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曲庆伟|明态品咂:爽利劲挺 端整秀逸——文徵明行书《西苑诗卷》赏读

明嘉靖二年(1523),已经53岁的文徵明经故工部尚书苏州巡抚李克诚的举荐,通过吏部考试,授翰林院待诏,参与修《武宗实录》,侍经筵。但好景不长,文徵明从嘉靖四年三月起,三次上疏乞归,次年十月得准,嘉靖六年三月得归苏州,前后做了不到三年的京官。从此,文徵明绝意仕途,沉浸于诗书画之中以终老。

《四友斋丛说》对文徵明的这段经历有一个记载:“衡山先生在翰林日,大为姚明山、杨方城所窘。时昌言于众曰:'我衙门中不是画院,乃容画匠处此耶?’”我想,这其中的原因一定很复杂,但也不难猜测。文徵明当时的诗书画已是名满海内,身在宫中,要接受朝廷礼仪约束,悒悒不自得;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险恶,更是他预想不到的。受到同僚的排挤,被讥为“画匠”也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好在他及时选择归隐林泉,无疑是明智的。

《西苑诗卷》为文徵明在京任翰林院待诏时所作的十首七言律诗,描述了以太液池(今北京中南海、北海)为中心的御园景色,分别描写了万岁山、太液池、琼华岛、承光殿、龙舟浦、芭蕉园、乐成殿、南台、兔园、平台西苑十景。对于这段入仕的人生经历,虽有几许不如意,文氏晚年却常常引以为荣,喜书《西苑诗卷》。其《停云馆帖》亦刻有壬子年(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所书的一卷。我们赏读的这件《西苑诗卷》,从年款“甲寅六月十日重书,于是三十年,余年八十五矣”知是文徵明85岁所作。此作为其行书代表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用宋藏经纸,有乌丝栏界行,纵28.4厘米、横447.4厘米。世传文氏《西苑诗卷》中颇有仿书者,而此卷定为真迹。

展读此卷,一种清正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给人以爽利劲挺、端整透逸的美感。关于文徵明行书的取法,我见到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师法赵孟頫。其子文嘉云:“(公)平生雅慕元赵文敏公,每事多师之。”“始以规模宋元之撰既悟笔意,遂悉弃去,专法晋唐。”文氏学书,也是从临写智永《千字文》入手,上追王羲之及晋唐,走的路径与赵孟頫是一样的。当然,文氏行草不同于赵字的峭利风格,应该更相近于宋克、康里子山的笔意。对于文徵明来说,在赵氏一脉书家的耳濡目染中,笔下的自然汲取当是顺理成章了。二是从文徵明等人的自述学书经历可以了解,他遵从的是其师李应祯的教导,起始就从晋唐入手,是其取法乎上的一面。这两点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学书取法,可以由近及远,也可以由远及近,最终的结果大略相近。有人评说此卷全法《集王圣教序》,我看不尽然。受时人的影响,大多摆脱不了。从文徵明传世的行书作品来看,受赵氏的影响非常大,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纵观文徵明的行草书,绝不是赵体的简单依附,而是写出了自家的面目。

研读《西苑诗卷》,我对文氏行草书有了一种认识,可以从清正、雅洁、圆融、简练四方面来概括。

以“二王”为源头的帖学一脉,历来都被认为是书法的正宗。从杨凝式的萧散、米芾的超迈到赵孟頫的平正圆融,不管后辈怎样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其清醇刚正的气度。文徵明的行草书决不刻意纵横使气,时而字字独立,时而上下相连,似山泉清澈地流淌,节奏平稳舒缓,透露在字里行间的是一种内气充盈的自信。清正,是历来文人书法里约定俗成的一种格调。行书为主,间杂草字,给书写带来了更大的展现空间,但又绝不放纵,字字中正,丝毫不左右歪斜,这一点远取王羲之,近追赵文敏。文氏有所承继,但做得更加彻底,不激不厉,从容不迫,挥洒之间,字正势圆。字正则势足,势足则格升。这种正,表面上看是字与势的端正,其实更是书者内心的守正。当下,一提到正,有人便想到大。所谓“正大气象”,必然在大作品里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纵观“二王”一脉的书法,传世的大多是手札文稿,小巧精致,但并不缺少清正之气。清正品格在人,作品只是一个载体而已,无关大小。端庄必显大气,文氏必深谙此道。

雅洁,是文氏行草书的又一品格。在技法上的认识就是,用笔的干净明快。起笔多顺势露锋,爽利斩截,笔画不做忽粗忽细大的对比,顺势而为,自然而然。结构中正,几乎没有刺眼的刻意拉长的笔画。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特点,其背后是平和自信的心态和多年笔墨积累的支撑,志趣高洁,矢志不渝,作品中的闲雅宁静正是与心灵的契合。项穆的《书法雅言》中强调:“书有三要,第一要清整,清则点画不混杂,整则形体不偏邪;第二要温润,温则性情不骄怒,润则折挫不枯涩;第三要闲雅,闲则运用不矜持,雅则起伏不恣肆。”清整、温润、闲雅正是文徵明行草书品格的写照,合于他恬淡幽雅的心境,更是对其书境的最好诠释。

文徵明的行书,在正中的体势下,尽显圆融之气。这种圆,一是体现在用笔上的圆,赵孟頫复古式地改造“二王”,一变其隽逸为圆转妩媚。文氏承赵氏余绪,其圆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致成为辨识其行草书的标志符号。其折笔处多用圆转,圆多则势柔。二是字形的圆,文氏的行草书,字与字多独立,偶作二三实连,节奏舒缓。字的大小随笔画的繁复多寡自然处之,保持了每个字的方整,收多放少,视觉上没有夸张刺眼以及过度伸张的笔画。这种结构外紧内松,加之用笔上绝少刻意的方笔,显得和谐雍容。喜用圆笔,这种审美取向显示了文氏内心温柔敦厚的品格。

文徵明的行书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特点,就是用笔简练。这种简练首先体现在草法的处理上,行笔不作过多的牵丝缠绕、拖泥带水,而是提得起笔,作行若楷,笔笔交代清楚,该连则连,能省尽省。如,卷中“依旧”二字,这两个字用草法,衣部的点与捺省略成一个隶势的挑点;“旧”字,上下呼应,看似繁复的字其实在连绵中一二笔就完成了。再者就是,时楷时行时草的节奏把控。楷书清婉,行书清和,草书简练,时而有上下的实连与虚接。这种方式,让行草创作有了很大的自由度,既随意又自然生动。文徵明的行草书,有一些字,如“清”“岛”“落”“露”“有”等,有非常明显的文氏符号特点,这是因他夸张用笔的习惯造成的,是特点,也是一种习气。

文徵明行草也有大字条幅传世,晚年受其师沈周影响也学黄庭坚,风格为之一变,但我觉得都比不上他的小字行草书精彩。文氏辞官之后,自戒书画“生平三不肯应,宗藩、中贵、外国也”。这种孤芳高洁的品德在当时受到了文士们的敬重,这也是文徵明书画雅洁品格的最好注脚,在诗书画上的全面修养,使其尽显风流。但文氏与赵孟頫这个矗立在他眼前的高峰相比,只能是一种继承和延续。在当下书法圈,我们时常会看到学赵体行草面目的作品,而学文徵明行草书风格却是不多见的。大概这两个人的取法风格相近,大多数学书者都弃文而选赵了吧!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当一种风格成为一种时尚而被众人追捧时,也许就是这种风格没落的开始。文氏行草书没有在当下泛滥,应该是幸运的。(附图为文徵明《西苑诗卷》局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米芾行书尺牍技法(1-4)
王宠《行草西苑诗》卷,有王书之秀丽
文徵明行草书欣赏:《西苑诗卷》
王宠行草《西苑诗》卷
评当代100名毛笔书家(二)
文征明晚年行草佳作《西苑诗十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