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心关注孩子成绩,你可能忽视了这项更为重要的教育

  我们见过不少“熊孩子”,孩子本质不坏,但因为缺乏教养而惹人厌。在上海市高东中学的郑钢老师看来,这些孩子之所以会在公共场所打扰了别人却还浑然不觉,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空间界限”意识;我们也见过不少“鸡血”家长,初衷都是为了孩子好,却因为忽视了“时间界限”,而做出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事。对孩子和家长来说,“界限教育”都不容忽视。


文 | 郑钢   编辑 | 闻琛



我家隔壁有一家五星级宾馆,在三楼餐厅的不远处是约两百平方米的空地,摆放着几张茶几和藤椅,并没有刻意的设计和功能,随意、随性。由于是三楼,来往的人也不多,清静。平时在宾馆健身房锻炼后或等餐时,我常常会在此停留,休憩,享受片刻的宁静。


寒假时,这儿热闹起来,有时会有孩子在这儿做作业,偶尔也有由于天寒来蹭空调的居民,不过互不干扰,倒也一派和谐样。


有一天,我发现有一家三口过来,一个母亲带着儿子和女儿。儿子年龄不大,十一二岁,估计上四五年级。他一到茶几边,就放下肩上的书包,嘴里说着“这儿是我的”。一个人独占着一张茶几和四把椅子,然后取出功课,开始做作业。女儿年龄比儿子大多了,也占领着一张茶几和四把椅子,在看一本书。而母亲则在不远处的角落看手机,就这样三个人各占据着一片“领地”,坐着自己的事。


作为一名教师,特有的职业敏感性迫使我一直观察这个家庭,男孩一开始在做数学,遇到不懂的问题会把母亲叫过去。母亲会耐心告诉他怎么做,看得出母亲受过一定教育,要辅导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还是需要相当知识和功底的。男孩在完成数学作业后,还拿出了《新概念英语》,翻了起来,不过我没看出是第几册。尽管母亲在看手机,视线还是会常常停留在男孩身上,还过去看看他的书包,找出书法临摹本,检查写的情况。“数学、英语和书法”,三个关键词让人看出家庭对于孩子的希冀,他们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走来了一个老太,步履有点蹒跚,走到我附近停下来,母亲迎上前去,见面聊了起来。没过几分钟,老太起身,从包里取出三小包零食,说“给你们正好一人一包”。又蹒跚地离去。此时,两个孩子在看手机,头也没抬,母亲也没有让孩子和老人打招呼。在送走老人后,母亲把零食给孩子,然后一人一包开始吃起来,到走的时候留下“一地鸡毛”:凌乱的座位和茶几上的零食包装。


这样的场景其实是很多中国家庭的写照,在假日或周末,母亲或父亲会放弃休息,陪伴孩子补课或者上兴趣班,“不是在补课的时候,就是在补课的路上”。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分数,然而他们恰恰忘了最重要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和规则的教育


在缺乏做人和规则教育的孩子眼中,常常只有自己,狂妄而自大,不懂得去感恩他人,感恩社会,也无视社会和公共场所的规则。他们从小就没有界限意识,缺乏对空间特征的尊重和规则的遵从,并不知道公共场所和家庭私密空间的区别,将公共场所当作自己的家,肆无忌惮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存在界限,如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公共场所和私人场所的界限、公家财物和私人财产间的界限、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的界限。有时它们是一种有形的规则,有时则是一种无形的约束,一旦无视这些界限,就会破坏社会规则,甚至会触犯法律,后果可想而知。


相信每个人都不愿看到北京八达岭动物园和宁波雅戈尔动物园令人唏嘘的悲剧,其实这都是当事人缺乏规则意识和界限意识造成的。当事人对动物园的规则熟视无睹,忽视显而易见的危险,忽视野生动物园和马路的区别,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规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让孩子们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这使我想起在美国的场景,那是在一家商场电梯里,一家人刚进入,孩子不知何事,按捺不住兴奋,还在不停地说话,母亲马上将手指放在嘴上,发出“嘘”的声音,警示孩子不要在电梯里说话。我思忖大概是因为在电梯的狭小空间里,大声说话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事,所以母亲阻止孩子说话。


还有在美国走访和考察学校期间,我们发现教室里常常很安静,学生们极少交头接耳,更不要说大声喧哗,讨论时也轻声细语,尽量不影响他人。在走廊、教室里,学生很少跑,即使有所学校没有下课休息时间,学生也是在走廊的左边或右边有序行走,从一个教室走到另一个教室,走班上课。在加州地震演习日那天,我们看到警报声解除时,孩子有组织地、有秩序地从教室里快步走出来,而不是你拥我挤地出来。


美国学生在校园里跑的地方只是在操场,其他地方只能步行或快走,因此美国校园除了操场外很多地方都是安静的。尤其在紧急情况下,如果在公共场所奔跑的话,会带来安全隐患。在体育课或操场上,却是另外一幅景象,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生龙活虎,拼命地运动,抛洒汗水。


究其原因,我们看到美国的学生规则在校园里无所不在,而且会对不同的场所制定不同的规定和要求,对所有场合,如办公室、操场、集会、公共场合、运动时、图书馆、走廊、卫生间、食堂和教室等提出不同、细致而明确的规定。学生“到哪座山唱哪首歌”,知道在不同的地方或区域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具有鲜明的空间界限和规则意识。所以他们在校园里“静如处子,动如兔子”毫不奇怪。


美国幼儿教育专家艾米·莫林这样总结“立规矩”的意义:一切都按照规矩行事,一切都有章可循,极大减少了不确定性,降低了不可预料的风险,能给人们带来安全感。在这样的规则浸润和文化熏陶下,在他们走上社会的时候,会具有强烈的规则意识和界限意识,在不同的地方知道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


审视当今教育的问题,其实,界限意识不仅局限与空间的范畴,还有时间的范畴。家长们坚信“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今很多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学习小学的知识,在小学的时候学习初中的知识,在初中的时候学习高中的课本,在大学时对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更谈不上主动探究和合理安排。


其实这是家长和学校忽视了时间意识和区别,不同阶段的孩子身心特点不一样,在每个阶段都会有独特的认知,这是几千年来人类发展中形成的定律。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违反规律,拔苗助长,最后只是徒劳。


当我们的教育只是停留在知识教育或满足分数与成绩时,时间的区别和界限也无从谈起。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曾设计出著名的人生彩虹图,用彩虹图描绘出在个人发展历程中,随年龄增长而扮演的不同角色,如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长、父母和退休者,各种角色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一个角色的成功,特别是早期的角色如果发展得比较好,将会为其他角色提供良好的关系基础。但是,在一个角色上投入过多精力,而没有平衡协调各角色的关系,则会导致其他角色的失败,这就是对孩子的成长提出时间的界限,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阶段,被赋予的角色不一样,责任也不一样,六岁做的事情和十六岁的事情是不同的。


就像《巨婴国》一书提出的中国独特的现象——“巨婴症”,因为中国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永远长不大,形成了共生心理。他一转念头,世界就该围着他转。一旦孩子得不到他所要的,就会彻底无助,产生暴怒,父母也以这陪伴孩子一生、替孩子包办一切为荣。


这么做的结果是,当孩子的人生角色发生变化时,他对角色责任的认识荡然无存,也无法接触广阔的世界,无法和社会保持良好的互动,从中汲取最有活力的成长养料,永远停留在婴儿的认识。


如果孩子缺乏时间和身份的界限意识,不知道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应该做不同的事,缺乏责任感,也无法独立,走上社会时,就会无法处理人生角色变化后面临的问题以及错综复杂的社会带来的挑战。


《巨婴国》作者武志红给予的处方之一就是“关键要懂得界限,每一个人为自己的感受负责”。当我们伴随孩子长大的时候,应该培养他们的空间和时间的界限意识,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在什么地方该做什么事,这样他们才会掌握不同阶段或不同场合的“边界”和“区别”,成为真正的“社会人”,迎接人生的风雨和生活的历练。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3000+篇优质文章

——————

探校录少年书房家长课数学思想

学英语大考场美高党国际课程

小留学生日记批判性思维

钢琴课酷老师写作课牛娃录排行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亲子教育中爸爸的角色真的是必不可少!
父爱如山 家庭教育爸爸切莫做“甩手掌柜”(图)
父亲,是你决定了孩子20年后的人生命运,当爸爸的真该好好看看
每天学点心理学之1293:给孩子立规矩定规则在真爱中使孩子得到全面成长。/如何掌控消费者关注点
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7方法
在俄底浦斯期 父亲起着重要的角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