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卢梭: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情欲和私有制

1712年6月,法国作家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卢梭的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便与世长辞,留下卢梭与父亲相依为命。

卢梭10岁那年,他父亲因与人发生口角,并拒绝向恶势力屈服,在法院下达缉拿通知前逃离了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卢梭。

卢梭被托付给一位牧师,开始学习拉丁文。

之后,卢梭在一个雕刻匠家里当了两年的学徒,后受不了苛待,16岁的卢梭选择像父亲那样逃离了日内瓦,过上了长达13年的流浪生活。

流浪期间,卢梭当过仆从,教过音乐,靠年轻的华伦夫人生活过。

卢梭后来结识了大哲学家狄德罗、孔狄亚克等人,又因各种原因与他们决裂,只得孤独地终老。

1753年,第戎科学院发表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征文启事,有着丰富流浪生活经历的卢梭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在流浪的历程中,认识到了人民的疾苦,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他决心要写一篇征文稿,便独自一人前往圣日耳曼的树林深处,经过七、八天的苦思冥想,终于完成了那部对后人影响深远的著作。

卢梭在思考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时候,首先驳斥的是“人间无聊的谎言”,他要找到真正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人类。

卢梭心目中自然状态下的人类是怎样的呢?

游荡在浩瀚森林里的野蛮人,没有工业,没有语言,没有住所,没有战争,彼此间也没有任何联系。

自然人对同类没有任何需求,同时也没有任何伤害他们的欲望,而且一辈子不会单独认识任何一个他们的同类。

自然人不为情欲所牵绊,自给自足,只拥有自然状态下的一点儿情感和智慧。

卢梭笔下描述的自然人与中国道家学派的老子所希望的人类何其相似: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也不相往来。

卢梭眼中的自然人的所有理性、情欲以及人的一切能力的发展都被摒除在外,所有文明社会的产物,包括私有制和法律都被拒之千里。

那是一个纯粹的状态,那一状态下的野蛮人唯一关心的是他们的“自我保存”,而他们与生俱来的“怜悯心”又会通过克制他们的“自爱”来促进整个物种的相互保存。

在那个纯粹、孤独的野蛮人形象面前,传统的人类本性中的一切,都被归为历史的范畴,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能在自然中找到它的基础。

现代人朝着镣铐的方向奔跑,满以为这样便可获得自由。这也就是今天我们的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我们的精神却丝毫感受不到做人的幸福和快乐的原因所在。

那么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和基础是什么呢?

卢梭指出:一是各种情欲的燃烧,各种情欲的燃烧会给人类带来痛苦;二是法律和私有制的诞生给人类造成了无端的禁锢,使人类痛苦又不厌其烦地奔走在人生路上。

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向我们描绘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类形象:一个是纯粹、孤独的野蛮人;另一个是堕落、痛苦的社会人。

卢梭是真的希望人类回到自然状态中去吗?

哲学家伏尔泰对卢梭提出了质疑:从没有人用过这么大的智慧企图把我们变成畜牲。读了卢梭的书,真的令人渴望用四只脚走路了。

卢梭写这篇征文的真正目的至今是无人知晓了,但他给后人描绘出自然和社会两种人类的形象却给后来人揭示出人类最初的生存状态,以及人类如何发展到今天后依然感受不到幸福的根源所在。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对现实的反潮流思考,是开启人类智慧的点金石,它使人们获得了“我们并非生来如此”的深刻认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卢梭传世名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中的惊世骇俗名句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及基础》读后感
论人类不平等的最大根源——读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浅谈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