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中篇报告文学:时代楷模著名书法家张伯荣第一章



第一章 探索新奇入佳境

 据笔者知道自2001年起,张伯荣先生开始书法的练习。张伯荣向来喜欢书法,上班时候苦于没有时间。他选择了北宋皇帝宋徵宗赵佶的书帖练字。他喜欢赵佶书法的气韵,他对笔者说:“赵佶的书法气韵流畅,卓尔不凡。独特,精美,有力道。虽然六大书体中没有瘦金体,可是,瘦金体确实很美,我就认准它啦!”

笔者知道在这之前,张伯荣先生已仔细经阅读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家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怀素、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董其昌等书法艺术家的字帖,那时候,笔者看到他家中的书案上、沙发上、甚至床上处处都是这些古代著名书法艺术家的字帖。笔者知道先生向来是买书最舍得出钱的人,他慷慨地买来这些名帖,当然就利用一切可以阅读的时间进行阅读,当然也知道,先生是阅读钻研学问最舍得时间的人。学习和知识探讨对他来说,不分寒暑,没有节假日,在“要命”的时候不吃饭,不睡觉。

先生几十年来都是争分夺秒地工作和学习着,和时间做着不停地赛跑,他总是把跑当作走,不轻易浪费一刻一秒的时间。时间在他那里特别宝贵,即使“金子”的价值也会逊色.!这也就是笔者与她同生活、工作在同一城市的北京,始终因为她忙,我们始终很少见面的原因。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

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吃饭哩过去;凝然时,便从凝然的双眼里过去。我觉得它去多多了,伸手遮挽,它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在床上,她便伶伶俐俐地从我的身上跨过,从我的脚边飞过去了。等我睁开眼睛和太阳相见,这又算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中闪过去了。”

是的,时间是这么经不起挽留,我们的一生短短的几十年,在不经意中自然轻易地过去。正是老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张伯荣先生看起来早早悟到了时间的来速速,去速速,无法遮挽,无法保存,在人生的行途只有一个诀窍——抓紧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无限的事情,也就是做出客观的功效。在平常的环境中,也经常听到有些人说:慢慢来,日子常在,何必忙坏!之所以,有些人一生中事业未半,贡献菲薄。

就为这个,妻子没有少发牢骚,他说是妻子老说话,影响他的事情,妻子一气之下回长庆石油生活基地的家中,张伯荣开始自己做饭,自己料理生活中的一切事,邻人常看到他紧紧张张去买菜,紧紧张张在随便那一小饭馆里草草吃点饭菜,又紧紧张张回到他的斗室,捞起他正在阅读的资料阅读,或者饱蘸笔墨写字。他日日月月年年如此地过日子,从不抱怨幸苦。功夫不负有心人,先生广积博采,兼收并蓄,对比之下,他发现他喜爱各家的书法艺术作品,对瘦金体书法尤其喜爱,决定一心练习,一心学习这种书法艺术,一心体会这种书法艺术的潇洒美雅风格。

我们说对每一件事情,每一门学问要学习探讨钻研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说书法艺术吧,从表面上看书法似乎很简单,认为只要上过学,识了字,就可以提笔写字,练一练就可以成为书法家,其实并非如此。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比其他的艺术创作更为玄妙更为艰深,在我们国家几千年,用笔写字的很多,不计其数,可是真正称得上书法家的就是那么几位,张伯荣先生所选择瘦金体可以学习得很好吗?他可以成为宋代皇帝赵佶的得意门生吗?他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他的金瘦体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体系吗?可是先生这么喜欢赵佶的金瘦体,从情感上已经深深地投入。

我们知道一幅经典书法作品,无不是书法家用情感,在他们的手指中延伸、笔毫的疾速、缓慢、飞跃、顿挫的主观驱使,这种灵活多变,在墨汁的作用下的一路的痕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书法艺术的造就。在这个过程中书家把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素质、修养及秉性,完全的,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这么说,中国书法艺术家的特点基本上表露无遗,像西方的雕塑代表西方的整个艺术一样。比如雕塑维纳斯的创作艺术一样,没有谁随时可以改变和取代。她从土里挖出来,断了一只手臂,经过任何一位艺术家也不能天衣无缝地使其复原。中国人习惯地把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并列称呼,书法是绘画的基础,没有书法的基本就没有书法和绘画的艺术,书法是艺术的根本,是艺术的基础,要从基础探索,体验,走出独立的路子,很不容易。

笔者认为,在古代的书法作品中,不乏看到对篆、隶、行、楷的论述,大多都是自然景观,生活现象作比,好像对一篇长篇小说中的典型地方,典型环境以及风土人情作定格,住在平原和住在山区或者住在城市的读者各有不同的领悟,书法也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风景,其玄妙之处概见于此。没有激情的书法作品,不会有感染力,不会有魅力。那么对书法练习和创作有浓厚感情的张伯荣先生,又怎么面对六大书法体中都没有的宋朝皇帝赵佶的金瘦体啊!

猛然看,金瘦体很秀气,雅致,用笔瘦功,挺拔,舒展,捺如刀切,坚钩细长而内敛,连笔飞动而干脆,可以把楷书写得神采奕奕的却不容易。这种瘦功至极的字,精气神外露,不易遮丑,没有很强的笔力是很难把握的。金瘦体不足之处在于强调硬毫的弹性,有些笔画过于陈设化,却少丰富变化的效果,有美化装饰的倾向,过于瘦功的风格,使精神外露,内蕴不足。所以说张伯荣先生面对的不是一门简单的功课。

张伯荣先生对练习金瘦体狠下功夫。先生就是这么一位学习狂、工作狂,在他的一生中,所工作过的单位,没有不得到肯定和高度赞扬的。他在学习深透本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高等数学英语等艰深学科,他的文学知识不亚于专门攻读文学专业的人士,那么,他对赵佶的书法艺术金瘦体的练习,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说而已吗?他专门远途到北京的潘家园仔细挑选了适合写金瘦体的几种硬毫毛笔,买来了成件的上好宣纸和墨汁,铺好了写字的大案头,每天好几个小时站着练习写字。2008年,张伯荣习字进入了第八年。

在前四年间他从练习瘦金体中楷开始,练习中楷还是顺风顺水,进展明显。到2004年春节,写了一幅中楷条幅送给石油单位的好友石宝珩,挂在石的办公室,别人见了说写得好。但是到了练习金瘦体大楷,问题却出来了,长期写不好。什么原因,他自己认为还是没掌握写金瘦体大楷的技法。因为写瘦金体的人很少,无人教导,无从交流,只得从古人论书中去查阅资料。但古人的论述很难用于练字,于是萌生了自己研究一种书法理论,用于指导自己学习书法的想法。先生因是书法奋斗者,在习字中艰难不前的时候,盟生了发明一种书法理论知识,解决自己对金瘦体楷书的学习进展问题。这是突发奇想吗?我们肯定地说,不是。自古以来,实践出真知,一切理论都来自实践。历史上在各门学科中,劳动者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比如生于1768年的奥地利人约瑟夫.马德佩尔,是一位裁缝,想发明一种缝纫机把自己从繁重的缝纫工作中解放出来,他利用了三年的时间和所有积蓄,经过多次尝试,多次失败,终于造出了一台练式缝纫机,最终光不是把自己从繁重的缝纫工作中解救出来,而是解放了全人类的缝纫繁重的问题。再看看,我们当今的水稻杂交专家,袁隆平不是也是这样吗。那么,我们的书法界奋斗者张伯荣的探索创造又是怎么样啊?

2008年是奥运年,先生打算写一组运动竞技方面的专栏文章,开始思考体育运动与更高更快更强的问题。由于没有思考成熟,迟迟没有动笔,但这方面的构思却给另一个方面开启了通道,即书法技法的笔力研究。在习字中忽然感到写字的发力也存在着区别,用力不一样,于是有了压力、张力、剪切力的三分理念。带着这个想法,转而遍寻书法理论书籍,了解古人对笔力的认识。

其实,写字的问题就在于不知道如何地用力。写字时的力通过手腕加在笔管上,再由笔管传递到笔毫。研究手腕怎样用力就是笔法问题,考察的目标却是在笔毫上,所以考察笔毫的作用力确实是写字的关键所在。先生以自己的思路,创建了和出版了自己的书法专门论著《中国书法笔力分析》

《中国书法笔力分析》从笔毫触纸时所具有的作用力来研究笔力,他突破了前人的认识局限,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笔力,从而得出了三种作用力的结论,他的发现为书法的技法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

先生的发现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了三种作用力。一个笔画无非是三种力的展现:或者是压力,或者是张力,或者是剪切力。纵然写字千变万化,但都是三种作用力的作用,没有其他。三种作用力在理论上没有问题,用公式表达和用图表达都不存在问题。书法家通过手、腕、臂、膀的联动,将外加力集中展现在笔毫上。不管如何变换写字技巧,笔毫上的力无非就是这三种。只要是用毛笔写字,各种笔画尽在三种力之中。

先生的笔力分析,为书法论理找到了突破口。用三种作用力的基本观点,可以解释书法技法方方面面的问题。不同的作用力写出不同的笔画,而从不同的笔画上我们也能看到不同的作用力,这就为我们追溯古人怎样用笔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方法。以前我们很难推测古人是采用什么技法,南朝的王僧虔说:“古今既异,无以辨其优劣,惟见笔力惊绝耳”。启功也认为难以追溯古人的用笔。如今有了笔力分析,为解决古人的用笔问题迎来了曙光。

先生的笔力分析,思路清晰,结论明确,方便使用。他旨在证明,笔力不是捉摸不定的东西,而是有确切的含义,有具体的内容,是完全可以把握的东西。只要是用毛笔写字,笔力分析就有普遍的适用性。

是在作用力的发现,揭示的笔力的实质,应当是书法理论中的重大发现,打开了书法奥妙的大门,他的发现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必然性是先生具备的力学知识,包括经典力学和地质力学。经典力学是大家都学过的那些知识,地质力学则是他研究过的专业知识。地球上的各种构造、大小景观,大到纵贯大洲的高山大河,小到掌中石块的各种纹理,无不是三种力所造成。必然性也在于他有习字感受,字写得好坏肯定与用力是否恰当有关。必然性还在于他的科学艺术相结合的意识,没有这种意识,即使具有科学知识和习字经验者,也未必能发现笔力的实质。

先生在此前的数年间,在《石油知识》上撰写“科学艺术哲学”专栏文章,宣传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观念,并且深入思考两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他对两者的结合,比别人考虑得更深一些,有独到的见解:“是不是把画家的一幅画放到卫星内在太空转一圈回来就是科学与艺术结合了?是不是一位书法家写了一段爱因斯坦的话就算是结合了?如果这样理解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那这种结合不存在任何困难,简单得甚至是人人皆可为之,等于让一位模特身上挎上一个电脑一样的简单。为什么两者的结合没有擦出惊人的火花,恐怕与我们对结合理解得过于简单有关。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真正目的是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提高创造力。”(见《漫谈科学与艺术》一书)

先生认为两者的结合是“在思维方式上的相通、情智能力上的转化、文化层面上的渗透。我们随处可看到艺术与科学存在着互补性。综观大科学家、大学问家,从他们身上都能看到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不只是具有较狭窄的专业知识面。我们应该注意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或文学艺术的相互交叉、融合,这正是提高人们素质的一个方面。”“科学与艺术是认识自然界的两种互补的方法和手段。科学依赖分析,艺术凭借直觉。利用这两种手段可以使人们对复杂的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同上书)

先生正是践行自己这种认识的探路者,笔力分析就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结晶。力学与书法的碰撞擦出了笔力分析这个火花,而且这火花持续地膨胀和放大,使得他又科学地进行了执笔的分析、运笔的分析、用锋的分析。

他的发现的偶然性是他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笔力上,而不是放在技法的其他方面。如果开始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别的上面,很难说能有此惊人的突破。

他的笔力分析为书法理论打开了一扇门,给技法的研究开创了一条路。他的笔力分析也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打开了一扇门,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一个极典型的范例。

长期以来书法与科学是分门别户,互不往来。书法艺术好比在屋里,科学技术好比在屋外。若不把这扇窗户打开,科学的空气永远进不来。如果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两者一下子交融起来,屋里的人会感觉到空气很新鲜。书法技法加进科学分析,能使技法更加理性,更加清晰。

张伯荣先生的笔力分析的重要性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打开了书法理论的大门,把复杂的书法问题归于一个简单明了的道理之中:下笔写字无非是三种作用力的结果,不管什么人用什么技法写字,写出来的笔画或者是用压力、或者是用张力、或者是用剪切力,别无其他。二是以三种作用力为出发点,可以进而探讨技法的其他方面,逐一解开书法技法的难解问题。

对于三种作用力的发现,最初先生想以论文的形式发表。2009年5月,先生把5千字的论文寄给了一家知名的书法刊物的编辑部。稿件发出后打了水漂,石沉海底,连个回音都没有。原来自信满满,及到企盼落空,方知发表观点之艰难。之后又商量出一本书,2009年写成初稿。本想在北京的一家出版社出版,但这个出版社的领导特别忙,一会儿出国,一会儿又有别的事情,一拖就是数月,迟迟定不下来。后来他在图书展会上遇到齐鲁书社的桑圣彤编辑,她对这个选题很感兴趣。回到济南,书社领导很快决定出书,这才加速了出版的进程。2010年底,《中国书法笔力分析》问世,他能为书法这个宏伟大厦添加一砖一瓦,自然感到很欣慰。

先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讲解技法,前所未有。他的发现使人们眼前一亮,原来书法还有这般的奥妙在其中。《笔力分析》出版后,很快得到书法界的反应。北大学子牟力立说:“如今看到专门分析笔力的书,十分欣喜。您的《中国书法笔力分析》大概是为数不多的、讨论技法还出现受力分析这样内容的书。我着实赞赏这种思路,因为我觉到,既便像书法技法这样的看似和科学无关的内容,也必须服从我们所说的物理规律”。天津书法家周庆根从他大哥张伯英处读到该书,题诗一首:“数日啖佳肴,香喷笔力飘。展卷识三力,书门趣更高”。书法家刘俊辰题诗:“笔法笔力推究深。科学思维岂因循;用笔千古原一理,廓清迷雾始逼真。”“书道从来仰玄深,学浅难窺众妙门;犹多陋习隘心眼,解放思想诚可珍。”

到2015年,该书已告售罄,山东济南图书大厦陆奉清致函于他,希望得到一些书以满足读者需求。北京的武国忠医师为了读到此书,在孔夫子旧书网70元淘到一本(原价18元)。显然,这本书已进入了收藏领域。

这一创造首先解决了他在练习金瘦体中进展艰难的问题,他惊喜地找到了写字的路数。话说到这里,想起先生的一个特别的“成果”,在这里作一小小的插曲:一次,笔者作为他的乡党他的文友又去看他,在笔者的内心是对他的金瘦体书法学习的进一步了解,笔者知道他这几年修炼得非常辛辛,想知道到底进步到怎么样的程度。一进门,二话没有来及说,笔者就朝迎面墙上挂着的一幅招眼球的美丽雅致的兰草图画走去,而后,被吸引过去后,就久久欣赏,忘记了离去。这时候,已经很着急的张伯荣先生便说:“嗨,先生。站客难打发啊!快过来坐下喝口水,再对我的兰草“大作”好好雅正一番。笔者不禁叫道:“啊,是你的创作?金瘦体练出其外功夫来了。”笔者再看看先生满地扔着的习字草稿,他的金瘦体真正地练出来,与几年前的习字字稿有了天壤之别。眼下先生的金瘦体楷书写得劲道质朴、飘逸洒脱,清楚真切,美如春山。笔者不喜欢那些怪风异蛇的书法字迹,先生和笔者的情趣达到了一致。先生没有囿于宋徽宗金瘦体书法的笼罩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雄毫婉丽,冲淡清奇的书体,有些卓然自立的风范。笔者赞扬道:“先生您的金瘦体楷书让人一目了然,我很赞赏。如果书法写到人们都看不懂的状态,就不是什么书法了,就成了纯粹的艺术,您的书法字迹正好和我们的名族文化保持了紧密的关系,张扬了书法艺术的价值。”先生笑而不答。到先生  我们再从先生的这一幅招眼的兰草说起:先生的这一幅兰草看起来确实功夫不凡,笔者与先生因这一题目交谈了良久,想知道平时没有听到先生练习兰草画法,怎么就“一名惊人!”,他说,我天天写金瘦体,不知怎么在脑里生产了想画兰草的想法,提笔一开始画,就莫名其妙地找到了感觉。笔者说与其在写金瘦体中煎熬,不如早画兰草。他说是啊,但是,我心中对金瘦体已经感情深重,不会退出。笔者说当然,已经练出了功夫,“八年幸苦不寻常,看来字字都是血!”

回家以后,笔者专门在网上查了一些关于画兰草的知识,都没有找到像先生这样一位突生奇想,画出有功夫的兰草的人。笔者心中不甘,又查找宋徵宗赵佶的有关他金瘦体的资料,终于得以明白:“瘦金体的独特面貌,形成的一切重要原因是宋徽宗绘画修养功底,,北宋工笔院体画挺拔的勾线功夫,工整而不板滞,劲健而有弹性,线条头尾的转折交代和呼应,应是一丝不苟。在加上宋徽总偏于清静审美趣味,最终完成了金瘦体这种与其画风融洽的书体风格。”

接下来,笔者又搜寻到的依据是:“瘦金体横竖需是竹竿,撇捺像兰花,做到虽字亦画;勾、挑、竖、转、折以要以画法作书。横画落笔用尖锋,向左上方作一斜直点,下顿而向右,笔画渐细,至末轻提随势一按;回锋收笔,竖画也是尖锋顿笔随势而下,笔画渐细,至末向左转提,轻轻一按,回锋收笔,撇法如画兰叶,落笔轻而重,至下半截又重而轻,渐提笔锋,轻快地抛出……”这些都是瘦金体技法。笔者随即有参阅了赵佶的《室和诗卷》、《牡丹诗帖》、《万寿宫诏》这些范本。

已经明白,张伯荣先生的瘦金体书法,逐渐地呈现出的了丰富的飞跃和空灵感,内外劲道,无限的雅美秀清,感染力无穷的魅力,以及奇特的兰叶作品的产生,都来自于他在瘦金体练习中悟到的瘦金体的精髓,悟到的书法艺术中的力学关系,来自于他创建的《中国书法笔力分析》的指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反思与开拓——硬笔书法的现状与未来 | 书法思考网
特殊技法,让书法笔力更精到!
《章祖安:书法艺术与技法》讲解示范视频。
国粹艺术名家——李谟清
书法修为磨墨人,受用一生!
黄绮:论书法之力的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