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确定性的丧失——尼采

今天的推送是关于新启蒙运动的发展,其中经历了卢梭、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以及20世纪当代哲学家的思想。限于篇幅,将原文按照历史人物进行拆分,以便大家了解其中的脉络。

作者:尚杰

原发期刊:《求是学刊》2016 年第20165期

叔本华在尼采那里是这样登场的:“我是叔本华的这样一个读者,我读完他的一页著作,就确信我将读完他的每一页著作,我不会遗漏他说过的每个词语……他的书就像是专门为我所写!”[4](P133)

很多人之所以读不懂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⑩,是由于这些人只会照着字面寻找意思,而尼采的重要性却完全在于他那些格言式的句子无意识地揭示了很多别的意思。这本书表面上的文体是小品散文,其实写的却是哲学。创造性的思考与写作有一个根本性的原理:不是一种语言。换句话说,就是话里有话,它是快速而无意识的思维能力的体现。从一句话里能“话出”怎样别的话,这完全不可预知,这才是“内心在动”的本来样子。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像是人生话题或者内心独白的百科全书。从流氓到智者,从相貌到招牌,从苍蝇到蜘蛛网,从诗人到晚餐,从日出到沉醉,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虽然标有“第某卷”的字样,但只是个形式而已。某卷之内的话题无甚关联,走神跑题比比皆是,经常是一句话就是一个段落,游走于散文与诗之间,全都是边缘化的文字,无拘无束,就像在思想的很多小胡同里胡闯乱串。这种胡思乱想的写作手法似曾相识。是的,在蒙田的《随笔集》中可以找到它的原生形态。这种自由表达思想的方式比系统化的文字更加灵活多变,更符合心情的原样,就像是思想领域里的游击队。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又好像是一本看图说话的书,它是由一个又一个虚构的思想情景组成的,有时间地点,有人物情节,但它不是小说,也区别于单纯抒情的散文。它不是纯思想的散文,也不是伊索寓言那样有明显教育意图的短篇故事集。尼采创造了一种不好定位的新文体。这种新文体完全随着新念头的旋转而旋转,它类似某种性灵似的东西。例如,他说要解救偶然性,这很像是一种自主地抓住的能力,似乎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仅仅在于“我认为它重要”。没有“我认为”,它就毫无意义地滑过去了,根本不值得一提。不仅是偶遇,而且是瞬间挑选偶遇的能力:“解救过往,把一切‘过去如此’改造成‘我要它如此!’——我以为这才叫解救。”[5](P153)时光确实不能倒流,但是在我的意志里,这可以做到,可以不顾逻辑、修改过去,这属于另一种科学——无意识科学,这种科学痛恨一切已经被完成了的东西,耐不住只做个学者的寂寞,总想对自己有兴致的东西动手动脚。这种科学厌恶“现在完成时”,欢喜“现在进行时”。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最集中的主题其实是孤独,这个天生的预言家总是独自出行,行走于荒漠与绝壁之间,无所依靠,这是由于他已在高处,只能俯视众生,只能与纯净的蓝天与自由的大海为伴。既然与别人太不一样,就必须忍受这个。没人帮助,尼采这本书没有任何引注,他得自己解决精神的饥渴,自己制造供自己呼吸的氧气。他的每句话说得都很有冲劲,就像卢梭的成名作《论科学与艺术》。怎样的句子才有冲劲?那就得尽量不使用现成的句子。例如这本书的一个小标题“论逐渐变小的道德”——这是什么意思?只有天晓得。这是一个正在形成之中的句子,它属于“现在进行时”,因此活生生具有冲劲。所谓思想的冲劲意味着要马上由其他句子增补正在形成中的意思,原来尼采是想说人究竟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是趋向伟大还是平庸?他在无人理睬的角落里忧郁地自言自语:“一切都变小了。”小男人,小女人,男人的皮肤怎么能像女人那样细腻柔软呢?这是一个“时间脱钩的时代”——哈姆莱特如是说。

最卑微的道德叫怯懦,怯懦是平庸者的道德。于是,就有了小人的弯腰与顺从。最伟大的道德属于敢想敢干的人。不要混淆女性气质和女性的生理,要把精神气质上的性别与生理性别区分开来。当哲学家说性别时主要指精神气质的性别。自信,这是从勇敢派生的道德,这怎么能做到?去“解救人的过往,改造一切‘既已如此’,直到意志说:‘我想要的就是这样’!”[5](P215)就是这样,从地上捡起一支过往的思想之箭,再搭起弓弦,把这支箭射向别的方向。

与其说“存在开始于每个瞬间”[5](P236),不如说记住瞬间并体验当下才体验到存在的价值,这会揭示很多被我们所忽视了的价值。悲痛忧伤到极点,在那绝望的时刻,在极其愤怒的时刻,在开始刻薄而毫无怜悯之心的时刻,真正有创造性的思想就开始登场了。这是危急的瞬间,瞬间的危急在于它总是从我们指尖划过而我们却毫无感觉,没有时间了,赶紧做,一会儿之后,就是另一个世界了。

尼采大声疾呼:活出我自己!我自己开花,别人是否欣赏,与我何干?“要做一个人,别跟着我——要做你自己!你的生命只在你自己眼中是正当合理的。”[6](P155)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绝少会突然莫名其妙地插上一句“这让我感到厌倦”,但叔本华和尼采在自己的著作中决不排斥类似的插话。这样的插话本身已经意味着“实践哲学”,这是两种哲学文体的冲突。康德严格区分了理性语言与私人感情语言,他只把类似“我厌恶”的表达放在私人信件中。“怎样表达”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在传统哲学文本规范中,明明是我自己的想法,但要说“我们”,顶多说“笔者”,但会极力排斥“我”。从学理上说,这是在排斥不可公约的“孤独个体”或者勒维纳斯所谓不同于存在的“他者”,排斥绝对的差异和陌生,不敢直面绝望和恐怖,就像害怕外星人。似乎不仅“他人就是地狱”(11),而且“我”的极端化情形也是地狱。沉浸于孤独状态相当于我是我自身的他者——我要保持快乐的心情和精神创造力,就得保持对自身的陌生感、新鲜感。若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就得先“不认识”从前的自己:每天都在新的渴望之中跃跃欲试,这个过程无所谓失败,因为成功已经处于“跃跃欲试”之中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哲学思考的新方式:那就是,一个哲学概念的意思在于我怎么使用它。在“怎么使用”的问题上可以自由想象,任何先哲都约束不了我,在这里不存在“一定要如此”的法律。这很惬意,刺激而冒险,就像一个孤儿独闯世界,能独闯到什么程度全仰仗他自己的能力了。这个过程是在创造新的思想、新的美感、新的感受,哲学—文学艺术的界限在这里消解了。

可以广义地理解以上的“个人性”,方法是把它与差异联系起来思考,尼采使用了“视角”(perspective)一词,而这与后来胡塞尔使用的“意向性”和海德格尔那玄而又玄的“Dasein”之间有着隐秘的相似性。视角、纯粹私人性、“Dasein”,这些都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现成的现象世界里的东西,因此并不平庸。从学理上说,意识(形态)的世界、语言的世界,就它们局限于一般性而不是差异性而言,它们活在平庸的世界。当然,这并非说心思和语言本身一定没有逃离平庸的办法,办法就是寻求真正的差异。在尼采看来,“任何成为意识的东西,也就象征着成为肤浅的、相对愚蠢的、一般性的、符号的、群体符号……总之,意识的生长是危险的”[6](P299-300)。这样,精神的疾病(不正常的精神)不再是孤独(或者纯粹的私人性),而是意识(形态)本身,在交流中的语言和意识一样都是“有病”的,尼采用了更为严厉的字眼:浅薄、弄虚作假、腐败堕落。这同样适用于尼采对黑格尔所谓思辨辩证法的厌恶:“你们由此会猜想到,我这里所涉及的,并不是所谓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我所搁置的这种对立,属于认识论的范畴,认识论被套牢在文法(人民的形而上学)之中。”[6](P300)在这里,尼采把文法(暗指语言—意识)与形而上学联系起来,这些都成了他批判的靶子。于是,在尼采这里,哲学连同形而上学都成了“贬义词”。尼采还暗含这样的思想:人们通常所说的“现象世界”来自平庸肤浅而不真实的目光,如果返回恰如其分的“爱智慧”目光,现象世界应该就是事物本身,而这事物本身就是差异或者某一视角之中的世界。


哲思学意近期将邀请吴冠军老师开讲政治哲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返回原样的世界——尼采与海德格尔
尼采最精辟的30句名言,让你做回真正的自己!
穿越千年岁月,施特劳斯终见尼采
理查德·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丨音乐与哲学的结合(上)
尼采论超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