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5条

第325条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脉微为亡阳,涩为亡血。下利呕而汗出,亡阳亡血也。津液不足,里有虚寒,必数更衣;反少者,温其上,以助其阳也,灸之以消其阴。

脉微,阳虚也。涩,血少也。必数更衣者,下利勤也。反少者,欲下而反少也。即今之阳虚血少,里急后重,下利病也。呕而汗出者,阴盛于内,上逆而作呕也。阳虚失护,故汗出也,当温其上,宜灸之。

集注

程应旄曰:少阴病下利,阳微可知,乃其脉微而且涩,则不但阳微而阴且竭矣。阳微故阴邪逆上而呕,阴竭故汗出而勤,努责一法之中,既欲助阳兼欲护阴,则四逆、附子辈,俱难用矣。惟灸顶上百会穴以温之,既可代姜、附辈之助阳而行上,更可避姜、附辈之辛窜而燥下,故下利可止,究于阴血无伤。可见病在少阴,不可以难用温者,遂弃夫温也。

汪琥曰:按此条论仲景不言当灸何穴。脉经云:灸厥阴俞。常器之曰:灸太冲。皆误。郭壅曰:灸太溪虽系少阴经穴,亦误。仲景曰:宜温其上。方有执曰:上,谓顶,百会穴是也。『图经』云: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原治小儿脱肛久不差,可灸七壮。此条亦灸之者,升举其阳以调夫阴也。

脉微而涩,呕而汗出,阳已亡矣。大便数少而不下利,是下焦之阳尚存,急灸百会以温其上,则阳犹可复也。

脾陷则为利,利亡血中温气,是以脉涩。胃逆则为呕,阳气升泄,是以汗出。阳气愈升,反则下愈寒而利愈多,必数更衣,乃利少者,是脾阳续复而胃阳欲脱也。当温其上,灸之以回胃阳也。

少阴病,下利,脉微濇,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下,灸之。

「少阴病,下利,脉微濇」,此为水分太多,血之热度,受寒水压迫而益见低弱,此本四逆汤证。若呕而汗出,肺胃气疏于上,而小肠、大肠之积垢,必将以上部开泄而脱然下坠,故知必数更衣。盖一呕即汗出,汗一泄则更衣一次,汗再出则更衣二次,故云:「必数更衣。」反少者,则为浮阳在上,吸引大肠水液而不得泄。然则「当温其上」之「上」字,当为「下」字之误,所灸必在足少阴太谿、三阴交诸穴。盖温下以收散亡之阳气,兼以温在里之虚寒。否则呕而汗出,方苦浮阳在上,而又温其上以张其焰,稍知医理者,尚不肯为,奈何诬仲师乎。

这一条论述少阴虚寒下利,阳虚气陷的证治。

少阴病,下利,脉见微涩,微是阳气虚,涩是津液亏。呕而汗出,属于阴邪上逆。汗出,也是阳虚的意思。必数更衣,更衣代表大便,就是频频下利。大便的次数很多,但是反少者,这是阳虚下利,阳气不能够升腾,寒邪偏盛而下利;泻的时间长了,就无物可泻,所以大便反倒少了。当温其上,灸之,温其上就是要温肾和胃。根据注家的意见,当用附子汤,附子汤既有附子以补肾阳,又有人参补脾胃之气,脾肾双补。另外,当灸之,因为阳气下陷了,要灸百会穴,使阳气升上来,不让它下陷。这样下利就可以止住了。因此,对于本证的治疗一方面要吃附子汤以脾肾双补,另一方面要灸百会,或者灸关元,以祛寒邪。

这一段相当的好,这个你们看前头那个「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这一段叫我看就是从那儿来的。脉微在仲景的书里提了多少回了,脉微者为亡阳啊,亡阳就是亡津液、没有津液,微者津液虚,血液虚则涩,涩说明津液、血液俱不足。那么少阴病下利有这种脉,你不能发汗,白通汤你们还记得吧?「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一给发汗马上就是一个巨变。

一些书上解释的我很不同意,说是药无所误,因为大寒致病,咱们给用热药,病反发生格拒了,怎么办呢?得加点凉药,热药凉用它就好了,所以用白通汤加猪胆汁,说的是很在行、很像。我一开始研究《伤寒论》时,我也信这个讲法,可是后来我越看越不对,明明是错的。因为前头有「少阴病,脉微者,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那头一段「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那是非常肯定的,吃白通汤就好了,白通汤是个发汗药,以大葱为君,白通啊,通什么呀,就是通津液以自汗嘛。可是第二段它提出来「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之后,下利不止、干呕、烦躁等等,脉也没有了,那还是药无所误吗?那纯粹是误药了,「脉微者,不可发汗」呀。

这一段就是从这上面来的,怎么知道呢?它怕你不明白,不但微还搁个涩,说明就是津液、血液不足,为什么不足?你看前面就知道了,一方面下利,一方面呕而汗出,津液丧失于上、于下、于外边,有虚脱之象,所以脉应指既微而又涩。不过这样的情形,你放心,它不会泄下无度的。必数更衣,反少者,一会跑厕所,过一会跑又跑厕所,津液虚的不得了,可是呢没有多少东西,津液有枯竭之象。脉微涩,津液不足,血液也不足,没有什么可泄的,所以必数更衣,反少者,所下的东西是有限的。

当温其上,灸之,这个当温其上注家闹得可热闹了,没个准确,当温其上,注家们说了,其上是哪个穴啊?有的说百会,脑袋顶,应该灸这个地方,这个是瞎说八道,它这个是下利呀,我们回头想想前头讲的,下利有两种,一种应该在中焦,前头不有个利不止,用理中,理中者,理中焦,不行,吃了更剧,所以此利在下焦,那么与禹余粮汤,再不行可以利小便,所以一利小便或者用收涩固肠的药都是治下焦。那它这个告诉你了,应该治上,当温其上,治什么?治胃,它胃虚嘛。

这个津液虚衰值得咱们讨论呢,这个津液虚衰也有两个不同的情况,第一个像我们前头讲那个「口燥咽干,急下之」,那个津液虚,是由于热,那你非得想法子,要如果实就得攻,攻下以存津;如果不实只有热,我们用白虎汤加人参那个方法,清热,也救津液嘛。那么这一个是由于胃太虚衰了,它不能生津化液,而且一切症候都是虚的象征,上吐下利而汗出,这是虚脱的象征,所以你非治胃不可,胃气存在,则津液自恢复。

所以我们后头讲霍乱的时候你就知道了,有很多它津液虚竭了,是由于胃的衰败,你非的亢进胃气不可,这个时候一点滋阴药也用不得,一用滋阴药就坏其胃,非糟糕不可,这个咱们容易犯这个毛病呀,像脏腑辨证,说这个虚,那个虚,说阴虚生内热,那地黄、麦冬上来就要命,这个是不行的。这是是当温其上,温胃,应该用四逆汤,后世就认为津液虚呀,这个干姜、附子不能用,这是错误的。《医宗金监》那些太医院的老爷们都这么说,这个东西误人不轻呀,这个津液衰就是因为胃不能消谷,你不消谷哪来的津液呢?你恢复了一层胃气,就恢复了一层津液,这个地方书里头多的很啊,这个就是让你温胃,用四逆汤。

灸之,教我看也不是灸百会,准是灸三里,温胃嘛,所以仲景的书,我上次提到过一回,凡是穴位都不提,为什么?咱们想张仲景这个当时啊针灸器普遍,一说大家都明白,那是不成问题的事,可是到后世这都成问题了。中医在魏晋南北朝时候很乱,是有些退步啊,所以大家对这个穴位胡揣。

这一段很好,同时也说明前头白通汤的问题,少阴病,下利,如果脉微啊只能温上,你不能再发汗了,所以再用白通汤是错的。所以后来加猪胆汁一定加通脉四逆汤,也绝不会加到白通汤,所以这个书错误是有的,这二千年来呢,大家传抄,加上后人往里头乱填,所以咱们上次讲的白通汤就是讲这个问题了,这个问题值得讨论。所以咱们读这个书呀不要死看它这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那么一些注家还有这个毛病,要圆原文之说,这是不恰当的。

患少阴病下利,脉微而涩,微主阳虚,涩主血少,是下利导致气血阴阳两虚。又出现呕吐汗出,是浊阴上逆、外泄之像。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病人必然频频排便,但因气血两虚导致无物可下,故反而便量很少。治疗应温补胃阳,上下是指胃肠言,“上”指胃,可以选择温灸关元、中脘、足三里等穴位。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第32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复制可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条辩三三九:少阴病,下利,脉微濇,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经典】伤寒论详解248~251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搜狗网页
试析伤寒论第241至250条——李国栋
伤寒论 第245条诸家解说
见《要略》.辨脉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