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凡是经典,对人性都有一个深远的洞见



        这些经典,尤其是儒家的经典,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方向,那共同的方向里面有一个共同的洞见―洞然而见,有一个共同的洞见。所以思考判断的路数也不一定只有一个,不是合乎《论语》就是经典,我们也换一个方式讲,合乎某一个洞见,就是经典。


        如果从全人类的经典来说,凡是具有洞见的,有洞见在其中的文章或者书籍,都是经典。所谓的洞见,是洞然而见。什么叫洞然而见呢?这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看得很清楚、一个是看得很远,一下就见到,见到很深远的地方。我曾经这样来解释什么叫智慧―对于深远的意义认识的能力,就叫智慧。因为有些道理是比较浅、比较表面的,也有些道理是比较深、比较远的。对人生的道理,表面的,一时的,一般人常常会以他的情绪来面对,或是以他的所知所学来面对,就比较现实,因此人人不同,也时刻在变化。至于深远的道理,尤其深远到极处的时候,我们则会发现,人人所见不仅是略同,而且是同一。当一个人能够有这样的认识的时候,他整个生命的境界还没有真实地达到,但他已经看见了,这个叫洞见。含有某种洞见的这些书籍,它都是有高度的价值的,因为越远的见解,它涵摄面就越大,所以它就有普遍性,它就有相当永恒性;到了最高点,它就普遍、绝对的普遍,它的价值啊就是绝对的价值。


        然后再来看,儒家的洞见是什么?儒家是以什么样的观念来作为它彻上彻下、从下到上、从近到远的基础呢?这个就是所谓的“本怀”啦。所以我们现在要分析儒家的本怀,它本来的怀抱、它原初的洞见;再由原初的洞见,一直走下去,如此步步完成、步步展露,到最后形成一个人格的典范。所以我们从这个基础的洞见开始。


        刚才说如果见到最后,它是绝对的、普遍的,会是所谓的殊途同归、一致百慮。但是我们看世间的学问有各种的表现,每个民族也都有他们的圣人,而每个民族的圣人表现都不一样;虽然我们有时候会说,所有圣人都可以相通,但是他们又不一样。于是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所谓相通我们可以笼统地说它都是人性的表现,而且是人性很内在、很高度的一种表现,从这里来讲是相通的;但它又各自发展成不同的学问、表现成不同的人格,像这样,我们应当如何来看待?我是不从它表现了什么后果来看,我认为我们应当从它为何有那些表现的根源来看,所以从根源所谓的意识,从这意识来看。从意识来看问题,它是一种具有深度的意义,而且有根本性意义的做法,也可以说是我们做学问的一种方法从问题根本处来看,对问题追寻它的根本,这样子才能对于它的表现有最后的解释,也可以说最确定的解释,这个根本,我们叫作


        当然意识,对意识的了解也有两种形态。像华严宗,华严宗不是判教吗?判各种的教法,它對各种的教法,是可以判高低的。它的判教,也可以从教法内容的表现来看,但是更精确更深细的看法呢,是所谓的“心识差别”。佛就是佛,但这众生,他的心识,即他心灵的见识是有差别的;由于心灵的见识有差别,你心灵的见识,就是你认定什么叫作“佛”,你认识这个佛的格位,或者你认识什么是佛的道理,这个基本的认识就有高有低。顺着低的认识走,你就成就一个低的果位,而顺着越高的心识走,就成就越高的果位。所以,判教判各种教法的高下,也可以用心识差别来看,这个跟我们刚才讲的,从意识来判一个教,有相当的同样的深度、都是从最原初之处来看。从原初的意识看,基本上不是看高下,而是看方向;方向定在你心灵最根本的关怀在什么地方,关怀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实践,而成就不同的学问。

        那么儒家跟别的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以在外围上举许多的言语,说明它们的不同。但是,如果在外围上能举出很多不同,你也同时可以举出许多的相同,所以在那里判是判不准的,因此,我们要从所谓的“本怀”处来看。中国古人,从先秦开始有两大思想成熟―儒家跟道家,其它诸子百家的思想,都还不成熟,或者说他们还没有达到所谓的智慧的地步,儒家跟道家都开出人生智慧的方向。后来呢,我们又吸收了佛教,佛教也是有高度的,也是有智慧的。那么,儒释道三家大家都知道他们应该是不同,要不然怎么会分为这三家呢?儒道两家在先秦就成熟,而儒家一直都有传承;道家在魏晋更加发扬;佛教则是到了唐朝成熟,所以唐朝以后就有一些人想要会通三家,到了明朝这个风气尤其很盛,讲三教合一―就是儒释道三家合一。它们可以不可以合一呢?这是很深远的问题,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探讨。它们能不能合一?当然我们可
以说,他们都是人类的智慧,为什么不能合一?是可以合一。但是合一是不是真的就是完全一致呢?这个于我们心里也不安,因为他们还是有不同的。

        儒释道三家可以合一的原因,是因为它们都达到一个很高远的地步,所谓高远,有个判断的标准,就是要达到绝对的地步,才叫作真的是高远。所谓绝对的,就是没有相对性;什么东西有相对性?在现实之中的事物,都有相对性,它们都是相对的,一定要超过了现实,所谓超越,达到超越界,它的见解达到超越界,一达到超越,它就是一个无限。在无限中,它们就可以相通。什么叫无限呢?就包含一切嘛。包含一切,当然也包括彼此,所以假如儒家说包含一切,那它有没有包含道家佛家呢?当然有了,如果没有怎么叫做一切?而道家的向往、道家的境界也是无限的,当然也包含其他两家。所以三家你说通吗?一定是通的。如果它的理想还不到超越的境界,就不可能成为大教,我们就不能称他为智慧。既然是智慧,是大教,它们一定是相通的,所以从相通处是很容易说的。但是我们又说它不同,这不同的地方是比较不容易说的。

        说不同,我们要从它的原始意识出发。什么叫意识?跟刚才所讲心识差别的那个“心识”不大一样。这个意识啊就是说一个人所很清楚地、很尖锐地从心灵的深处浮上来的,让他感受得到那种从他的意识、从他的心意当中对自我的认识,那叫“意识” ―心志的意念的自我认识,心意的自我显现,叫做意识。所以这个意识跟一般的心理学的意识不大一样。心理学的意识还是现实的,属于气的;我所说的这个意识呢是属于理的,是对于超越的道理的一种领悟,这叫作洞见,深远的见解。叫做“意识”。

        你是以什么样的意识来认识你自己的呢?这是人生必须自我了解的一个大问题呀!一般人是不思考这个问题的。一般人甚至连所谓的深远、超越、洞见,这些想法、这些感受都没有的。我们不怪一般人,因为人生本来就没有那么清明,只有一些人是比较清明的,一般人不那么清明;不过,不那么清明的一般人也随时可以有清明,至于如何去把握到那个偶尔的清明,这当然也是一种能力,但是我们不否定随时可以有这种清明,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向上提升的愿望。有些时候这种愿望会一下触及到超越、触及到无限,让有限的人生啊,能够有无限的体悟,而通过这体悟展现为无限的价值。如果没有到这个地步,人永远在现实中,你的生命是现实的、你的心灵也是现实的,这就永没有所谓境界可言呐,你就对不起自己了!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这样一直来讲这种学问,讲学讲学,最重要的是讲这个,所以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是道,讲学就是要传道,就是互相的鼓舞。


前期内容:


《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

孔子与六经

五经的排序与扩充

“经”的地位

忘记圣贤经典,是时代的灾难

亲近了解经典的方法

不懂就不能读经典吗?

读经要从读《论语》开始




    倡导教育本质,让读经变化人生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447夜│洞见:真正聪明的人,看起来都很傻
分享一篇顶级神文《万变不离人性》
感悟《老子》10句忠告,洞见道家智慧精髓
《四书五经》中的50句精华,句句经典,洞见古人智慧精髓
6首经典禅诗,领悟禅意,洞见人生大智慧
一辈子必读,最脍炙人口的50首唐诗,句句经典,洞见古人智慧精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