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画、事、人』三绝画祖,画坛你不能不知道的人!

  画籍-真画只有一张

本文来源:郑行之

导读:顾恺之是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画家,他的作品《洛神赋图》更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今天小编就与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被称为“三绝”的顾恺之。

《女史箴图》局部,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公有领域)

顾恺之,字长康,出身士族家庭,多才多艺,善作诗词、精于书法,尤其擅长绘画。因为他的才华多元,当时的人称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他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才绝

顾恺之,从小就勤于读书作诗,因此博学又多才。在文才方面,顾恺之颇有造诣,著有《启蒙记》3卷,另有文集20卷,可惜都已佚失。他还写了不少诗篇,流传于世的有《风赋》、《观涛赋》、《筝赋》、《四时诗》、《虎丘山序》等。当刘裕(篡东晋,建南朝宋,中国因此进入南北朝时期)北伐南燕时,顾恺之为他作《祭牙(旗)文》。

另外,他还留下一些残章断句,历经千年流传至今。比如当他完成《筝赋》这一诗篇时,自认与嵇康的《琴赋》可有一比,因而在那一段时间里,他连日常生活中与人交谈也要雕琢字句。某天他去会稽旅游,归来后,人家问他会稽景色如何,他回答:“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蒸霞蔚”,特意说得既富动态感又充满诗情画意。

后来“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竟成了后世绘画的主流(指山水画),江南的秀丽景色因而一再被细致生动地描绘。而与此同时,魏晋时期的审美观由重“形”朝向重“意”蜕变,渐渐地开启了中国特有的古典美学。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相当大的成就,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摹拓妙法)》和《画云台山记》等三本绘画理论书籍。(以上三书的最早版本现今收录在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


画绝

在绘画方面,顾恺之师从卫协。但他不喜墨守成规,在画之前,往往要先观察、思考,然后才动笔。同样的题材,顾恺之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画出不同的风貌来。

据唐宋人的记载,顾恺之的人物画中,以魏晋名士所占比例最大,再来就是政治名人肖像,此外,因当时信仰佛教的风气很盛,所以他也画一些和佛教和神仙相关的图像。他还画飞禽走兽,这类主题比汉代绘画在题材上要拓宽许多。

他曾说过:“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之中”。意思是说,把人的四肢画得美不美(妍蚩)都没关系,不影响画面。要画得传神,全都在于眼睛画得好不好。这种“阿堵”理论对当代的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成了他之所以备受推崇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时的人物画因此出现了一个新导向,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的“传神论”成为主流,而这一思潮也正是他周遭的名流、士人所秉持的审美观念,最后造就了魏晋南北朝特有的美学理念。

后人论述他的画作,“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把他和师法他的南朝宋画家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唐代张怀瓘对他的画评价甚高,云:“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按《世说新语·巧艺》记载,他在画裴楷(两晋名士,时任中书令)肖像时,故意在他脸颊上多画了三根须毛。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顾恺之说:“裴楷俊逸爽朗,很有才识,这样才能表现他的才识。”看画的人再仔细去看,觉得多了这三根须毛,画像确实更栩栩如生了。

顾恺之在画谢鲲(两晋名士,“八达”之一)时,因为谢鲲喜好游山涉水,就把谢鲲画在岩石中间,这是他以背景因素来烘托人物性格的一个例子。

顾恺之曾揣摩嵇康(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赠秀才入军》中的诗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嵇康这首诗是描述内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顾恺之想画,却先拿来演绎自己的画论:要画“手挥五弦”,易,因为弹琴的手部动作,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具体,所以容易。

但要画“目送飞鸿”,难,想凭目光的微妙变化来传达那种捉摸不定的迷惘心绪,这一点则是比较难的。顾恺之很精确地把他画人物的实际操作心得给叙述出来,正因为“难”,所以能把握好才是最可贵的,借此阐明了虚实、难易之间的互为关系,给后人留下了“传神论”的又一精辟注解。

顾恺之作品真迹大多散失了,只留下少数摹本,其中最精美的是《女史箴图》(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和《洛神赋图》(宋代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两者都很能说明顾恺之时代的画风和艺术水准。

维摩诘像

东晋兴宁年间(公元363~365年),顾恺之在金陵(今南京)瓦棺寺所画的《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凭几忘言之状”,画出了维摩诘的病容及病中与人应对的特殊神色,在当时引起极大的轰动。这幅《维摩诘像》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历代仍备受称颂。

《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局部,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公有领域)

《女史箴图》是顾恺之是按照《女史箴》一文而画的。《女史箴》是西晋张华所作,内容是教育当时的宫廷妇女如何做人的一些道德箴条。在《女史箴图》中,顾恺之描绘了一系列人物,不但身姿仪态十分优雅动人,也让后人了解当时宫廷妇女的穿戴服饰及威仪丰采。

《女史箴图》局部,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公有领域)

《女史箴图》局部,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公有领域)

《女史箴图》局部,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公有领域)

古人称许顾恺之的用笔、勾勒人物轮廓和衣褶的线条“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在《女史箴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线条是连绵不断、悠缓自在的,蕴含着极其匀和的节奏感。这都是《女史箴图》的名气和重要性之所以能历千年而不衰的原因。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

《洛神赋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

《洛神赋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

《洛神赋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

《洛神赋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

《洛神赋图》是根据古代名诗人曹植以神话隐喻失落爱的感伤诗篇──《洛神赋》而绘成的杰出作品。

《洛神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可说是极为重要的作品。其内容是描述曹植所爱的女子甄氏被他的哥哥曹丕夺去,后来甄氏死了,曹丕把甄氏遗留的玉镂金带枕给了曹植。曹植在回他自己封地的归程中,经过洛水,夜晚梦见甄氏来会,悲痛之余作了一篇《感甄赋》,塑造出洛神(传说伏羲的女儿,在洛水溺死后为神)的动人形象。之后,甄氏的儿子曹叡将它改名为《洛神赋》。

《洛神赋图》在古代曾被很多画家摹绘过,而且有很多宋代摹本都被认为是原作的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了两卷,保留了更多的六朝时代的特点。

《洛神赋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

《洛神赋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

《洛神赋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

画卷一开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从在洛水之滨遥望,而他爱恋着的美丽的洛水女神则出现在平静的水面上,含情脉脉,似来又去。洛神的身影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感。曹植在诗篇中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来形容洛神在水上的飘忽往复。这两句充满情思和微妙感受的诗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而这一极富文学意味的作品,细腻地描绘了人的感情活动,在古代绘画发展史上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列女图》

《列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列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列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列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列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列女图》又称《列女仁智图》, 顾恺之以绘画的方式传达了汉代著名学者刘向《列女传·仁智卷》中列女的故事。现存是宋人摹本,仅余二十八个人物,使用汉代通行的画法——“平列布局法”。

顾恺之画这幅画时,特地以衣裾曳地来烘托列女的曼妙身姿,塑造出一种沈靓大方的动态感;又以衣带翻飞来显现女性那种款款行止的雍容气度。

从顾恺之这种流畅连绵的线条及其内蕴的律动及凝重感,可看出他是受到篆书的影响,乍看甚为平易,细看则“六法兼备”。他运用劲挺而柔韧的细线勾勒人物轮廓,给人的感觉是圆润匀称,气味古朴,后人称之为“春蚕吐丝”,又叫“铁线描”、“高古游丝描”。

而在设色方面,以浓彩微加点缀,不晕染渲饰,再辅以微妙的面部表情,所创作出来的人物无不神采飘然、出尘。

此卷另一个特点是多处保存了汉代的衣冠形制,如男子头戴进贤冠,身着曲线大袖袍,腰结绶带并配挂长剑;女子梳着垂髾髻,身着深衣,眉毛涂以朱色,体态轻盈,婀娜多姿,这些都表现了特定时期的风俗和时尚,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魏晋之际(或汉魏之间)的绘画艺术的部分面貌及南北朝绘画的渊源走向。

《斫琴图》

《斫琴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斫琴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斫琴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古代的长卷人物画中,通常都注重故事的铺陈演化,《斫琴图》恰在这一点上有所不同。这幅画描绘的是制作古琴的场景,制琴人都是些气宇轩昂、儒雅的文士,他们或挖刨琴板,或调弦听音,或制作部件,或造作琴弦,或旁观指挥,还有几位侍者执扇。画面写实而生动。

画中琴面与琴底两板清楚分明,琴底开有龙池、凤沼。说明当时古琴的构造形制,已是由挖薄中空的两块长短相同的木板上下拼合而成。这是迄今仅见的一幅记录制琴方法的古画,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乐器制造为题材的作品,在古琴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画的右上角有一文士独坐于长方席上,右手食指尖在木架丝线的中部轻轻地拨动,其目光下注却又不定于何物,整个脸部呈全神倾听状,这正是调定音律时所特有的表情神态,《斫琴图》在这一点上可谓极其传神矣。

《斫琴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顾恺之这件《斫琴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宋代(960-1279)的摹本。此图虽不及《洛神赋图》有名,也不及《洛神赋图》具代表性,但在风格特征上仍凸显出顾恺之的千古一绝。

痴绝

顾恺之的生平及经历,世人知道的不多,只知道他最初曾在将军桓温和殷仲堪的幕下任过官职,很受桓温和谢安的赏识,和桓温的儿子桓玄颇有来往。晚年任散骑常侍,六十二岁去世。

从顾恺之的轶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率真、单纯、乐观,充满真性情,由于他把一些世俗事物看得很淡,在若干传说中就被形容为“痴”,以下是历代流传下来的几个很具代表性的事例:

妙画有灵 变化而去

相传有一年春天,顾恺之要出远门,于是把自己满意的画作集中放在一个柜子里,用纸封好,题上字,交给桓玄(东晋名将桓温之子)代为保管。桓玄收到柜子后,竟偷偷地把柜子打开,一看都是精彩的画作,就把画全部取出,又把空柜子封好。两个月后,恺之回来了,桓玄把柜子还给恺之,并说,柜子还给你,我可未动。等把柜子拿回家,打开一看,一张画也没有了。顾恺之惊叹道:“妙画有灵,变化而去,犹如人之羽化登仙,太妙了!”(《晋书.文苑.顾恺之传》)

可隐身的宝物

有一次,桓玄将一片柳叶说成是可以隐身的宝物,是蝉用来藏身的,人拿了它,贴在自己的额上,别人就看不见你了,他要顾恺之试一下。顾恺之接到手里,往自己的额上一贴,不一会儿,桓玄便在顾恺之面前撒尿,还口口声声说这宝物很灵,使他看不见顾恺之。顾恺之不以为怪,反而相信桓玄真的看不见他,所以就把柳叶当成了宝物。顾恺之的这种性格极具喜剧性,“人多爱狎之”,朋友都乐于和他相处,乐于和他交往。

吟咏到天亮

义熙三年(407),顾恺之做了散骑常侍。一天晚上,在自家院子里,看着明月当空,诗兴大发,于是便高声吟起诗来,他的邻居谢瞻与他同朝为官,听到他的吟咏,就隔着墙赞美他几句。顾恺之一时兴奋,一首接一首,一句接一句,没完没了地吟起来。谢瞻隔着墙陪着折腾了一会儿感到累了,就找了一个下人代替他和隔墙的顾恺之继续折腾。人换了,调变了,顾恺之不知有变,就这样,一直吟咏到天亮才罢休。

倒吃甘蔗 渐入佳境

《世说新语》记载顾恺之吃甘蔗的事。有一天,顾恺之跟着桓温去江陵,当地的官员来拜见桓温,带来了当地特产甘蔗。桓温见了十分开心,要大家都尝一尝。当大家开始吃甘蔗时,唯独只有顾恺之一人出神地望着江面,没有拿甘蔗吃。桓温见他出神,就故意挑了一个很长的甘蔗,把甘蔗尖头给了顾恺之,顾恺之也没注意,拿起来就啃。桓温看到顾恺之一付心不在焉的样子,笑着说:“甘蔗甜吗?”这时,顾恺之才回过神来,举起甘蔗,说:“吃甘蔗可是有很大的讲究的。”大伙问:“怎么个讲究法?”顾恺之说:“如果一开始就吃甜的部分,会越吃越不甜。而我从尖子开始吃起,到最后越来越甜,这就叫做‘渐入佳境’。”顾恺之倒吃甘蔗节节甜,蕴含了深厚的生活哲理,不能不说是人生的大智慧。

母亲的画像

据说,顾恺之的母亲在生下他之后就去世了,因此顾恺之从来没见过母亲。当顾恺之四五岁的时候,开始察觉到别人都有母亲,为什么自己却没有,他伤心地问父亲,父亲只是含糊其词地顾左右而言他。

从那天以后,顾恺之便经常在门口呆坐等母亲回来,后来,父亲不忍心再欺骗儿子,便将实情告诉他。顾恺之心中难过,就常常要爸爸跟他讲母亲的样子,他仔细地问了母亲的长相、五官、身材,包括她常穿的衣裳布料及颜色。有一天,他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要把母亲的模样画出来。

顾恺之凭借父亲的描述,一次又一次地给母亲画像。每次画好之后,他都会去问父亲,画得像不像,父亲总是露出遗憾的表情。顾恺之不气馁,仍然画笔不辍,他一定要将母亲的样子分毫不差地画下来。因此他又花了很长的时间一次次去画母亲的画像。终于……最后一次,他看见父亲两眼放光,拿着母亲的画像舍不得放下,说:“像,像极了”,他才满意地停笔。

小名“虎头”

顾恺之有个外号叫“虎头”,也有称他“虎头将军、顾虎头”的。这里边有个神奇的故事。据说从前江南的湖边经常有许多老虎出没。有一天,顾恺之正在江边准备画一幅巨作《洛神图》,洛神是个水神,经常来去江河湖泊之间,顾恺之因而天天到湖边来作画。有一天,当太阳下山,天际水面都是五彩缤纷的彩霞,顾恺之正要收拾画具准备回家时,突然水面上涌起阵阵涟漪,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子带着微笑站在水面上。

她看了顾恺之一眼,转身就要走入彩霞之中,顾恺之连忙展开画具,开始作画。画着画着,画笔却秃了,他一心只想捕捉这动人的画面,随手一摸,却摸到了一个毛茸茸的东西,顾恺之伸手一拔,抓到的却是一把毛质锋挺,软硬适中的金黄色的毛。顾恺之从衣衫中抽出一段线头,将这撮毛扎成一个笔头,用手指捏着,就又开始作画了。顾恺之专心地作画,不知不觉又把笔画秃了,他再次随手一抓,又是一撮黄毛,扎成笔头继续作画,直到天色暗了,才不得已回家。

第二天,他又到原来的地方,只见湖边多了一块模样似老虎蹲着的黄石,他也不在意,一屁股坐了上去就开始画了起来。就这样,每天湖边都多了一块黄石,等到顾恺之画完时,湖边也蹲满了老虎般的黄石,奇怪的是,原来湖边常见的老虎却也快没了。当地人经常看顾恺之作画时,旁边总有几只老虎乖乖地蹲在一旁,而每天画完时,地上满是金黄色的虎毛,大家都说顾恺之是老虎的头头,因此“虎头”这个绰号就这样传开来了。(摘自 艺林书画趣谭)

为神像点睛 募款一百万两

据说,顾恺之二十岁那年,京城要扩建一座大寺庙,请地方士绅捐钱。当时,一般最多都只捐个五千、一万两,没想到顾恺之却大笔一挥,捐了一百万两。很多人觉得顾恺之一定是在开玩笑,顾恺之也不在意,只是默默在寺庙内的墙上画了一幅女神像,但却没有画上眼睛,他交代寺内的住持说:“五天后我要为女神像点睛,想要看的人必须认捐一万两。

到了那天,果然许多达官贵人都前来看顾恺之点睛。只见顾恺之轻轻挥笔一点,女神像立刻发出动人的灵光,所有来观看点睛的人见此光景,纷纷跪拜在地,一下子就认捐了一百多万两,对于顾恺之的点睛功力,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晋书.顾恺之本传)

从此,顾恺之画人像的技术,尤其是“点睛”的功夫就出名了。

传说顾恺之到了年老的时候,画人像就不再点睛了,人家问他为什么时,他总会说:“不能点!不能点!这人像要一点睛,马上就会动起来开口说话了!”(摘自 艺林书画趣谭)

详情咨询

400-0009-315

·END·
 

画籍

真画有一张

微信号:art-hj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晋·顾恺之绘画长卷欣赏
赏画 | 顾恺之《洛神赋图》(宋人摹本)
顾恺之绘画欣赏《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洛神赋图》
梁江:神妙无方的顾恺之
唐宋美人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