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校史】大广工的历史



广东工业大学(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术多科性协调发展的广东省“211工程”省属重点大学,由原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和华南建设学院(东院)于1995年6月合并组建而成,已有50余年的学科办学历史。2008年进入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院校,2011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坐落在中国南方名城广州,地理位置优越,校园占地总面积3348亩(约合223.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159余万平方米,拥有大学城校园及东风路、龙洞、番禺等多个校区。有教职工30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4700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200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88人,副高级职称790人),本科生42000余人,研究生5200余人。


1学校历史


原广东工学院。广东工学院的前身是1952年建立的广东省广州水利土木工程学校(由广州高工,北江高农、兴宁高工、海南农校、广西第六工校组成)。1953年更名为珠江水利学校。1954并入为武汉长江水利学校。1955年易名为广东省广州水利学校。1959年,广东省广州水利学校与省电业局广州中心试验所、广东电力学校、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合并组成广东水利电力学院。其组成部分还包括1954年建立的广州基建交通班。1957年后更名为广州市技术学校。后广州业余工学院并入。1958年,易名为广州高等工业学校,同年10月23日,升格为广州工学院。1961年6月,广东工学院与湖北科技大学,广东科技学院合并为中南科学技术学院 1962年,广东水利电力学院和中南科学技术学院合并组建为广东工学院。1970年,更名为广东矿冶学院。1982年6月,复名广东工学院。广东工学院以前是连在一块的,占地面积也很大,1970年后期搬迁至韶关,回迁后被环市东路隔开为生活区和教学区。原广东机械学院 1956年创办广东省机械学校。1968年学校停办。1978年12月,学校复办,并升级为广东机械学院。原华南建设学院。1956年,创办“广东省城市建设局干部培训班”1957年,更名为“广东省土木工程学校”。1958年,升级为“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1963年秋,学校停办。1965年,恢复办“广东省土木工程专科学校”。1968年,学校再次停办。1973年,更名为“广东省工程建设学校”1985年,更名为“广东省工程建设专科学校”。1991年,并入华南建设学院,更名为“华南建设学院(东院)”


2学术科研


学校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中心3个,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牵头或参与组建省部院产学研创新联盟28个,另有省级国际合作平台2个,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1个,省经信委工程中心1个,省高校科研、教学平台18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


3学术资


截止2011年,纸质文献累计数量341万册、电子图书9000GB,其中中文图书2574050册,外文图书38523册,中文报刊222406册,外文报刊77259册,受赠文献371874件;引进中文网络数据库24个,外文网络数据库18个,自建网络数据库8个。馆藏文献种类广泛,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诸学科门类,其中专业类书刊占馆藏总量的73%,理工类书刊占馆藏总量的60%。通过馆际文献传递等共享手段,有效地提高该校学科文献的保障率。如积极参加全国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保障体系(calis 中心)、广东省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保障体系(Galis 中心)以及石牌六校联合办馆等一系列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协作活动,大大拓宽了该校师生利用社会文献信息资源的渠道。


4科研成果


2007~2011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3000项,到校科研总经费近8.5亿元,是上一个五年计划的近4倍。2011年学校科研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科研经费实现50%的快速增长,提前突破2.5亿元大关。2012年该校科研经费超过3.5亿元,学校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力不断增强,主持承担500万元以上科研项目5项,包括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4项,获财政资助经费3720万元。基础研究能力显著提高,2007-2012年学校获国家基金立项共222项,省基金项目立项共263项,其中2012年已获得国家基金立项65项,是2007年的2.8倍,连续第二年超过60项,并有望突破70项。学校专门设立成果培育基金,加大对高水平成果的培育与奖励力度,在国家级等重大科技奖励上取得了突破。学校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6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此外,学校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专利571件,其中,2011年专利授权量是2007年的4.9倍。发表学术论文13035篇,其中SCI 597篇,EI 1055篇,ISTP582篇,均较以往有大幅度的增长。




5科研机构


【国家级科研平台】

1.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

2.制造业物联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3.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

4.国家民政部“国家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基地”

【部科研平台】

机械装备制造及控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级科研平台】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1.广东省微纳加工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

2.广东省物联网信息技术实验室

3.广东省计算机集成制造重点实验室

4.广东省电动汽车驱动装置重点实验室

5.广东省功能软凝聚态物质重点实验室

6.广东省创新方法与决策管理系统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

7.广东省高端厨房电器技术重点实验室(校企联合)

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广东省现代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2.广东省动力电池及太阳能转换与储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3.广东省物联网共性技术研发工程中心

4.广东省工业设计集成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广东省集成电路高端芯片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广东省建筑业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7.广东省物联网与控制专用芯片及系统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8.广东省药食两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9.广东省金属成型与模具新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0.电磁波材料和器件检测及应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11.粤港网络化制造科技合作基地

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1.广东省制造物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

2.自动化装备与集成实验室

3.现代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实验室

4.清洁化学技术实验室

5.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6.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重点实验室

7.电力节能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

8.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9.广东高校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0.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室

11.先进设计技术实验室

12.现代通信技术实验室

13.现代计算机技术实验室

14.先进控制技术实验室


6团队建设


【教育部创新团队】(滚动支持项目)

谢胜利教授团队“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与系统集成”项目

【广东省创新团队】

1.广东省纳米数控装备及纳米加工技术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李荣彬,香港理工大学首席教授、亚洲精密工程及纳米技术协会会长。6名核心成员均有在国外著名大学、精密装备企业和研究机构近10年工作经验。该团队致力于结合广东产业需求开展纳米级精度加工技术与装备关键零部件、整机设计制造技术研发。曾成功研制出精密直线电机、伺服驱动器、微纳运动平台等关键功能部件和数控系统,并在超精密加工基础理论与加工工艺上取得突破。

2.广东省工业设计集成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汉诺·凯霍宁,原诺基亚集团艺术总监、首席设计师,曾被芬兰总统授予“艺术家教授”称号和“芬兰专业勋章”,是芬兰最新国家设计政策制定者之一。核心成员均为芬兰和瑞典著名设计大师和知名教授,代表性成果包括世界第一款GPS定位手机、芬兰交通网络无障碍设计和城市交通系统有轨电车设计等。团队致力于工业设计的集成创新,拥有欧美发达国家授权专利90项,研发产品已有550项实现产业化。

3.广东省高技术陶瓷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带头人是林华泰,他是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美国陶瓷学会会士,国际认可的最著名的高技术陶瓷领域顶级专家之一,其多项研发成果转让于多家国际知名公司,在相关产业已带来每年超过几十亿美元的产值。团队核心成员包括Mattison K. Ferber、安立楠、林思齐、邹林华。


7学术交流


截止到2013年7月,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1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联合培养、师资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合作科研等广泛的学术合作。同时,加强与港澳台地区高校和机构的合作,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建立了一批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主办及承办了多次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学校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工业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德国不莱梅大学、法国南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韩国檀国大学、日本姬路独协大学、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美国UGS公司等国(境)外50多所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还建立了中外联合实验室、中外装备技术制造中心、中外联合研究所等,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市和地区的重点科研项目。学校启动“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和“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性保障,系统性、操作性、计划性支持,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资助体系,设立了学生创业基金,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经费2011年达到400万元,是2010年的10倍,连同社会募集的资金达到1000万,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8特色教学


体育教学模式,学校设置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网球、武术等十多个项目的俱乐部,篮球、足球、定向越野等体育项目获得多项全国、省级奖项,在“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中,2006年获南赛区冠军和全国亚军;2008年获总冠军;2009年卫冕总决赛冠军。学校先后承办了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等大型体育赛事。2010年学校还承办第十六届亚运会板球、手球比赛和亚残运会盲人门球比赛。2011年,首次以总分第一获得省“挑战杯”竞赛桂冠。 2011年荣获第八届亚洲大学篮球锦标赛冠军等。创新实验班有6个班,采用的是“研究型教学、创新性实验和灵活管理”的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在三年级结束后,根据学业情况优先获“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资格,从而实现本硕连读。获推免资格的学生将在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完成最后一年的本科学习,为读研打下基础,优秀的学生还可以进入学校优秀研究生培养计划,获得留学资助的机会。卓越工程师班采取“3+1”的模式,大学阶段最后一年在知名企业进行实践实训,培养学生强烈的工程意识和现场解决工程技术的能力。学校还通过特色化实践培养、国际化交流培养、主辅修制和创业教育等途径,不断满足学生成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校企联合班主要针对高年级开设,目前有18个班,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每位学生都有研究课题和固定的导师指导,一边上课一边参与创新实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江师范学院
第六届广州科技创新南山奖揭晓 10位精英脱颖而出
[首藏作品](3154)办展会、建平台、出新政 广西科技成果加速“转”起来
组科研兵团 建“转化特区” 清源创新实验室破解成果转化痛点
华南理工大学:科研大数据实践 | 封面报道
创新在广东⑥ | 健全科技创新重大平台体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