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线上鉴定的一些准则
使命 王铮亮 - 使命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行各业的爱好者们越来越乐于在网络上进行交流。作为一个昆虫爱好者,每天在网上接触最多的莫过于各种昆虫图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种类鉴定的。线上鉴定诚然极大缩短了异地交流的时间成本,为许多人提供了方便,但其操作流程和可靠程度也有备受争议之处。今天我想谈谈这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纯属个人见解,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在评论里指出。


1、看图定种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只有特别常见的种类才适合通过生态图片去定种,比如某类群在全世界或者国内记录分布的仅有数种,而且对应的识别特征非常明确,有一定的数据支持(比如产地等信息)。除此之外,大部分昆虫只能透过生态图片去判断大致的类群,形似种类过多、拍摄角度不一致、多个种类分布区重叠等多种因素,都会导致定种困难。稍微严谨一点的回答者看过图片后,能够给你定到的可能也就是亚科、族或者属,这是很正常的,冷门类群更是如此。

自从“在同一条河边抓到斑纹几乎一样的两个种,回头却发现是两个亚科”之后,嘉武君这几年鉴定襀翅目都不太敢看图定属了

2、鉴定要不要提供标本的问题

很多人都会问标本有什么用或者说用来做什么,现在的照片都那么清晰,还有必要看标本吗?答案是:当然有必要了。标本能够更清晰的呈现物种的鉴别特征,部分种类间的细微差异,是要通过解剖和对比实物标本,才能进行最准确的判断,像昆虫这种超级复杂的大门类,鉴定尤其离不开标本。

这里必须强调一点:能够依据生态图定种的人未必就是昆虫学家,看图定不了种的人未必是专业能力不行。我知道现在很多摄影师非常厉害,见多识广,而科研院校里的那些年纪稍大的专家可能一辈子没玩过微距。你发过去一张野外拍摄的活体照片,专家没准儿真看不出来,也没人敢随便定种,但有了标本就没问题啦,他们这辈子解剖过的虫、翻过的文献肯定比绝大部分年轻爱好者多得多。还是引用网上那句话:不要拿你的业余爱好,去挑战别人的谋生技能。

PS:作者曾在某个昆虫群里被告知“不是研究昆虫的人员就不要去采集昆虫以及定种”。放到这篇里来讲一讲,估计大家会笑话这种莫名其妙且毫无意义的劝诫——探索自然,人人都有知情权以及行动权,合理合法地采集和记录身边的物种有何不可?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心的广大群众,无疑也是参与昆虫圈知识体系建设的有生力量。我倒想反问一句,那些提出“业余人士不要采集”的同志,又为昆虫研究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呢?


3、跨类群鉴定的问题

中国的昆虫种类庞杂,部分类群还比较小众,虽说从事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员屈指可数,但有余力涉猎多个类群的爱好者还是挺多的。作为一名小白,为了鉴定得更准确些,我更倾向于去请教那些术业专攻的爱好者,在得到一个答案后,更重要的是做出自己的判断,避免盲从盲信而导致的鉴定错误。对于自己熟知的类群,遇到瞎鉴定的伪科普,我们得去甄别;若想参与鉴定自己之前不太熟悉的类群,应当步步为营,及时记录,避免因为标本看得太杂,时间过得太久,理论知识间歇性遗忘而导致鉴定结果翻车。


4、求助时的礼貌问题

作者经常在社交软件上收到一些私信,对方一般会请求定一些昆虫,植物什么的。能帮大家鉴定我当然是很开心的,但很多人留下的只有一张图和一个问号,或者是一张图和一句“什么”,这操作就令人迷惑(嘉武君:您可知足吧…有些人光给我发图,连问号都不加,我还以为是分享摄影作品的,然后回了一句“拍的真好看”,结果对方还不高兴

)。

有人认为这也无伤大雅,问个问题难道还要讲什么排场嘛?嗯,没错,求助求助,都求得趾高气昂起来了还不自知,莫非大家平日里在街上问路,对乡亲们和清洁工师傅也是这副态度?收到这种提问的人呢,往往会和作者一样憋一肚子火,因为感觉被人当成鉴定机器了,脾气好的还能忍忍,脾气不好会感觉受到冒犯,发说说吐槽或者爆脾气骂人。


脾气再好的人也有不堪其扰的时候

那么合理友善的求助方式是什么呢?当然也很简单,提问者尽量加个“请”或者“谢谢”即可,既尊重了别人,也体现了自己的素质,被提问者一般也不会轻易拒绝这样的求助。另外,提问者最好提供采集时间和地点,这也是鉴定环节中很重要的流程。


即便是非常熟悉的挚友,作者去询问时依旧会说“请傅哥帮忙看看”

5、鉴定中的署名问题

有些人不理解,找人帮助鉴定为什么要给鉴定人署名?甚至觉得此举有卖弄交际圈的嫌疑(就你厉害,就你认识的专家多?)在这里解释下,首先物种鉴定需要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不是几秒钟就能够得到结果的。其次,任何人都没有义务回答我们心血来潮提出的所有问题,你想找人鉴定,别人就一定要给你鉴定吗?答案是不一定,遇到不想鉴定或者真不怎么懂的,别人当然可以谦虚且不失礼貌地予以回绝,他们有权这样做。

所以说在得到鉴定结果的同时,我们当然要注明是什么人帮助了我们。很多时候人家是在花费自己的时间替我们办事,不为名不为利,署名是对别人劳动成果最起码的尊重。即使感谢的话只有寥寥数语,但也能让别人看到你的诚意与人品所在,以后还能再次选择跟你合作交流,达到双赢。


好友蛙总的文章风格,值得借鉴

另外,署名问题还会涉及知识产权的纠纷。前几天作者在微博上看到一位好友吐槽了图片未经拍摄人允许就随意使用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盗图”。盗图问题很早之前就有了很多解决方式,部分人在自己的图片上打起了水印,或者将原图裁剪以降低分辨率,也是不得已之举,而且未必有用。


网友吐槽


水印之所以鸡肋,是因其加在被拍物体上会影响观感,加在空白处又等于没加(嘉武君 供图)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引用别人的图片呢?最简单的五个字概括就是:告知与署名光署名还不够,只要能找到人,总得提前跟人说一声,别人让你用你再用。这个步骤做起来挺容易的,但也容易被忽略。


说明引用原因、引用方式等,经拍摄者允许后使用

对个人而言,署名还有另一层含义——我想以最简单的方式,把愿意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大佬们分享给更多的朋友认识。鉴定类群的跨度越大,我们自身需要的积累也就越多,得经常反思自己是否能够跟得上现阶段的分类学进展,但一个人终究是没法认识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想要把某个类群做得精细尚且不易,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经常说“老种都玩不完”的道理。如果不打算投入更多精力去充实自己,那暂时还是别跑到自己不熟悉的类群里去指点江山吧,也就避免了滥竽充数被人拆穿的各种尴尬。

前不久看到过一篇关于分类学家的定义的文章,里面强调真正的大佬或许只在某些范围极小的领域里术有专攻。而作为爱好者,我们接触面可能更广,但也决不能一味地囫囵吞枣。做科普的朋友尤其要重视这一问题。


2020.7.16

文本编辑:嘉武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动物分类学基本知识
昆虫分论Ⅳ---膜翅目(1)
为了记录最平凡的珍稀动物,我给河蚌写了一本书
湖北七姊妹山昆虫多样性调查日记/韩倩、刘庆明/昆虫世界05、06/2023-05-21
一些农村常见的死昆虫,网上却卖出了天价,为啥?原理小学生都懂
地球记忆工作室“畅游于六足动物的世界”亲子活动回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