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咀精| 雙聲符字綜論(上)

雙聲符字綜論

漢字中有一類數量不大、但構形特殊的字,這類字含有兩個表示音讀的構件,故稱為雙聲符字。如啎字所从的午、吾皆聲,

字所从的員、云皆聲;
字从辵,夫、甫皆聲。前輩學者有關雙聲符字的論述不少,筆者不揣謭陋,企圖結合新出古文字材料,對雙聲符字這一專題再作考察,但願於諸家學說能夠小有裨益。

早在漢代,許慎已注意到雙聲符字的現象,叫做“皆聲”,《說文》中,許慎指出含有雙聲符的字是“竊”和“

”兩個字。段玉裁注《說文·序》稱形聲亦有“一字二聲者”,王國維因之[1] ;林義光稱為“二重形聲”[2] ,朱宗萊分為“一形二聲”、“二形二聲”兩類[3] ;馬宗霍認為:“此等字在《說文》中亦為僅見,前人皆未明言其故。然以兩字譬況一字之音,殆即反切之濫觴歟。”[4] 有的學者稱“雙體同音複合字”、“雙重聲符文字”[5] 。裘錫圭先生在《文字學概要》一書裏辟有專節討論“兩聲字”,下定義說,“就是由都是音符的兩個偏旁組成的字。”並把“兩聲字”看作不能納入(表意、假借、形聲)三書的文字。在論述形聲字“多聲”現象時,裘先生指出:“真正的二聲字是極少的,而且大概是由於在形聲字上加注音符而形成的。”還指出《說文》對“竊”字的分析不足信,而“
”字可能本是从“韭”“
”聲或从“韭”“次”聲的一般形聲字,後來加注了一個音符就成為二聲的形聲字了。[6]

裘錫圭和李家浩兩位先生在《曾侯乙墓鐘磬銘文釋文說明》中說過:“古文字裏常見由同音或音近的兩個字合成的字。”[7]

吳振武先生運用古文字材料對漢語形聲字作了比較系統的考察,將形聲字分為三種類型:直接用義符和音符構成的“義類形聲字”、通過加注音符而構形的“注音形聲字”、通過加注義符而構成的“注義形聲字”;並著重闡述了“注音形聲字”的特徵和它與其他類型形聲字的差別以及產生原因。[8]

何琳儀先生在《戰國文字通論》一書中把雙聲符字分為兩類,一類是“雙重標音”,“指組成一個字的兩個偏旁都是音符”,相當於裘先生所說的“兩聲字”;另一類是“形聲標音”,即在形聲字的基礎上又增加一個音符。[9] “形聲標音”相當於裘先生所說的“二聲字”。

袁家麟先生《漢字純雙聲符字例證》[10] 論述的就是裘先生所謂“兩聲字”、何琳儀先生所謂“雙重標音”字。袁氏在理論上對雙聲符字作了比較充分的闡述,但舉例極少,解釋純雙聲符字的成因及對某些字例的分析說服力尚嫌不足。筆者采用了袁氏“純雙聲符字”的提法,同時認為這一類屬於狹義的概念,而廣義的雙聲符字則包括了所謂“二聲字”或“形聲標音”字,也包括一部分兩個構件音義均相同相近的字。王貽梁先生“雙體同音複合字”的叫法太繁複,故未采納。

純雙聲符字的兩個構件均表聲,不表義。例如:

《說文》:“啎,屰(逆)也。从午,吾聲。”林義光《文源》:“按,古文杵字,从午非義,午、吾皆聲。”裘錫圭先生亦認為“午”的啎逆義是假借來的,“啎”就是在假借字“午”上加注音符“吾”而成的。袁家麟認為:“‘午’本有‘逆’義,而增一音近的第一人稱代詞‘吾’,組成純雙聲符字‘啎’,專作‘啎逆’字,音讀仍舊,義亦隨之。”未免泥於《說文》之說。

《說文》:“嘏,大遠也。从古叚聲。”林義光《文源》:“按,嘏訓為福、為大遠,古之義經傳無作嘏者,古、叚皆聲也(叚古音與古同)。”克鐘以叚為嘏。

《說文》:“艁,造古文,从舟。”林義光《文源》:“按,古作艁(羊子戈),舟、告皆聲也。舟、告古同音。”

《說文》:“嚳,急,告之甚也。从告,學省聲。”林義光《文源》:“按,急或謂之酷,嚳字以聲類推之,可訓為急,以字从告故增為急告耳。……極、急、嚳皆雙聲旁轉,然並無告義,告、學皆聲也。告、學古同音(帝嚳《史記》作帝俈,其為告聲益信)。”林說是。且嚳字所从之

,甲文作
,即學之古體。雙聲符字確有省聲之例,《古璽彙編》2054號有“
”字,陳漢平以為从長,尚省聲,釋作樘、掁、摚等字。[11]

《說文》:“

,物數紛亂也。从員,云聲。”林義光《文源》:“按,員為物數未可據,員、云皆聲。員古音云。”林說是。曾侯乙墓竹簡“
軒”與“圓軒”異文。

《說文》:“牄,鳥獸來食聲。从倉,爿聲。”林義光《文源》:“按,从倉訓來食,義已紆曲,倉、爿皆聲也。”陳漢平亦認為“倉、爿二聲古音相同,作為文字聲旁可以通用替換。亦可知牄字為雙重聲符文字,而非形聲字。”[12]

从耳从止皆聲。《墨子·經上》:“佴,自作也。”裘錫圭先生認為“佴”字應讀為“耻”。[13] 李解民先生指出,《墨子·經說上》中“己惟為之,知其

也”的“
”,也應是从“耳”聲的字,高亨“疑即耻之異文”,當可無疑。[14] 字作恥為形聲字,从心,耳聲。作則既是形聲字,又是雙聲符字。心之官則思,故心、思義近替換,思兼表聲,耳、思古音近。裘錫圭先生指出“恥”字寫作“耻”,始見於東漢碑刻。[15] 《集韻·屋韻》:“恧,《說文》:‘慚也。’或作聏。”《太玄·睟》:“聏於中。”范望注:“聏,慚也。” 聏與其看做从恧省聲,不如看作耳、而皆聲,釋為恥之異體。 

《說文》:“

,神也。从人,身聲。”又:“信,誠也。从人,从言,會意。”陳初生先生指出:“信字金文或从口人聲,或从言千聲,或从言身聲,信、人、千、身古皆真部字。……故小篆之信應為从言人聲。”[16]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印集》154頁有箴言璽作
,湯餘惠先生釋為“信”,認為《說文》將“
”訓作“神也”疑非本義,“戰國文字忠信、誠信的‘信’異體作‘
’,又从身聲作‘
’、‘
’;此璽的‘
’,可能也是一種異體。”[17] 今按,陳、湯之說甚是,此字从人从身均是聲符,為雙聲符字。古璽還有从“
”得聲的信字,《古璽彙編》3344作
,隸作
,陳爾俊謂“疑亦信字別構”。[18] 郭店楚簡或以“
”為仁,如《老子》丙本簡3、《緇衣》簡13等。 

郭店簡《緇衣》引《詩》:“穆穆文王,於偮(緝)

(熙)敬止。”(簡33、34)整理者將
隸作偮,裘錫圭先生按語指出:“‘於’下一字似非从‘人’,《說文》有‘
’字,疑即由此字譌變而成。”[19] 今按,審視簡影,此字筆跡較清晰,當是从咠从入的雙聲符字,咠、入古音近。《古陶文彙編》6·54“陝市”之“陝”作
,6·55“
(陝)亭”之“
”作
,“
”字右側从“十”,後世作“入”。故《說文》訛
,依然是雙聲符字。許慎析為从十咠聲,以十為義符,不確。 

《說文》無

字,
下云:“从韭,从
、次皆聲。”王國維認為許慎“蓋不知古有
字,實則
為聲,若
次皆聲也。”[20]

《殷周金文集成》10·5427號冊嗌卣銘:“子引有孫,不敢

。”張亞初先生說:“
字我們在太倉古文字年會論文《商周銘文疑難字研究》一文中,認為就是雉字,指出:‘雉或體作
。矢、弟皆聲。作冊嗌卣之訓陳、理,意為主其政。’字也不排除有為訓兔網的罤字的可能性。但在這里也應讀為雉,訓治理。”[21]

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諸傷》黃芩寫作“黃

”,下文或作“黃黔”,或作“黃枔”。
為雙聲符字,僉、今皆聲。

《爾雅·釋木》:“柀,煔。”陸德明《釋文》:“煔字或作杉,所咸反。”郝懿行疏:“宋本及《釋文》俱作煔,不成字,蓋黏字之誤。”郝氏少見多怪,炎、占皆聲。

《漢書·高五王傳》:“或白晝使臝伏。”王念孫《讀書雜誌》:“景祐本臝作

,此古字之僅存者。……俗作臝不合六書之義。世人多見臝,少見
,而經傳中
衣皆譌為臝矣。”《說文》:“
,袒也。从衣
聲。裸,
或从果。”《周禮·地官·龜人》:“東龜曰果屬。”鄭玄注:“杜子春讀果為臝。”
(裸)為一形一聲的形聲字,易衣旁為果以標音,臝就變成雙聲符字,
、果皆聲。這主要是因為表音不明確所致。

甲骨文作

,《合集》3094號:“辛丑卜,
,有大……”
用為祭名。畐、
皆聲,古音甚近。

芮伯壺作

,《汗簡》錄郭顯卿《字指》釐作
。均从來、厘雙聲符。厘或作里,如黃焯《經典釋文彙校》第三:“寫本釐作
。”同於陳簋“
”字之所从。

《汗簡》卷五淳字作

,夏竦《古文四聲韻·諄韻》錄作
,鄭珍《汗簡箋正》云:“左當作
純古通用,此合二字之聲為一字,有聲無形,謬。”戰國金文以
為淳,如複姓“淳于”,《集成》11124、11125號戈同銘,即作“
于”。

《說文》:“

,長踞也。从己其聲。”林義光《文源》:“按从己非義,己其皆聲。”許慎大概是以
為跽字。字已見於甲骨文,作
,金文作
(侯鼎)。郭店楚簡《尊德義》簡五:“學非改侖(倫)也,學
也。”整理者讀為“己”。《汗簡》卷六錄王存乂《切韻》
字作
,當是
之異體。

《周禮·地官·賈師》:“凡天患,禁貴儥者。”鄭玄注:“謂若

米谷棺木而睹久雨疫病者貴賣之。”《集韻·語韻》:“貯,積也。或作
。”宁、者古音同。

[1]  王國維致羅振玉書劄,載《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第一輯,丙辰年(1916)第二劄、第七劄。

[2]  林義光:《文源》卷十二“二重形聲”,1920年。

[3]  朱宗萊:《文字學形義篇》,北京大學出版社,1918年初版,1925年五版,第16頁。

[4]  馬宗霍:《文字學發凡》卷上第三,商務印書館,1935年初版,1937年再版,第95頁。

[5]  王貽梁:《談“雙體同音複合字”》,上海青年古文字學社《古文字》第五期,油印本,1985年。陳漢平:《金文編訂補》第44頁“

”字下稱“雙重聲符文字”,同書他處屢見此類說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6]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第108頁“兩聲字”;第157頁“多聲”,商務印書館,1988年。

[7]  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鐘磬銘文釋文說明》,《音樂研究》1981年第1期。

[8]  吳振武:《古文字中的形聲字類別》,1980年10月初稿(原題為:《古文字中形聲字類別的研究——論“注音形聲字”》,嘗刊於吉林大學內部刊物《研究生論文集刊》1982年第1期),1987年7月第六次修訂稿(待刊)。

[9]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中華書局,1989年,第202—203頁。

[10] 袁家麟:《漢字純雙聲符字例證》,《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2期。

[11] 陳漢平:《古文字釋叢》,載《出土文獻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36頁。

[12] 陳漢平:《金文編訂補》第427頁。

[13] 裘錫圭:《考古發現的秦漢文字資料對於校讀古籍的重要性》,《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5期。

[14] 李解民:《讀<墨經>一則》,《文史》第十二輯,中華書局,1981年,第96頁。

[15] 同注6,第15頁。

[16] 陳初生編纂、曾憲通審訂:《金文常用字典》,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49頁。

[17] 湯餘惠:《戰國銘文選》,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91頁。

[18] 陳爾俊:《戰國古璽文字考釋補正》,《文物研究》第2期,黃山書社,1986年12月。

[19]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35頁。

[20] 同注1。

[21] 張亞初:《金文新釋》,《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1993年,第301頁。

原刊《中國古文字研究》第1輯,

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

本期小編:漢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境外研究生暑期研習營
日知丨趙平安:加強協作推動古文字學研究走向深入
溫故丨裘錫圭:金石收藏家的齋名與其藏品
入門▕ 裘錫圭《談談學習古文字的方法》之“古文字學”
裘錫圭|推動古文字學發展的當務之急
時習丨裘錫圭:說字小記(六)說“去”“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