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里的中华城市,

华诗词可谓博大精深,而在华吧发诗词帖,涉及各大城市是必不可少的。

楼主出于兴趣,打算把描写各大名城的有代表性的知名诗词整理一下,并做一些通俗而且涉及城市的点评,看看华吧哪个吹牛城市更有文化底蕴。

这之中可能会有些偏颇,毕竟“知名诗词”在每个人心中有不同标准,楼主也只是根据自己的学识来判定。

说了这么多,现在正式开始。首先拿2首涉及多个城市的诗词来。这些所涉及的城市在各自的诗词里存在感与分量是等同的,故先特别放出来。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涉及城市:重庆,宜昌,荆州

这首诗知名度不用说了吧,上过学的都知道。这首诗描摹自重庆白帝城途径三峡至湖北江陵一段长江,充满了李白特有的想象与夸张。涉及的主要是这段水路上的三个城市。尤其是荆州,因为江陵的出现,荆州又在学生心中刷了一波存在感,当然学生们看到课本下白帝城的注释中提到重庆时,感兴趣的人也会关注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涉及城市:武汉,扬州

又是一首极度有名的。诗词的具体意思大家都懂就不说了。关于武汉,这首诗主要是写了在黄鹤楼上看到的江景,话说黄鹤楼真可谓是古代武汉的象征

。虽说故事发生在武汉,但是因为题目和内容中都出现了扬州。导致这首诗几乎成了扬州一张宣传名篇,“烟花三月下扬州”可以说是让不少人心向往之。

说完了以上两首,那么就正式从单个城市开始,长安洛阳和江浙的名篇有点多,所以打算放后面。还有楼主对长江流域很感兴趣,那么就先从长江上游的城市说起,说起这个,首当其冲就是四倍纽约—成都。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涉及城市:成都。

第二句,千古名句啊。

第四句,蓉蓉名片,不用说了。这是杜甫在成都杜甫草堂住了2年后写的,描写了春夜清风细雨润泽万物,表达了一种喜悦之情,难得没有沉郁顿挫。尤其最后,杜甫直接道出”锦官城”,可谓是实力蓉吹,成都美好的形象自此进入了全国广大人民心中。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涉及城市:成都

这诗写了成都的丝竹管弦之盛,歌舞升平的景象。尤其最后一句是千古名句啊,名为赞颂,实则暗讽花卿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越天子音乐。所以把此诗选入了

《绝句四首》(其三)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涉及城市:成都

这个就不说具体了,小学都学过,也是杜甫在草堂写得。据说一年有那么几天从成都可以看到西岭雪山?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涉及城市:成都

这个楼主高中学的,大意就是赞咏诸葛孔明,涉及到成都武侯祠。在写孔明的诗中这首算是第一把。

好了,成都最出名的诗词差不多就是这些了,可以看出,杜甫在成都那几年给成都留下了不少遗产啊,这些诗可以说都是千古名篇。成都说完以后,重庆也是不能少的。首先就来一首比较有争议的。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涉及城市:重庆

这首诗毫无疑问是名作,是抒情七言绝句中的经典。抒发了对妻子(还有说法是友人)的思念之情,希望可以再续前事,共剪西窗烛。这首诗据传作于川东,而且巴山是重庆缙云山的古称,虽说关于此处巴山是否是缙云山到目前还有争议,但是“巴山夜雨”的空灵景象还是很让人心向往之的。下面图片我看就很符合“巴山夜雨”。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涉及城市:重庆

这是七言律诗是杜甫在重庆夔州写的,楼主也是在高中学到过,第二句可谓千古名句。通过登临高处,远望秋日长江景色,抒发了自己的复杂感情。风格沉郁顿挫,是它的代表之作。杜甫在夔州的时光作了不少咏史写景的诗,就具体描写重庆风物的作品来看,这首最有名。

从重庆沿江而下,便到了长江中游,第一站就是宜昌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涉及城市:宜昌

这首诗是李白出四川至楚地时赠别家乡而作,这里的荆门指的是湖北宜昌市宜都县长江南岸的一座山。据说这是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漫游全国,其中豪情可想而知,所以诗句也是豪迈奔放。宜昌是扼守楚蜀的咽喉,巫山到江汉平原的过渡区,这从第三句诗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也是楼主高中时语文课本里的,亦是相当有名气。因为没有具体提到,所以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写的是宜昌附近江景。所以这里就列出一下。

楼主才疏学浅,除了《早发白帝城》之外,想不到其它特别有名的有关江陵的诗词。那么不妨上溯汉水到襄阳看看,这也是历史上存在感极高的城市。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涉及城市:襄阳

孟浩然是籍贯襄阳的大诗人,此诗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山时,主要抒写的是隐逸情绪。孟浩然未曾入仕,最多只是当个幕僚,难免会觉得怀才不遇,感情相对消极了些。不过这襄阳郊外的景是写得极好的。

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涉及城市:襄阳

这诗是王维写景中的名篇,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在这首诗里得到完美展现。景象确实开阔宏大,据说汉江襄阳段江面开阔,远超武汉河口处。从诗中也能感受出来。

接下来从襄阳上溯汉江到陕南汉中,汉中在我印象中是南方的最北端,是个开满油菜花的美丽地方,而且历史悠久。

但说到汉中诗词,让我最先想到的确实下面这首充满情趣的诗。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涉及城市:汉中

这首诗化无情为有情,赋予溪水人的特征,相像丰富,十分精致,想不到擅写艳词的温庭筠,也能作出如此作品。这里的分水岭是指今陕西省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指的是嘉陵江与汉江的分水岭,历来是交通要道。再提一句,楼主在高考模拟题语文诗词赏析里见过很多次这诗了。

好了说完了汉江流域之后,再次回到长江,这次要走近的是湖南洞庭水系,这里也是楼主家乡。首先说下长江边上的岳阳,因为有洞庭湖、岳阳楼,所以历来写岳阳的诗词非常多。因为最出名的岳阳楼记是文章,不属于诗词范畴,在这里就不写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涉及城市:岳阳

杜甫在写这首诗时,离去世只有2年了。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他登上岳阳楼,描绘出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千古名句。

同时,身在洞庭湖畔的他,心中仍旧装着自己的国家。然而面对现实他无能为力,只能承受着精神痛苦。

这首诗也是在楼主高中时学的。在杜甫五言律诗中也算数一数二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涉及城市:岳阳

孟浩然写这首诗是想赠给张九龄,目的是得到张九龄的引荐,使自己能够走进入仕之路。第二句(颔联)是名句,经常被用来和上一首诗的第二句(颔联)比较。这首诗在楼主印象中也是在语文课本里的。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涉及城市:岳阳

这首诗记得是楼主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可能各省小学课本不同有所差别。不过这首描写秋夜月光下洞庭景色的诗十分有名,尤其最后写君山岛的句子,更是十分形象生动。

岳阳之后,沿湘江而下,就是莎莎了。长沙在古诗词中出现的次数绝对是全国前列,因为它往往和屈原贾谊联系在一起来暗示迁谪,不过这类诗词自然是不符合楼主标准的。但是关于长沙当地描写的古诗词也是十分丰富的。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是千古名篇,但是往往会为大家所忽略,因为全诗中并未提到明确地提到莎莎。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涉及城市:长沙

这首诗是杜甫生命的最后一年在长沙和因和著名歌手李龟年重逢感慨而作,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前2句是回忆以前和李龟年的交情,后2句是千古名句,其中第3句透露出杜甫的莎吹本质。

那时候的江南范围很大,长沙属于江南西道,所以杜甫这回直接吹了一波莎莎“好风景”。第4句则略显悲凉,黯然而收,包含着深沉的慨叹与悲哀。

《沁园春·长沙》

润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涉及城市:长沙

这个就不作过多解释了,本贴第一首词,知名度高,霸气侧漏,太祖代表作。

接下来来到湘江上游的永州,古时候的零陵郡。因为本文只涉及诗词,《永州八记》和《捕蛇者说》都被pass掉,但是永州知名度最高的却是这样一首诗。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涉及城市:永州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的郁闷苦恼。这首诗楼主小学就能背了,太过于有名。

既然提了永州,身为湖南人我还想提提郴州。因为秦观写了一首关于郴州的词,本人很喜欢那首词,认为秦观词自鹊桥仙之后,就属这首词。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涉及城市:郴州

虽说这首词是委婉地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但是我个人还是更喜欢上阕的意境,感觉真的太凄清梦幻。

古时候的龙标县属于今湖南省怀化市洪江。由龙标可以想到一脍炙人口的名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涉及城市:怀化

这个也是高中语文课本内容了。李白虽然并未到达湘西五溪苗蛮之地,却想象了友人跋山涉水的情景(这也算是对那一地区的想象描写)。并通过将情感寄托于客观事物“明月”,使之人格化。因此此诗才能成为著名作品。

湖南完毕,那就直接从岳阳下游的武汉说起吧。

武汉知名度较高的诗词更多的是围绕黄鹤楼而展开。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涉及城市:武汉

唐代诸多诗选,七律部分《黄鹤楼》开篇或压卷,是因为这首诗被后世称为“唐人七律第一”。李白都说过:“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都已经到这个份上了,知名度就不用说了。相信鹦鹉洲、汉阳等地名也有不少人是通过此诗知道的。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涉及城市:武汉

乍一看,这首诗中还有莎莎和长安,但是这首诗里可没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流放夜郎,这里的莎莎只是一种迁谪的象征(由于贾谊的缘故)。而“西望长安不见家”更多的则是对往事的追忆,朝廷的怀念以及国运的关切。因此这首诗的主角是武汉,据说武汉“江城”别称,就是来自此诗。

众所周知:苏轼曾经被贬官黄州,留下了不少名篇。最著名的就在下面: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涉及城市:黄冈市黄州区

众所周知,赤壁有2个,一个是黄州赤壁,即苏轼写词的文赤壁。还有一个是武赤壁,即真正的赤壁战场,在今咸宁赤壁市。这首词的知名度不用多说了。本来还想把杜牧的赤壁诗弄上去,但仔细一查,杜牧在即非文赤壁又非武赤壁的武昌赤矶山看到了折断的铁戟,怀念赤壁大战的往事。这篇存在矛盾的怀古诗让我觉得不知道把它归于哪个地方,干脆就不放了。

这里再提苏轼的两首黄州的词,一首出现了千古名句,一首则是出现在了语文课本上

(1)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空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涉及城市:黄冈

前面一首之所以被选在语文课本上,主要是境界和理趣确实厉害。这世上又有几人能做到“一蓑烟雨任平生”呢?至于后一首,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足以传诵千古。

沿着长江再往下游走,就到了江西九江了,九江文化底蕴真的很不错啊,陶渊明和庐山是其中的代表,不过这里要先放一首乐府长诗。

《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武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求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红妆泪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岁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涉及城市:九江,西安(少许情景)

这首诗能背的不多,但只要读过高中的都知道吧。地点就在现在的九江。

接下来是庐山两首,绝对是脍炙人口,传诵千古,小学生都会背。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上的景色固然美,但是庐山山脚还隐居着一位文化名人,那就是陶渊明。关于常德的桃花源记自然是千古流芳,但他写了很多饮酒诗和田园诗,这些都他隐居的九江有关。其中最具代表性,知名度最高的就是《饮酒·结庐在人境》。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涉及城市:九江

这首也很有名,读过中学都知道,不再赘述。

下面就走入鄱阳湖水系的上游,首先沿着赣江向上,来到江西的赣州。赣州被称之为“江南宋城”,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宋城,又是四大客家聚居地之一,同时也是江西最大地级市。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涉及城市:赣州

辛弃疾登上赣州郁孤台,由眼前的景物触发感慨,牵扯出国家兴亡的感慨,抒发对朝廷偏安的失望,对收复无望的愁苦。这也是中学语文课本上的宋词。

再来到江西东北部的上饶吧,这里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啊。三清山,婺源,龟峰都是十分漂亮的景点。美丽的景致也吸引了辛弃疾,他曾经在上饶铅山带湖闲居了十五年,留下了不少作品,个人认为在语文课本中出现的《西江月》和《清平乐》是最有名的作品。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涉及城市:上饶

两首诗都给人以清新与闲适安逸的感觉,虽然辛弃疾被贬官谪居,北复中原之愿无法实现。但是上饶带湖的山清水秀,想必给了他以很大的心灵慰藉,也给了他创作出如此多优秀作品的灵感。

继续顺江而下,来到安徽。说起安徽,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黄山了。黄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不仅风光乃当世一绝,而且其奇伟瑰丽曾为许多名人所称道。楼主仔细回忆,历朝历代黄山诗不少,最著名的当属以下这首。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李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崔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遗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风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渡,碧嶂尽睛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涉及城市;黄山市(原徽州)

此诗是一首送别诗,李白以它的浪漫主义情怀表达了对温处士的惜别之情。但楼主觉的,李白此诗中最出彩而且最出名的其实是前面四句:“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崔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不说太多,真正了解黄山的人,往往最先想到的就是这四句。另外,那句天下闻名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其实来自徐霞客的七言古诗《漫游黄山仙境》,但这首诗太长,而且其本身并不出名,故只在此说明下。

《游黄山白岳不果》

汤显祖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涉及城市:黄山市(原徽州)

虽说此题目提到了黄山、白岳(齐云山),但诗中指的只是黄山白岳之间的徽州。此诗真正出名的是后两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2句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诗人平生只痴迷于尘世外的绝美之境,从不逐“金银气”,从不做富贵梦,这里的徽州正是象征“金银气”。

还有一种解释是:“一辈子想去人间仙境,可做梦也没梦到人间仙境原来在徽州”。因为这种解释,此诗后2句成了徽州最好的形象宣传话。但至于哪一种解释准确,我不好作评价,不过徽州人肯定更希望是第2种吧。毕竟这诗句从表面上看确实十分地梦幻美丽。

另外楼主觉得徽州改名黄山市确实有点可惜。

下面沿江而下讲讲宣城吧,很有文化气息的城市啊,宣纸大名如雷贯耳。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涉及城市:宣城

可能很多人都能背这首小学就学过的唐诗,殊不知敬亭山就在宣城以北十里,很不错啊。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涉及城市:宣城

本来楼主是不想把这首弄上去的,毕竟这首过于偏重抒情叙事。而且唯一写景物的第三句也是用了夸张手法来抒发情感。但后来楼主发现:原来桃花潭是真是存在的啊,就在安徽宣城泾县。而且这首名气也实在是有点大,干脆就弄上去了。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涉及城市:宣城

这首诗对于宣州周遭描写也只有第三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但是这首送别诗的名句真的十分多,个人认为“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当属千古名句。诗人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掩抑不住忧愤郁悒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精致,有点666啊。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涉及城市:阜阳

乍一看还以为这首诗是写杭州,其实这里写的是颍州西湖,就是如今的阜阳。这里虽然写暮春之景,却可以从词中透露出词人的闲适旷达。毕竟欧阳修当到了副宰相和文坛领袖,也算是一位人生赢家了。

接下来是皖北另一座城市滁州,滁州《醉翁亭记》和琅琊山都名传万里。但是若论诗词中的滁州,就看下面这首唐诗了。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涉及城市:滁州

这首唐诗也是楼主小学就学过并背诵了的,而且好像中学又学过一遍。这首诗的最后“野渡无人舟自横”给人的感觉实在是太过于凄美朦胧。不知怎么的,光是想象就让楼主欲身临其境去感受这一番幽静恬雅。

然后继续顺江而下,到达芜马地区。这里貌似是安徽除合肥之外最富庶的地区了,因为是金陵城的门户,自古以来也有不少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涉及城市:马鞍山、芜湖

这首诗也是名篇吧,也是语文课本里的,就不多说了。不过这里要提一下,天门山为“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之并称,在唐代那时候天门山好像属于当涂。在最新的行政区划后,东梁山在芜湖城北大桥镇的长江东岸,西梁山在马鞍山和县县城南36公里的长江西岸,所以涉及城市有2个。

采石矶上凭吊怀古之后,就走完了千里皖江,终于来到了六朝古都——南京。古往今来,金陵城中不知蕴藏着多少风云激荡,惊心动魄。也正因为如此,才让不知多少的文人墨客在此咏史忆古、吟风弄月。那么现在,先让我们走近十里秦淮,去感受下建康风情。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wang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诗也是课本里的,虽说是咏史诗,但前2句应当算是秦淮河的名片吧,大家都很熟悉就不说了。另外杜牧还有一首《江南春》,绝对算的上是名篇。但是此诗写于杜牧由宣城往扬州的路上,而且描述范围有些笼统,,写的是“江南”。“南朝四百八十寺”是不是特指都城南京有待考证,所以楼主就不列出来了,反正写金陵诗词多的是。

下面是刘禹锡金陵2首七绝

(1)《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2)《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涉及城市:南京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句千古名句不再赘述。而“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句话楼主在高考诗词赏析里有印象,算是拟人手法运用的经典之作。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涉及城市:南京

据传这首七言律诗是李白为了与崔颢《黄鹤楼》争胜而作,在唐代律诗中也算是很不错了。相比杜甫,李白留下的七言律诗可不算多,这首也是他的七言律诗代表作了吧。作者在极富想象的描绘金陵古迹与江景,并追思吴晋风流人物同时,也通过尾联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的心情。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涉及城市:南京

第一句,有名到不行,但其最早创始人却是欧阳修,而后李清照,纳兰性德都用过。这首《临江仙》虽是李清照仿照了欧阳修的《蝶恋花》的,但也算得上是她后期的代表作了。这里随便说一下,李前后期的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别,北宋灭亡前,李清照生活富足,与丈夫琴瑟和鸣,她的词作以明丽、清新、婉转的风格为主,后期则是以愁苦为基调,有相思,有离别,但更多饱含的是对故国与旧生活的无限怀念。此词写于“铁血强宋”

南迁后的第三年,风格明显有着怀旧与悲凉的基调。还有”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这句,南京的存在感大大的!

“建康”姑且不说,“秣陵”则是秦汉时南京地区行政中心。

李煜是金陵城历史上一个不能被忽视的人物,所以楼主想至少得整理出一个位置给后主。但这着实不好办,李煜前期的词只是写宫廷生活,南京的地域存在感并不显著,知名度也不高;后期则主要是在被囚于开封时的怀念故国之词。所以楼主很头疼,但最终还是想到了一首他的名作。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涉及城市:南京

这词是写于后主亡guo后被囚禁时期了。虽然写作地点在开封,但由于是怀旧之词,地域存在感则体现在了故都金陵上。尤其词的下阕,在悲叹故guo灭亡之时,也凭借想象,回到了秦淮旧地,体现出深深的怀念。

关于李清照的词,楼主有错误。“庭院深深深几许?”最早来源于冯延巳的《鹊踏枝》。不好意思

楼主印象中主要体现南京的知名诗词大概就是以上这些吧(不要喷我,只是楼主自己的印象)。其实还有一些涉及南京的比较著名的诗词,这些诗词中有些是涉及包括南京在内的多个地方,意思就是诗词中其它地方的存在感也不弱;还有一种就是在南京的抒怀之作,南京的存在感的体现不如前面的诗词那样深。这类诗词不会列太多,楼主只选取个人认为最经典的吧。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毫无疑问是辛弃疾豪放词的代表之作,上阕主要写登临所见之景,而下阕则体现辛弃疾豪放词的一贯特点,通过运用各种典故,从而抒发的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以及渴望光复中原的情怀。至于地域存在感方面,南京在正文里的存在感确实不强,即便是写景的部分也只是写登临所见的大环境,对于南京所辖之境本身没有直接描写。类似的还有《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登幽州台歌》等等,地域存在感主要体现在题目上,一般都是抒发感怀,即便写了景,也不过是所谓“登临之景”。其实楼主对于要不要把这类诗词放上去很是纠结,但最终还是觉得,那些十分出名的还是放上去的好,虽然这也因此遭了不少的质疑和喷。为啥楼主做此决定呢,因为一来本帖其实主要是偏向普及与整理,而绝非强烈追求搜集的框定性;二来吧友们可以如此理解,就像某吧友喷我的一样,正是因为眼前所见的事物之壮阔,才能让古人们抒发出如此千古名篇。当然此类诗词楼主尽量只会选取最为经典的,绝不会太滥。

还提一句,南京的赏心亭仿古建筑貌似是今天开放啊!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涉及城市,南京、黄石(西塞山)

这是一篇有名的怀古诗啊,楼主在上初中时历史书上讲述西晋灭吴、三国统一时就提到了这首诗的前2联(湖南岳麓版历史教材),楼主第一次知道南京还有一个“石头城”的别称也是通过此诗。这首诗前2联讲的是西晋大将王濬顺江东下灭吴时的情形,这一场景主要通过对金陵城内外战事的短短几句描述来展现。而后2联则是对于西塞山这一重要军事要塞的描写与个人感怀,暗暗讽刺了意欲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也希望唐王朝能吸取从前的朝代覆亡的教训。另外,此处西塞山好像是黄石西塞山,湖州西塞山后面在谈《渔歌子》时候会提到,求不喷。

这里又提一首著名诗篇吧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里京口就是指古镇江,瓜州在扬州南郊,钟山是指南京紫金山。由于具体描写较少,楼主只是随便提一下了。说实话,王安石这首千古名篇也让几个地名刷了波存在感。

既然楼主提到了这诗,那么南京之后要提哪里想必显而易见了。

想必各位也已经猜到接下来楼主要说的就是扬州和镇江,2城是隔江相望的,江北为扬州,江南为镇江。这里先说下镇江吧,扬州诗词自然是天下闻名,但历朝历代也有不少文人墨客在镇江留下经典诗篇。比如135楼 @XABINANO 提到的张祜写的那首《题金陵津渡》便十分有意境,可与《枫桥夜泊》齐名,这里楼主再补充一下吧。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涉及城市:镇江(北固山)

这首诗是歌咏镇江山水的名篇,诗人由楚入吴,来到镇江的北固山下,看到眼前开阔江景,写出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千古名句。同时也通过尾联直抒胸臆,抒发出了浓浓的乡情。

下面直接来两首辛弃疾因登镇江北固亭有感挥毫而出的名篇。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涉及城市:镇江(北固亭)

这两首毫无疑问是辛弃疾豪放词的代表作。第一首不长,但一读来就让人觉得豪情万丈,而且颇有熟悉之感,因为上下两阙都有借鉴化用,“不尽长江滚滚流”源自杜甫《登高》。而“生子当如孙仲谋”源自《三国志》。但楼主认为这里恰到好处,这里我也就不说那些刻意赏析的话,就直白点说:我辈男儿,若是如同稼轩一般,在久不得志后事业又重新焕发希望,此时登临高楼,遥望神州如画江山,又怎能不生出睥睨天下的豪情!

第二首和第一首略有不同,第一首通篇直抒胸臆,豪情万丈。而第二篇颇有怀古伤今之意,且大量运用典故,不仅借元嘉北伐的旧事讽刺当时韩侂胄北伐的冒进,也感叹自己年岁已大却壮志难酬。但是全词依旧不乏豪情,尤其是上阕“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神句,太霸气侧漏了。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涉及城市:镇江

关于诗的写作地点是在湖南洪江还是江苏镇江有过争议,但是从第二首地名来看,确实是在镇江芙蓉楼所写,这诗不必多提,明白“一片冰心在玉壶”即可。

镇江结束之后,那就到了闻名天下的扬州了,扬州历来是我华夏的大都会,尤其是到了中晚唐时期,有着“扬一益二”的说法,所以历代歌咏扬州的诗篇绝对不少。

《忆扬州》

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

桃叶眉长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涉及城市:扬州

本诗从前2句就可看出这是一首怀人诗,虽然标题是怀念扬州,但作者开头却追忆别情,后2句又巧用拟人,因为扬州的明月“无赖”,所以更加激起出了他的思念之情。虽然本诗并未言明扬州城里的风物如何如何,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却渐渐被人当作歌咏扬州的名句,清代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就认为:月明无赖,自是佳句,与扬州尤切。

在一篇博文里看到过一段话——扬州是杜牧的扬州,没有扬州,杜牧的诗名或许会褪色不少;而没有杜牧,扬州的文化大概也会为此暗淡许多,可以说杜牧离不开扬州,扬州也离不开杜牧。那么,楼主就选取杜牧写的关于扬州的三首绝句吧。

(1)《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3)《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涉及城市:扬州

第一首诗属于怀旧诗,且意境相当的优美,杜牧在怀念昔日同僚的同时,也将在扬州的美好时光记录了下来。个人认为“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算得上是扬州的又一张名片吧。

第二首诗也可以算得上是情诗了,是杜牧赠给一位歌女的,虽然内容主要是赞扬歌女的妙曼美好,但第三句“春风十里扬州路”不论真实含义是怎样,光从字面上看就让扬州披上了一层光鲜与美丽。

第三首诗的基调就有些低沉了,作者前2句先回忆当年扬州幕僚生活的浪漫,但后2句又流露出感伤与后悔。既感叹人生一场大梦,同时也有对现实的不满和往事不堪回首之意。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涉及城市:扬州

首先提一句,《扬州慢》这个词牌是姜夔自创的,其中这首淮左名都可谓是相当有名。前面是交代背景的小序,然后就涉及到正文了。上阕追忆扬州的繁华美景,然后又与战争过后的萧条作了鲜明对比。下阕虽然主要抒情,但依然不乏扬州特色,“二十四桥”、“红药”等也颇为亮眼。总之,全词大概就是抒发对扬州昔日繁华的追忆以及对如今山河破碎的咏叹。

关于扬州差不多就是这样了,本来楼主还想列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毕竟里面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样的句子。不过考虑到此诗的内容叙事抒情为主,并未突显扬州,更重要的是扬州的诗词本来已经被列了这么多,也不缺这一首,所以楼主这就不写出来了。

下面来到苏北吧,在楼主的印象里,淮安和徐州是苏北2大历史文化名城。首先说下淮安吧,关于淮安的历史,楼主一下子就能想到很多,由韩信想到淮阴,由运河想到山阳县,想到楚州,貌似宋江最后也干过楚州一把手,还有就是我们伟大的总理。但是在诗词这方面,楼主才疏学浅,一时之间难以记忆起来,不过我觉得若是这样的名城不列出一首实在是可惜,于是楼主没办法随便百度了下关键词,看到一句话“淮水东南第一州”,好像有点印象!

就这个了。于是就列出了下面这首:

《赠楚州郭使君》

白居易

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

黄金印绶悬腰底,白雪歌诗落笔头。

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

当家美事堆身上,何啻林宗与细侯?

涉及城市:淮安

此诗保持了白居易诗词通俗易懂的风格,但细品之下,这首诗独特处在于我好像从诗句里看到了李白风格的影子,它所描写的人真的好像李白。

另外,楼主也认为这首诗的第一句“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是可以作为淮安的名片的。

其实,像这样的楼主暂时想不出来诗词的名城还有一些,比如说荆州。

“千里江陵一日还”确实太过于深入人心了,虽然楼主开篇列的就是这首诗,但楼主还是觉得就这么一句甚是可惜,于是就又去百度了下,再加上吧友们的科普,发现李白杜甫等名家都写过一些荆州诗词,像是李白《荆州歌》,杜甫《江陵望幸》,只是由于某些原因没有为我们所知而已。其实若是吧友们有兴趣,也可以去多多了解自己家乡的诗词的,即便有些并不是特别为人所知,但这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啊!

好了,下面开始徐州了。徐州是绝对的历史文化名城啊,本来有点尴尬的是楼主一开始也没有想出来徐州相关诗词,但前面楼里有不少吧友提醒,才发现“欲寄相思千点泪”原来是《江城子.别徐州》里的句子。

这才回忆起以前上语文课讲李商隐的《无题》时曾经特别给我们讲过这首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词,可惜到现在只记下了一句。

《江城子.别徐州》

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涉及城市:徐州

此词作于1079年苏东坡知徐州任满,将赴湖州任所之时。他在徐州励精图治,不仅有理政之功,更有治水之大功劳,此处之“隋堤三月水溶溶”也是治水的见证之一,相信不少了解历史的徐州人至今还记得。

相传东坡走时百姓挽马头而哭,所以全词无一处不包含着苏轼对徐州的怀念之情。“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一句看似写爱情,实则后人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他是借与佳人乍逢又别的感触言离愁。更有人说佳人一词,就是代指友人、百姓、甚至整个徐州。最后一句是全词点睛之笔,也是名句。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无奈楚江(泗水)东流,相思难寄,令词人怅然若失。此种感情在作者心头久久萦绕,令人肝肠寸断。

这里补充一下,楼主其实对徐州很感兴趣。楼主家乡湖南,虽然是从江西迁来,但根据本地市志记载,楼主家(刘氏)最早其实是来自于江苏彭城(徐州),后来才迁到江西吉安作官。另外,既能够被称作是“楚汉名城”,又以工程机械行业享誉全国的,一是徐州,二是楼主省会莎莎。所以说楼主确实挺喜欢徐州。

苏北说完了,那下面那就开始进入苏南吴文化核心区——苏锡常吧。

一提到无锡,若是爱好地理与旅游的肯定会想到无锡惠山、二泉印月、天下第二泉等等,熟悉历史的则是会想到大名鼎鼎的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谓千古名联。若是谈起诗词的话,碰巧楼主也马上想到了苏东坡的一联——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后来经过查询,出自下面一首诗:

《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

苏轼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

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涉及城市:无锡

此诗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苏轼来惠山拜谒钱道人。首联就表现了东坡对江南美景的流连忘返。颔联则是后来传颂千古的品尝名句(不有名楼主也不会想到这句了),当年茶圣陆羽把惠山石泉称作天下第二泉,苏轼在此则用御用贡茶——小龙团来“试”第二泉。可贵的是此处还用了特殊手法,由“御赐小龙团”联系到“天上小团月”,再加上律诗第二联本来就要对仗工整,这各种因素促成了这一联的闻名天下。第三联颈联则是写惠山之景了,这里不多说,一看就知道用了写作手法,十分了不得。尾联是用典,孙登是三国时长年隐居的高道,也是竹林七贤中阮籍和稽康的老师,具体故事有点长,吧友们感兴趣可自行百度。

无锡之后说常州,常州毫无疑问也是江南富庶之地,这就不再赘述了。其实关于常州的诗词也是来自于以前高考赏析模拟题一个模糊印象,后来再结合一些途径,也渐渐回忆起当年楼主还专门赏析过“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涉及城市:常州

据度娘透露,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这时候苏轼奉命往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赈饥。当年除夕之夜宿于常州城外运河边,遂有两首诗,当然这只是其中比较有名的那首。这首诗的基调相比于无锡的那首就低沉多了,看到写作背景就知道。若是光看词句也能知晓这诗就是处处含悲。在苏轼仕途不顺,命途多舛的特殊背景下,他用了“野哭”、“病眼”、“苦思”等词体现其悲。除夕之夜,受命在外,有家不能回,思乡羁旅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句当年楼主也赏析过,作者衷心感谢残灯不嫌弃(这里用了拟人)自己,长夜孤舟中也只有与它相伴了,表达了在残灯陪伴下的宽慰与温暖,同时也有人生不如意的无奈和自嘲。

另外提一句,其实写常州的繁盛美丽也有不少诗篇,吧友们要是感兴趣可以去查,楼主在这里列出这首偏抒情而且基调低沉的诗只是因为在楼主的学识里这一首比较有名,希望不要打我。无锡常州之后,那就直接开始大名鼎鼎的苏州吧。在华吧吧友的眼里,苏州十分耀眼,既是GDP怪物,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所以就不多介绍了。这里直接开始一首关于苏州的最富盛名的诗。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涉及城市:苏州

这首诗太有名了,具体意思也不多说,至于感情方面则是表达一种羁旅之情吧。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涉及地点:苏州天平山

白居易当过苏州刺史,所以写了不少关于苏州的诗篇,其中这首“白云泉”是极富有理趣与情趣的一首诗,我这里从百科上截取一下它的字面翻译(我个人认为没啥翻译错误):太平山上的白云泉清澈可人,白云自在舒卷,泉水从容奔流。白云泉啊,你又何必冲下山去,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在添波澜。

这样看就很明显了,这首诗用了象征和拟人,就是在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俗务,独善其身的淡泊情怀。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涉及城市:苏州

个人认为这是李白最出名的一首咏史诗了,此诗一开始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后面则有明显的“新”与“旧”对比,也突出了人世已去、景物仍在的感觉,让人不胜感慨历史无常。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而今天夫差,西施皆已消逝,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来作为这一切的见证。在后两句诗中,永恒的西江明月和薄命的宫中美人,作为一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意象,旨意遥深,感人肺腑。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涉及城市:苏州

“横塘”是苏州城外的一个十分有名的地方,词人贺铸曾经隐居在这里。上片写路遇佳人(所谓“凌波”就是形容女子步态轻盈)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所以这里还隐含着一层怀才不遇之意。下片写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表现了幽居寂寞积郁难抒之情绪。词中表达大体就是如上所说。不过话说回来,最后那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真的是太带感了,苏浙皖湘鄂赣这些梅雨地区的人民想必也能体会吧。反正就是在梅雨季节,若是往诗意里去想,心中总会有无数闲适安逸。

《忆江南.江南好》三首

白居易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涉及城市:苏州、杭州

关于这一组忆江南,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第一首的话我想大家应该都能背的吧,它是对江南的总写,意思也很容易理解。第二首写的则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这无疑是对杭州的真实写照,钱江潮以及灵隐天竺二寺等著名景观都在这首词里有体现。第三首就是写苏州,主要写了喝吴宫美酒,观歌姬漫舞的场景。这一组忆江南,真的是映衬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既然上一首也提到了杭州,那么想必吧友们都知道楼主要提浙江了。不过首先要来一首与湖州有关的,那就是著名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不过这个西塞山具体是哪里还有着争议。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很容易理解,就不多做解释了。但是它确实有可能写的是湖州,记得教材上好像也是写的湖州。还有一种说法是湖北黄石西塞山,两地官方撕逼的新闻也不少了,至于民间撕逼,前面楼里就有几位吧友。

长江流域到这里差不多完全结束了,其它城市吧友可随意补充,楼主也只是列一些个人认为比较有名的。那么接下来也不多说,直接开始在诗词文学史上地位极高的杭州。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涉及城市:杭州

杭州的朋友们肯定对“白堤”颇为熟悉,它东起“断桥残雪”,经锦带桥向西,止于“平湖秋月”。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描写的就是这又名“白沙堤”的“白堤”,此诗作于白居易当杭州刺史期间,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首联先是点名西湖畔的“孤山寺”、“贾公亭”,这是交代了地点,并且写了“水面初平云脚低”的远景。颔联颈联都是相当有名的,是全诗核心与点睛之笔,那份在西子湖畔观赏初春莺歌燕舞,与二三友人在乱花浅草中信马由缰的闲情逸致简直让人心驰神往。而尾联在点名白沙堤的同时,再一次表达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

这里要补充一下,很多人以为白沙堤就是白居易所修,其实并不是,白居易确实修过堤,不过在钱塘门之北,今已不存。

《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涉及城市:杭州

此词高中语文课本必学,是柳三变代表作,知名度极高。全词就是描写杭州的景致和风土人情,那可是相当的富庶美丽啊,所以内容就不多说了,据说日后的金海陵王完颜亮闻此词,为作品中杭州的繁华所吸引,遂起南侵之心。不过在这里楼主还要交代一下写作背景,和著名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样,这是一首干谒诗(词),就是希望别人能够提拔举荐自己,柳永一生在词坛上颇负盛名,地位类似于现在歌坛的大木老师,但是在政坛上却不得意,一生很少做官。这首词便是通过歌女唱给他的好朋友——两浙转运使孙何,希望他举荐自己,然而孙何请他吃了顿饭后,就然并卵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涉及地点:杭州西湖

东坡任杭州通判期间,曾经作过不少有关西湖的诗,这首最有名。相信不少人在小学里第一次认识西湖就是通过这首诗,所以楼主就不多说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二)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涉及地点:杭州西湖

这首和上一首一样,被全国各个年龄段的人所熟知,反正楼主在小学里已经滚瓜烂熟。全诗大概是通过描写西湖六月的美景,曲折含蓄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不舍之情。另外,杨万里的《小池》也是写荷花的名篇,“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便是出自于它。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涉及城市:杭州

这首诗知名度也是颇高。不同于上面2首,这首诗表面上是写临安城的美景,实际上是对南宋统治者冷言冷语的讽刺。尤其最后一句,直接斥责他们忘了国仇家恨,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梁,堪称讽喻诗中的经典之作。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涉及城市:杭州

这首诗是作者六十二岁时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在觐见皇帝前于西湖边的客栈里所作。这时候作者已经是一个历经宦海沉浮,却始终报国无门的老人,所以开篇即抒发了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这回能够有此任命,居然发出“谁”的疑问。颔联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传说连皇帝都颇为赏识。颈联则具体描写了诗人的行为,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能做的只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其中似乎有着在多事之秋却只能消磨时光的无聊和可悲。而尾联则是陆游在悲愤中的自我解嘲,具体解释为: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山阴故乡。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涉及城市:杭州

楼主这里复制一段话,觉得挺有道理。“按稼轩弟子范开《稼轩词》的编次,此词当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前、闲居带湖期间。然词的内容却极似临安元夕风光。所以有人将词的作期提到乾道后或淳熙初,以切合稼轩在京城的踪迹。以其作期难定,权置于此。”

此词上阕完全就是写临安城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具体写的怎样楼主也不妄语。光读起来就觉得挺不错,有身临其境之感。下阕则更注重表意境与情感了,表面上是在寻找意中人,实际上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说是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面自己不肯同流合污;也有人说是辛弃疾希望自己能遇到伯乐,好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无论怎么解释,最后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营造的意境,堪称千古绝响。

关于杭州的诗词多得数不胜数,其中精品也有不少,楼主这里暂且只列这么一些相对而言比较出名的。那么接下来楼主把目光投向了另一座历文化名城——绍兴。一提到绍兴,很多人都会想到乌篷、黄酒、兰亭、文人等等,这无一不充满江南风情,清人齐召南曾有诗云:“粉墙映黛瓦,曲水环深巷。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可以见得,水乡风情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绍兴似乎还有着一种不同于传统江南的激进气质,毕竟,我们还能想到当年的三千越甲,想到项羽八千子弟(八千子弟还有苏南一说),想到陆放翁北定中原之愿,想到鲁迅,想到鉴湖女侠秋瑾……所以,这里楼主先打算来一首怀古诗。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涉及城市:绍兴

这是李白继《苏台览古》后又一首著名怀古诗。全诗非常好理解,前三句是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消灭吴国后的盛况。而最后一句来了个神转折,直接道出如今的苍凉破败,对照极为强烈,表达出了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涉及地点:绍兴新昌天姥山

上面是一首极富浪漫主义情怀的著名长诗。这首游仙诗是李白在被玄宗赐金放还后即将告别东鲁诸公游览吴越之时所作。由于太长,具体内容我就不说了,反正这首诗给楼主的感觉是:缥缈的仙境,瑰丽的神祇,如梦似幻,引人入胜。再补充一下,此诗中还提到了鉴湖、剡溪等绍兴人比较熟悉的地点和天台山这样的吴越胜景。李白在绍兴附近游历时还写了不少作品,例如五首《越女词》就十分不错。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涉及地点:绍兴山西村

陆游最富盛名的诗之一。具体背景如下:作者在此之前在南昌当通判,后来南宋北伐失败,陆游作为主战派被罗织了个罪名,就被罢官回绍兴老家了,在家期间写了这诗。全诗很有名,会背的人很多,楼主不多说了。

《钗头凤.红酥手》

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世情薄》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涉及地点:绍兴沈园

两首钗头凤,一段凄美的爱情,成为了绍兴沈园几百年的爱情悲歌。楼主把故事复制过来一下,有兴趣的看看吧:

陆家曾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与唐家订亲。陆游二十岁与唐琬结婚。不料唐琬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陆游为孙姓女子写墓志时也说过,才藻非女子事也),后陆母认为唐琬把儿子的前程耽误殆尽,遂命陆游休了唐琬。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陆游和唐琬结婚五年没有生小孩,而陆游与唐琬感情过深导致陆游不肯续贤,最后激怒陆母,遂命陆游休了唐琬。陆游曾另筑别院安置唐琬,其母察觉后,命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唐琬而后由家人作主嫁给了皇家后裔同郡士人赵士程。公元1155年(绍兴二十一年),礼部会试失利后陆游到沈园去散心,偶然遇见了唐琬,两个人都非常难过。陆游感伤地在墙上题了一首《钗头凤》(红酥手)词。1156年的一天,唐婉又游沈园,看到墙上的《钗头凤》,不禁黯然神伤、悲泣怅然,以致卧病在床,在弥留之际写下另一阙《钗头凤》,溘然长逝。唉,情至深处情弄人矣。

如今沈园已经开辟成了景点,这两首诗被刻在园中孤鹤轩的正后方,任由后人凭吊。而“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一充满着绍兴风情的诗句,也成为了陆游留给家乡的重要遗产。

接下来向西来到金丽衢平原,提起金华,人们总是想到火腿和义乌。不过古称婺州的金华也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这里有一座著名的八咏楼,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曾经在此留下了一首著名的七绝。

《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涉及城市:金华

这首诗写于李清照避难金华之时,当时她投奔在婺州任太守的亡夫赵明诚之妹婿李擢。此诗的风格不似李清照的那些婉约词,而是相当大气磅礴。此诗很容易理解,所以楼主就只拣一些来讲,诗的后两句风格豪放,主要是写金华地理位置之关键,十四州是指宋两浙路所辖二府十二州。诗的第二句堪称经典,表面意思是放下对国事的忧愁,把它留给后人。但更多则是透露出“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的情感。

来到风光秀丽的天台山下。李太白行吟吴越,天台山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瑰丽的诗篇成为了天台山最好的宣传词。

或许此诗并不是十分为人熟知。但楼主把它列出来也是因为太喜欢第一句了,几乎是天台山最好的宣传词,既洒脱豪迈,又表达了向往之情。纵观全诗,也是洋溢着逍遥与浪漫。

话说几个月没更了,今天更了一发,怎么就突然成话题了,真是受宠若惊

接着南下来到瓯越。自谢灵运贬谪永嘉(温州古称)以来,温州诗风逐渐昌盛,李白、孟浩然、韩愈、陆游、文天祥等杰出诗人都留下过关于温州的不朽诗篇,南宋中叶更是诞生了赫赫有名的“永嘉四灵”。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中游有一座江心屿,被称为“中国诗之岛”,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近千首名篇,这里选取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登江中孤屿》为代表。通过百度得知,它也常在高中诗词赏析题里出现。

《登江中孤屿》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涉及地点:温州江心屿

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没有听说过这首诗,但它也称得上是谢灵运的代表作之一了。谢灵运贬谪永嘉,郁郁不得志,游遍诸县,山水诗自此有大成。本诗前四句写得是发现江心屿的过程,由急切到喜悦;五到八句是写景,往往是谢灵运山水诗的精华;最后六句抒情,虽有怀才不遇,但是随后又转向昆仑山仙灵,缘情造境,十分玄妙。

然后再分享一首诗,温州人所写,因为太有名了,所以就拿出来科普一下。

浙江部分到此结束,下面我就在这层里补充一些诗词。有些事因为之前我没想到,有些是涉及范围太大,不光限于一市之境的。另外我觉得,有些没有被列出来的历史名城也应该有那么一首给大家展示下。

上面这个就不说了,大家都懂。

这首诗比较有名,而且提到了比较多的地名,空间跨度比较大,从峨眉到重庆(渝州)

很多人评价上面这首是太祖诗词之最,我觉得有道理。

我觉得光凭《早发白帝城》并不能代表名城荆州。上面这首杜甫诗的前几句可谓是气势磅礴,写出了郢都和南郡的风采。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可是千古名句

'秋风万里芙蓉国',使得湖南有了'芙蓉国'的美称。

上面这诗如此有名,我居然之前给忘

吉安是江西著名的文城,出了不少文学大家,感觉总得来一首。

大霸都必须得来一首,而且得是阳明这样的完人写的

上面是著名的怀古诗。

南下到八闽大地,先看看闻名天下的武夷山。

《九曲棹歌》

朱熹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落碧?毵。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元人识,唉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潆洄。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这诗歌很有特色,是最早赞美武夷山九曲溪两岸风光的棹歌。通俗一点讲,这首诗歌既可视为一个整体,也可以分成十首七言诗。朱熹的武夷情节随着他的成就而为世人熟知,武夷山九曲溪也因此而名扬天下。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涉及城市:南平

这首词貌似入选过沪教版的教材。南剑州是南平在宋代的古称,双溪楼下,剑溪和樵川二水交汇,远山似剑芒一般,再加上作者的凌云健笔,整个场景就显得更加有气势了。而下阕“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则是用典。三国时陈登,号元龙。现在辛弃疾反用典故,说纵然是青壮年时期有扶世济民之志的陈元龙,如今老了,也不妨过几天高卧的生活。随后,感叹千古兴亡,隐隐之间,仍然有不能忘怀国事的忧愤。

《送朱叔赐赴福州幕府》

吕祖谦

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旧弟兄。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涉及城市:福州

吕祖谦、朱熹、张栻被称为:东南三贤”,这首诗是吟咏福州的名诗,理解不难,我就直接把意思发出来啦:在福州,路上碰到十个客人就有九个是读书人,而且多半是同学或弟兄。最让人回忆和怀想的是夜晚,街市桥边,在灯火安宁的气氛中,巷南巷北都会传出读书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里的中华城市6
五堂诗词课041 诗的格律——楼上望江流
古人在船上写的20首经典诗词,一首一个千古名句,要背下来的
从《长安三万里》看诗词里的扬州夏日
飞花令“思”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那些千古绝唱的中秋诗词,哪一句,触动了你的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