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玉器材料的发现及其早期工艺的形成

     中国史前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松散分布到集中整合的漫长过程。作为氏族、部落、联盟与社会形态的概念及要素,也会有渐进演化和逐步固化的过程。在这些概念中,玉材料的发现以及制作加工活动的出现,是原始人类扩大生活范围与采集渔猎领域的一种证明,也是社会生产力的分工合作达到一定阶段的标志,值得从原始手工业的形成及分化角度深入分析研究,以揭示远古人类的思维、行为、群团中的形成方式,从而对人的活动的合理与不合理的各种行为做出理性的梳理、判断与推论、验证。


原始人类在采集、渔猎过程中最早使用的工具无不来自于特定环境的物产,一是树木的枝干及藤条竹管,二是山川的石块与次生卵石,三是自然死亡或猎杀野兽的肢骨、皮毛,四是植物果实的硬壳如葫芦可以盛水的用途等等。早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智人时期(距今5-2万年左右),人类的社会形态可能已经进入早期氏族群团的发展阶段,而已经积累几十万年的打制石器的经验的原始人,对石料的选择、判断以及制作上的经验与打制方法、技巧,也使简单的打制砾石粗石器发展到可以制作更细小更精致甚或用一种以上的石料、木料、骨料,制出复合性质的工具与细石器来,反映了石器工艺上的进步,使用工具范围的扩大,以适应氏族生存发展的需要,体现出人类适应自然环境能力的提高。


史前人类对石质工具的制造,是人类社会所有科学、技术、工艺、文化、文明的事关“人文”的基础第一华章,别看产品粗糙不堪,别论过程原始简单,实用而便利,构成了人类的思维的第一步,其功用与危害,相伴始终,小视不得。古人在采集植物果实和渔猎水产品追逐野兽的过程中,对一定范围的山川河流的地理地貌特征有了感观上的认识,通过口传身授指示的形成,一代代传播给自己的同类与后人,最终形成了全氏族、部落、社会共同的集体记忆与经验。这其中,石料的选择辨别与制造技艺的知识传承,是涉及到工业文明的最重要的经验积累。石料是制造石质工具的材料,不同的石料,其结构、密度、硬度是最主要的三大不同的物理指标,其次还有色彩、光泽、比重、油性、耐击度或耐磨性等等附属的或者必须通过亲身制造才能感受到的一些特征。古人在爬山涉水、亲力亲为的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对有水及干枯河道里的次生矿带卵石的认知会有浅层的认识了解,在选择石料时,会放弃那些结构松散易碎的,而把结构紧、比重大、有锋刃利口的石材作为打制石器的原料,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从一百多万年的山西芮城旧石器开始,一直使用石英砂岩或玛瑙作为打制石器的材料的原因,并一直到磨制技术的出现,才把石材扩展到凝灰岩以及水成岩青石、黑曜石等等。在石材选料的过程中,原始人已经发现了属于透闪石与阳起石的一种石材,它既有通常石料最主要的三大特征,又有色彩、光泽、油性、透明、温润上的品质,便被古人有意识地用来制作用于生活美化的头饰、项饰、足饰、手饰等等今天称之为首饰的装饰品。


各种玉石漂亮的颜色、质地和透明度


同心圆纹理的玛瑙


红皮子玉


青金石原石(重10千克)


从此开始:艺术的萌芽产生,玉器闪亮登场。其初始时间,在日本使用一个类似翡翠的石材时间是距今3-2万年;在中国大陆的细石器时代应该是距今2万年左右。自然,用玛瑙与石英的时间要早到几十万年前,尽管这两种材料在淮河以南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晚阶段的6-5千年被广泛使用,但并不是玉器时代与材质的主体。考古学区分旧新石器的断代标志是制作石器用打制还是磨制,人工烧制陶器的出现以及人工种植行为的产生和氏族公社的形成几个方面。但打制的方法,在南方地区,可能在距今二三千年的战国至东汉,仍然存在。而磨制石器,年代可以早到一万多年以前,现在看来,中国最早的磨制玉器,可能与磨制石器的产生,时间上也差不了多少时间,也就是说,中国的玉器以及因选料、磨制、取形、打孔的事关人文活动的时间,可以早到1万年以前,每一个环节上的发明制作,都是手工技术与社会意识的有效积累,这在原始社会人类的文明历史上,是令人惊叹的艺术+技术+巫术合成的了不起的一大创举!我国玉学界的泰斗式人物杨伯达先生过去有过类似的万年推论,只是缺少符合逻辑的细化与深化。


古人攻玉图


近代攻玉图


玉器的早期制作,无论装饰、实用或其他功能,其社会性质离不开美化与神话两种,其具体形制或造型,也离不开仿生与古人的原始思维两个方面。前者与古人日常的目及接触有关,后者与“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形成的观念有关。玉器材料在野外被发现并运输或携带到住所之后,加工制作时对材料的天然的绺裂分析研判应该是第一道工序。后代玉工看材料,有“一相九工”的说法,由此可知“相玉”阶段的重要;相之后应该是根据要制作器物的形态,在材料切割的大小与避绺与裂缝上作出图形或示意;第三道工序应该是切割,用动物的皮条作为“软切割”的工具材料是可能的,则当时的手工皮工具的锯的出现,以及两人合作的手工业的产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工业门类的发展及分化;切割成片之后的工序应该是打磨,运用石英砂颗粒加水的程序,如何固定及如何操作仍然是历史之谜;打孔(钻孔)是打磨大致轮廓后的第五道工序,运用桯钻(实心)和空心钻(动物及死人骨管)打孔,南方运用竹管也有可能,有港台学者做过试验,也是实验室考古的一种途径;最后是细部制作与抛光。我们目前所能思考的古人(史前)制玉过程大抵有这么六大程序与步骤,也许真实的历史景象、过程要复杂许多。


软线切割示意图

兴隆洼文化 玉玦

外径4.5cm 厚1.1cm 


桯钻打孔示意图

齐家文化 玉璜

长13.5cm 宽4.5cm 厚1.3cm

新石器晚期(江淮地区)玉璜

长12.5cm 宽5.8cm 厚0.4cm



管具打孔示意图

良渚文化 玉钺

长17cm 宽9.6cm


凡属过往的复原与窥探,只要用心秉正,饮其一壶解渴即可的心思坚持,无不是符合逻辑的思想探索与猜测,或然有之,必然有之,无论如何,都是学术研究必须的一种心路过程。史前,实在是太过遥远了,在距今上万年至七八千年的早期玉器制作的阶段放飞思想,或是或非,已不重要,关键是我们已经开始关注并认识到这一阶段的至关必要;一切次生的玉文化现场都由此产生、发展壮大,就如同潺潺溪流的源泉之水,最终汇成江河东流,形成万年以上的渊泉流长,博大精深而又独具东方民族的中国玉文明玉神灵玉礼制玉财富的特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玉器几时从石器中分化出来?
娥娜多姿的玉女雕刻作品(20)
浅谈玉“德”
古代玉器,玉器翡翠成为评价玉雕艺术价值的重要元素
杜金鹏:殷墟宫殿区玉石手工业遗存探讨
三星堆玉器中的伏羲女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