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海音:为什么你会在咨访关系中感到一种模糊的不对劲?



投射性认同


说到了投射认同,我们知道这是克莱因晚年发展的一个概念,也就是指人际关系当中的潜意识互动,隐藏在背后的沟通。投射就是一个人内心的冲突不能被提为自己身上具有的冲突,所以把这种冲动放到自体以外就投射出去。投射性认同,指的是被投射出去不仅仅是一种冲动,还包括自己的一部分坏的事情,所以个体通过潜意识的认同和被驱逐出去的部分保持联系,并对其加以控制。所以当我们讲依赖是4种常见投射当中的一种,再进一步解释投射性认同的概念,也就是一个个体,对于一段体验,不认为是自己内心存在的,而是感到异样刺眼的存在于他人身上,成为被个体自己高度关注并努力控制的对象。


比如我内心特别不能接受,我其实有蛮偷懒的冲动,但是我感到我从来不偷懒,我一直很努力,很上进。但是我感到我的孩子好像很偷懒,所以我天天盯着我的孩子千万不要偷懒,那要主动一点,要努力一点,要积极一点,所以要去控制这部分,其实我注意到孩子身上的东西实际是我内心存在的自己不能接受的部分。因此这也是人类关系当中普通维度。


有了这么一个理解,如果要很好的应对好帮助到一个个案,我们在咨访关系建立的早期就要有一定的敏感性,通过察觉自身的感受,来判断评估这个来访者使用的是哪种投射认同的模式,所以我们聚焦在治疗师身不由己的会卷入到来访者,他那种所谓的依赖的投射认同模式,或者我们讲病理性的人际关系模式的方式,病理就病理在这个来访者从小到大跟周围模式的关系,就是让别人帮他托他,他总是显得弱弱的,别人就会给他包办代替,为他做很多事情,这个是来访者一个所谓的病理性的关系模式,我们也会身不由己的卷入进去。



自我觉察


也就是说我们用什么样的提示能够自我察觉呢,如果在咨访关系当中发现,有一种感觉就是好像不那么对劲儿,这个事情的发展不那么完全正确,虽然这个感受很模糊,而且越来越有点生气,不耐烦,感觉自己是不是工作没做好等等。如果有这么一种模糊的感觉,那么我们就要敏感,是不是跟来访者的互动之间发生了某种投射性认同。


当然我们还是强调,跟来访者建立咨访关系就是要允许参与,所谓的允许参与就是要来访者哪怕进入病理的关系模式,那也是建立关系的开端,也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在早期咨访关系的阶段,要优先处理这个来访者他不舒服的感觉,或者是他情绪最难受的。他潜意识深度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来不及关注了,我们只是此时此地来访者非常着急的是啥,非常痛苦难受的是啥,所以这一部分,我们要给予恰当的回应,去提供一定的帮助,让他所担心的事情感到被你回应到了,这样的话可以保证这个个案留在咨访关系当中。满足了这个来访者部分的病理性客体关系的需要。



治疗关系的一部分


所以要达到这么一个目标,最重要、最基本的点就是对来访者的情绪进行链接,反馈情感也是非常共情,甚至有的时候还要支招,提供建议,我想大概理论当中经常讲心理咨询师从来不提供具体的建议,但我想在实际操作层面当中大概是不可能的,我们每个人都给别人提供过具体的建议,包括作为咨询师肯定也给来访者提供过建议的,甚至有时候还提供不少的建议,明明有一个恰当的建议可以帮到来访者,我们偏偏憋着不说,不说具体建议,我们憋着也难受,所以这个时候自然而然的在人际关系当中某一种关系的重复。


我们之所以会发现既然来访者要改变、想解决问题,为什么在跟你的咨访关系当中又重复了病理性的关系模式,那还不是老样子吗?其实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这是来访者潜意识里面很想去努力逆转他早年婴幼儿时期结果不好的一些经验的企图,也就是说希望跟你的关系当中虽然这么对待你,希望你的回应有所不同,结果可能从此以后有所不同,可能来访者潜意识里面在寻找有人去终止这一个病理性的关系模式,正是因为这个很秘密的潜意识的期望,使得来访者他能够进入治疗,并忍受各种治疗当中的情感体验,比如说你很节制等等。


那我们治疗师就必须要保证投射性认同是发生在治疗关系当中,并成为治疗关系的一部分。到后面是以不同于来访者原来习惯的方式来回应他。刚才说到来访者他总是显得弱弱的,让别人很同情他,也很想帮他,到最后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回应呢?尽管他显得很无助,啥也做不了,希望你帮他,但是你也并没有超过现实的限度,每次你总是帮他,所以你可以等待相信他可以自己去应对,当然这个里面就意味着他可能要招致来访者的失望,这样的话就有机会去面质修复这么一种病理性的人际关系模式,这就是我们治疗师有能力接受他的投射,而不是总以他原来的方式回应。



一个例子


举个例子来说明我们刚才讲的这些内容。有一个来访者,男性29岁,是妈妈陪着一块来的,他之所以来寻求心理咨询帮助是因为感到情绪非常低落,做事情一点动力都没有,有些消极的意念,感到人生没啥意思,然后睡不着,去诊疗过精神科医生那边配了一些药物,吃了一些药物,有了四五天就有很明显的改变。但是在来访者说,他不想长期靠药物来解决问题,甚至表现出来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反思,蛮有心理学头脑的,有时候我们心理咨询师碰到这样的来访者往往会蛮喜欢的,因为他自己蛮主动的想用心理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还蛮有反思能力的,甚至明确表态,我不想长期依靠药物,我们一听这个人是有动机,然后也有领悟力,也有愿望,这个本身就是我们希望来访者成长的部分,所以这个来访者显现出来,他怎么会发展出现在情绪低落,没有动力等等,是事出有因,因为这个来访者他大半年前离婚了,他原来在婚姻当中非常黏人,但是他又出轨了,所以他前妻受不了,最终决定还是要跟他离婚。当然这个来访者处于内疚,明显不占理,所以前妻坚持要离婚的话他也就同意了,就离婚了。但是离婚以后又后悔了,感到浑身不自在,多次跑到前妻的单位里面求前妻还有下跪等等,希望前妻回心转意,自己感到离开前妻实在没办法过日子,居然前妻也答应过他,有时候还回来陪他再睡一个晚上。这个来访者结婚前就有过很多次的恋爱经历,没多久就分手,分手的时候都闹得死去活来的,但是之后马上又找了一个。


当然我们讲,这是现实的亲密关系,比如说他跟女性,跟以前几个女朋友,包括跟前妻是这么一个关系的模式。当然我们去寻找理解的现实,这么一种模式是怎么形成的。早年的亲子关系是啥样的,从小跟母亲的关系非常亲密,非常依恋,或者是非常依赖。当然爸爸,像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那样,爸爸比较缺位,比较没用,所以好像存在跟不存在一样,妈妈比较能干,妈妈对来访者从小照顾也非常多,非常好。所以母子关系非常非常地紧密。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也是多次想送送不出去,法办法上幼儿园就在家带大的。因为这个来访者说,记得两三岁的时候就送过托儿所,幼儿园,大概几个礼拜下来天天哭,还生病,晚上做恶梦等等,家里面一次一次最后心肠软了,不送了,然后就叫外婆来帮着一块在家里面带他,也就是说没送成功,幼儿园,通过几次努力他也忘记了,大概两三岁的时候尝试过几个礼拜,后来四五岁的时候又尝试过,最后都没送出去,最后还留在家里。到了小学勉强,一开始非常困难,后来也就熬过来了。当然碰到这样的个案,我们感觉到他现在29岁了,有没有依赖型的人格障碍,当然也有没有成人分离焦虑症,或者适应障碍等等,所以这样的个案,因为从年龄上看18岁以上成年人了,而且这种模式持续的,所以我们肯定会考虑一个是不是依赖型人格障碍。


此文节选张海音的个案概念化十讲微课》



点击图片查看上一篇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个案概念化中注意要点
张海音解析《扪心问诊》公开课完整文字稿(十问十答)
咨访关系是早年亲子关系的重现
【糖·校对稿】张海音:“女强人”的成因和理想化父亲的缺失
“女强人”的成因和理想化父亲的缺失
关于爱、失落、存在的意义 | 王浩威、张海音对话 Yalom 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