龍、蜈蚣、水蛭、川芎各等分,研末,對中風後遺症亦有佳效。
3.乙腦後遺症
出現智力喪失、健忘、不語、失眠、手足拘攣、搐搦不能自主、癱瘓、流涎等後遺症者,用健腦開竅、祛風通絡、泄化痰瘀之品,內服、吹喉,並配合針灸、推拿,始可奏效。
①煎劑 ②散劑 ③吹喉散 經使用上藥治療,多於4~5天后開始發音,1周後能爽利言語,1月後可以行走。惟肢體拘攣嚴重者,需繼續服用散劑,並活動鍛煉,配合針灸、推拿,始可漸複。
4.乙腦極期,痰壅驚搐
痰濁阻塞氣機,蒙蔽心竅,有內閉外脫之趨勢;經用驗方”奪痰定驚散”,收效甚佳。此散熄風化痰、通腑泄濁之作用頗為顯著,對於中風、肺炎、中毒性菌痢、百日咳腦病、脊髓灰質炎等痰濁交阻、痰鳴如嘶之症,亦可泄化痰濁,防止窒息。
5、偏頭痛
與肝陽偏亢、肝風上擾攸關,餘擬訂之”鉤蠍散”,療效比較滿意。全蠍祛風平肝、解痙定痛,鉤藤清心熱、平肝風,紫河車補氣血、養肝腎,以標本兼顧。後增入平降鎮靜之地龍,療效更佳。
6、重傷暈厥.
驗方”回生第一仙丹”,有活血化瘀、療傷定痛、通竅回蘇之功,擅治跌傷、壓傷、打傷、刀傷、槍傷、割喉,以及因吊、驚、溺而昏迷,屢奏殊效。
7.癲癇驚搐
全蠍、蜈蚣等分研細末,名為”止痙散”,有熄鳳定痙之功。對小兒高熱驚搐,于辨治方中參用此二藥,有止搐緩驚之功。加用僵蠶、地龍、鉤藤,則奏效更佳。
8、小兒驚風”驚風退熱散”由蟬衣60克,雞內金、天竺黃、鉤藤各12克,陳皮9克組成,研細末,一般2歲左右每服1克,能解熱定驚,化痰和中,對小兒驚風、發熱、消化不良有效。
9、面癱
周圍型面癱病程在一月以內者,用防風、赤白芍、僵蠶各10克,制白附子8克煎湯,送服善於祛風通絡的蜈蚣粉1.5克,日二次,收效甚速。
10、痙攣性癱瘓
外傷性截癱而呈現痙攣性癱瘓者,應調補肝腎,祛風舒筋,疏通經絡。
11、腦囊蟲病
腦囊蟲病發病率最高,所以癲癇發作最為常見,驗方”消囊定癇散”具有熄風定癇,殺蟲消囊之功,或用驅風定痙、解毒殺蟲的蛇退研細末,每服5克,日二次,開水送下,另用檳榔60克,大戟3克,木瓜18克,鉤藤12克煎服,連服一月,收效亦佳。
12、高血壓腦病
當予熄風平肝、降逆通絡之品,急重者,應中西醫結合救治之。
13.帕金森氏病,治宜平肝熄風、化痰通絡。嚴重者加用羚羊粉0.6克(分吞),制白附子8克,並可配合針灸。
14.神經衰弱
責之肝腎兩虧,心腎不交,治宜滋養肝腎,寧心安神,失眠嚴重,心煩者加苦參片30克。
15.三叉神經痛
乃內風上擾面絡之咎,治宜息風止痛,活血和絡。
16.老年性癡呆
治宜補養肝腎,滌痰化瘀,以慧腦竅,曾擬益腎化瘀方,其中天麻尤不可少,對老年癡呆是既治標又治本的一味佳藥。
(二)循環系統疾病
1.冠心、心絞痛
活血化瘀,理氣通陽是其大法,而參用善於化瘀通脈、降脂解凝之水蛭,解痙通絡之蟬衣,每可提高療效。
2.風心
凡瘀血症象明顯而體氣不太虧虛者,應側重活血化瘀,佐以溫陽利水,益氣寧心。如體氣虧虛較重者,當先予溫陽益氣以扶正,而後再參用活血化瘀之品。
3.預防頑固性心絞痛溶栓後復發
用芪蛭散能對溶栓後預防復發,經觀察可明顯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全血比粘度及血漿比粘度,延長凝血酶原時間,從而防止血栓形成。
4.腦血栓形成、腦梗塞
多責之腎虛痰瘀內生,阻於腦竅,治療大法是補肝腎、化痰瘀、慧腦竅,或用川芎100克,地龍60克.水蛭40克,共研細末,0號膠囊裝盛,每服4粒,一日二次,亦效。
5.高脂血症
中醫屬之眩暈、痰證、瘀證範疇。可用活血化瘀,健脾滌痰之品;或用黃芪200克、水蛭40克,研細末,裝0號膠囊,每服5粒,一日三次,降低膽固醇、甘油三酯、LDL一C,有佳效。
6.脾切除後血小板增多症常呈發熱、舌紅、脈弦數等營血瘀熱證象,故應涼血化瘀治之。
7、心力衰竭
“強心散”,治療各種心力衰竭,有較顯著的療效,蟾酥的強心作用,與它能顯著增加心肌蛋白激酶活性有關,而對其他內臟蛋白激酶活性幾乎沒有影響,但蟾酥有毒,用量應嚴格掌握,孕婦忌服。
8、急性白血病
“安露散”治療急性白血病(包括急淋、急粒、急單、紅白血病等)有一定療效。
9、蕁麻疹
多為風熱客于營分而致,治宜驅風泄熱,涼血活血。因僵蠶長於散風泄熱,對風熱型蕁麻疹,用之多能奏效。處方:①僵蠶60克,蛇蛻40克,生大黃90克,廣薑黃40克,共研細末,每取6克,以白糖開水送服,服後得微汗即愈,未愈者可續服數次,每日一次。
②僵蠶、薑黃、蟬衣、烏梢蛇各等分為末,每服5克,日二次。此二方功能祛風散熱,活血祛瘀,對頑固性風疹塊有佳效。但①方對體質壯實者最合,如體氣偏虛而風熱仍盛者,則以②方為宜。
③蠶砂飲(蠶砂、丹參各30克,蚤休、地膚子各15克,蟬衣8克)治蕁麻疹,連服3劑即愈。對皮膚瘙癢症、藥疹、玫瑰糠疹、手部急性濕疹、日光性濕疹等均有一定療效。
以上僅是簡單介紹部分心腦血管病參用蟲類的方藥,聊以應命,疏漏之處,希各位同道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提高,發揮中醫藥在心腦血管病治療上的作用。
(三)呼吸系統疾病
1.慢性支氣管炎  多反復發作,纏綿不已
①露蜂房揀淨,研末,每取1.5~3克,雞蛋一枚(去殼),混和,不放油鹽,置鍋內炒熟,於飯後一次食用,每日1~2次,多可於三天內控制主要症狀,本方除具有止咳化痰、平喘降逆的效能外,還有催眠、增加食欲及止血之作用。
②蛤魚則散(蛤蚧一對,烏賊骨150克,共研極細末,加白糖500克,混勻,每服4克,一日二次)治療慢性咳喘不已,而體質偏虛者,最為適合。
2.哮喘  有寒、熱、虛、實之分,宜辨證施治
①支氣管哮喘,久而不愈,或伴有肺氣腫.而面浮肢腫,表現為虛寒型哮喘(腎不納氣)者,宜用參蛤散(紅人參、北沙參各15克,蛤蚧一對,麥冬、化桔紅、川貝母、五味子各10克,紫河車24克,共研極細末),每服4克,日二次。對虛寒型哮喘最為合適。
②哮喘之偏熱,偏實者,可用”玉蜒丹”(蜒蚰100條,冷開水洗去泥垢,加象貝母粉,同搗如泥,撚丸如綠豆大).每服1.5克,早晚各一次。多數病例服後喘促減緩,咯痰爽利,症狀改善,連續服用,輔以培本之品,可以逐步治癒。
③地龍性寒,有舒張支氣管,寬胸、化痰、平喘之功。常用方:地龍150克,海螵蛸、天竺黃、紫河車各100克,川貝母60克,共研極細末,裝膠囊,每服3克,一日二次。連服6個月為一療程。對慢性支氣管哮喘不能平臥者,能增強機體功能,促使康復。對發育期前的兒童哮喘,收效甚佳。
3.肺氣腫
古籍稱之為”肺脹”,在治療上並創訂”皺肺丸”,甚具良效。該丸由五靈脂二兩,柏子仁半兩,胡桃八枚(去殼)組成,共研成膏,滴水為丸,如小豆大,甘草湯下,每服15粒,一日二次,有和瘀、化痰、皺肺、納腎之功,對肺氣腫之輕者,有較好之療效,重者可用參蛤散。
4.慢性肺心病
由於患者多是中老年人,體氣偏虛,易於感受外邪而發此病,咳嗆痰多,喘促,面浮肢腫,胸悶心悸,納呆,苔膩,質紫黯,脈滑數。其輕者用本方有效:金蕎麥、魚腥草各30克,地龍15克,葶藶子15克,杏仁、紫苑、黛蛤散各10克,甘草4克,每日1劑。有清熱、化痰、消瘀、平喘之功。如肺氣壅塞,痰濁內阻,粘稠而不易咯出者,可用”奪痰定驚散”0.6克,日1~2次有良效。症情偏重者,可酌加萬年青根(幹品)10~20克,紅參6~10克,制附片、麥冬各10克,五味子6克,溫陽、益氣、斂陰。症勢嚴重者,則需中西醫
5.百日咳  以陣發性、痙攣性咳嗽為特徵
①蜈蚣、甘草各等分,研細末,每次1~2歲用1.5g,3~4歲用2g,一日三次,連服5~7日。
②蟬衣、僵蠶、前胡各6克,生石膏、杏仁、川貝、海浮石各4.5克,六軸子、北細辛、陳京膽星各1.5克,研細末,每次1歲服0.3克,一日可服4~6次(間隔3小時),白糖開水送下。一般連服2日後可見緩解,5~6日可漸向愈。
6.肺結核
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久不閉合,浸潤型肺結核久不吸收者,可用”保肺丸”治之。地鱉蟲120克,制首烏、白及各400克,蒸百部、紫河車各150克,共研極細末,另用生地榆,律草、黃精各200克煎取濃汁泛丸,如綠豆大,每服9克,日2次,堅持服用,多在3~6月痊癒。
(四)消化系統疾病
1.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根據”久病多瘀、久病多虛”及肝鬱氣滯,血瘀癖積的機理,擬訂”複肝丸”治療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因其寓攻於補,攻不傷正,補不壅中,可使虛弱、脅痛、肝脾腫大、肝功異常逐漸減輕或消失,並能升高血漿蛋白總量,調整白球蛋白的倒置。處方:地鱉蟲,太子參(或紅參須)各30克,紫河車24克,廣薑黃、炮山甲、廣郁金、參三七、雞內金各18克,共研極細末,另用糯稻根、石見穿、虎杖、蒲公英各120克,煎取濃汁泛丸如綠豆大,每服3克,一日三次。
2.肝硬化腹水
肝經疫毒已久,肝脾兩傷,導致血瘀癖積,水濕停瀦,而致肝腹水萌生,治宜疏肝解鬱,化瘀軟堅,滲濕利水。”消脹除濕湯”(蜣螂蟲、木瓜、通草、延胡索、佛手、郁金、絲瓜絡各8克,紅花、茜草、遠志各4克,路路通10枚,生苡仁24克,香椽皮半個)有活血散瘀、疏肝理氣、消脹除濕之功,對肝腹水有較佳之效。或用”庵閭子18克,水蛭6克,生牡蠣、白茅根、車前子各30克,海藻、茯苓各15克,肉桂1.5克,沉香末、琥珀末各2克,分吞)亦佳。
3.肝炎脅痛
如僅以脅痛為主者,可逕予”寧痛丸”(九香蟲150克,參三七200克,炙全蠍100克,共研極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服1.5克,早晚各服一次,一般1~2日後,疼痛即見減輕,痛減後,可改為每晨服一次,痛定即可停服。
4.膽結石
在三金湯(金錢草、雞內金、廣玉金)中加用善於疏肝鬱、散滯氣、促使排石的九香蟲6克,長於溶石的芒硝4克(分二次沖)每收佳效。
5.萎縮性胃炎
病因病機,錯綜複雜,但病位在胃,其病理改變則一,根據”久病多虛,久病多瘀”之機理,組方堅守”補而不滯,滋而不膩,溫而不燥,攻而不峻,行不耗陰”之原則,基本方:生黃芪20克,黨參、蒲公英、徐長卿各15克,刺蝟皮、五靈脂各10克,莪術、鳳凰衣、玉蝴蝶各6克,綠萼梅8克,砂仁3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偏陰虛者加北沙參、杞子各10克;偏陽虛者加高良姜、炒白術各10克。伴見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要加重刺蝟皮至15克,蜂房、炮山甲各10克(或山甲粉3克分吞),以軟堅散結,消息肉,化瘀滯;白花蛇舌草30克,解毒散結,從而促使腸化和增生性病變的轉化和吸收。黨參、川朴、元胡、黃連能殺滅幽門螺旋桿菌,可參用之。
6.消化性潰瘍
烏風散(烏賊骨60克,鳳凰衣、玉蝴蝶各50克,象貝母40克,共研極細末,每飯前半小時服4克,一日三次)。對潰瘍有止痛、制酸、護膜生肌之功,善於促進潰瘍之癒合,一般連服2~3月,多可趨愈。
7.慢性腹瀉
包括過敏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腹痛,泄瀉稀便,雜有粘液或膿血,時輕時劇,纏綿不已,呈反復發作。五倍子其性不僅收斂止瀉,且有抗菌作用,對慢性泄瀉甚合。五倍子、炒白術各60克,補骨脂、赤石脂各40克,公丁香30克,共研極細末,每服3克,一日二次,連服3~7日多收良效。
8.小兒消化不良
“蜈蚣兒茶散”治小兒消化不良之嘔吐、泄瀉,小便減少者甚效,脫水顯著者,應子補液。蜈蚣(文火烘乾)62克,兒茶38克,共研極細末。6個月以下,每次服0.33克;6~12個月每服0.65克,1~2歲每服0.85克,一日三次,多於1~2日臨床治癒。
9.不全性腸梗阻
以不全性腸梗阻初期為宜,蜣螂蟲、生枳實、炒檳榔、桔荔核各10克,代赭石30克,川連、幹薑各2克,一日二劑,分4次服用,多於次日松解。或用蜣螂蟲7只,黑白醜、石菖蒲各9克,治療麻痹性腸梗阻亦有效。
太 渊 穴
太渊穴是心脏的保护神。中医认为,太渊穴可有效地调节心律不齐。而心律不齐在中医理论中属于“心悸”范畴,是因心气不足引起。而太渊穴是脉气深藏的地方,按摩它可护心脏。太渊穴怎么找?在仰掌、腕横纹之桡侧凹陷处。
心律不齐在中医中属于“心悸”的范畴,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心气不足。太渊是脉气深藏的地方,刺激它,可以促进气的运行,让气上行。所以,不光是心律不齐等疾病,平时,比如走路、跑步,或者其他的什么事情,导致上气不接下气、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也可以就地休息,刺激一下太渊,提升中气,保持身体的长久活力。
现代医学也发现,太渊穴可以使肺的呼吸机能加强,改善肺的通气量,降低气道阻力。临床实验还发现,太渊治疗脑出血和咯血效果也不错,对血压有一定的调整作用。这当中,最有效的还属心律不齐,通过太渊穴能够很好地调节。
太渊穴又名大泉(《千金翼方》),“太”者“大”也;“渊”者“深谷”也。言太渊说明此处为肺经经气甚为博大而且深也。在中医的四诊中,脉诊由三部九候法发展成为独取寸口法,也正说明了太渊在人体气血循行中的重要性。
2穴性析
太渊穴属于手太阴肺经腧穴。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呼吸,气为血帅,本穴开于寅,得气最先,故在人体穴位中占有重要地位。
2.1输穴
太渊在肺经的五输穴中居于第三位,位于腕关节部位,属肺经,为肺经经气渐盛之处,五输穴中“输主体重节痛”,故而本穴对于因肺经或肺脏病变所导致的肢体沉重,关节酸痛等证有良好疗效,如外感风湿肢体酸困疼痛,咳嗽气喘所致的胸胁胀满疼痛。
2.2原穴、肺经母穴
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原穴是指脏腑元气经过、输注和留止的部位;太渊为肺经原穴,故而是肺经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的动力之所在。
另外,根据五输配五行,阴经以输代原,可以推出,太渊在肺的五输穴中性属土,而肺在五行中属金,故太渊又可称肺经母穴,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基本原则,凡是对于肺脏或肺经的虚损性疾患,如久病体虚易感,肺虚流涕,久咳所致的胸胁隐痛气喘卫外不固,汗出畏风等具有良好的疗效,中风患者气息微弱或声鼾并有间断。
2.3八会穴
在八会穴中,脉会太渊。脉象为气血在脉中运行时的外在表现,肺朝百脉,主人一身之气,气为血帅,故而本穴对于无脉证以及由于气血不足所致的疾病,凡表现为脉象细、微、弱等均有一定疗效。
3临床应用:
3.1针法析:关于太渊穴的针刺方法,鉴于局部解剖情况,比较适合采用指切进行法行捻转补泻法,尤其对于脉象微弱的患者,在进行捻转补法的同时,以左手食、中、无名三指在局部体验脉象的变化情况,从临床观察来看,脉象虚弱无力者,在连续施以捻转补法3~5分钟,脉象均会变得粗大有力,而对于因体质虚弱者,如中风患者属本虚标实,脉象表现为洪大有力但中空的患者,经用捻转补法后,脉象会变得虚、细、弱,而伴随着患者呼吸变得平稳深沉。
我们知道,肺经的经气运行时间是早上3~5点;太渊穴呢,又刚好在号脉的地方,可以用来探测心跳的速度。老人一般醒得早,早上天不亮就醒了,一般正好也在这个时间段。这时候,将右手搭在左手的手腕上,亲自感觉自己的心律,如果跳动的速度不平衡、不规律的话,太渊穴就要即时派上用场了。可以先在床上按揉一段时间,大概2~3分钟,等心律平稳一点了,再穿衣起床。
因此,心律不齐或健康的人群都可以每天按摩太渊穴,以达到保护心脏的目的。
腰   痛
此病多由于年老体弱,或劳累过度,以致肾精亏虚,腰府失养;或居处潮湿;或因跌打损伤,血瘀于脉络;或涉水冒雨,感受寒湿之邪,造成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虚则补气补血,实则泻气泻血。
治疗:腰俞、委中、肾俞、腰阳关,三棱针刺出血。
阳关、阿是穴,命门、肚脐火罐拔吸15分钟。
脊柱、腰背部,腰两侧旁、环跳穴,梅花针弹刺出血。
昆仑、委中、承山放血,腰痛立止。
治则:活血通络。
治法:用三棱针在委中、阿是穴放血,血为紫黑色。火罐再次拔吸出血,血为紫红色。大椎、命门、环跳、承山火罐拔吸l0分钟。另外敷药,再煎服加味四物汤。3天以后,患者腰痛大减。用梅花针沿腰部弹刺,腰俞、环跳点刺留罐10分钟出血,血为紫红色。另用"海马追风膏"加外用散末外贴,一月后患者来信告之病愈。
针挑治疗偏瘫
本法可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和脏腑功能,促进恢复。取穴:①面瘫:人中、地仓、颊车、眉梢、承泣等穴。②上肢:肩、肘、腕关节区。③下肢;髋、膝、踝关节区。④中风八穴:太阳、曲池、风池、下曲地(双侧)。⑤放血:十宣、兑端、百会、八风、八邪。局部消毒后,用缝衣针穿过麻醉点,摆动几下,将皮下白色纤维挑出拉断或用刀割断。面部与肘、膝以下不宜挑深,因易出血,挑时避开血管凡人无病,或坐卧,或酒后,陡然即死者,名旺痧。将本人口内,用铁器撬开,以银簪刺舌下小有筋,血出即活,不可刺正中。又方:以闷醋灌下,即刻治矣。急痧将死:将口撑开,看其舌处有黑筋三股,男左女右,刺出紫血一点,即愈。刺血忌用针,须用竹箸,嵌碎磁碗尖为妙,中间一筋,切不可刺。凡被蛇咬伤之后,应先在创口近心端进行结扎,阻止淋巴静脉血回流,以防毒液扩散,但须每隔20分钟左右放松一次,以免肢体因血液循环障碍发生坏死,一般在l一3小时后解除绑扎。其次立即用消毒针将伤口挑破,拔出毒液,并用手从肢体近端向远端挤出毒液或用吸器(如火罐)拔出毒液,然后用盐水冲洗伤口。诸疮:瘰疬疮。灸肩井、曲池、大迎。针缘唇疮去恶血。
止 泻 穴
在脚小趾与四趾丫前一指半.近地五会穴约1分处。
 
②取穴: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左右脚,任取1个脚的穴即可。
 
③治疗:点穴或针灸。
 
点穴时、医者找到穴位后以食指轻轻揉动穴位.一般以自然把手放在穴位上的力量便足够了,然后心里默默地边揉边数,从1数到60即可?数数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大致以1分钟为限,即一分钟揉60次。适当多出一些和不足1分钟都没关系。如用针刺,以5分或1寸毫针直刺,深度为1分左右,进针后不停地提插或捻转,时间与点穴同?点穴疗法的疗效并不次于针灸!所以,适合于患者(自我按摩)自疗。
 
3.疗效观察:
 
①疗程:采用本穴治病,不需要以疗程计,凡急症或轻症,一般1次可愈,特别重的和病程长的,可每日2次,每次最多3分钟,也不过数日可愈。
 
②疗效:笔者专用此穴治疗腹泻病人几十年、几乎都是1次治愈,只有1例治疗了3天,另有1例治疗3日后其母说无效而改用它诊。
 
4.典型病例:
 
刘某男、男,1岁半,由父母带领前来求治,其母代述,患儿上吐下泻近1月,先在乡几个小诊所治疗,后又转市人民医院治疗,一直吃药、打针,输液不见好转,每日腹泻数十次。笔者在首次治疗过程中也亲见到患儿拉了1次。当日中午治后已见好转,次日仅拉4次,呕吐也停,第3天仅解大便1次,大便也转正常,经3天治疗,至第4日完全恢复正常而停治,随访2年,一切安好。
 
5.腹泻一般在临床上分为食物中毒性吐泻,痢疾,肠炎等。食物中毒的情况引起腹泻的比较多,有的是因食物变质,有的是佐料配伍有错误,有的是在熟的蔬莱中混杂有生冷,有的是食了油腻食物后误喝生水,有的是食物中含有大量生白矾或其它容易引起腹泻的品种,这些情况发生的腹泻,采用本穴治疗,其是其效果是可以肯定的,而对肠炎、红、白痢引起的腹泻,本穴的疗效照样明显。在腹泻病患中,还有一种是并非因生冷或有毒有害的食物引起的;比如平常素食为主的人突然大量食入高脂肪食物,农村在秋粮刚熟时突然大量地贪口福尝鲜等,这应该叫做更食性腹泻。在农村,一般叫做换肚皮,引起这种腹泻的原因,是新食物的特殊成分与患病者的肠胃内部环境不相适应,不一定都是什么细菌和病毒的问题。对于更食性腹泻,用这个穴位治疗的效果是不容置疑的
中医康复
社区中医康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药康复手段,组织康复对象及其家属和社区共同参加,帮助病、伤、残者逐步改善躯体、心理、精神和社会的功能,改善或恢复其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一、基本原则
(一)以中医辨证康复观和整体康复观为指导;
(二)遵循三因(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三)群体康复与个体康复相结合,中医药与现代理疗手段相结合。
二、服务对象
(一)先天发育障碍者,五迟五软等;
(二)中医康复有优势的病种,如中风、痹证、五硬(小儿脑瘫)、痿证(脊髓灰质炎)、痴呆(老年性痴呆)等造成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障碍者;
(三)伤残诸症者,如肢残、骨折、伤筋等;
(四)恶性肿瘤以及热病瘥后诸症者。
三、内容与方法
(一)针对不同的康复服务对象,制订个体化的中医康复干预方案;
1.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立中医康复室,配备必要的中医康复设备,应用针灸、推拿、理疗等技术方法开展康复服务。
2.对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上门康复服务。上门康复服务包括由医师在家庭应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技术方法开展康复服务;对患者及其家庭传授简单、安全、有效、易学的中医康复手段,进行康复训练指导;
3.做好服务记录,并及时进行效果评估,调整康复方案。
(二)与残联协作,社区全科医师在社区康复站有计划地定期进行社区巡诊,开展中医康复咨询服务,为残疾人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健康和医疗康复帮助,指导康复训练。指导康复协调员利用社区简易康复设施或康复站内康复器械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三)开展中医康复知识健康教育。利用各种卫生宣传日、残疾主题日、节假日,组织中医康复专家进入社区进行义诊和中医康复知识的宣传工作,给社区居民现场诊疗和讲解中医康复的各种知识,加大中医康复工作在社区的普及度。
四、其它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组织对康复对象的康复需求进行调查,综合利用社区资源,整合民政、残联等部门在本社区开设的康复场地和设备等相关资源,为康复对象提供中医康复服务;
(二)开展中医康复知识与技能培训,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康复的基本思路,中医康复进行的最佳时机,中医康复技术的基本操作、原理、适应症、禁忌症等。
中医医疗
针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应用中医药方法和适宜技术开展连续性的诊断、治疗、护理,满足社区居民对中医医疗服务的需求。
一、基本原则
(一)以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为主;
(二)以病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慢性病中医药防治;
(三)突出中医药特色,积极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四)建立中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合理、密切协作的合作机制。
二、内容与方法
(一)社区中医药常见病证
1.内科常见病证:外感发热(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咳嗽病(咳嗽)、哮病(哮喘)、头痛、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胃脘痛病(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疼痛综合征、消化性溃疡)、泄泻病(肠易激综合征腹泻为主型)、便秘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为主型)、痹证(骨关节炎)、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等)、消渴病(糖尿病)、中风病(脑出血、脑梗死)、淋症(尿路感染)、郁病(抑郁症)、不寐(失眠)、面瘫病(周围性面瘫)、耳鸣、耳聋等;
2.外科与骨伤科常见病证:肩凝症(肩周围关节炎)、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股痛(坐骨神经痛)、溃疡、疖肿、项痹病(颈椎病)、乳痈(乳腺炎)、痔病以及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组织损伤、骨痿(骨质疏松症)等;
3.妇科常见病证:经行头痛、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乳汁不行、带下病、不孕症等;
4.儿科常见病证:哮病(哮喘)、肺炎喘嗽(肺炎/支气管肺炎/支原体肺炎)、小儿泄泻病(小儿腹泻病)、反复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5.皮肤科常见病证:银屑病、白癜风、湿疹、痤疮、带状疱疹、鹅掌风、脚湿气、隐疹、痱子、疥疮、冻疮、油风等;
6.眼科与耳鼻喉科常见病证: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涩症(干眼)、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慢喉喑病(慢性喉炎)、乳蛾病(扁桃体炎)、鼻鼽病(变态反应性鼻炎)、暴聋病(突发性耳聋);
7.传染病常见病证:时疫感冒(流行性感冒)、肝瘟、肝着、瘟黄(病毒性肝炎)、肺痨(肺结核)、痢疾等。
(二)慢性病中医药防治
针对眩晕(高血压病)、消渴病(糖尿病)、中风病(脑卒中)、痴呆(老年性痴呆)、骨痿(骨质疏松)、咳嗽、肺胀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社区常见慢性病患者制定个性化的中医防治一体化方案,采取中医防治菜单式服务,包括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预防和行为干预、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家庭护理等。
(三)家庭中医药服务
针对患慢性病需连续治疗的卧床或高龄老人以及有特殊需求的患者,可上门提供针灸、推拿、刮痧、拔罐、敷贴、熏洗、湿敷、药熨、敷脐、穴位注射、吹鼻、耳压、点穴、雾化吸入、送药上门等中医药治疗服务。
(四)社区中医护理
社区中医护理要在辨证施护的基础上,开展慢性病、心理、母婴、临终护理和护理咨询指导以及家庭护理等专项中医护理服务。
(五)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立以中医知名专家领衔的社区名中医工作室,开展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服务。
三、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中医医院协作关系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中医医院建立的协作关系,建立和完善集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才培养、双向转诊、科研合作等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逐步提高社区中医药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一)双向转诊
1.制定双向转诊的实施方案,明确双向转诊原则、流程、标准、优惠措施、双方权利义务以及双向转诊工作制度等;
2.建立快速转诊绿色通道,简便就医流程,提供优惠服务,部分医学检查结论中医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认,实现双向转诊无缝式连接;
3.经中医医院诊断治疗后,适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继续治疗的患者,持后续治疗意见及时转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二)人才支援
1.中医医院选派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中级职称以上的中医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口支援,定期轮换;
2.支援的形式包括短期岗位支援、长期岗位支援、特殊岗位兼职服务等。
(三)技术指导
1.门诊:中医医院派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诊,同时带教社区中医药人员;
2.联合查房:中医医院派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病房查房、专家会诊、疑难病历讨论等,提高社区中医药人员医疗技术水平;
3.社区义诊:中医医院派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指导开展大型社区义诊、养生保健、针推康复、中医中药疾病预防等咨询活动;
4.技术推广:中医医院派员到社区开展业务讲座、技术操作示范,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应用。
四、其它
(一)执行中医药行业标准和规范,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社区中医临床路径;
(二)建立健全社区中医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度,切实加以执行,有效防范、控制医疗风险,及时发现医疗安全隐患;
(三)通过检查、分析、评价、反馈等措施,持续改进中医医疗质量。
中医治疗面瘫
面肌康复穴位按摩疗法
中医理论认为:此病多由脉络空虚,风邪袭络、经络受阻失养的病因病机,采用"虚者补之""阻者通之"的治则,口服中药,祛风通络,活血化瘀,配以面部按摩 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晴明、承泣、四白、迎春、下关、颊车、地仓、承浆、翳风、听宫、听会等穴及点按风池、合谷、足三里,太冲等穴,通经活络调和脾胃,舒肝解郁,面部按摩以患侧为主,健侧为辅,使神经肌肉传导回复,改善各种神经肌肉的麻痹状态。此按摩方法简单易懂,自己在家对图按摩即可,因此病症比较顽固,患者需要足够的耐心与毅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定会有意外的惊喜。
穴位按摩具有舒缓神经,活血通络的功效,简单操作,方便安全,避免了针刺疗法 容易损伤面部神经得弊端,配合口服药物,可以达到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养血止痉的作用。对面部麻木僵硬,眉不能抬,无额纹、眼皮跳动、人中歪斜、鼓腮漏气、耳鸣等症状,疗效确切。
[
综合治疗中风病临床的初步探讨
治疗中风症,简略的论述了病因,病机风、火、痰、虚、涉及心、肺、肝、肾四脏、自己的治疗方法。
对病的认识
1、特点:突然发病、昏迷神志不清、不醒人事、进而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治疗不当,往往致死致残。  2、病因病机,诱发本病的病因:风、火、痰、毒、中风的发生和发展可涉及到心、肺、肝、肾四个脏器;由于以上四个脏器阴阳失调、平时房劳过度,劳累、嗜酒,生活无常,膏梁厚味,肉食过度而发生。
2,治疗方法:(分类) 一经络:
1、肝肾阴虚及肝阳上亢型:表现为头晕头疼、耳鸣、少寐多梦,腰酸脚软、手脚麻木,逐渐发展为偏瘫、口眼歪斜、舌实、语言障碍、舌质发红、苔白或稍黄、脉象眩滑或弦细数脉。
治疗原则:滋阴潜阳、熄风通络为则。
中药;生龙骨30克,生牡物30克、代褚石15克、钩藤30克、菊花15克、白芍15克、玄参10克、龟板10克、怀牛膝30克、天麻10克,生地30克。  每日一剂,每日分三次口服:若头胀失眠,严重者加羚羊角粉1克冲服。
针炙: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通里、用泻法,一日一次或一日二次;语言不利的加廉泉,玉液、金津放血,口眼歪斜加针攒竹透鱼腰、太阳透下关,医风等。
体液疗法,丹参液加大黄液静滴、剂量可根据体质情况而定;
2、痰热腑实及风痰上扰型:表现为半身不遂,或半身麻木、口眼歪斜,大便干燥或秘结、语言不利、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大。
治疗原则:代痰通络,祛痰活络为利。
中药:胆南星15克、全瓜蒌10克,大黄10克、芝硝10克(冲服),服后如果大便每日3到5次,症状逐渐好转后,改用下例处方:胆南星10克、全瓜蒌30克、丹参30克、白芍6克、鸡血藤30克;若头昏严重者加钩藤30克、菊花15克,珠珠母30克,(先前)若烦燥不安,彻夜不眠者,痰热内蕴,阴虚阳亢的加生地10克、沙参10克,夜交藤12克。
针炙: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通里、丰隆、阳陵泉用泻法。每日一次或二次,第一天针刺患侧,第二天针健侧,若隔日治疗一次,患健两侧均取;语言不流利的加廉泉,金津、玉液放血;口眼歪斜加刺攒竹透鱼腰,四白透迎香,地仓透颊车,医风、下关。
一、中腑腑:分闭证和脱证两大类型。
1、闭证:由於阴阳元气发生逆乱而得、症状:表现为突然昏倒,不醒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口眼歪斜、两手紧握、患肢拘急、强痉、烦躁不安、面赤身热、气粗、大便闭阻、痰声漉漉、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数。
2、治疗原则:化痰开窍、平肝熄风   治疗方法:
1、急性期的抢救针炙:人中、十二井穴点刺放血、必然苏醒、苏醒后针刺以下穴位:廉泉、勇泉、丰隆、太冲、合谷均用泻法。
2、中成药灌服:安官牛黄丸、至宝丹,紫雪散、万氏牛黄清心丸。 1、  中药的应用:羚羊角粉1.5克(冲服),钩藤30克(后下),竹沥水20ml,半夏10克、醋胆南星10克,七节菖蒲10克、郁金10克、天竹黄10克、黄连5克、夏谷草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次频服。  若风痰偏盛、静而不烦、面白唇紫,舌苔白腻、去黄连、夏谷草;另加苏合香丸、每次1-2丸;若痰盛,喉间痰涌,加川贝母,或竹沥水40ml灌服,每次间隔4-6小时一次。    若痰火重灼、面赤气粗、身热烦躁,呕吐、呃逆、大便秘结,加龙胆草10克、大典10克、枳实10克、风化硝5克(冲服)。    若风痰偏重,手足抽搐的加石决明30克,(先煎),全虫5克、地龙15克、煎服,每日一剂。 1、  脱证:表现为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半身肢体瘫软,口眼歪斜、目合口张、鼻干、息微、手足撒开、二便失禁、汗多、肢冷、舌痿脉象微弱欲绝。 治疗原则:回阳固脱为则。 治疗方法:重用灸法;大推、神厥、丹田关元,隔姜50-300壮,大艾炷。苏醒后针气海穴、关元穴。 2、  内闭外脱症: 首先采用人中穴强刺激的方法进行治疗,刺后加灸足三里,气海、百会、兼轻久刺激三阴交穴,用平补平泻法。   中药液静滴;生脉散注射液或参附散注射液静脉滴注。   中药处方:小红参10克、制附子10克、急前后灌服或鼻饲、用人参、附子汤也可以。    若汗多不止的加生龙骨30克,生牡(牛历)30克、上两味先煎、黄芪30克、五味子6克,煎石服。
3、  后遗症的处理:治疗一个月后,形成的偏瘫,口眼歪斜症状的患者、统按后遗症处理及治疗。 气滞血瘀型;症状:肢体软弱无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质紫、有瘀点、舌苔白、脉象细涩。  治疗:针灸、阳白穴、下关穴、地仓穴、廉泉穴、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阳池穴、通里穴、环跳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绝骨穴等。   一般的情况下,每次治疗取面部二穴,上肢、下肢各取三穴、或用透穴法;尽量做到取穴少而精,以上穴位轮换使用;另外,每次治疗加取心、肝、肺、肾的原穴:即太冲、太溪、内关、三阴交穴等。    上以穴位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可取哑门穴第一针先刺哑门穴、然后再配合其它穴位,每周针哑门穴一到三次。
3、中药的应用:中成药、人参再造丸、大活络丹、牛黄清心丸、可任选一种或两种运用。按说明书剂量服用。 中药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克、当归30克、鸡血藤15克、丹参10克、赤芍10克、桑寄生15克、红花6克、地龙10克、桂枝6克、每日一剂三次分服。  肝肾亏虚型:症状:一般表现为上下肢软弱偏瘫,发酸、言语不利、流品水、头晕面赤;神志呆痴,面色无华、无神、舌白、脉细微。   治疗方法:针灸处方、四白、下关、地仓、廉泉、曲池、外关、合谷,阳池、通里、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绝骨、肾俞、胆俞、肝俞。 一般每次治病取面部二穴,上下肢各取三个穴位,或取透穴,以上穴位轮流使用、用补法或者灸法、   中药处方:地黄30克、巴戟天10克、石斛10克、肉苁蓉10克、五味子10克、麦冬10克、熟附子8克、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  民间卓验方的治疗: 1、生附子研未,用醋调和,贴双湧前穴上每日一次,用於下肢冰冷型的患者。
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外洗方巧治颈椎病
方法:将生姜1块、大葱1粒、葱茅5支捣烂,加水煮开,用毛巾沾药液,敷在疼痛处可消除疼痛。
主治:颈椎病
治疗颈椎病的偏验方
威灵苁蓉汤(丸)
组成:威灵仙15克,肉苁蓉15克,熟地15克,青风藤15克,丹参15克。
主治:颈椎,腰椎及足跟骨质增生,老年骨关炎疼痛等。
用法:每日1剂,煎2遍和匀,日2次分服。或研末炼蜜为丸,每粒10克,每服1粒,日2次。
筋骨止痛酒
组成:生草乌10克,细辛10克,洋金花6克,冰片16克。
主治:同威灵苁蓉汤。
用法:先将前三味药研末,用50%酒精300毫升浸入,冰片另用50%酒精200毫升浸入,每日搅拌1次,约1周全部溶化,滤去渣,将二药液和匀,用有色玻璃贮藏。每次用棉球蘸药液少许涂痛处或放痛处片刻,痛止取下,每天2-3次。
白芍木瓜汤
组成:白芍30克,木瓜13克,鸡血藤15克,葛根10克,甘草10克。
功效:舒筋活血,滋阴止痛。
主治:颈椎痛。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眩晕停
组成:熟地15克,山茱萸30克,山药30克,茯神30克,丹参30克,五味子12克,白术30克,天麻12克,钩藤30克,菊花30克,防风15克,玉竹3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30克,蚤休10克。
功效:滋水涵木,平肝潜阳,佐以熄风。
主治:颈椎骨质增生性眩晕。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服。
除痹逐淤汤
组成:当归15克,川芎12克,红花9克,刘寄奴15克,姜黄12克,路路通30克,羌活9克,白芷12克,威灵仙12克,桑枝30克,胆星9克,白芥子9克。
功效:活血化淤,行气通络,除湿涤痰。
主治:颈椎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服。服6剂停一天,12天为一个疗程。
加味葛根汤
组成:葛根20克,桂枝15克,酒芍15克,麻黄5克,甘草15克,生姜5克,大枣15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申姜15克,狗脊15克,杜仲15克,牛膝15克,鹿角胶15克(捣碎冲服)。
功效:祛风散寒,养血和血,补肝益肾,强筋壮骨,蠲痹止痛。
主治:颈椎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颈椎病的按摩手法
按摩治疗颈椎病属于患者可以接受,具有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滑利关节、整复错缝等作用,对神经根型的效果较为明显,对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也有一定的疗效。对脊髓型颈椎病,按摩疗法应慎用。
(1)患者正坐,医者站在背后施按揉法于风府、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能舒筋通络,使颈肩部痉挛的肌肉得以放松。再用法于颈肩部,以斜方肌为重点,施法3~5 分钟后,医者一手扶头顶,一手施法于颈胸椎部,在的同时,配合颈椎屈伸被动运动3 ~5次。接着颈及患侧肩部,配合颈椎侧屈被动运动3~5次。最后医者一手托住健侧下颌,一手颈肩部,配合颈椎旋转被动运动。本法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手法,其功能为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使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消除神经根炎症和水肿,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改善病灶部的缺氧状态。
(2)坐位,医者立于患者后方,施拿法于风池、风府、肩井部以舒筋通络,进一步缓解痉挛的肌肉,能经通络而行气血,使颈肩部僵硬痉挛的肌肉逐渐趋于柔软。
(3)坐位,医者立于患者侧方,一手虎口托住患者枕部,一手以肘部托住其下颌,手掌环抱其头部向上牵引,利用患者的体重对抗,使椎间隙增宽,椎间孔扩大。
(4)坐位,医者一手扶住头顶,一手托住患者下颌作抱球势,徐徐摇动颈椎,待患者肌肉放松后,突然作颈椎伸位斜扳法,往往可听到弹响声。本法功能为滑利关节,整复错缝,扳法拉开椎间隙,突发性动作可纠正后关节错缝,增加颈椎的活动范围,同时能改变骨赘和神经根的相对位置,以减少刺激和压迫,从而缓解和消除临床症状。
推拿治疗颈椎病
推拿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治疗时不用吃药和打针,仅凭推拿医生的双手和简单器械在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沿经络循行的路线、气血运行的方向,施以不同的手法,达到治疗的目的。由于推拿痛苦小,简便易行,疗效有时立竿见影,深受病人的欢迎。推拿对颈椎病的治疗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①疏筋通络,缓解疼痛和麻木。
②加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整复椎体和小关节滑脱,解除神经压迫。
③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有利于颈椎活动。
④松解神经根和软组织粘连,缓解症状。
尽管推拿在缓解须推病症状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由于颈椎病病因复杂.病理改变多种多样,颈部又有十分重要的结构如脊髓、神经根、推动脉等。推拿医生对颈椎病病人不仅要有熟练的推拿手法,还要对颈椎疾病有一定认识。强力的粗暴的推拿手法完全有害。颈推病病人大多年龄偏大,往往伴有动脉硬化,骨质增生、韧带弹性下降甚至钙化、骨化,故强力的颈部被动活动可能会造成韧带、肌肉、骨质的损伤,加重疼痛,也可能因椎动脉的突然阻断使脑部缺血产生眩晕甚至昏厥。尤其对脊髓型颈椎病病人.由于椎管容量本身小,已受到不同程度压迫,受到突然冲击可能会产生瘫痪。所以推拿宜采用轻柔和缓的放松手法,来达到对颈椎病的疏筋通络、止痛止麻、解痉和最后缓解症状的目的。
足底按摩巧治颈椎病
颈椎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伏案工作者健康的疾病,它的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头晕、恶心甚至视物模糊,吞咽模糊。
最近脚底研究专家发现。脚底集合了身体的全部器官司的反射区。通过治疗足底反射区即可产生令人惊奇的疗效。
颈椎在足部的反射区是:双足拇趾趾腹根部横纹处,双足外侧第五趾骨中部(足外侧最突出点中部),颈部肌肉反射区是:双足底肢趾后方的2cm宽区域。
按摩方法是:用拇指指尖或指腹;也可用第二指或第三指的关节,以数毫米幅度移动。力度最初较轻,渐渐增强,以稍有痛感为宜,按摩时间可自选抽空进行。最好是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0-30分钟,坚持两周以后对一般颈椎病患者即可出现神奇效果。
颈椎牵引治疗法
颈椎牵引是颈椎病保守疗法中最主要而且疗效确实的一种方法,其治疗作用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1)限制颈椎活动,减少对受压脊髓和神经根的反复摩擦和不良刺激,有助于脊髓、神经根、关节囊、肌肉等组织的水肿和炎症消退。
(2)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减轻甚至解除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
(3)解除肌肉痉挛,恢复颈脊拄的平衡,降低椎间盘内压,缓冲椎间盘向四周的压力。
(4)牵开小关节间隙,解除滑膜嵌顿,恢复颈椎间的正常序列和相互关系。
(5)使扭曲于横突孔间的椎动脉得以伸直,改善推动脉的血供。
(6)使颈椎管纵径拉长,脊髓伸展,黄韧带皱招变平,椎管容积相对增加。正确的牵引治疗不仅可使肌肉痉挛解除,同时也可改善神经根刺激症状。
挑灸治疗颈型颈椎病
具体方法:在选取的花样斑局部按常规肌肉注射消毒,用利多卡因注射约1cm×1cm大的皮丘。稍等片刻,用挑针挑破表皮,然后挑起皮下纤维组织并挑断、挑净,每次约挑断3~5根。压迫止血后再次消毒,敷上鲜薄姜片,用沙布覆盖,胶布固定。每5日挑治1次,4次为1个疗程。挑治期间可采用红外线照射,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挑灸疗法起源于民间,其作用机制是其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筋脉络气血而达到“疏通经络,调整气血”之效。另外,鲜姜性温热,辛散力较强,敷在创口上可温热散寒,改变局部循环,解除肌肉痉挛。我们体会到,发病时间短,局部症状明显,无其他合并症,党参花样斑清晰,增生不严重的患者,采用此法效果较显著,复发率较低。在临床运用时应注意,利多卡因过敏者应禁挑灸,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衰弱等患者要慎用。另外,挑灸后要注意创口清洁,以防感染。
导致颈椎椎管狭窄的病因
(1)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
颈椎由于发育因素,各颈椎的椎管窖较正常狭窄。颈髓横断面,中央部较厚而两侧较薄,在成人的颈髓中部前后径为8-10MM,椎管前后径如过于狭小,可以直接压迫颈髓、神经根及硬膜,支配部分软组织的交感神经纤维也容易被压迫而引起血管痉挛。颈椎管发育性狭窄是引起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因素。病人在青少年时期,虽然有颈椎椎管发育性狭窄的现象,但由于代偿功能,一般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成年以后,因为颈椎发生退变,而头颈部经常受到外伤或劳损,这样可逐渐出现一些脊髓症状,颈椎的X线片检查,多数病人颈椎排列良好,无明显的椎体的后缘骨质增生或移位,主要表现为椎管前后狭窄,在颈椎中下部椎管狭窄的程度较重。
无症状的成年人,颈椎2-7椎管的前后径在14.5MM以下属于发育性椎管狭窄。
(2)骨质增生性椎管狭窄
病人年龄为40岁以上,由于颈椎椎间盘退变,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引起椎管前后呈不同程度的狭窄。为临床上常见的神经根型,椎动脉型或脊髓型颈椎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椎管狭窄部位在颈椎4-颈椎6,部分病人在颈椎3或颈椎7。椎管狭窄还可以因为压迫脊髓而出现症状,
临床上不少成年人或老年人,虽然椎体骨质增生明显。但因为其椎管前后径较大,而没有任何症状。
(3)失稳性椎管狭窄
颈椎失稳多为中年以上的病人,因颈椎间盘,韧带及关节囊等组织退变或损伤造成;年纪较轻的病人可因为颈部外伤而致颈椎半脱位;少数病人因颈椎病手术之后,相邻颈椎因为代偿性活动增大而失稳,颈椎屈曲性损伤的病人,由于寰椎横韧带损伤,前曲时寰椎向前移位。寰齿间距达3-10MM,后伸活动时,失稳颈椎可后移位1-4MM,后移颈椎的椎体下后缘下一颈椎椎弓上缘形成椎管狭窄区,症状较重者,颈部后侧活动常常限,后颈部肌张力增高或肌肉痉挛,部分病人作颈部后伸活动时,肢体和躯干部有麻木感,下肢可出现肌肉抽搐。这是因为颈髓受压迫的病理现象。
(4)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颈椎体体后面有后绷韧带附着,其韧带骨化后由于体积增大,可使椎管前后径狭窄,上颈段病变常常累及颈2-颈4,下颈段累及颈5-颈6。上颈椎椎管较宽,后纵韧带骨化病变多不引起明显的脊髓压迫症状。骨化较完全的病例,局部稳定,解除了动态的致病的因素,症状较轻者,椎管彰后径狭窄程度虽然达10-11MM,但大都不出现严重的脊髓损伤现象。
(5)代偿性椎管狭窄
颈椎生理前凸曲线可以由于脊柱的病变而表现为代偿性的病变,临床上可以因为以下几种病因而引起颈曲过度后伸改变。
①椎横韧带损伤和枢椎齿状突有发育不全时,寰椎常发生前脱位;寰枕椎有先天性融合畸形,枕骨大孔部有窄变,而使延髓下部及上颈髓部受压迫。机体为缓解上以的神经组织损伤,呈代偿性颈椎过伸体位,颈、肩部肌张力增高。
②适应正常生理解剖和保持人体重心平衡,颈、胸、腰椎具有一定的生理曲线。胸椎因某些病变后凸变形,病人可以出现代偿性颈椎过度后伸曲线。部分病人代偿性颈椎后伸的程度严重,在颈椎X线侧位片可见椎弓明显重叠,椎弓上缘可突入椎管,该椎管的前后径呈狭窄性改变。
(6)类风湿性病变而致寰枢椎半脱位类风湿性关节炎可累及颈椎,病程长,年龄大的病人可合并寰枢椎半脱位,病人症状为后颈部及肩疼痛;寰椎前移导致寰椎椎管前后径明显这窄者可出现脊髓压迫症状.
检查时发现颈部旋转运动受限,上颈椎向一侧移位,压痛;枕大神经从寰枢椎椎弓穿出部压痛,或呈锥体束损害体征,这类病人有长期的类风湿性闻节炎病史。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颈椎病(cervical syndrome)是因颈椎、颈椎间盘、韧带退行性改变,导致颈椎失稳、压迫邻近组织结构如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其发病率据报道在1.7%~17.6%,40至60岁为高发年龄。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主要因为颈椎间盘和颈椎及其附属结构的退行性改变引起。
1. 椎间盘颈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一般在30岁以后即开始。髓核脱水变薄,椎间隙变狭,使纤维环及周围韧带变松弛,颈椎稳定性减弱,更易进一步劳损及退行性变。纤维环变性及椎间隙狭窄使椎间盘易于向后及侧方突出。颈4、5,颈5、6椎间活动度最大,应力也最集中,最易受损伤。
2.椎体及其附属结构椎间盘变薄引起颈椎不稳时,其周围韧带常受异常应力的牵扯,致其附着点损伤引起骨赘增生。椎间隙变狭窄也使后关节与钩椎关节应力增加,使其受损伤及增生。易发生增生的节段依次为颈5、颈6、颈4及颈7。
3.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增生,黄韧带肥厚等可引起椎管狭窄,导致脊髓型颈椎病。钩椎关节、后关节增生,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可压迫或刺激神经根、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引起相应症状。
4.血管因素及化学因素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和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样,不能单纯用机械压迫因素来解释,还有血管因素和化学因素在起作用,因而引起水肿及炎症引发或加重了神经症状。
在颈背部反复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禅推法,然后在颈肩部的督脉、手三阳经的部分俞穴如风池、风府、肩内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点、压或拿法,再在斜方肌与提肩胛肌处行弹拨法。若为神经根型,手法治疗应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为椎动脉型,应包括头、脸部的百会、太阳等穴位。接着用旋扳手法。最后以抹法、叩击、拍法作结束。
颈椎病症状显著时常用药物作辅助治疗以促进症状缓解,常用药物有解痉镇痛药、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神经营养药及血管扩张药等。中药也常应用。
推拿牵引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推拿
①松解手法:用一指禅推法及法或指揉法等在颈椎两侧及肩部治疗,同时嘱患者有节律地将头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时间约5~8min。
②点穴法:分别点按风池、天柱、肩井、天宗、手三里等穴位,约5~8min。在肩井穴可用提拿法。
③拔伸法:患者坐位,医者一手托住枕部,另一手前臂托住颌部,垂直方向托起头部,然后慢慢旋转颈部约30 °。
④旋转复位法:患者正坐位,医者一手扶住后枕部,另一手或前臂固定下颌部,然后慢慢左右旋转颈部约30 °时,迅速加以摆动,此时,常可听到颈椎关节“咯嗒”的响声,手法即可结束。手法每天1次。
牵引疗法 采用枕颌式牵引套坐位牵引,坐位时颈部前屈15~30 °,牵引重量男性从7~8kg开始,女性从5~6kg开始,牵引重量一般以5~10kg为宜,应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而定,以患者感觉舒适能耐受为宜。每次20~30min,每天1~2次。
中药治疗 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①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特别要注意除外颈椎骨骼实质性病变(如结核、肿瘤等),还要与胸廓上口综合征、腕管综合征、肩周炎、网球肘等相鉴别。
②手法要适度,不可盲目粗暴。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状况、临床表现和X线拍片情况来掌握手法的轻重和时间的长短。
③注意牵引的角度。在牵引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并相应调整合适的牵引角度。
④要指导患者正确地进行颈部功能锻炼,这对患者的康复很有益处。
颈椎病的中医外治法
颈椎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人到中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之气逐渐衰退,精血亏虚,筋骨失去濡养,骨质日渐疏松。日常生活中,颈椎部活动频繁,反复劳损,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可引起颈部及周围的肌肉韧带发僵变硬、肥厚钙化、颈椎间盘萎缩退化等病变,进而形成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而刺激或压迫颈脊神经根、椎动脉和脊髓,在临床上出现各种不同症状。
中医治疗颈椎病以温补肝肾、养血益精为主,祛风胜湿、活血通络为辅,多采用内服中药的方法,分类型进行辨证论治。中医外治法,包括中药外治法、梳头疗法、按摩疗法等,也能使患者症状减轻,疼痛消失及治愈。
中药热敷法药用威灵仙、五加皮、苍术、乳香、没药、白芷、三棱、莪术、木瓜、细辛、黄柏、大黄、赤芍、红花、冰片各等量,研细末,调匀,加食盐和黄酒适量,炒成糊状,装入两个棉布袋中,置锅蒸热,直敷患处,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度。两袋交替使用,每次30分钟左右,早晚各1次,药袋可使用数次。
药枕疗法取当归、川芎、辛荑花、羌活、藁本、制川乌、乳香、没药、葛根、红花、赤芍、菖蒲、灯心草、桂枝、细辛、白芷、丹参、防风、威灵仙、冰片、合欢花、吴茱萸各30克,研为粗末,装枕芯。每日枕用不少于6小时,连用3~6个月。此法对颈椎病有很好疗效,对高血压、动脉硬化、腰椎病、风湿性关节炎等也有不同程度的防治作用。
按摩疗法用手上下提捏后颈部肌肉,从后发际到颈肩处,左右手轮换做3~5分钟,用手拿肩部肌肉3~5分钟,前后转肩1~2分钟,慢速左右转动头部1~2分钟。此法放松颈肩部肌肉以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减轻或预防颈椎病。
小便失禁
小便失禁,是指在清醒状态下不能控制排尿,尿液自行排出的病证。常见于老年人、产妇及久病患者,多在咳嗽、行走、大笑或惊恐时尿液自行排出。
更多精彩:尿失禁专题>>
引起小便失禁的原因有三点:
1、脏腑虚损,命门火衰。由于老年人其脏腑生理功能逐渐减退,肾气虚弱;或妇女生产,气血大伤;或忧思、房劳过度;或突受惊恐,恐则气下伤肾,种种原因,都可影响肾气温化水液功能。气摄无力,则小便自溺。
2、湿热下注:若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腻或嗜饮无度,致湿热太盛,下注膀胱,气化不利,膀胱失约,亦可导致小便不禁。
3、下焦蓄血:在《类证治裁?闭癃遗溺》中云:“产者不顺,致伤膀胱,或收生不慎,损破尿脬,皆能致小水失禁也。”下焦淤血,积于膀胱,脬气不固,亦可致尿液失禁。
由于小便失禁的发病原因不同,所以在给予饮食治疗时亦应分清虚实寒热。属脏腑虚损者,当温补固摄为主;湿热下注者,则当清利下焦湿热;蓄血者,则又当活血化淤。
下面介绍几则验方如下。
1、党参汤:党参15克、橘皮10克、紫苏叶10克,煎药取汁,加入砂糖少许代茶饮。此方有顺气开胸,补肺缩尿之功效,适用于肺气虚弱,咳则自溺之人。
2、党参核桃煎:党参15克、胡桃肉10克,浓煎饮汁食肉。此方有益气固肾功效,对老年人小便不禁有效。
3、龙眼枣仁饮:龙眼肉10克、炒枣仁10克、芡实10克,煮取汁液,代茶饮用。此方养血安神,益肾固精缩尿,凡心阴虚损、心肾不交者,皆可使用。
4、芡实山药粥:芡实粉30克、胡桃肉20克、山药粉30克、大枣5枚,煮粥食用。此方对脾胃虚弱及产后妇女尤其适用。
5、车前饮:车前子30克,包煎取汁代茶饮。车前子清利湿热,对湿热下注之小便不禁有效。
6、三仁通幽汤:桃仁30克、郁李仁5克、当归5克、小茴香2克、红花2克,此方有润肠通便、行气消肿、化淤缩尿之功效,对产后及下焦淤血者适用。
(肉苁蓉、怀牛膝、熟地、当归、白术、威灵仙)治疗顽固性便秘效佳。老年人便秘之血虚阴亏者,常伴有气虚之病机,滋补润肠膏(黄芪、白术、当归、肉苁蓉、黑芝麻,桑椹、火麻仁等)、滋肾润肠通幽汤(熟地、肉苁蓉、当归、炒郁李仁、炒火麻 ...
中醫臨证俻要;
《1》 惡 寒;
惡寒即怕冷,一般外感证初期均有怕冷现象,接着便是发熱。有的一边發熱,一边仍然惡寒,有的發熱後,惡寒輕减,概称為“表证”。凡是外感证,无论傷寒或温病,日期有多少,寒熱有輕重,有一分惡寒即有一分表证。外感证的惡寒有一特征,就是見風后怕冷更剧,即使在暖室内没有寒氣侵袭,总是全身觉冷,也有巳經發熱仍然不欲除去衣被。但由于外感的证候较为复杂,惡寒又是一个早期证状,初起很难确诊为某种疾病,大多观察数日后才能作出决定.同时,应与其他证状结合,如兼见頭胀,鼻塞的,可以诊断为”傷風”.也正如<傷寒论>上说;”太陽病或巳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体痛,嘔逆,脈隂陽俱紧者,名为”傷寒”.治法以发汗疏邪為主,参阅本门”發熱”条.
经經常怕風寒,得暖即消失,甚至虽在夏季也不愿打开窗户,多为陽虚证,常见于脾腎两虚的久瀉和痰饮咳喘等患者,这種因个本身陽氣不足而出现的惡寒以及陽虚形成的其他证候,概称虚寒证,都属于里证.治法须从根本上扶陽,与外感治疗完全不同.
惡風与惡寒相似,文献上虽有区分,所谓傷寒证惡寒,傷風证恶風.但一般惡寒的多惡風,惡風的也多惡寒,在临床上极难划分.总之,须結合其他证状而定,不可拘泥.
《2》惡寒战栗;
惡寒时战栗,简称”寒战”,常见于”瘧疾”.参阅本门”寒熱往来”条.
傷寒和温病过程中,有突然寒战,神情极疲,汗出後逐渐平静好转,称为”战汗”.这是患者正气虽然虚弱,在遇到有恢复的机会,正氣奋起,便与邪氣交爭的现象,正氣胜则汗出而邪解,所以距後得汗则生,汗不得出则死,实为重要关頭.如无虚脱现象,可听其自然,不必慌张,必要时用复脉湯加减,以扶助元氣.
“振寒”与寒战相似,同样是發抖,其区别是,从内發出者为寒战,仅是形体耸动者为振寒.振寒多由陽虚不能卫外,渾伴腹痛泄泻四肢沉重,小便不利等证,病在少隂,治宜扶陽,用真武湯.
复脉湯;人参, 地黄, 桂枝, 麦冬,  阿胶, 炙草, 麻仁, 姜, 枣.
真武湯;附子, 白芍, 白术, 茯苓, 姜.
《3》發熱;
即”身熱”在外感证最为多见.一般的鉴别是:兼有惡風,头痛,鼻塞,咳嗽的為”傷風”兼有惡寒,頭痛,项背身体疼痛的為”傷寒”;与傷風相似而口内干燥的為”風温”;得于淋受冷雨或在雾露中行走,頭胀如裹的為感受外濕.凡是外感初期發熱,病邪均在体表,脈象多見浮数,治宜發汗.<内經>说;”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就是这个意思.又因病邪的性质不同,分為辛凉發汗和辛温發汗两类,風寒宜用辛温,如葱豉湯,麻黄湯,外濕用神术散,風温宜用辛谅,如银翘散.但是,外感發熱有自汗和无汗的不同,无汗的应予發汗,自汗出的不宜再汗,所以还有桂枝湯调和營卫来解肌的方法.外感發熱的脈象多浮数,但也因病证不同,有兼紧,兼滑,兼濡等差别.如果脈不浮而沉,或見细弱无力,便是脉证不符,不可贸然發汗,以防惡化.
外感证初期發熱,大多有惡風,惡寒现象,倘然汗出后不恶風寒,發熱稽留或增高,便是表邪化熱传里.一般多在中焦陽明,出现口渴欲引谅饮,舌苔黄腻,脈象滑大,当用甘寒微辛法,如白虎湯.
内傷杂证,也有發熱,但熱型不同.李东垣曾作<内外傷辩惑论>,如说”外感则寒熱齐作而无间,内傷则寒熱间作而不齐;外感手背熱,手心不熱,内傷手心熱,手背不熱,”等.参阅本门”發熱往来”各条.
葱豉湯  豆豉  葱白
麻黄湯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神术散 蒼术 防風  甘草  葱白  姜
银翘散 荆芥 豆豉 薄荷  银花  連翘  桔梗  甘草
桂枝湯 桂枝 白芍 甘草 姜枣
白虎湯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竹葉 根
《4》发熱定时;
不惡寒, 只發熱, 盛襄起伏有定时, 如潮水之有汛. 称为”潮熱”.本证有虚有实,都属里证.区别是; 虚证由氣血亏损引起,大多熱能退清;实证由外邪传里,熱不退清,至一定时间上昇。
实证潮熱,多由外感开始,身熱汗出蒸蒸,大便秘结,腹内胀痛拒按,每至午後四时左右熱势增高,故又称”日晡發熱”,属陽明胃家实,严重的能使神昏谵语.治宜攻下,用大承氣湯.这是<傷寒论>的治法,必须证实体实,正氣能够支持,方可使用.後来<温病条辨>提到熱邪最易傷陰阴和下後正虚邪氣复聚,出立护胃承氣湯,增液承气湯等,亦可斟酌采用。吴又可说正氣日虚一日是,隂津耗一日,须加意防护其隂,不可稍有卤莾。“其意义也在于此。
虚证潮熱,以血虚和隂虚为多,常在午後或夜间發熱,伴有心悸,汗出,神疲力乏,脈象细数等虚损证状。多由大失血,大瀉後和久病等形成,水竭火炎,真隂消烁,形体日瘦,热自肌骨之间蒸蒸而出,日久则陰愈耗傷,氣亦虚弱,故也称“骨蒸劳熱“。宜在餋血滋陰方内,采用清骨散法。也有上午潮熱,下午熱退,或饥饱劳倦,中氣损伤,營血亦虎,身熱心烦,懒言体困,脉大无力,属氣虚范围。李东垣有甘温除熱法,用補中益氣湯,方内升麻柴胡本有退熱作用,勿作单纯昇提藥看暑天小儿發熱,或早熱暮凉,兼有渴饮,尿多,烦躁,睡眠不宁,往往纠缠不解,至秋凉则自消退。每見于东南和中南地区,尚无确
当病名,暂称为“夏季熱“,可用王孟英的清暑益氣湯加减。
大承氣湯:大黄, 厚朴, 枳实, 玄明粉,
护胃承氣湯:大黄, 玄参, 生地, 丹皮, 知母, 麦冬,
增液承氣湯:生地, 玄参, 麦冬, 大黄, 玄明粉,
清骨散:  银柴胡, 胡黄連, 别甲, 青蒿, 秦芄, 地骨皮, 知母,甘草。
補中益氣湯;黄芪, 人参, 白术, 当归, 炙草, 升麻, 柴胡, 陈皮,
姜, 枣。
清暑益氣湯;沙参, 麦冬, 知母, 甘草, 竹葉, 黄連, 石斛, 西瓜,
荷葉, 粳米,
《5》寒熱往来:
一陣寒一陣熱,一天一次或一天有数發作,称為”寒熱往来”.这种發熱,有时能够退清,有時不能退清.凡是从外感传变而来的,都為少陽經证,常伴口苦,咽干,目眩,胸脇胀满,脉象弦数等证,用小柴胡湯和解,不可發汗,吐下
婦人月經不调,經前常有忽寒忽熱,頭胀,胸脇胀闷等现象,系肝氣或肝火鬰结所致,可用调經湯,即小柴胡加入四物湯.也有婦女月經适来或月經刚凈,外感風寒發熱,或在發熱期内月經来潮,邪熱乘虚袭入子宫,瘀熱互结,亦使寒熱往来,<金匮要略>称务”熱入血室”,同样可用小柴胡湯泄熱.但巳經熱入血,应佐清營祛瘀,可在方内酌加丹参,赤芍,泽兰,焦山栀, 熱甚的并宜去人参加生地.
“瘧疾”.的主证,也是寒熱反复發作,有一天一次,有两天一次,也有三天一次的,但与寒熱往来的病情大不相同,一般瘧疾的發作,先为背部觉冷,肌膚栗起,呵欠频频,接着战栗鼓颔,膚体酸楚,再接着高熱加烧,頭痛如裂,口渴喜冷,最後遍体汗出,熱退身和,前後的证状相同,脉象在寒战時多沉弦,熱时转為洪大而数,汗出後脉渐平静.常用方有清脾饮,截疟七宝散等.服藥宜在發作前二小时左右,如果巳經發作後服藥,反会增加病势.本病用针灸治疗亦有良效,取穴以大椎,陶道,间使,後溪為主,但亦须在發前进行為要.所以<内經>上说;”无刺熇熇之熱,无刺渾渾之脉,无刺漉漉之汗,為其病逆,未可治也.凡为瘧者,藥法饮食皆然也,”
瘧疾中有寒多熱少的”牝瘧“,先热後寒的”風瘧“,但熱不寒的”温瘧“和
“癉瘧”以及从原因上分的“暑瘧”,“湿瘧”,“痰瘧”,“食瘧”,“瘴瘧”,等。足見前人对于瘧疾有过细致的覌察,但有些是类瘧而不是正瘧。其中瘴瘧在岭南烟瘴之地比较多見,属于熱瘴者,發时熱甚寒輕,而赤目赤,烦渴饮冷,胸闷嘔吐,頭痛,肢节烦疼,溲赤便秘,甚至神昏谵妄,治宜清熱辟秽,,用清瘴湯。属于冷瘴者,治宜芳香化浊,用加味不换正氣散。当神昏时期,可兼用开窍急救,参阅内脏证状“昏迷”条。
瘧疾經久不愈,最能耗傷氣血,呈现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劳动力衰退,即使寒熱止住,劳动后仍会复发,成為“劳瘧”。此时不宜再用常法,应予调補氣血,用何人饮。也有久瘧脇下结块,劳动则寒熱,称为“瘧母”,治法参阅胸脇腋乳证状“脇下硬块”条。
濕熱痰浊郁于中焦,出现寒熱如瘧,汗出不清,胸闷嘔惡,口干饮少,小便黄赤,大便或秘或塘而臭,用达原饮治之。此方本治疫邪蕴伏募原,故以槟榔,草果,厚朴泄化腸胃,佐以芩,芍,知母,姜,枣清理和解。但临床上并不限用于疫证,凡寒熱往来,舌苔垢腻骼之均效,并可酌加柴胡开表,大黄攻里,分解寒熱濕浊胶结之邪。
小柴胡湯;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姜,枣,
四物湯; 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清脾饮; 青皮,厚朴,黄芩,半夏,柴胡, 白术,草果,茯苓,甘草,
截瘧七宝饮; 常山,草果, 厚朴,青陈皮,槟樃,甘草,
清瘴湯; 青蒿,柴胡,知母,半夏,陈皮, 茯苓,黄連,枳实,黄芩,
常山,竹茹,益元散。
加味不换金正氣散; 厚朴,苍术,陈皮,藿香,佩兰,草果,半夏,槟樃,
菖蒲, 荷叶,甘草,
何人饮;首乌,人参,当归,陈皮,煨姜,枣。
达原饮;厚朴,草果,槟樃,知母,白芍,黄芩,甘草,姜,枣。
《6》外热内寒:
多属假熱眞寒证,即本属寒证,外表反見熱象。假熱证的鉴别法,张景岳曾指出;“假熱者,外虽熱而内则寒,脉徽而弱,或数而虚,或浮大无根,或弦芤断续,身虽炽熱而神则静,语言譫妄而声则徽,或虚狂起倒而禁之则止,或蚊迹假斑而浅红细碎,或喜冷饮而所用不多,或舌苔虽赤而衣被不斂,或小水多利,或大便不结,此则惡熱非熱,明是寒证,所谓寒极反兼熱化,陰盛隔陽也。”这类证候,都是病情严重的表现,必须治本,如果误作外感發熱治疗,往往汗出虚脱。
《7》外寒内熱;
足假寒眞熱症。张景岳说;“假寒者外虽寒而内则熱,脈数有加,或沉而鼓击,或身寒惡衣,或便熱秘结,或烦渴引饮,或腸垢臭秽,此则惡寒非寒,明是熱证,所谓熱极反兼寒化,陽盛隔陰也。”清熱则寒自退,切戒辛温發表。
《8》上熱下寒
足脛寒冷,面赤徽红似酣,兼見形寒,脉细沉细,或伴大便泄瀉,系下元虚寒,陽氣上越,称做“戴陽”為虚脱证候之一。急用白通湯回陽,可加猪胆汁或黄連少许反佐,以防寒熱格拒。服藥後頭汗出,脈忽浮大者难治。
腎陰亏而虚火上炎,也能呈现足冷頭熱,但多兼見咽干,目红,当用引火归元法,治宜七味地黄丸。胸中烦熱者,加黄連少许以反佐。
白通湯;葱白,干姜,附子。
七味地黄丸;熟地,山蓃,山药,茯苓,丹皮,泽瀉,肉桂。
《9》身熱足寒
身熱,足部独凉,常見于”濕温”证.多因濕浊偏重,陽氣被除数郁,治宜清化淡渗,使邪去则陽自通,叶天士所谓”通陽不在辛熱而在利小便,切勿误认为陽虚.
<10>半侧寒冷
本证較為少見,患者自頭足左半或半身不温,汗出时亦一侧独无,当風一侧先觉冷氣砭骨,关节运动自如,酸软乏力,脈象沉细.用右归饮加当归,细辛,温运陽氣,通其血脈.
右归饮;附子,肉桂,熟地,山萸,山藥,杜仲,杞子,炙草.
<11>身痛
一身尽痛,在傷寒,但濕等外感证中經常出现,均由經络阻滞,氣血不和,治以祛邪為主,汗出後外邪无邪巳去,身仍疼痛,脈象沉迟,便当调和營卫.此证必须审察有邪无邪,有外邪的重在解表,没有外邪的应和氣血.身痛,是指全身肌肉都痛,如只有四肢酸疼,属于痹证一类,参阅四肢证状”四肢疼痛”条.
跌打损傷,身体疼痛,皮肤有青紫块,系氣滞瘀凝,用复元活血湯加减。
身痛如被打傷,皮肤青紫,面青,咽喉痛,《金匮要略》称为“隂毒”如果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则为“陽毒”。陽毒用升麻
鳖甲湯,陰毒于方内去雄黄,蜀椒。关于隂陽毒,历来注解有不同意見,考查《巢氏病源》有傷寒隂陽毒候和時氣隂陽毒候等篇,似与時病中的:發斑“相近。发斑可以出现两种不同的外候,习惯上分為“陽斑“,参閲本门“發红斑”条。
复元活血湯;当归,桃仁,穿山甲,大黄,柴胡,天花粉,甘草。
升鳖甲湯;升麻,鳖甲,当归,川椒,雄黄,甘草。
《12》身重;
常見于濕证。濕浊内阻,氣机不畅,清陽不升,起臥沉重,行动懒惰,用平胃散温化和中。
久病,虚弱证出现体重不能转侧,扶持亦觉费力,为体力极虚,预後多不良。
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13》身痒;
風寒客于肌表,得不到微汗透达,又不化熱传里,感觉全身發痒,好象虫行,皮膚无巽征,用桂枝麻黄各半湯。
身痒抓破出现细小血点,为風熱鬰于孙络,用四物消風散。如搔后多白屑,为血虚生燥,用滋燥養荣湯。
外科皮膚病中的“浸淫疮”,初起细瘰如栗米,搔痒流出脂水,因脂水蔓延成片,兼有痛感,宜祛風胜濕,凉血清熱,用升麻消毒饮加苍术,黄連,并以青蛤散外搽。又有“栗疮”,形如栗粒,色红搔痒,久不愈,能消耗血液,膚如蛇皮,用消風散。
“癣疮”奇痒难忍,多發于局部,由濕熱,血燥及風毒形成,有干,濕两种。“干癣”干燥无脂水,掻后起白屑:“濕癣”潮濕 ,搔痒则多粘液。本证极为顽固,故有“顽癣”之称,内服藥难于見效,多用外治法,干癣用癣药水,濕癣用青黛散。
接触漆毒或对漆氣过敏者由面部作痒浮腄抓之象“瘾疹”,漸传肢体,痒痛难忍,皮破後,滑烂流水,称做“漆疮”。漆氣辛熱有毒,用化斑解毒湯加荆芥,蝉衣,浮萍,生甘草清解,亦可外搽青黛散,不宜洗浴。
“風疹”和“痱子”亦作痒,参阅本门“風疹”,“痱子”各条。
桂枝麻黄各半湯: 桂枝,白芍,麻黄,杏仁,炙草,姜,枣。
四物消風散;生地,当归,荆芥,防風,赤芍,川芎,白鲜皮,
薄荷,蝉衣,独活,柴胡,枣。
滋燥餋荣湯;生地,熟地,当归,白芍,黄芩,秦芄,防風,甘草。
升麻消毒饮;升麻,归尾,赤芍,银花,連翘,牛蒡,山栀,羌活,
白芷,红花,防風,桔梗,甘草。
青蛤散;蛤粉50克,青黛15克,石膏50克,黄柏15克,研末。用麻油调制块状,用时凉水化涂患处。
消風散;荆芥,防風,当归,生地,苦参,苍术,蝉衣,胡麻,牛蒡,知母,石膏,甘草,木通。
癣药水;百部24克,蛇床子24克,土槿皮300克,硫黄24克,
白砒6克,斑毛6克,樟脑36克,輕粉36克,用米醋10000毫升浸,
青黛散;青黛60克,石膏120克,滑石60克,黄柏120克,研末,麻油调涂。
化斑解毒湯;升麻,石膏,連翘,牛蒡,人中黄,黄連,知母,玄参,竹葉。
《14》自汗
自汗是不用發汗药和其他刺激因素而自然出汗,如;“傷風”,“風温”证均有自汗出证状。但一般所说的自汗,多指内傷杂证,主要由于卫氣不固,津液外泄,所以汗出後有形寒,疲乏等现象。輕者用牡蛎散,重者用补陽湯,并可用龙骨,牡蛎,糯米等分研细末外扑。
局部汗出的原因不同,以頭和手足為多見,参阅头面证状“頭汗”和手足证状“手足心熱”各条。
牡蛎散;牡蛎,黄芪,麻黄根,浮小麦,
补陽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五味子。
《15》 盗汗
赤称”寝汗”,睡时汗液窃出,醒后即收,收後不恶寒,反觉烦熱.多因陰虚熱扰,心液不能敛藏,<内经>所谓”陽加于陰谓之汗”.故治盗汗以养陰清熱為主,不同于自汗的偏重盆气固表,用盆陰湯.内熱重或五志之火易动者,可与当归六黄湯结合应用.
盆陰湯 生地 山萸 丹皮 白芍 麦冬 山药 泽泻
地骨皮 莲子 灯芯 五味子
当归六黄湯 当归 黄芪 生熟地 黄芩 黄連 黄柏
《16》 汗出不止
一般汗出过多,消元氣和津液,并因汗為心液,心脏赤易虚弱,宜用生脉散治之.外感证發汗,汗出不止,熱退而反惡寒,小便困难,四肢拘急,屈伸不利,為卫氣不固,称做陽”,有虚脱危险,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或桂枝加附子湯扶陽為要.必须注意,此证名为陽陰液亦,故白芍亦為主藥.汗出如珠,凝滞不流,或汗出如油,着手粘腻,常伴氣喘声微,為元氣散,绝证之一,称做”绝汗’.
芍药甘草附子湯 白芍 炙草 附子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 白芍 附子 炙草 姜枣
《17》 半身汗出
偏左或偏右半身汗出,多因氣血不周,不是止汗所能收效,用十全大补湯加减,盆氣养營,助陽固卫.凡半侧汗出後,皮膚空,最易感受風邪,形成半身不逐,<内經>所谓”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应早为防止.下肢瘫痪证, 汗出多在胸部以上,患处无汗,病情逐潮好转,汗亦逐潮及下.倘因外感發汗,也不能全身得汗,不可强.
十全大补湯 黄芪 肉桂 党参 白术
熟地 白芍 当归 芎 茯苓 甘草
《18》 汗斑
夏季用刚晒过的巾布擦汗, 往往留有斑痕. 单方用密陀僧`铅粉等分研匀,生姜蘸擦.一方用硼砂研细擦之.”紫癜風”和”白癜風”,亦属汗斑一类,由風湿侵人,窍闭塞而成.紫因血滞,白因氣滞,初无痛痒,久则微痒,均宜内服胡麻丸,外用密陀僧散搽擦.
胡麻丸 胡麻 防風 苦参 菖薄 威灵仙 白附子 独活 甘草
密陀僧散 雄黄六克 硫黄六克 蛇床子六克 密陀僧三克
石黄三克 輕粉0.1克 研末, 醋调搽患处.
《19》发红斑
温病和傷寒病, 邪人營分, 身熱不退, 皮膚出现红斑圆形或椭圆开不等,或互相連接如云片.初见于胸膺部,迅速发展至背`腹及四肢等处,顏色亦逐潮加深.患者口渴引饮,烦燥不能安,舌干糙少液,严重的神昏谵语.此系病邪由氣人營,自内达外,属于肌肉之病.治法,因胃主肌肉,而邪熱已盛,不宜辛透,故多在清胃的基础上系,必要时还须助其透泄,所以常用消斑青黛饮加减.神昏谵语者,兼与紫雪丹开窍清神.一般發斑在七天後潮退.身熱随着减轻,也有缠至较长时期.發斑是一个严重证侯,治不得当,可致死亡.如已發不透,或受寒凉,斑色变成暗紫,為血瘀凝滞,当考虑佐用赤芍药红花`穿山甲等药消散,切忌一派寒凉.
化斑湯; 石膏 知母 玄参 犀角 甘草 粳米
消斑青黛饮; 青黛 黄連 山栀 玄参 知母 生地 犀角 石膏 柴胡
人参 甘草 姜 枣
紫雪丹; 滑石 石膏 寒水石 磁石 犀角 木香 沉香 丁香 升麻 玄参 甘草 朴硝 硝石 朱砂 麝香《成藥》
《20》發红疹
温熱病身不退,發出红色小点,称為“红疹”,与發斑原因相同。但斑最重,疹稍轻,斑属肌肉为深,疹在血络较浅,虽然也能同时出现,不混为一种,大槪温熱病治疗适当,可以不發斑疹,斑疹的發生均由熱鬰營分不得外泄,所以一經發现,便当佐以清營,大忌辛温升散,亦禁凉腻遏伏,以免吐衄,神昏等变证迭出。又斑疹当使逐漸轻减,熱退身凉,如果突然退尽,多属病邪内陷,预後不良。治红疹宜银翘散去豆豉加生地,丹皮,大青葉,玄参,熱盛神志不朗,参用清宫湯。
附;西医诊断的血小板减少症,主要表现為出血倾向,皮膚出血点尤為多見。这种出血点,极似红疹,往往伴有午後低熱。但与温病的红疹显然不同,治宜养陰清血为主,如生地,别甲,阿胶,白芍,升麻紫草根等。
银翘散;連翘,银花,豆豉,荆芥 薄荷 桔梗 竹葉 牛蒡 甘草
蘆根
清營湯;玄参,莲子心,竹葉心,連翘心,带心麦冬,
犀角.
《21》 发白瘖
濕溫病寒熱盛衰不解,心烦胸闷,泛漾作恶,舌苔黄腻,最易出现白.白是皮膚上發出细白水泡,因其晶莹饱也称”晶’’,亦与红疹并称為”红白疹’’.由于濕熱之邪鬰于肌表,不能透泄,故随着汗液發出,發出後反觉病情稍松.先见颈`胸,潮及腹`背,也有布及四肢,先少後密,伴有一种酸腐氣為其特征.大概一天涌出一次至两次,經过三`四天後潮少,身熱亦潮低,七天後即可出清,逐潮脱皮.严重的能纠缠至半月以上,有的發到後来,色不明亮,形如虱壳,称为”枯 说明氣陰两虚,预后不良.白属于氣分,如果熱重而營分亦病,常与红疹一齐出现,证情亦比较严重.白是病邪的出路,發一阵,輕一阵,不能一阵發清,所以前人譬作剥抽蕉.宜在退熱的基础上清化宣透,用氤氲湯加减,氣陰两傷的可加入人参须`沙参`石斛,红疹并發的加丹皮`赤芍`紫草等,善後方剂用薏苡竹葉散.
氤氲湯 清豆卷 藿香 佩兰 青蒿 焦栀皮 連翘 滑石 通草 郁金 菖薄
薏苡竹葉散 苡仁 竹葉 滑石 蔻仁 連翘 茯苓,通草
《22》 麻疹
俗称”痧子”,华北地区也称”糠疮”.小儿多难幸,大人间或有之,由于先天胎毒感染时邪而發,發过後不再感染.流行季节多大冬`春两季,初起类似傷風,微有寒熱.其特征为两目泪水汪汪,耳边不溫,多喷嚏,咳嗽不爽.将發之前,面浮頬赤,口内两颊有白点,指纹浮露而红赤.發時躁乱不安,先在耳背`發际`颈项等处出现,继而额部顏面,再进而肩背`胸`腹,皮肤下隐隐有小粒匀凈如沙,漸漸浮起,扪之触手.透發後身熱和其他证状逐漸减退,疹点亦隐没,皮肤上有糠状落屑.全部病程可分为發熱`見点和收没三个时期,每个時期平均为三天,前后共九天.麻疹宜出齐出透,一般以頭,足俱有,面部多者為顺,但必须看其鼻上和手足心均有红点密布为出齐,摸其皮膚上尖耸有糙感为出透.同時应观察见点不透,或一出即收;疹点淡而不红,或赤紫滞暗,均為逆证.治疗麻疹以清透肺胃为主,用防風解毒湯或竹葉柳蒡汤加减,收点後只须清解血分佘熱.主要是防止惡化和後遗证,忌用辛熱藥`苦寒藥和補涩藥,误用後往往引起喘促鼻扇,昏乱痉厥,腹胀下利等逆证.後遣证中比较常见的為骨蒸赢瘦,發焦膚槁,俗呼”痧痨”;或咳嗽不止,氣喘,痰中带血等,往往經久不愈.
小兒身熱不高,皮膚微红,發出疹点,形如麻疹而无麻疹特征.疹点亦细小稀疏,分布较速,一二天内發齐,三四天後即退凈.退後亦不脱屑.系風熱所致,不关胎毒,称为”风痧”,用加味消毒饮。
防風解毒湯; 防風 荆芥 薄荷 牛蒡 桔粳 甘草,竹葉 連翘 石膏
知母 木通 枳壳
竹叶柳蒡湯; 竹葉 西河柳 葛根 牛蒡 知母 蝉衣 荆芥 薄荷 石膏 玄参 麦冬 甘草 粳米
加味消毒饮; 荆芥 防風 牛蒡 升麻 甘草 赤芍 連翘 山查
《23》 风疹
古称? “瘖疹”, :“瘾疹”,皮膚出现疙,初起如蚕豆瓣,潮潮成片成块,色白不红,如被臭虫所咬,故俗称”風阵块”.此证愈搔痒愈多,满布全身,發内`耳内`手足心均奇痒难忍.时隐时现,反复發作.多因汗出受風,熱逆于肌表,亦与血熱有关,宜消風散,酌加鲜首乌`紫背浮萍效果尤好.外用香樟木煎洗擦,可获暂时缓解.此证搔痒太过,皮膚破碎,亦能成瘡,用茵陈`苦参各一两煎湯,或用蚕砂三两煎湯,乘热拭洗.
消風散; 荆芥 防風 蝉衣 牛蒡 苍术 石膏 知母 生地 麻仁 木通 甘草
《24》痱子
暑天出汗时,小兒和肥胖人多在皮膚發生密集的尖状红色小料,剧痒刺痛,称為”痱子”.很快变成小脓泡,几天後就干燥,成细小鳞屑.由于暑熱阻遏汗孔,宜内服六一散,外扑痱子粉.
六一散 滑石 甘草
《25》 天花
古称”痘疮”,在兒科中与”麻疹”同属重病,并称痧痘.病因亦与麻疹相同,由先天胎毒感受外邪而發,但流行季节多在春夏.其整个病程,自發熱`见点`起胀`灌浆`收?至结痂,大约十五天.起病急骤,开始有寒战高熱,三天後见点,一般顶尖根圆,红白分明,由面部潮及胸`背`四肢,全身满布,很快起胀,顶白根红,继即灌浆成脓泡,结成厚痂脱落.这是痘瘡的正常情况,近来用牛痘预防,此症已基本上消灭.
与天花相似的”小痘”,初起亦有寒熱,頭面出现红点,潮及躯干,四肢较少,继变水泡,顶色白亮,根脚有红晕,并且和天花一样两两对生.但痘形皮薄色娇,根窠不圆凈紧束,自见点至起胀,结成干痂脱落,只有五`六天.另一特点,為见点程序先後不一,故皮膚上红点`水泡和干痂同时并见,不象天花的按程序一齐透發.水痘一般变证甚少,预後多佳.多由感染風熱鬰于肌表而發,治宜大連翘饮加减.
大連翘饮; 連翘 当归 赤芍 防風 牛蒡 蝉衣 木通 滑石 瞿麦 荆芥 黄芩 山栀 石膏 车前子 灯心
《26>皮膚發黄
一身皮膚發黄,為”黄疸”病的特征,同时出现目黄`小便深黄.可分為两类;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伴有身熱,口渴,胸闷懊忱,腹满,大便秘结,舌苔黄腻的为”陽黄”,属于胃有濕熱;黄色晦如烟熏,畏寒,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苔白腻的为”陽黄”,属于脾有寒濕.前者用茵陈蒿汤,後者茵陈五苓散或茵陈术附湯.无论陽黄或陰黄,發病的主要原因不离乎濕,所以黄疸多小便不利,利尿为主要治法.茵陈为黄疸主藥,实际上就是因其能透發陈腐兼有利濕作用,故一般濕熱证虽不發黄,亦多使用.小便利而膚色黄,黄色淡白不泽,目不發黄,系營养的脾虚血少症,常伴困倦`眩晕`心悸,俗呼”脱为黄”,用小建中湯.久病膚黄,枯燥如黄土,多属脾败之征,即<内經>所谓”色”,难治.
茵陈蒿湯 茵陈 山栀 大黄
茵陈五苓散 茵陈 白术 桂枝 泽泻 茯苓 猎苓
茵陈术附湯 茵陈 白术 附子 干姜 甘草
小建中湯 桂枝 白芍 甘草 饴糖 姜枣
<27> 皮膚發黑
膚色黑晦,称為”黑疸”,因其由女色傷腎所致,也叫”女劳疸”.系黄疸中的一种,多从黄疸转变而来,故都是黄中显黑,輕者仅额上微黑,目黄,小便亦黄.严重的形瘦,腹满,手足心熱,大便溏薄微黑,脉象虚弦.到後期食呆呕惡,二便癃闭,神志昏迷,不易挽救.当于黄疸治法中参用硝石矾石散和黑疸湯.参阅本门”皮膚发黄”条.附;西医诊断的阿狄森氏病,面部显著黑,手臂膚色亦黑,口唇`齿龈灰褐.结合其他证状如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小便频数,男子陽萎,尤其喜食咸味,脉象沉细等,均属腎陽不足,水氣外露.可用熟地`附子`破故纸`淫羊`霍当归`鹿角胶`砂仁等溫养腎命.
硝石矾石散 硝石 矾石
黑疸湯 茵陈 天花粉
<28> 皮肤發赤
皮膚变红,如染脂?丹,病名”丹毒”.因發生的部位不同,原因`名称和具体证状以及治法略有出人.發于全身的名”赤游丹毒”,初起有红色云片,往往游行无定,或浮腫作痛,伴有寒熱頭痛.轻者七日即消,重者红腫向四周扩大,并有胸闷嘔吐,或神昏谵语.多因心火偏旺,再加風熱乘袭,在小兒则与胎毒有关,用化斑解毒湯.發于局部的以”流火”為多见,参阅四肢证状”下肢红腫”条.
化斑解毒湯 升麻 石膏 连翘 牛蒡 人中黄 黄連 知母 玄参 竹葉
<29> 浮腫
皮肤膚浮腫有”水腫”和”氣腫”两种,以水腫为常见.水腫证皮膚鲜泽而薄,按之陷下有坑如?不起,其腫或自上及下,或自下及上,也有从腹部开始潮及四肢全身.其原因以風邪和水濕為多,其病变以肺`脾`腎為主,但与三焦`膀胱亦有关系.一般分為”陽水”和”陰水”.陽水指在上在外,偏于熱证实证,發作较急;陰水指在下在内,偏于寒证虚证,發作较缓.<证治要诀>上说;”遍身腫,烦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此属陽水;遍身腫,不烦渴,大便自调或溏瀉,小便虽少而不赤涩,此属陰水.”但是水腫的表里虚实往往错杂互见,在临床上必须要据证状的特点加以区别,前人分为”風水”`’’皮水”`正水’’和”石水”四種.浮腫先见于面目,目窠如?蚕.颈脉跳动,恶風,身熱,咳嗽,骨节疼痛,脉浮為風水;腫起于四肢腹部,腹大而不满,四肢沉重,脉浮,不惡風為皮水;腫而呼吸喘促,不能平?脉象沉迟為正水;腫以腹部明显,或引脇下胀满,脉沉,不喘为石水.所以区别水腫,应注意其頭面重还是四肢重.下肢重还是腰腹重.其次,水腫证小便短少,须注意其黄赤还是不黄赤,并须注意大便秘结还是溏薄.同时,腫的程度亦关重要,如见掌中无纹,腰平脐突,陰?陰莖俱腫,膝部如斗,都属严重,预後不良.根据原因`证状和病变的脏腑进行治疗,有發汗`利水`溫化`理氣`健运`攻逐等方法.这些方法又须适当地配合使用.常用方剂有麻杏薏草湯`越婢如术湯`五皮饮`导水茯苓湯`防已茯苓湯`真武湯`实脾饮`胃苓湯`防已黄芪湯`?凿饮子`?车丸`禹功散等.病後调理,多用香砂六君湯和参苓白术散病食盐,不则腫不易消,<得效方>上说;”凡水腫惟忌盐,虽毫末许不得人口.”并强调”不能忌盐?服药,果欲去病,切须忌盐”. “气肿”以腹部和四肢為明显,皮色不变,按之即起,腹虽大叩之如空鼓,亦称”膚胀”.由于脾`胃`三焦气机不运,常伴胸闷食胀.治宜行气消滞,用宽中汤加木香`香附`青皮.气不行则水不化,也能逐潮积水,须随时注意小便多少,腹内坚实与否.既已积水,即从小腫治疗.浮肿兼见皮膚色黄,汗出染衣上如黄柏汁出时人凉水洗浴,脾热水湿酝酿所成,用黄芪芍桂苦酒湯,肿甚者加防風`防已.妇女妊娠浮腫称為”子肿”,与胎氣有关,参阅妇科证状”怀孕浮腫”条.
麻杏薏草湯; 麻黄 杏仁 苡仁 甘草
越婢加术湯; 麻黄 石膏 甘草 白术 姜枣
五皮饮; 茯苓皮 生姜皮 陈皮 桑皮 大腹皮
导水茯苓湯; 赤苓 泽瀉 白术 大腹皮 木香 砂仁 槟榔 紫苏 麦冬 桑皮 灯心 陈皮 木瓜
防已茯苓湯; 防已 茯苓 黄芪 桂枝 甘草
真武汤; 附子 白术 白芍 茯苓 姜
实脾饮; 附子 炮姜 白术 茯苓 甘草 草果 厚朴 木香 木瓜 大腹皮 姜枣
胃苓湯; 苍术 白术 桂枝 茯苓 猎苓 泽瀉 厚朴 陈皮 甘草
防已黄芪湯; 防已 黄芪 白术 甘草
凿饮子; 槟榔 商陆 茯苓皮 大腹皮 椒目 赤豆 秦艽 羌活 泽瀉 术通 姜皮
车丸 黑丑 大黄 甘逐 大戟 芜花 青皮 橘红 木香 轻粉
禹功散; 黑丑 茴香
香砂六君湯;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木香 砂仁
参苓白术散; 人参 白术 茯苓 山药 扁豆 砂仁 苡仁 陈皮 莲子 甘草 桔梗
宽中湯; 白术 枳壳 厚朴 陈皮 茯苓 半夏 山查 神曲 莱菔子 姜
黄芪芍桂苦酒湯; 黄芪 白芍 桂枝 米醋
<30> 消瘦
形体日潮消瘦,常见于虚损病证,因脾主肌肉,应结合主证培养中焦氣血.如最显著者為 ”肺痨”, 当用補脾养肺法.肌肉消瘦,以四肢大肉尽脱最為严重,参阅四肢证状”四肢消瘦”条.妇女无病而形消骨立,<东医醫宝鉴>曾經特别提出,认为亦由氣血不充,用人参煎湯送服谷灵丸.凡能食而身体日瘦,当防”消渴”;体胖人逐潮瘦弱,兼见痰多咳嗽,腸间漉漉有聲,多為水饮证.参阅内脏证状”善食易饥”和腹脐证状”腹鸣”各条.
谷灵丸; 黄芪 牛膝 当归 附子 熟地 茯苓 杜仲 苍术 白术 肉桂 枸杞子
<31> 疲乏
渾身疲困,行动乏力,多属虚证,宜氣血两补,用八珍湯.但行动呼吸短促,偏重在氣;动时觉熱,心悸汗出,偏重在血.用藥应有侧重.濕能滞氣,暑能傷氣,夏季暑濕内阻,往往身无大病,疲乏不堪,俗称”,?夏”,輕者用?香`佩兰泡饮,重者用清暑盆氣湯加减.
清暑盆气湯; 人参 黄芪 甘草 当归 麦冬 五味子 葛根 升麻 苍术 白术 青皮 陈皮 黄柏 神曲 泽瀉 姜枣
<32> 肌肉跳动
常见于血虚证,因筋脉失养所致.<傷寒论>称為”筋惕肉?不作主证治疗.
<33> 肌肤麻木
麻木指知觉消失,亦称”不仁”,常见于中風的中络证,如<金匮要略>上说;”邪在于络,肌膚不仁.”参阅頭面证状”顏面麻木”条. “麻風”古称”疠風”,初起皮膚麻木,次起白屑红腫,蔓延成瘢,形如蛇皮,成片落下,甚则破烂,厚腫无脓.如果病毒人里,产生眉落`鼻梁崩塌`唇翻`眼断裂等症,均属难治.一般治法宜祛風`化濕`殺,佐以调养氣血,初用万灵丹洗浴發汗,次服神应养真丹,皮破的先用必胜散,次服万灵丹,其他如蝮蛇酒,何首乌均可酌用.
万灵丹 苍术 羌活 荆芥 防风 细辛 川 芎? 乌药 当归 川乌 石斛 麻黄 天麻 雄黄 甘草 首乌 全蝎 <成药>
神应养真丹 羌活 木瓜 天麻 白芍 当归 菟丝子 熟地 川 芎
必胜散 大黄 槟榔 白牵牛 各一钱 粉霜一钱二分 研末,年壮者分五服,中年久虚者作七服.
蝮蛇酒 蝮蛇一条, 用白酒二?醉死, 加人人参五钱.
何首乌酒 首乌四两 归身 穿山甲 生熟地 虾蟆各一两 侧柏叶 松针 五加皮 川草乌各四钱 黄酒二十?浸.
<34> 肌肤枯糙
肌膚干枯粗糙,多由血虚生燥.<内經>称為”索泽”,刘河间所谓”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用生血润膚饮,方内少佐桃仁`红花取其润燥和血,不同于祛瘀.瘀血内阻,新血不生,肌膚失其營养,常如鳞甲错,称為”肌膚甲错”,伴见两目眩黑,腹满不能饮食.治宜缓中補虚,用大黄??丸但破瘀力峻,非审证正确,不宜輕用.
生血润膚饮; 生地 熟地 天冬 麦冬 当归 黄芪 黄苓 桃仁 红花 瓜蒌 五味子 地黄 干漆 ? 水蛭 蛴? ?<成药>
大黄?丸; 大黄 黄苓 甘草 桃仁 杏仁 白芍
<35> 小儿五迟
系”立迟”` “行迟”` 發迟”` “齿迟”` “语迟”. 在一般发育时期,表现为肢体软弱,筋骨不固,四肢无力,站立不稳,行步困难,牙齿迟迟不出,頭發稀?萎黄,二`三岁仍不能言语,神情呆钝.此证由于先天不足或後天失养,使小兒发育成长受到障碍所致.治宜補盆五脏,培养氣血.立迟,行迟,齒迟以補腎为主,用补腎地黄丸,發迟养血为主,用胡麻丹,语迟养心為主,用菖蒲丸.
补肾地黄丸; 熟地 山萸 山药 鹿茸 牛膝 泽瀉 丹皮 茯苓
胡麻丹 胡麻 地黄 首乌 当归 白芍 牡蛎
菖蒲丸;  人参 菖蒲 麦冬 远志 川芎 当归 乳香 朱砂
<36> 小儿五软
系”頭软”`项软”` “四肢软”` “肌肉软”` “口软”. 表现為頭项软弱倾?不能抬举,口软唇弛,咀嚼无力,手软下垂,不能握举,足软不能站立,肌肉松软不坚,皮宽肉削,同时智力也迟钝.此证主要由于脾腎脏氣虚弱,不能滋养骨肉所致,用扶元散加鹿角胶.
扶元散; 人参 白术 茯苓 茯神 黄芪 熟地 山药 炙草 当归 白芍 川芎 菖蒲 姜枣
<37> 小儿五硬
系”仰頭”`硬氣”` “手足心坚”` “口紧”` “肉硬”. 由于風寒凝滞,陽氣不得宜通,以致頭顶`肌肉`手足等处缸乏濡养,表现為頭顶强直,不能俯视,难以转动,面青氣冷,胸膈?滞,肚大青筋隐现,肌肉紧张,四肢板硬.多發于一`二周岁小儿,治宜祛風散寒,兼调氣血,用乌药顺氣散.凡小兒五迟`五软都由先後天不足形成.五硬虽由外邪引起,亦因氣血不營,故治疗必须注意调养,否则往往成為痼疾.
乌药顺氣散; 麻黄 白芷 川芎 桔梗 枳壳 僵蚕 乌藥 炮姜 甘草 橘红 葱白
<38> 冻傷
冬季野外工作,受严寒侵袭,引起局部氣血凝滞.初起皮膚蒼白无感觉,缓解后?紫红色,微腫微痒,逐潮结成硬块,肌膚坼裂,痒痛难忍,有时亦麻木.多生于手足和耳部,称为”冻瘡”,也叫”冻?严重的创面周围现青紫,高腫刺痛,或流血脓,也有肌肉色黑,造成肉死形损,骨脱筋连,转化為”坏疽”.輕者在末溃前用红灵酒或生姜频擦,已溃者按溃瘍处理.氣血?弱的可用人参养荣湯和黄酒内服.
红灵酒; 当归 肉桂各二两 红花 花椒 干姜各一两 樟脑 细辛各五钱 用酒精二?浸,棉花蘸擦患处.
人参养荣湯; 人参 当归 白芍 熟地 白术 黄芪 肉桂 甘草 五味 茯苓 远志 陈皮
<39> 湯火傷
受沸水烫傷或烈火灼傷,輕的?在皮表,只有皮膚潮红疼痛,或潮起水泡,若脱去表皮,露出红肉潮干而愈.重的深在肌肉或筋骨,傷後立刻起發水泡.若脱去表皮露出灰白或暗红肉色,表示肌肉已經受傷.更重的水烫则皮塌肉烂,火灼则皮焦肉卷,继而流脂湓脓,疼痛剧烈.尤其火毒之氣能傷内脏,出现烦躁`气喘`神昏现象.所以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看傷面的大小和深浅,一方面看有无内证發现.治疗方面,輕证可用外治收功`重证须兼服藥.一般外治法,分为;一`洗涤傷面,用黄連水或黄柏水或银花`甘草水淋洗;二`水泡处理,大者用针刺破,去其毒水,小者不必刺;三`傷面处理,用清凉膏等外搽.内服藥以清火解毒养陰為主,用黄連解毒湯加减.如後遗?痕疙瘩,可用黑布膏搽涂.
清凉膏; 風化石灰一升 用水四碗澄清,取水一分加麻油一分调和,用鸡翎蘸涂患处.
黄连解毒湯; 黄連 黄苓 黄柏 山栀
黑布膏; 五倍子二两八钱 蜈蚣一条 研末,用蜂密六钱,黑醋半斤调和.
<40> 咬傷
常见者為毒虫`蛇`?咬傷,輕则腫痛腐烂,重则危及生命.毒虫如蜈蚣咬傷,傷处微腫,其痛切骨,或渾身麻木,用雄鸡口内?沫抹搽,或甘草`雄黄细末,荣油调敷,或新鲜桑葉捣烂外敷.蝎子螫傷痒痛腫胀,甚则痛引全身,用大蜗牛捣涂,或胆矾`米醋和敷.蜂叮傷,有刺人肉,必须桃去,即用口唾涂抹.树间虫刺傷,有散人肌膚,初痒後痛,势如火?用豆豉`豆油捣敷.其他虫类咬傷,虽腫不痛,或作微痒,一般能自消.蛇咬,须辨毒蛇咬和无毒蛇咬.无毒蛇咬,所遗留的齿痕多为六列,即一边四列,一边二列;毒蛇咬,则為四列.被蛇咬傷的疮口附近有明显水腫,初為灼痛,继则麻木,大多傷在手足部,腫胀逐潮向上蔓延.一般咬後当天即腫,第二天腫更甚,第三天保持原状,第四天开始消退,约七天左右全部消失.当蛇咬後的当夜,眼睑下垂,视力模糊,对面看不见人,呼吸困难,嘔吐,脉象细数,身熱随腫势上升,但腫退熱亦退,热势比腫较快.应当注意,毒蛇咬傷在数小时或十数小时内可致亡.应即内服季德胜蛇藥片五片,并将此藥用溫开水溶化,敷在距离傷口约半寸的周围,傷口不可塗藥,以使毒液排出.咬须分家?和疯?.疯?的形态失常,舌伸流?,頭低耳垂,眼红?拖,急走无定.家?咬傷只局部有齒痕,甚则腐烂,无生命危险.疯?咬傷,初期和家?咬傷相同,无特别证状,日後开始精神萎靡,伴有恐惧`失眠`烦躁`口渴`小便涩痛,久则对色和光都很敏感,見火就怕,闻锣声则惊,輕微刺激即可引起搐搦.如见二便俱闭,烦亂腹胀,口吐白沫,發狂吠人,其声如?,眼神露白,则属病危.初起服扶危散,继服玉真散,并常啖杏仁预防其毒攻心.
蛇药片略 <成藥>
扶危散; 斑?按?咬日数用,一天一个,糯米炒飞滑石一两 雄黄一钱 ?香二分 研末, 每服一钱, 用黄酒或米湯送下.
玉真散; 南星 防風 白芷 天麻 羌活 白附子各一两 研末, 每服三钱, 热酒一杯调服.
<41> 跌打损傷
一般所说跌打损傷,包括刀枪`跌仆`殴打`擦傷和运动`练武等受傷,有破损`疼痛`傷筋`折骨`脱白`出血`皮膚青紫等多种外傷现象,也有吐血和呼吸时内部刺痛等内傷证候.范围相当广泛,应由傷科急救和手术治疗.在内服藥方面,以止血` 散瘀`行氣` 止痛` 舒筋`坚骨為主,方剂如七厘散`参黄散`紫金散`复元活血湯`壮筋养血湯`正骨丹等,均可适当使用.
七厘散; 乳香 没药 当归 儿茶 红花 血竭 朱砂 ?香 冰片 <成药>
参黄散; 参三七 大黄 厚朴 枳实 桃仁 归? 赤芍 红花 穿山甲 郁金 延胡 肉桂 紫胡 甘草 青皮
紫金散; 紫荆皮 骨碎补 蒲黄 丹皮 归? 红花 芎川 续断 地?虫 桃仁 红花 乳香 没药 热黄酒冲服.
复元活血湯; 汤归 桃仁 红花 大黄 穿山甲 花粉 紫胡 甘草
壮筋养血湯; 当归 熟地 白芍 丹皮 红花 芎川 续断 社仲 牛膝
正骨丹; 归? 大黄 没藥 乳香 五加皮 青皮 川芎 香附 自然铜 硼砂
坐骨神经痛
下腰痛取穴:腰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下髎、环跳,每次1一2穴。下肢痛取穴:承扶、殷门、委中、委阳、阳交、悬钟、跗阳、丘墟、昆仑,每次2~4穴。第1次刺血出血量宜偏大,方能缓解疼痛,
按拿:取穴:阿是穴、腰、臀、下肢足少阳、足太阳,足阳明经循行路线,刺后拔罐。
拔罐疗法:取穴:夹脊胸2一5、腰骶部痛点、下肢足太阳经、足少阳经、阿是穴。先用皮肤针叩刺出血,而后拔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2,蠲痹汤的临床应用经验
李振环痛风散治痛风
经方一百首九和十 大黄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当归芍药散 当归四逆汤 肾气丸 复脉汤(炙甘草汤)胶艾汤三物黄芩汤 黄土汤 酸枣仁汤 木防己汤 吴茱萸汤 续命汤 大黄廑虫丸
臂丛神经痛信息
于兆亮医案―――血痹汤
肩周炎骨质增生颈椎病老中医1招就搞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