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一些食物比另一些更容易引起过敏?


不要以为,天然的食物,就自动会是安全的。
——世界卫生组织,《食物中的天然毒素》

我们已经知道,过敏反应,很多时候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保护人体免受毒物的侵袭。

而之所以免疫系统会把一些食物误判成毒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许多食物本身就是“有毒”的。

永远记得,没有什么植物或动物,是生来就准备给人类吃的。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动物与植物之间,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也一直是相爱相杀的。

合金欢树和长颈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为了不让长颈鹿吃到树叶,合金欢树“选择”了长高,但不料长颈鹿也跟着一起长高了。
长高无解,合金欢树“选择”了长刺;然而,长颈鹿也顺着演化出了灵巧的舌头。
物理防御不成,合金欢树开始“学着”分泌毒素——在觉察到被啃食时,就分泌出有毒的生物碱;
不过,长颈鹿也“想出了”应对方法——在觉察到树叶变苦时,就换另一棵树继续采食……

许多植物也都是这样——因为无法奔跑,所以只能利用化学武器来作为防御。

而最终,那些能够生产毒素的植株,更容易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因为它们更不容易被吃掉。

事实上,可食用的东西和不可食用的区别,往往就在于毒性的大小上。

比如,在漆树科的植物中,有非常毒的毒漆藤

——仅仅是接触其树汁,就会引起接触性过敏,形成起水泡的皮疹。

这是因为,毒漆藤中存在有毒性较强的酚类物质——漆酚(urushiol)。

而同样是漆树科,也有许多可食用的成员,包括开心果、腰果和芒果。

不过几种食物,也常常落入容易过敏食物的榜单。

这是因为,其中也会存在刺激性的酚类——“烷基间苯二酚”(alkylresorcinols),只不过其毒性要远小于漆酚。

漆树科的植物借助“酚毒”,而豆科的植物利用的则是生物碱。

而生物碱毒性的大小,决定了一种豆类是否能被食用。

那些不可食用的豆类,往往能产生诱发神经毒性和肝脏损伤的剧毒生物碱。

至于大豆、花生、扁豆、豌豆等可食用的豆类,在经过适当处理后,其中只会留下少量的低毒刺激物,比如一些可能干扰代谢的非蛋白质氨基酸。

那么,为什么一些食物比另一些更容易引起过敏呢?

答案也和“毒性”有关。

比如,排在“食物诱发过敏性休克”第一位的小麦,其中就存在两类关键的“毒性”成分。

一类是麸质——这是一类难以被消化的蛋白质;在易感人群中,它会引起肠道屏障的损伤,并触发肠道的免疫反应。

而另一类,是胰蛋白酶淀粉酶抑制剂(ATIs);这种物质存在促炎的特性,在过敏模型中,ATIs会加重过敏的反应。

其余的容易过敏的食物,也都存在类似的特性。

比如,在许多蔬果(特别是桃子)的表皮上,存在有脂质转移蛋白。这类蛋白质本身就属于植物防御系统的一部分——它能够抵御消化,并抑制酶的活性。

类似的,鸡蛋中存在有能够抑制胰蛋白酶的卵类粘蛋白。

至于牛奶,其中的脂质中也可能溶解进一些酚类物质——这些酚类物质由牛的肠道微生物产生,并且可能具有“微毒”。

食物致敏性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其毒性的差别。

但我们也大可不必谈毒色变。

据统计,人类每年平均摄入的天然毒素种类就多达5000-10000种。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没有产生过敏——免疫耐受仍然是常态。

那些可食用食物的毒素,通常并不会严重地危害健康。

它们通常只是抑制消化酶的活性,引起一些免疫反应,或者在分子层面造成细胞膜的损伤。

而人体,也往往有一系列的手段,去化解这些问题。

因此,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原本的免疫耐受是如何被打破的?

或者说,那些原本最多只是微毒的食物,是如何被免疫系统当成是大敌的?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可食野生植物的识别
动植物之间的“军备竞赛”
鉴别是否是可食用的植物野菜简单方法
生活中的有毒植物
吃蔬菜水果有危险?
野外植物指南 有毒植物图鉴《各国精锐特种部队野外生存手册》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