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家说名作·国画|山腰楼观无须看 位置经营是关键 ——萧照《山腰楼观图》寻趣

萧照 山腰楼观图 179.3cm×112.7cm 绢本水墨 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萧照,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1130-1160年间,濩泽(今山西阳城)人。通文墨,颇知书,“以姓名作石鼓文书”,山水似李唐,作异松怪石,苍浪古野。生平有传奇色彩,元人庄肃《画继补遗》载:

“萧照,世传建业人,颇知书,亦善画。靖康中,中原兵火,流入太行山为盗。一日,群贼掠到李唐,检其行囊,不过粉奁画笔而已,遂知其姓氏。照雅闻唐名,即辞群贼,随唐南渡,得以亲炙。唐感其生全之恩,尽以所能授之。后亦补入画院。照比唐笔法潇洒超逸。予家旧有照画扇头,高宗题十四字云:“白云断处斜阳转,几面遥山献翠屏。”

山腰楼观无须看  位置经营是关键


——萧照《山腰楼观图》寻趣



范美俊

该图表现了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画幅左侧以浓墨重笔绘一座巍峨大山,坚硬石质以刮铁皴和斧劈皴塑造,似有万吨之巨。重山复岭间,飞泉悬壁,林木茂密,路径萦回,屋宇隐现。山腰有两人远眺江河的流向,似正在指点江山。前景绘岸边石壁,有左右欹曲巨树三株,以双钩夹叶填染青绿色,一渡船隐于其下。画幅右侧,为平远水面,视线从近及远,夹岸疏林、村落远山直到遥远天际,皆历历在目尽收眼底。

萧照 山腰楼观图(局部)

萧照是李唐的传奇弟子,巨石叠放、树石造型皆有李唐《万壑松风图》水墨苍劲的影子。宋室南渡后,萧照并未采用原本较为流行的中轴式构图,而是将中间部分的主体巨大山石,移到了画幅左侧,巍峨的山势由正转侧、由全至半。这样,就为右边低矮的平远河岸和水际留出了空间,画面整体上也就没有那么突兀逼人,庄严雄伟的特点稍微减弱,但画面空灵悠远的特征就具备了,而且形成一虚一实的对比与呼应。异于李唐以笔法繁简、墨色对比的强烈来表现“实中有虚”,萧照则以留白、绘烟岚雾气的迷蒙景象,来传达“虚中有实”。至此,自李唐而至萧照建立的水体、云雾、空天等“虚”体物象的重要性逐渐提升,画面虚实相生、回环兜转,开始变得丰富多样,并直接影响了南宋“一角半边”式的山水走向。

萧照 山腰楼观图(局部)

作品中的名款“萧照”二字楷书,书于画幅中央的树石间,与《西湖志余》所载相同。明人张丑《清河书画舫》说:“笔法原出李唐,而沈著过之。”实际上,以《山腰楼观图》来看,仍不出李唐路径。不过,萧照在老师的笔墨基础上,另辟蹊径转向经营位置的变化,也象征着北宋时期北方山水画风的衰微,向着南宋特有的“一角半边”式构图转型。

萧照 山腰楼观图(局部)

此画的重要意义是,萧照在经营位置上寻求突破,改变北宋主峰鼎立中央的程式,主峰左移而尝试描绘其侧面。而右侧几乎是白色,隔岸河岔及烟雾中隐现的丛树、水体和远山,以烘染代替勾皴,愈远愈淡,愈远愈虚。这样形成了黑白对比的强烈,左边黑色主体侧面的“实景”,约占全画面积的三分之二,右边亮白色的虚景占三分之一,符合黄金分割比。不过,虚实反差太大,有生硬搭配之感,不若后来成熟的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一角半边”式山水的自然生动。(文本作者系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萧照 山腰楼观图(局部)
 实习编辑  | 凌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故宫日历》每天学 3月1日 山腰楼观图页
南宋名画赏析 | 半山看海日——萧照《山腰楼观图》
南宋大画家李唐的徒弟萧照,曾是盗匪,后成一代名家
他曾为剪径强人,改行画画终成画院魁首
发 现 | 古人の宫殿
宋 萧照 山腰楼观图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