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大教授也有育儿焦虑吗
点击播放 GIF

今天我们如何养育孩子?是希望他和自己一样成功,还是不要再走自己过去的老路?口头说着只愿他健康、快乐、幸福,又常因现实的落差而焦虑不已?北京大学知名教授、传播学学者胡泳是一对双胞胎未未和末末的爸爸,在新书《像树一样自由:给孩子们的信》中,他同样不能,也无意于找寻标准答案,却希望提供一个不焦虑的、直抵心灵的解题样本。他选择静观、聆听、对话,直抵更为根本的养育难题——关于爱、自由与成长、人格与人生。

《像树一样自由: 给孩子们的信》

胡泳 著

文|胡泳

末末一天哭若干回:摔倒了,额头上起了包,哭;捡完树叶,回家不洗手,被爸爸强行洗手,哭;晚上吃饭前,非要吃“葡萄味”的咳嗽药,妈妈不准,哭……

爸爸妈妈懂得,一开始,婴幼儿时期,新生儿只能用哭泣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那时,大人努力把宝宝的哭声当成一种很难懂的语言来学习:有“饿哭”,典型的声音效果是低音调,有节奏、持续;还有呼唤人的哭,一声比一声高;如果“哇”的一声大哭,可能是身体感到疼痛,或被什么东西伤着了。除了分辨哭的音调,还可以观察身体动作:饿了哭,头会偏向一侧,脑袋不断转动,嘴巴嚅动;哭时腿往胸前靠,则说明尿了。

到了童年的时候,爸爸妈妈常感烦恼的是,孩子没什么来由就哭。其实,仔细想来,孩子们情绪上的发作,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想法无从表达,造成了挫折感:烦恼没办法说出来,有时说不清,有时不敢说,所以诉诸流泪及尖叫;常感到无力,也缺乏生活技巧来处理不舒服的感觉;累坏了的时候,并不知道该怎么办;不了解为什么有些事不能照自己的意思来,只知道很难过,难过到受不了的程度。

可叹的是,这时爸爸妈妈的耐心渐少,疲惫感日甚一日,很难做到全力投入,而和孩子们心意相通。可以说,如果不是亲手带孩子,永远不会想到小家伙们需要那么多的注意力。男人尤其会为此感到震惊,爸爸曾经开玩笑说,奶爸太难当了,自己最适合的工作,还是外出打工给孩子们挣奶粉钱;而女人,一旦从广阔的事业天地转移到小小的、软绵绵的婴儿世界,如果没有孩子父亲或家庭其他重要成员的支持,就如一头扎进深海,连喘息的时间都变得稀有,遑论培育有建设性的亲子关系。

因此,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一种常见的缺失:两代人没有全面深入倾听对方,不曾真正彼此了解。

对于末末的爱哭,爸爸妈妈从不接受到接纳,是因为意识到,作为父母,我们其实总在以不同的方式控制(鼓励或阻止)孩子的情绪——特别是男孩——因为传统上更不接受一个情绪丰富的男孩。而当我们在这样做时,甚至可能都没有意识到。

我们在文化上继承的许多养育子女的语言,都植根于努力减少儿童的情绪,特别是那些消极的情绪。

比如,当孩子哭泣或心烦意乱时,我们就说:“嘘,好啦好啦,安静点,并没有那么糟。”如果孩子受伤并因此痛哭,我们会说:“别哭,擦干眼泪,你是个勇敢的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自以为说这些话都是出于好意。我们只是试图用多年流传的语言来提供安慰。但是我们其实暗地在说:“不要悲伤或脆弱。如果你真的那么难过或者难受,一定要学会隐藏它。”

这些对一个孩子来说,可能是非常混乱的信息。如果他们的情绪不能自然流淌,就只会越来越多地淤积起来。

很多时候孩子哭泣或者发脾气事出有因,但他们有时也会出现“出离愤怒”的情况,怒气似乎毫无来由。比如,饼干掉到地上碎掉了,本来不是什么大事,小孩却哭得好像他的世界也跟着四分五裂!这其实是孩子累积了许多痛苦的情绪后,在一件小事上一股脑地宣泄出来。发展心理学家称之为“碎饼干”现象。

而长期的情绪压抑会引发身体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和一系列与压力相关的精神健康问题,特别是在男性身上。研究表明,男孩和女孩的情绪状态从很早开始就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主要是社会化和无意识投射的结果。例如,有一项研究考察了母亲和30—35个月大的孩子如何讨论过去经历的情绪,发现母亲和女儿使用的词汇要复杂和细微得多,而母亲和儿子之间的对话,往往集中在一种情绪上:愤怒。这意味着,我们对男孩的情绪往往描述得很单一、缺乏多样性,也因此存在很大的偏见。

爸爸由此反思自己,过去经常对末末说两句话:“末末,遇到事情,第一不要哭,第二不要怒。”其实是爸爸错了,爸爸潜意识里也接受了这种偏见,认定男孩比起女孩,体验丰富情感的能力要差许多。然而情感多样性,早已被证明为心理健康和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

情感多样性的忽视和匮乏,不仅仅影响男孩的心理健康。我们的社会传统,也长期要求女孩顺从、温柔、安静,来回避她们的愤怒和欲望。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女孩的父母,已经开始对这种“标准”非常警惕。但我们却仍然在告诉男孩不要哭。

作为父母,我们经常鼓励我们的男孩“坚强起来”,如果他有姐妹,我们就鼓励他做个榜样,“成为一个男子汉”。男孩的眼泪让我们感到不安。他的悲伤,让我们觉得他无法担负重任。

其实是我们做父母的,混淆了指责与负责。我们自己常常表现出指责和愤怒(是你的错,不是我的错),而很少负责任地表达脆弱(虽然我没做好,但我尽力了)。于是我们养育的男孩,也被我们有意无意地鼓励了这样做。

指责和负责是截然相反的。指责是对不适和痛苦的排解,是释放愤怒的一种方式。经常指责的人很少有毅力和勇气去真正负责,因为所有的精力都被花在了愤怒上,企图找出事情到底是谁的错,然后把责任“摘”出去。

实际上,责任的承担,反而意味着对脆弱的接纳。根据社会工作专家布蕾内·布朗的说法,要鼓励责任心,必须首先愿意接受羞耻、匮乏、恐惧、焦虑和不确定的体验。当完美主义倾向,或者那种强烈保护自己免受指责的愿望,一直受到鼓励,我们就不可能有脆弱性,也不可能有责任担当。

这就来到了允许哭泣的关键所在:不要害怕脆弱性。布朗说得好:“脆弱性是爱、归属感、快乐、勇气、同理心和创造力的诞生地。它是希望、责任感和本真性的来源。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目标更加明确,或者让精神生活更加深入和有意义,那么,脆弱性就是一条道路。”

脆弱不总是一种轻松、积极的体验,但它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黑暗情绪。事实上,脆弱是所有情绪和感受的核心。情绪就是脆弱。感受就是脆弱。认为脆弱是弱点,就等于认为情绪是弱点,感受是弱点。如果由于害怕脆弱,由于担心代价太高,从而选择逃避责任,那就会扭曲我们的生活。

脆弱是双向的。你们可以脆弱,爸爸妈妈也可以向你们示弱。所以,爸爸愿意从此后,与你们分享一些关于我们内心挣扎的故事,等你们更大一些,也可以从我们犯下的错误当中学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至于吗?当然!
《反脆弱》的启示
黄桥9岁男孩被妈妈打死:当心你的愤怒会杀死孩子!
适合男孩阅读的十大绘本
总结20171124《反脆弱》读书笔记
心理专家告诉你:孩子被人欺负,除了愤怒和心疼,家长应该怎样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