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鳯兮課稿 | 書法學導論之書法藝術學(書法批評研究)
书 法 学 导 论
书法艺术学
(书法批评研究)
一、书法批评概念
批评:西方概念 criticism
中国古代称之为“品藻”:《汉书·扬雄传下》:“爰及名将尊卑之条,称述品藻。” 颜师古 注:“品藻者,定其差品及文质。”
又称之为“品评”:元·刘有定《衍极注》“品之与评同而实异,评以讨论其得失,品则考定其高下。”
书法批评源于书法所具有的艺术与文化价值(追寻书法的意义)
注:本课稿只涉及古典书法的艺术审美批评。
书法艺术学(书法批评研究)讲稿截图
二、中国古典书法批评观念的产生与发展
《四库全书总目》“佩文斋书画谱”条说:“书画皆兴于上古,而无考辨之文,考辨工拙盖自东汉以后。其初惟论笔法(按:不确),其后有名姓品第,有收藏著录,有题跋古迹,有辨证真伪,其书或传或不传。其兼登众说,汇为一编,则自张彦远《法书要录》、《历代名画记》始。唐以后沿波继作,记载日繁,然大抵各据见闻,弗能赅备。”
【史部·目录】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四库全书本
书法批评观念的发展是伴随着“书”学概念转化的递进而发展的。
三个“书”学概念(书写、书法、书艺)的递进。
1、“书写”是字体演变史时的概念,是与礼、乐、射、御、数(陈先生所述有误)并称的六种技艺。重实用,下限至东汉,为“象”意识时期。这一时期的书法批评以实用性审美为标准。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2、“书法”是书法风格拓展史时的概念,实用与艺术并存,迄魏晋至民国,为“意”意识时期。这一时期的书法批评以艺术性审美为导向但也遵循实用性审美的要求。(批评观念的生成与发展及审美品格的建立)
1)“古质今妍”的批评观念
“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虞龢《论书表》)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唐·孙过庭《书谱》)
2)“古肥今瘦”的批评观念
“元常谓之古肥,子敬谓之今瘦。今古既殊,肥瘦颇反,如自省览,有异众说。”
(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3)“神采为上”的批评观念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王僧虔《笔意赞》)
“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张怀瓘《文字论》)
“皆先其天性,后其习学,纵异形奇体,辄以情理一贯,终不出于洪荒之外,必不离于工拙之间。然智则无涯,法固不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张怀瓘《书议》)
4)“尽善尽美”的批评观念(儒家)
“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李世民《晋书·王羲之传》)
5)“适意见性”的批评观念(禅宗)(主自适)
“但思所以寓心而销昼暑者。惟据案作字,殊不为劳。……可以乐而不厌,不必取悦当时之人,垂名于后世,要于自适而已。”(宋·欧阳修《欧阳修集》-卷一二九·笔说〈计十九条〉)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集部·别集】 宋·苏轼《苏轼集》-卷二/明海虞程宗成化刻本)
“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米芾《书史》载【集部·别集】 宋·米芾《宝晋英光集》-卷三/四库全书本)
6)“自成一家”的批评观念(诗文书画皆尚自成一家之体,主创新)
“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 释亚栖《论书》载【集部·总集】 清·董诰等《全唐文》-卷九百二十/扬州官刻本)
“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谓之奴书。”(【集部·别集】 宋·欧阳修《欧阳修集》-卷一二九·笔说〈计十九条〉/四部备要排印本)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集部·总集】 清·吴之振等《宋诗钞》-山谷诗钞/通行本 )
7)“以法为主”的批评观念(理学)(主继承)或称“遵古避俗”(赵宧光)
“字被苏、黄胡乱写坏了,近见蔡君谟一帖,字字有法度,如端人正士,方是字。”(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
“夫法者,书之正路也。正则直,直则易,易则可至。至则妙,未至亦不为迷。”
(郑杓《衍极·造书篇》)
8)“书如其人”的批评观念(总括)
“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艺概·书概》)
“(颜真卿)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朱长文《续书断》)
“颜公忠义之节皎如日月,其为人尊严刚劲,象其笔画。”(欧阳修《集古录》卷七《唐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欧阳修《集古录》卷七《唐颜鲁公二十二字帖》)
9)“四宁四毋”的批评观念(碑学)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傅山《霜红龛书论》)
3、“书艺”是书法艺术史(暂且命名)时的概念,重艺术审美,重创作主体的个性表现,上限为建国(更确切的说是文化大革命之后),亦可称为“意”意识深化时期或者说“理念”时期。这一时期的书法批评以艺术性审美为标准。
西方文艺美学批评和中国古典美学批评相结合,重新对传统经典进行阐释,对非经典性所具有的美学价值进行思考。
三、中国古典书法批评术语(略)
1、“天然”与“工夫”
王僧虔《论书》:“宋文帝书,自谓不减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工夫不及欣。’”
王僧虔《论书》:“孔琳之书,天然绝逸,极有笔力,规矩恐在羊欣后。”
张怀瓘《书断》:“王僧虔云:‘孔琳之放纵快利,笔迹流便,二王以后,略无其比。但工夫少,太自任,故当劣于羊欣。’”
注:“天然”与“工夫”对等。
庾肩吾《书品》:“张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草圣。锺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锺,工夫过之。”
钟嵘《诗品》:“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天然),颜诗如错彩镂金(工夫)。’颜终身病之。”
注:“天然”胜“工夫”?
庾肩吾:“书品”——上之上:“若探妙测深,尽形得势,烟华落纸将动,风采带字欲飞,疑神化之所为,非世人之所学,惟张有道、钟元常、王右军其人也。
2、“神采”与“形质”
王僧虔《笔意赞》:“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神采”与“形质”是书法艺术的两大要素,“形质”是“神采”赖以寄寓的形式,是书法艺术的躯体;“神采”是统摄“形质”的精神,是书法艺术的生命。二者相比,神采是首要的;而神采又借形质来展现,所以两者必须兼善。
3、“骨势”与“媚趣”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王献之,晋中书令,善隶、藁,骨势不就父,而媚趣过之。”
“骨势”是指书法作品有力度及庄重感,“媚趣”是指灵动的姿态与流畅的节奏。前者是刚性的美,后者是灵动的美;前者主骨力,后者在趣味。
4、“笔力”与“媚好”
王僧虔《论书》:“亡从祖中书令珉,笔力过于子敬。”“谢综书,书法有力,恨少媚好。”
……
四、中国古典书法批评范式
1、比况式的批评范式
物象比况(东汉)
例:崔瑗《草书势》:“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
思想基础:汉字创生时的“观物取象”意识。(自然)
《易传·系辞下》:“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许慎《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价值:
1)书法与自然建立了全面而具体的联系
2)为书法提供了最基本的语辞评价体系
3)为书法建构了生命的图式
4)将书法纳入到宇宙秩序之中
意象比况(魏晋而下)
例: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羊欣书如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 “王僧虔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
思想基础:魏晋玄学“人物品藻”之风。审美自觉后,人格个性之美的品鉴延伸到文艺批评之中。(社会)
例:魏·刘邵《人物志》:“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 “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时人目王右军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南朝梁·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价值:
1)沟通了人物美、自然美与艺术美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
2)揭示了美的的生命特征
3)丰富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
4)完成了书法批评从关注形式的完善到精神追求的转化
5)中国书法批评开始走向风格类型的品鉴
意义:比况式书法批评将书法与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联系起来,使书法进入到宇宙秩序之中,并与宇宙万物建立了同构关系,因而获得了永恒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注:比况式的批评造就了中国书法创作中的“法象”观念。——“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唐)
张怀瓘《六体书论》:“臣闻形见曰象,书者法象也。”
2、品第式的批评范式
1)九品论书(源魏晋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南朝梁·庾肩吾《书品》:“辄删善草隶者一百二十八人,伯英以称圣居首,法高以追骏处末,推能相越,小例而九,引类相附,大等为三,复为略论,总名《书品》”
唐(永昌689年)·唐·李嗣真《书后品》,因庾肩吾《书品》,在九品之上,加“逸品”(“钟、张、羲、献,超然逸品”),更分十等。
2)神、妙、能三品论书(对九品分级法的提升,等级评定与风格评鉴相结合的批评方式)
唐(开元713—741)·张怀瓘《书断》:“右包罗古今,不越三品,工拙伦次,迨至数百。且妙之企神,非徒步聚。能之仰妙,又甚规随。每一书之中,优劣为次。一品之内,复有兼并。”
“神品”“妙品”“能品”
“神”:“非意所到,可以识知”(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
宋·朱长文《续书断》:“杰出特立,可谓之神”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曰神品”
张怀瓘《书断中》评王羲之:“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
张怀瓘《书断中》评张芝:“精熟神妙,冠绝古今,则百世不易之法式,不可以智识,不可以勤求,若达士游乎沉默之乡,鸾凤翔乎太荒之野。”
“妙”:“百般滋味曰妙”(窦蒙《语例字格》)
宋·朱长文《续书断》:“运用精美,可谓之妙。”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
张怀瓘《书断中》评阮研:“善书,其行、草出于大王,甚精熟。若飞泉交注,奔竞不息,时称萧、陶等各得右军一体,而此公筋力最优。”
“能”:“千种风流曰能”(窦蒙《语例字格》)
宋·朱长文《续书断》:“离俗不谬,可谓之能。”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逐迹穷源,思力交至,曰能品”
张怀瓘《书断中》评王蒙:“善隶书,法于钟氏,状貌似而筋骨不备。”
“逸品”(不拘常格)
“逸”:“踪任无方曰逸”(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
李嗣真对逸品的界定:“神合契匠,冥运天矩,皆可称旷代绝作也。”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
唐·李嗣真《书后品》:“钟、张、羲、献,超然逸品”“若超吾逸品之才者,亦当绝终古,无复继作也。”
宋朱长文《续书断·序》曰“于是集古今字法书论之类为《墨池编》。其善品藻者得三家焉,曰庾肩吾,曰李嗣真,曰张怀瓘,而怀瓘者为备”
附:“神品”“逸品”之不同
刘熙载《游艺约言》:
“文章书画有神品、逸品。神无方无体,逸无思无为。“神气风霆,逸情云上”二语,可以见意。”
注释:
无方无休:“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自此以上,皆言神之所为也。方、体者,皆系於形器者也。神则阴阳不测,易则唯变所適,不可以一方、一体明。〕”
“正义曰:神则寂然虚无,阴阳深远,不可求难,是无一方可明也。易则随物改变,应变而往,无一体可定也。”
【经部·十三经注疏】 王弼等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系辞上卷七/阮元校刻本
无思无为:“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正义曰“易无思也,无为也”者,任运自然,不关心虑,是无思也。任运自动,不须营造,是无为也。
【经部·十三经注疏】 王弼等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系辞上卷七/阮元校刻本
神气风霆:“问性与天道。曰“天有四时,春夏秋冬,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此可以观性与天道””
【子部·儒家】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八·论语十/清吕留良宝诰堂刻本
逸情云上:“赞曰:江海冥灭,山林长往。远性风疏,逸情云上。道就虚全,事违尘枉。”
【史部·正史】 南朝宋·范晔《後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第七十三/武英殿本
按:刘熙载于“神品”“逸品”(皆以《周易》文辞解说)同列儒家审美批评的范畴之下,并且将“逸品”(至神)置于“神品”之上。这与李嗣真最初把“逸品”引入书法时的观念一致(李嗣真在《书后品》于“九品”之上,更列“逸品”。且在评价“逸品”书家时,数次用到“神”字)。而与后世所谓“逸品”列于“三品”(神、妙、能)之外,且阐释为“不拘常格”的观点以及将“逸品”置于三品之下(包世臣《艺舟双楫》)的观点不同。这也与当下学者将“逸品”归为道家美学的范畴,且把“神品”与“逸品”对等看待的思想不同。
书法艺术学(书法批评研究)讲稿截图
注:中晚唐后出现“神品”与“逸品”双线发展的审美评价体系。
“神采为上”的批评观念发展到唐代,在以张怀瓘“先其天性,后其习学”与“风神骨气者为上,妍美功用者居下”的审美理想的主导下,确立了“神品”在中国古典书法品评体系中的最高地位。
“逸品”在生成之初,即无思想基础,而后禅宗盛行,则“逸品”所谓“不拘常格”的观念正与禅宗所谓“不重律礼”的思想相合,遂“逸品”真正找到思想基础。在狂禅气质下的晚唐五代草书僧,以棒喝顿悟式的非理性形象变乱古法,走向纵逸。至北宋由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介入,而愈益理性化,追求禅意,走向适心见性式雅逸模式。元代在正统书风外,隐士书家延续了北宋文人士大夫适心见性的人格境界,形成了清空疏淡逸笔草草的清逸模式。禅宗思想下的书法艺术审美模式(逸品)不断走向雅化。这一条线索在儒家以“神品”为主流审美评价模式之外,独立发展并一度超越。(董其昌“简淡清虚”书学思想的成因为继承而不是发展)
“逸”的“雅化”——禅宗思想下的书法艺术审美模式的嬗变
时间
思想基础
审美特征
书家群体
风格呈现
晚唐五代
狂禅
纵逸
草书僧
变乱古法
北宋
禅意
放逸
文人书家
适心见性
禅境
清逸
隐士书家
清空疏淡
3)五格论书
明·项穆《书法雅言·品格》:“夫质分高下,未必群妙攸归。功有浅深,讵能美善咸尽。因人而各造其成,就书而分论其等,擅长殊技,略有五焉。一曰正宗,二曰大家(博),三曰名家(专),四曰正源(谨),五曰傍流(肆)。并列精鉴,优劣定矣。”
注:以儒家道统之论来品评书法。
意义:
1)魏晋南北朝书法批评走向自觉地一个重要标志
2)对中国古典书法风格学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提供了一个严密而系统的书法批评标准体系
4)为后世书法批评方式树立了典范
·E N D·
楚      調      自      歌      不      繆      風      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书法的人务必看完,作用极大
许宜兰丨魏晋书学中崇尚“自然”的审美观研究
【讲 坛·中国书法公益流动大讲堂】 书法本体论(下) ■张天弓 终身蓄养,独“书”己见 ■陈海良
李晓峰:概论书法批评与深度发展
书法欣赏的一般规律
书法的“形神兼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