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山水画,颇有宋元之韵


温骧老师作画照

日描夜摹,雅道尚存——读温骧先生的画

 文 | 陆文虎(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 文学美术评论家)

多年以来,我一直关注着温骧先生的绘画创作。温骧先生擅长山水,既有对名山大川的挥翰泼墨,也有对梅兰竹菊的精细点染。非常可贵的是,从他的模山范水里,我们依稀能读出贯注其中的大雅风致。过去,我只知道他是一个勤奋的画家,其实并未完全懂得其作品的妙处。我以为,只有按照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逻辑,了解其过往经历和创作的背景,才有可能真正认识温骧先生,也才有可能更好地欣赏其中的意义和价值。此时,观画者或能参与作画者的创造,则不仅目中能见画家笔下所画,也能感悟出画家心中所思。下文拟尝试论之。

温骧 荒原之恋 47.5x25.5cm 2020年

温骧出身于书香门第,受到母亲的影响,自幼喜爱绘事。7岁上小学。8岁进入景山北京市少年宫学习绘画(素描、色彩、石膏、静物、人物、外景写生等)。11岁时创作的表现掏粪工人的绘画《叔叔我也要去》受到奖励,被少年宫作为优秀作品悬挂展览一年。“文革”中,少年宫因 “培养修正主义黑苗子”被批判,美术班被停办,温骧无处学画,就在家跟母亲读《古文观止》,背唐诗、宋词、元曲,学习写诗填词。温骧的母亲年轻时与曾任民国总统的徐世昌家子侄一起,由两位清朝老翰林教授诸子百家和绘画。后来“清理阶级队伍”时,母亲被改造,就学不成了。

1969年,温骧去黒龙江兵团。

1977年底,温骧回到北京,重拾画笔。

1979年,温骧开始进入故宫博物院学习临摹历代绘画。历时5年。

1988年,北京文物总店在琉璃厂为温骧举办了第一次《温骧山水画展》。中央电视台 北京电视台同时釆访报道。

渔乐图 100x26.5cm 2020年

江山无限入画图 72.5x27cm 2020年

1991年,温骧作为访问学者,在日本研修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驻日大使杨振亚和文化参赞韩秋芳,帮助他疏通了与日本画界泰斗间的关系往来。温骧到日本各博物馆参观学习馆藏的中国和日本的文物绘画;做了中国历史绘画和日本历史绘画的比较研究;做了中国现代绘画大家和日本当代绘画大师东山魁夷、平山郁夫、加山又造等的比较研究。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在日本的广泛深远影响,东夷恬静的田园和秀丽的山野风光,在温骧的内心深处引发震撼和思考,特别是与东山魁夷、平山郁夫等交流时,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崇和他们绘画中那种平实无华的韵味和高雅,深深地打动了温骧,给了他极大的影响,使他从此开始了观察人生的全新视角和恬淡平和的创作态度。在日期间创作的《雪山富士》得到画家平山郁夫的高度评价。创作的《白系瀑布》、《日本印象》,被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收藏。

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温骧山水画展》。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同时采访报道,温骧声名鹊起。

2014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特聘为研究员。

201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举办《大美寻源,翰墨薪传——温骧山水画展》。

2016年,在荣宝斋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山河无尽意 80x26.5cm 2020年

对温骧来说,最大的幸事就是能够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临摹藏画。由于十年动乱,美术人才奇缺。因为有少年宫4年的学画基础,温骧获得了“进宫”的机会。

作为中国最大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有历代绘画作品近5万件,都是中国历朝历代绘画的名家名品,其中元代以前的精品有4百余件,精华荟萃,蔚为大观。温骧如同进入宝山,目不暇接。他知道自己面对的都是经过历史淘澄留下来的珍品。当时,明清时期的绘画是长期展览的,五代宋元的绘画则在每年9月至11月期间晒画,这个时间里才能抢时间临摹。开始,他不择精粗,甜咸杂进,一幅一幅去临摹。渐渐地,有了感悟,他对其中的一些作品产生感情,爱不释手。例如,五代巨然、董源的画,北宋郭熙的《窠石平远图》临过六遍,南宋李唐的《採薇图》、南宋马远、夏圭、刘松年的作品也都临过四五遍之多。在明四家中,他非常崇尚文徵明和沈周,很多作品都被反复临摹。对清代的扬州八怪也下过大功夫,光是郑板桥的兰竹,就曾用100多张宣纸临摹,还有汪士慎的墨梅,金农、罗聘的梅花,李方膺的竹子和梅、松等等。面对这些作品,每日忖之度之,以揣以摩,慢慢地,这些作品就浸透到他的内心深处,活在他心中了。几年下来,便奠定了深厚扎实的基础。

江南烟雨图 108x26.5cm 2020年

临摹这些经典之作,对温骧的创作有极大益处,其影响深入到了骨血之中。首先,先贤们治学的认真严谨。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方法,主张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的统一,成为中国画学千年不朽的名言。他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和考查细致入微,归纳、和提炼臻于极致,并且铭记于心,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因此,作画时,就像是以自然的方式打开了心扉,内心的那些感觉,包括文思、诗情、画意,就像潺潺溪流一样清澈透明地涌出来。其次,这些作品都是历经千年、无法超越的极品。每一件作品,都是画家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悟,加上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超越常人的艺术素养凝聚而成。他们的绘画,如歌如诗般优雅,如乐如舞般美好,却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之笔和标新立异之墨,只有寻常生活中的一山一水一亭一台,恰恰是这种质朴的高贵、自然的典雅中蕴含着几乎令今人不可企及的神韵。第三,这些作品承载着中国历代画家积淀千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曹丕所谓“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的创作密码,隐藏在画家的视角和视野、笔法和墨法、布局和画眼、构成和意境里,诚如宋代大诗人陆游诗所谓:“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临摹5年,天不负人,温骧的画作日日精进。到后期,有的临摹作品几可乱真,有一位英国人非要出价500美元购买其中一幅。当时温骧虽然缺钱,但还是婉拒了。

作为故宫画的狂热粉丝,温骧后来曾专程到台湾,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1985年和1990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绘画来大陆交流展览时,温骧都细细地去看过“门道”。

温骧有幸,虽生于千古之下,却能游于千古之上,如此日熏夜陶,其画或不可以学而能,却必可以养而致。

苍龙 2016年 138×69cm

温骧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几位老师的悉心指教。

北京画院的郭传璋先生是创作黄山烟云的大家,上世纪80年代从学者众,多是模仿之作。温骧则是通过写生回来自己创作,郭先生很喜欢,说:“就是我这个老徒弟犟,不走捷径。”1988年,温骧在琉璃厂办画展,郭先生看后很满意,大加鼓励,让他多思考。“多思考”从此成为温骧的座右铭。1990年春节期间郭先生兴致勃勃地说要和温骧办师生展,可惜不到半年就因脑溢血去世,令温骧遗憾不已。

亚明先生是金陵画派的领袖,视温骧为得意弟子,常常亲自动手为他改画。亚明先生给他讲中国画中的山石树木人物的大小比例,春夏秋冬不同的细节,还有绘画的入情入理的情节……都是很透彻的分析,令温骧如醍醐灌顶。

古人诗意图 2015年作 367×144cm

何海霞先生是帮助温骧梳理画作的老师。《石涛画语录》中有“搜尽奇峰打草稿”之说,学生们都很喜欢。但是,何先生说:“不要成天去寻找奇峰异景。北海、颐和园、香山、燕山山脉,都是景,都是画,有谁画好过呢?还有唐诗宋词元曲,哪一首不是意境深远呢?思考过吗?”何先生强调:“写生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按古人卧游之法,才是写生。绝不可只对一山头、一树木、一画。”何先生的教诲,温骧一直默记于心,念兹在兹。

江山览胜入画图 2015年作 367×144cm

北京画院副院长张步先生与温骧有同乡之谊,亦师亦友。张步先生在80年代是山水画家里的少壮派,做人磊落,豪爽大气,常与温骧切磋,给他许多鼓励。

除了上述几位老师的耳提面命之外,温骧在故宫学习临摹期间,常常与一些大家不期而遇。例如,大收藏家钱容之和徐邦达、启功三位先生是好友,总是结伴而行,几乎隔一两天就进宫看画展。黄胄先生等也常来。他们一边看,一边品,还常常讨论一些宋元绘画的笔墨技法和渲染之法……温骧在一旁“偷听”,甚是受益。看小青年温骧临摹五代、两宋和元代赵孟頫、黃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等人绘画时,认真、安静、略有心得的样子,他们也会驻足观看,有时给予赞许或指点。对大家们的议论,虽然彼时的温骧尚不可能悟出全部妙处,但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还是慢慢地理解了。

后来温骧在日本研习期间,数次受到日本当代绘画大师东山魁夷、平山郁夫、加山又造等人的点拨教诲,也使他获益良多。

山岳听涛图 2015年作 552×138cm

温骧之所以专攻山水画,与其热爱大自然的天性有关。

10年前,我与温骧一起去过内蒙古。“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他和大自然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关系。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九曲黄河的万里沙,让温骧十分兴奋。那次,他画了不少的画。

50年前,才16岁的少年温骧离开大都市北京,来到北大荒。生产劳动之余的孤独与寂寞无法言说,只好日日观察北大荒的阴晴雨雪和兴安岭的自然风光。白山、黑水、远山、近湖。天空低垂着气象万千的云朵,晴空万里中如花的白云,風暴来临之际的浓重乌云,如海浪般滾动翻腾,象诗一样美的画面,像画一样美的诗篇。温骧在遐想中开始孕育对于山水绘画的兴趣爱好和向往。内心深处的创作意愿与天地造化交相推挽,他一直在盼望能让他的胸中郁积喷薄而出、自由创作的那一天。

经过在北大荒8年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之后,温骧回到北京。在故宫的扎实临摹和日夜深思之后,温骧开始在全国各地写生。先是在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后来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省,然后是大西北。他跑遍了整个中国。他每到一地,面对山水,盘桓绸缪,眷恋不已。观之不足,而心之慕之,手之追之,欸乃一声山水绿,作品就一幅幅完成了。山水有灵人有意。画家与山水的互动关系,钱锺书先生有非常形象的描述:“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己’。”

 皖南风情甲天下 2015年作 367×144cm

从兵团回来,温骧知道自己读过的书太少了。从故宫出来,他知道了提升内在素养的重要。从日本回来,他开始反思。

温骧开启了一个新的里程。自觉坐了20年的冷板凳,深入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各种传统艺术,包括中华的青铜、漆器、彩画、玉雕、牙雕、木雕、木器、建筑等领域,对凡是与中国画相关的美术渊源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探讨。经过多方寻找、寻问和寻求,温骧将中国的历史文明和现实文化进行比较,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世界的历史文化进行比较,将中国现实的文化与当下的世界文化进行比较。他看到,中国画创作正在断崖式下滑,传统的技法被抛弃,学国画不再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了,课堂上也只有西方的造型理论和素描技术。宣纸上少了文化底蕴、傲骨清雅,多了急功近利、市井习气;少了人淡如菊、泠然希音,多了不伦不类、虚浮甜俗。他开始反思:我们怎么了?传统笔墨的张力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失去了自己的根?我们应当有什么样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他决心不从流俗,走出自己的路子。温骧认为,中国画是心画,西方画是真画。中西绘画的固有差异性是难以融合的,可以相互借鉴,但是应当独立发展,没有必要强行融合。必须继承和坚守中国画的精神内涵。

皖南小景之二 2016年作 68×46cm

温骧认为,中国画最重要的品格是要有“气韵”。这说明他捕捉到了创作的要旨。在《古画品》这部论中国画者无法回避的开山之作里,谢赫早就把“气韵”放在了首位。可惜自唐张彦远以来破句相循,流传不改。40年前,蒙钱锺书先生重新句读标点,焕发出新的生命:“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温骧解读说,气韵是中国画的首要问题,这需要根基深厚的文化修养。只有高贵灵魂的再现,才能做到气韵生动。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既无底蕴,更无气韵。骨法指的是用笔,是绘画的基础训练。长期训练后行笔时会出现的一种气场气质。应物指的是根据对象,描绘形状。随类指的是对造化(大自然)的写生感觉。内心觉悟对自然物象提炼和归纳。绘事后素,素地加诸彩。经营指的是在创作中运用外师造化后,内心的物象塑造和规划设计(腹稿)。中国画是描述心里有的大自然,而非纯粹现实中的眼中的大自然。传移指的是临摹和写生。临摹前人佳作,此为中国画常用的学习方式;写生则是画家面对山静水动时的纪录,作为后续创作之基础。

谢赫在《古画品》中反复强调“气韵”或者“韵”。“韵”确实是中国诗和中国画独有的特点。那么,“韵”究竟是什么呢?司空图《诗品》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沧浪诗话》说:“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钱锺书先生说:诗与画,“须留有余地,耐人玩味,俾由其所写之景物而冥观未写之景物,据其所道之情事而默识未道之情事。取之象外,得于言表,‘韵’之谓也。”“气韵“是深藏于画面之内、氤氲于画作周遭的一种精神、气质、境界,只隐约于纸上,待有识之士揣摩于心中以参悟和品味。”韵“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艺术中的表达。只有学高韵胜者才能画出气韵深远的作品。

渔樵耕读图 2015年 248×129cm

谢赫的时代,人物画大张,山水诗方兴,山水画尚是蕞尔小国,不足以与人物画和山水诗抗衡。到了宋元,中国的山水画才发展到了顶峰。一时风气使然,佳作喷涌而出。宋代的山水画已从附庸蔚为大国,宁静从容,贵气优雅。成熟的画家不胜枚举,深受温骧喜爱并反复学习临摹的有李成、范宽、郭熙、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同时,他也受到苏轼、米芾开创的文人画的深刻影响。到元代,“文人画”成为画坛主流,山水画盛行,强调要有“古意”和“士气”,“遗貌求神”,代表人物也很多,温骧特别喜爱的有趙孟頫、黄公望、吴镇、倪瓚、王蒙、高克恭、王冕等,各人笔墨不同,韵味各异,但都追求物象的内在神韵,抒写画家的主观情趣。

通过传承先贤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宏大的精神气质,摈弃内心污染,充实学养、开阔襟抱,温骧已然悟化到了宋元绘画的气韵。为了创作妙造自然,气古味厚的作品,他更加努力地研习老庄的无为、孔孟的仁义礼智信和禅宗的破执。他的笔墨有明显提升,作品有了蕴藉和雅趣,也就是说有了韵味。几十年来的日思夜想,无数次的尝试探索,他逐步接近梦想中的宋元之韵。今日他笔下的山水,已经与过去大不相同。特别是在65岁之后,经过长期从灵魂深处的悟化和不断自我否定、批判反思,他的山水画发生了飞跃。

江山入画图 2015年作 144×250cm

                                      六

王国维《静庵文集》续编《文学小言》有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阶级也”。温骧先生的从艺之路,正是经历了这样的途程。第一阶级的重点是“独”和“望尽”,先是蜗处故宫五年,青灯黄卷,博览经典,此后踏遍青山万里,特立独行,一览众山小,有望凌绝顶;第二阶级的重点是“终不悔”,耐得寂寞,受得孤独,拒绝浮世诱惑,始能更上层楼;第三阶级的重点是“千百度”,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终于“蓦见”。温骧先生的绘画生涯业已证明,画家之所以是画家而不是画匠,就是除了具备卓越的技法功底之外,还需要有陈衡恪所说的,“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我衷心预祝温骧先生有更多好作品问世。

(文章节选自香港《美术家》杂志2020春第5期,有删改)

温骧花鸟作品

新篁古柏图 248x54cm 2019年

 墨荷秋韵 248x115cm 2019年

新篁苍石 180x60cm 2019年

松梅兰竹四条屏 2016年 138×34cm x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画家、美术史专家点评温骧山水
华夏之星 王冰
壑·春晖——熊岱平山水画作品展
花鸟画|刘万鸣笔下的禽鸟走兽,得宋元静穆之气!
戮力·夔牛迎春
徐恒:山水与笔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