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日照人:你要知道什么时候日照不再是东夷野蛮地区

羲仲“宅嵎夷”

——日照地区融入中原华夏文明的初光

日照地区古为东夷之地,位于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安家尧王城村附近的“尧王城遗址”,是尧帝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的历史文化遗存,“尧王城遗址”附近的天台山是羲仲观察物候测定春分的地方。羲仲“宅嵎夷”,给日照地区带来了中原文明的初光,羲仲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日照地区的人文之祖。

周朝建立之后,兹舆期受封于日照的莒国,周王室赐予齐国“南至於穆陵”的齐侯履,明确指出穆陵关以南地区已经属于中原华夏文明区域。这是日照地区归属华夏文明区域的最早文献记载,日照成为了沿海地区第一个融入中原地区华夏文明的东夷之地,

一、 东夷包含族群概念和地理概念的分析

在远古时期,先民们结成氏族部落共同劳动生活,狩猎、打鱼、种植、制陶、酿酒。由于新的物产丰富宜居地点的发现,尤其是部落之间战争的发起等等因素,氏族部落往往不断迁徙。

在氏族部落的互相征伐和生产生活的不断创新中,华夏文明逐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同化四周的文明未开化野蛮区。随着华夏文明的扩散,华夏与戎夷等词汇先后出现在各种古代书籍中,然而“夷”究竟因地理概念还是族群概念而区分界定,众说不一。

(一)夷是族群概念影响下的固定族群专称的分析。

《后汉书》卷85“东夷传”记载,“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自少康已后,世服王化,遂宾于王门,献其乐舞”。根据该记载来看,“夷”是一个族群,“夷有九种”是说有九个部落分支的“夷”族群,在夏朝太康时期背叛中原政权,到了少康时候,又再次归顺。

《尚书·周书·泰誓中》记载周武王伐纣时说,商纣王“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这处记载透出的意思有两层,或者是说商朝就是“夷人”族群建立的中原政权,或者说“夷人”族群是商朝维护中原政权稳定的重要力量。

(二)夷是地理概念影响下的族群泛称。

《礼记·王制》中说,“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皮,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这处记载中的“夷”如果作为“夷人”的族群概念来理解,则是说古时候的华夏大地共有五个族群生活着,分别是中原地区的“中国”族群和东方的“夷”族群、南方的“蛮”族群、西方的“戎”族群、北方的“狄”族群。

然而古代时期环境恶劣,为了争夺物产丰富的地区,氏族部落之间不断互相征伐,并不可能按照方位形成五个对应的族群,每个族群也不可能生活在对应中原地区的方位区域内而没有了征伐斗争。这样来看,《礼记·王制》中说的“中国戎夷,五方之民”是指中原文明与文明不开化区域族群的区别,“中国戎夷”的“戎夷”也不是专指西方的“戎”和东方的“夷”,而是泛指东西南北围绕中原地区的文明未开化区域。《尚书·虞书·大禹谟》中说“无怠无荒,四夷来王”,也并非是说四个夷人部落前来朝贡,而是对应中原地区四个方位区域内的文明未开化蛮荒部落前来朝贡。

(三)夷夏之辨观念的形成与对东夷族群的影响。

在族群概念和地理概念的共同影响下,夷人有时泛指中原地区之外文明未开化的野蛮族群,有时专指东方不服从中原文明的野蛮人。《礼记·王制》中说的“中国戎夷,五方之民”虽说是按照方位将先民族群分为五类,其实是按照敌我关系分为“中国”与“戎夷”两个对立群体,这种敌我关系的视觉逐渐演变为后世影响深远的夷夏之辨。

随着中原华夏文明的发展,在夷夏观念形成之后的影响之下,“夷”的字面含义也难免随之产生了变化,作为族群概念中固定族群专称的“夷”,逐渐被赋予了不服从中原地区的文明未开化地区居住的野蛮族群的泛称,而有了“四夷”的说法,进而根据东西南北方位又进一步将“四夷”分别命名加以区别,也就有了“东夷”、“西戎”、“南蛮”和“北狄”的说法。

《孟子·离娄下》中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孟子将舜称为“东夷之人”,周文王称为“西夷之人”, 可见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只是把“东夷”和“西夷”作为非中原地区族群的称呼,也从此可知此时用“夷”作为族群名称的泛指,并没有蔑称相对华夏文明未开化族群的用意。事实上,中原地区的改朝换代也未必是一个族群内部氏族的交替兴起,如神农氏是姜姓,《左传·僖公三十二》“遂发命,遽兴姜戎”中的“姜戎”极有可能是进入中原的神农氏遗留在西方地区的族人后裔。从《孟子》的记载来看,舜的带领“东夷”族群入主中原的上古帝王,周文王是后来入主中原的“西夷”族群的首领。

二、 夷夏观念中羲仲“宅嵎夷”的历史意义与孔安国“羲仲,治东方之官”观点的辨伪

古人认为以中原地区为统治中心的政权注重礼仪服饰,在这里居住生活的族群代表着先进文明,所以《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以文明发展进度区别华夏族群和戎夷族群的观念,称之为夷夏之防,又称华夷之辨或夷夏之辨。

孔子就是一位很注重夷夏之防的圣贤,《论语·八佾》中说“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但孔子说这句话的意思,只是说生活“夷狄”族群的区域在遵守礼仪方面不如生活“诸夏”族群的中原,未必就有轻视之意。而《礼记·王制》中说东方的族群“夷”和南方的族群“蛮”生吃东西是“不火食者”,西方的族群“戎”和北方的族群“狄”不吃谷物是“不粒食者”,这是不可能存在的现象,种植粮食作物和用火情况等文明遗存均出现在远古时期中原和边远地区的古文化遗址中,显然这是出于蔑视的心理。《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但实际是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这只是说明西汉时期夷夏之辨中蔑视戎夷族群的观念已经形成,在此夷夏观念影响下认为戎夷文明程度低下,作出生活在该地的族群还处在不吃熟食不会种植的猜想。然而东周时期孔子和孟子的生活年代,儒家学说虽然已形成夷夏观念注重夷夏之防,但这种夷夏观念只在于区分礼仪服饰等代表的文明程度,并不存在蔑称用意。

《尚书·虞书·尧典》中说尧帝“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嵎夷”应该是“夷人”族群的一个氏族名称。《史记》卷1“五帝本纪”记载“分命羲仲,居郁夷”,而《后汉书》卷85“东夷传”又说“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嵎”和“郁”“于”同音,可见《尚书》中的“嵎夷”与《史记》中的“郁夷”、《后汉书》中的“于夷”都是同一氏族的“夷人”。在日照是有与“尧”有关地名的,即今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安家尧王城村、刘家尧王城村和大尧王城村三个以“尧王城”命名的村庄,1934年春,考古学家王湘、祁延霈又在该地发现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足以证明该地就是尧帝命羲仲“宅嵎夷”的地方。也由此可见,在远古尧帝时期,日照大地居住的先民是“嵎夷”这一支“夷人”族群。

对于《史记》记载羲仲“宅嵎夷”一事,南朝宋时期裴骃《史记集解》中说“孔安国曰:东表之地称嵎夷。日出於旸谷。羲仲,治东方之官”。按照孔安国的意思是说羲仲代表中原政权驻守“嵎夷”管理东方,照此理解居住先民为“嵎夷”的日照大地在此时已经接受中原统治,也就等同于已被中原文明同化。其实,羲仲“宅嵎夷”来到日照,接受尧帝的命令是“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测定春分等节气,与羲和、羲叔、和仲、和叔一起制定历法,进行的是科学考察工作,并非孔安国所说的“治东方”对这一区域行使管理权。《史记集解》中孔安国的说法是存在失误的,羲仲“宅嵎夷”只能是说中原地区的羲仲到“嵎夷”测定春分进行科考活动,孔安国“羲仲,治东方之官”的观点并不成立。

尧帝时期,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在日照测定春分等节气,虽然给日照地区带来了文明的初光,但并不代表此时的日照大地已经融入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毕竟羲仲“宅嵎夷”并不是对这一区域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这时期的中原地区视“嵎夷”居住生活的日照地区仍是东夷之地,并不会因为羲仲在此“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测定春分等节气而有所转变。

三、关于周朝时期羲仲“宅嵎夷”之地日照地区融入中原华夏文明的分析

周朝时期,中原文明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山东江苏等东方区域,生活的仍然是以不融合于华夏文明的夷人为主的先民族群。《史记·齐世家》说“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是知莱夷等部族占据山东半岛东部北部地区。《尚书·费誓》中说“徂兹淮夷,徐戎并兴”,记载西周时期周公东征平定徐夷、淮夷叛乱之事,是知江苏沿海地区直到苏北徐州地区一直是不服从周朝统治的徐夷、淮夷势力范围,而在此之南的江苏甚至更远的浙江地区,直到东周春秋时期参与中原争霸的吴国越国还被认为是文明未开化的蛮荒之地,因此被中原诸侯所轻视。

作为羲仲“宅嵎夷”之地的日照地区,在融入中原华夏文明的进程中,兹舆期封莒与齐侯履“南至於穆陵”有着重要意义,传递着极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信息。对此可作出如下分析:

(一)兹舆期封莒。

莒,是日照地区在周朝时期的子爵封国。《春秋正义·隐公二年》中说“谱云:莒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初都计,后徙莒。”“计”即汉朝时期的计斤县,《汉书·地理志》中计斤县注释“莒子始起此,后徙莒”,故址在今青岛市胶州南关街道,位于羲仲“宅嵎夷”的日照尧王城遗址以北二百六十里;“莒”即今日照市莒县,位于羲仲“宅嵎夷”的日照尧王城遗址以西一百三十里。

除了“计”和“莒”两个城邑外,莒国还有一个叫“纪鄣”的城邑很有名。《左传·鲁定公十九年》记载:“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鄣”,西晋杜预注释说“纪鄣,莒邑也,东海赣榆东北有纪城”,赣榆位于羲仲“宅嵎夷”的日照尧王城遗址以南一百一十里。

日照的尧王城遗址作为羲仲“宅嵎夷”之地,东边是海,南北和西面都是莒国的城邑,可见该地在周朝时期也是属于莒国疆域的。

(二)齐侯履“南至於穆陵”

对于齐国的分封,《左传·僖公四年》记载管仲的一段话,“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无棣。”齐国的东部是莱夷建立的莱国,赐予齐侯履的同时赋予“东至於海”的权力,鼓励齐国征讨莱夷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

“穆陵”即今临沂市沂水县马站镇的穆陵关,该地距离西周时期莒国旧地日照市莒县县城一百二十里,周王朝赐予齐侯履的同时,指出穆陵是齐国可以征伐的南部极限,从中可看出穆陵关之南的莒国在此时已融合于中原文明并得到周朝认可,所以是无需征伐的。

通过对兹舆期封莒和齐侯履“南至於穆陵”两个历史事件的分析,中原地区已将在羲仲“宅嵎夷”的日照地区建立的莒国视为服从中原文化的文明开化区。

四、后记

尧帝时期,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在日照测定春分等节气,是知这一区域生活着的是东夷族群的“嵎夷”。周朝建立之后,周公旦推进完善分封制的同时,确立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有利的推动了中原地区华夏文明的发展进步。这一历史时期的日照大地属于莒国疆域,通过齐国获赐“南至於穆陵”的齐侯履这一事件来看,此时以莒国为代表的日照地区已被周朝视为不作征伐的同化于中原华夏文明的东方区域。

在东部沿海地区,日照是第一个融入中原华夏文明的东夷区域,“南至於穆陵”的齐侯履的记载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文献。而在此之前的尧帝时期,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在日照测量春分,是已知的这一地区和中原地区的首次接触,为“嵎夷”之地日照融入中原华夏文明开启了文明初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商代文化的渗透力——青铜文明在南方的传播和影响
从华夏文明到中华文明之二(杜学文)
曹兵武|二里头文化:华夏正统的缔造者
《皇皇者华.创世先祖》:新农业文明的开创者神农氏
一桩中国文明源头的历史公案
【礼乐书院】史前礼制的形成、演进模式与特征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