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胶州简志

①胶州内城 ②内城东门迎阳门

③内城南门镇海门 ④内城西南角楼

⑤内城西门用成楼 ⑥内城用成楼及护城河

建 置 

  胶州境地,夏、商为莱夷之域。自有建置记载以来,沿革几经变化。周初,东有莒、西有介,莒南迁后为计。秦,置黔陬县。隋,以胶水取名立胶西县。唐,设板桥镇。宋,复立胶西县。公元1227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置胶州(州治设在胶西县城),领胶西、高密、即墨三县。1369年(明洪武二年)撤胶西县改为胶州。1376年,属于山东市政使司莱州府领州。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升为山东省直隶州。1913年(民国2年)裁胶州为胶县,属胶东道管辖。1925年属莱胶道,1928年直隶于省。1949年属于滨北专区,1950年5月属于胶州专区,1956年2月划归昌潍专区,1958年10月划归青岛市,1961年5月重归昌潍专区,1978年11月再划归青岛市。1987年2月12日,建立胶州市(县级)。 

胶州古城池图

古胶州城隍庙

我就是想问问这照片上的人是谁?


  一  地理位置 

胶州市,地处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西北岸。位于北纬36°00’~36°30’,东经119°37’~120°12’。东西横距51公里,南北纵距54.3公里。总面积1210平方公里,耕地96.23万亩。东邻青岛市崂山、即墨,西靠高密、诸城市,南接胶南,北连平度,市边境长度196公里。市级机关驻三里河街道。


   二  建置沿革 

   胶州地域,远在四千多年以前先民就已创造了具有滨海特点的大汶口、龙山文化。 

   西周到春秋时期,市境内有莒、介国。莒,公元前1120年(周武王十三年)始封少昊后裔兹舆期为莒子,建都于计(今南关街道办事处城子村)。春秋时,莒南徙至今莒县一带,计为莒国的一个邑,治所仍在今南关街道办事处城子村。介,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时),葛卢氏封国,治所位于今南杜村乡赵家城献(旧志以为在里岔乡牧马城)。计、介春秋末期并入齐国。 

秦代,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以介地设置黔陬县属琅邪郡(治所在今胶南县夏河城)。 

西汉时,市境内除黔陬县外,还有计亓县(治所在计斤城)、邞县(治所在今铺集镇黔陬村,新莽时更名为纯德县)和祓侯国(治所在今里岔乡牧马城,新莽时国除)。均属琅邪郡(治所在今诸城市)。 

东汉时,公元37年(建武十三年)撤销邞县、计亓县,其地并入黔陬,又析置葛卢县(旧志失载,其址无考)。黔陬、葛卢县属青州刺史部东莱郡(治所在今龙口市西部);公元198年(建安三年)黔陬县属城阳郡(治所在今诸城市);三国魏时,黔陬县属青州城阳郡。 

西晋时,公元289年(太康十年)移城阳郡驻黔陬县,公元296年(元康六年)城阳郡改置高密王国,都黔陬,将治所迁到胶河西岸(位于今铺集镇西北),史称“黔陬西城”。 

十六国时期,公元350年,黔陬县属前秦青州高密郡(治所城阴城,在今高密县西部);公元384年(东晋太元九年)辖于后燕青州(治所济南)高密郡;公元398年辖于南燕青州高密郡;公元409年(东晋义熙五年)东晋灭南燕,属北青州高密郡。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南朝宋永初元年)黔陬县属南朝青州高密郡。公元464年(南朝宋大明八年)曾撤销高密郡,黔陬县属北海郡。公元469年(北魏皇兴三年)属北魏青州高密郡(治所在今诸城市)。公元529年(永安二年)设置胶州,驻东武(今诸城市),黔陬县属于胶州高密郡(治所在城阴城)。公元556年(天保七年)北齐置平昌郡,驻黔陬县,属胶州。 

隋代,公元583年(隋开皇三年)撤郡,黔陬直属胶州。公元605年(大业元年)撤销黔陬县并入胶西县。黔陬县从设到撤,共历时827年。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设置胶西县,治所在今高密县(胶河与墨水河之间)的南朱家庄,史称隋胶西城,俗称“朱晏城”,属于密州(公元585年胶州更名密州)。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密州改为高密郡。公元613年(隋大业九年)胶西城毁于战火。 

唐代,公元623年(武德六年)撤胶西县,其地并入高密县,又在高密县东部置板桥镇。板桥镇治所在今市区广州南路胜利桥西北(原遗址名“土城口”),属密州(高密郡)高密县。五代时期,经过后梁、后唐、后晋、后周不断改朝换代,板桥镇的隶属关系未变。 

公元1087年(北宋元祐二年)设胶西县,驻板桥镇,属京东东路密州。金代属山东东路密州,境内设有张仓镇(今胶南县)、陈村镇(今胶州大店)和梁乡镇(今胶州良乡,一说胶南县古镇营)。1227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设胶州,驻胶西县。 

明代,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撤胶西县,改名胶州,仍辖高密、即墨二县。1376年(明洪武九年)属山东布政使司莱州府。 

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裁灵山卫,并入胶州。灵山卫设巡检司。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德国强行租借胶州湾及沿岸,塔埠头到积米崖一带45个村(屯)划入胶澳租界。1904年胶州升为直隶州,直属山东布政使司,辖高密、即墨二县。 

老胶州的州署衙门

1913年(民国2年)撤胶州,改为胶县。胶县,初属胶东道,1925年改设莱胶道,驻胶县。1927年直属山东省。1937~1945年,胶县属第十七行政督察区。1938年(民国27年)胶县沦为日占区,属鲁东道尹公署。1939年划入青岛特别市,改为伪青岛特别市胶州乡区行政办事处,1940年2月改为伪青岛特别市胶州区办事处,10月将第三区东七级等8个村划入即墨县。1942年9月塔埠头、薛家岛等45个村庄划入胶州区。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胶县城被国民政府军占领。1943年11月,在胶县北部大杜戈庄成立胶县抗日民主政府,属胶东行政区南海专区。1945年8月析置诸胶县(今胶南县),将柳圈、漕汶、王台、河西庄、丛家屯、抬头、前家空、埠上兰等717个村庄划入。1945年11月,在铁路以南成立胶县民主政府,1946年属于滨海行署第一专署,1946年下半年滨海行署第一专署划入胶东行署,更名为滨北专署。1947年11月胶城解放,县民主政府迁入。1945年8月析置胶高县,将胶县铁路以北沽河、丰隆、胶莱、北都、联屯5个区,225个村划入。1947年12月又析建胶河县,将胶县西南部沙河、牛沟、朱郭三区划入。 

建国后,1949年10月撤销胶高县,将沽河、丰隆、胶莱、北都、联屯5个区划入胶县。1950年5月滨北专区撤销,胶县属于胶州专区(驻胶县城)。1953年6月撤胶河县,将沙河、牛沟、朱郭3个区划入胶县。1956年2月撤销胶州专区,胶县改属昌潍专区。1957年1月,将平度县的刘家花园、沟西、刁家丘、河南4个村划入胶县。1958年10月胶县划归青岛市。1961年5月,重新划归昌潍专区。1978年11月,再度划归青岛市。1987年2月12日,国务院国函(1987)26号文批准:撤销胶县,设立胶州市(县级),以原胶县的行政区域为胶州市的行政区域。属青岛市代管。 


三  行政区划 

胶州市的行政区划,金元时期的记载散见于“金石”中,1240年(蒙古太宗十二年)立的《普明院碑》记有“胶西第五都、第七都、第八都”,元《集元碑》记有“沾化乡、龙泉社、石梁社”等。通过这些零星资料可知当时胶西行政区划的大概,金、蒙古时县下设都,元改都为乡,乡下设社,社辖村。 

明代胶州州下分乡,乡下分社。明万历时全州共辖6乡、89社和在州4隅。6乡是:建信乡领14社;济实乡领16社;利涉乡领19社;沾化乡领12社;招贤乡领15社;利民乡领13社。在州4隅:正东隅、正南隅、正西隅和西南隅,附于利民乡。 

清代道光年间,胶州辖6乡、152社、1282村(屯)、1城 4隅。城隅:分为城里、正东隅、正南隅、西南隅和正西隅。6乡是:建信乡领32社;利涉乡领45社;济实乡领21社;沾化乡领16社;招贤乡领23社;利民乡领15社。1911年(宣统三年)将1城4隅、6乡制改为13区制。13区是:中央区、庸生区、娄公区、卢公区、韩信区、陈圣区、宝华区、龙泉区、朱仲区、邞城区、高城区、阳武区和齐城区。 

民国时期,1930年 2月,胶县行政区划改为7区制,以序数排列,共领1城4隅、19镇、40乡、1455个村庄。第一区领1城:正东隅、正南隅、西南隅、正西隅、王家庄乡和郝伍屯乡。第二区领3镇7乡:北兰镇、綦兰乡、七城镇、庸生乡、新鲁乡、刘苑镇、娄敬乡、丰旺乡、三祝乡和计斤乡。第三区领6镇3乡:胶莱镇、双高镇、唐民乡、耕乐乡、马店镇、延丰乡、店口镇、麻湾镇和沽河镇。第四区领2镇8乡:景要乡、营海乡、柴路镇、艾山乡、灰村乡、双户乡、张八乡、水尚乡、王台镇和沙沟乡。第五区领1镇7乡:漕汶乡、龙泉乡、埠后乡、安林乡、花林乡、辛安镇、港头乡和石梁乡。第六区领4镇6乡:黔陬乡、牛沟乡、铺上镇、良乡镇、郑城乡、慈民乡、高凤乡、柏乡镇、六汪镇和拳口乡。第七区领3镇7乡:辛兴乡、张仓镇、定河乡、灵阎镇、云台乡、松兰乡、定台镇、古镇乡、高裕乡和芦家乡。 

1947年 11月除沽河东岸外,其他地区都已解放。全县共辖8个区:城区、麻湾、墨河、城南、营海、龙山、临洋、艾山。1949年10月,撤胶高县,将北都、联屯、丰隆、胶莱和沽河5个区并入胶县,原8个区改为10个区,共辖15个区。 

1950年改以序数排列:第一区(城区)、第二区(城南区)、第三区(营海区)、第四区(城东区)、第五区(麻湾区)、第六区(沽河区)、第七区(丰隆区)、第八区(胶莱区)、第九区(北都区)、第十区(联屯区)、第十一区(城西区)、第十二区(墨河区)、第十三区(临洋区)、第十四区(龙山区)和第十五区(艾山区)。 

1953年6月,撤胶河县,划入胶县3个区共为18个区。划入3个区是:第十六区(朱郭区)、第十七区(沙河区)和第十八区(铺集区)。 

1955年6月,将18个区改为12个区。区名是:胶城区、城南区、麻湾区、沽河区、胶莱区、联屯区、墨河区、临洋区、龙山区、艾山区、沙河区和胶河区。 

1958年3月将12个区改置26个乡。乡名是:城关、胜利、麻湾、李哥庄、和平、沽河、胶莱、联屯、官路、北都、辛置、祝村、墨河、杜村、朱郭、铺集、牛沟、里岔、沙河、临洋、张应、山里、洋河、艾山、龙山和营海。 

1958年8~9月,建立15处人民公社:城关、和平、红旗、燎原、建设、共产主义、前进、建国、卫星、东风、跃进、先锋、艾山、龙山和营海。1959年2月,公社名称更改为:城关、和平、沽河、胶莱、马店、联屯、墨河、杜村、张应、铺集、里岔、洋河、艾山、龙山和营海。1962年5月,析置城南和张家屯2处公社。1976年4月,析置城西和城北2处公社。成为19处公社。 

1982年1月,改城关公社为城关镇,1984年5月,其他18处公社改为8个镇、11个乡。其中,和平公社改划为1乡1镇。全县辖9个镇11个乡。9镇:胶城镇、李哥庄镇、小麻湾镇、北王珠镇、马店镇、苑戈庄镇、铺集镇、张应镇和营房镇。11乡:大庄乡、三官庙乡、前店口乡、后屯乡、西祝村乡、杜村乡、张家屯乡、里岔乡、河西郭乡、冷家村乡和夼集乡。1988年1月1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88)鲁政函民9号文批准撤销胶城镇、大庄乡、三官庙乡合并为市区,设立阜安、中云、南关、北关4个街道办事处,为胶州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2012年12月,胶州市为迎接新机场建设镇(街道)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撤胶北镇、北关街道办事处,设立胶北街道办事处。新机场驻地将原北关4个村,胶莱镇15个村划归胶东街道办。撤九龙镇、云溪街道办事处、营海街道办事处,部分区域新设九龙街道办事处。胶西镇、杜村镇并为新胶西镇,里岔镇、张应镇并为新原里岔镇。调整后,全市辖镇(街道)12个,其中有阜安、中云、胶北、三里河、胶东、九龙6个街道,李哥庄、胶莱、胶西、里岔、铺集、洋河6个镇,镇(街道)平均人口由4.75万人增加到6.72万人,城区面积由338.6平方公里增加到504.1平方公里,人口由33.7万人增加到41.05万人。


四  著名村庄 

胶州地域著名村庄较多。有历史名村12个,较大集市村5个,革命基点村5个。 


历史名村 

南庸村。汉代儒生庸谭故里。村东有庸生墓、庸生祠和庸生古道遗址。庸生祠始建年代不详。明代大学士、礼部尚书毛纪都谒过庸生祠,并留诗缅怀。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1824年(道光四年)、1833年(道光十三年)重修。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火。 

城子。计斤城遗址在村落附近。计斤城又名介根城、计亓城等。周武王封少昊后裔兹舆期为莒子,建都在这里。西汉时是计亓县的驻地。计斤城遗址1957年尚存,南面残垣高达三米,农民在耕作时经常发现铜戈、铜剑和瓦陶碎片。在村东侧有一亭名介亭(已废),俗称望海亭,约建于明代,胶州八景之一“介亭春树”就指此处。 

码头。位于大沽河口北岸。旧名塔埠头,明清时期是我国北方重要港口。清乾隆时知州周于智在胶州八景诗之一《少海连樯序》里记载:“每秋冬之际,贾客骈集,千樯林立。……”可见当时海运的繁荣景象。1976年在村西挖南胶莱河时,曾挖出一艘20多米长的海船,船舱内存有碎瓦片和胡椒,为民国初期之沉船。 

东营。位于大沽河口西岸。在明代就是胶城海上通道的重要堡垒,设有烟墩和炮台,到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把水师营迁到头营子(村北)。村北明水滩是石河场煎盐的地方。 

黔陬。位于王吴水库西岸,是市西南部著名古村。公元296年(西晋元康六年),黔陬县城由东城迁到这里,史称西黔陬城,做县治310年,其间还是西晋高密王国的都城和北齐平昌郡的驻地。胶河流经村东,河边有元代古刹黔陬寺,每当秋空云敛,皓月沉潭,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成为胶州八景中的“胶河澄月”。 

东张应。相传为唐代建村,村里有古刹张应报恩寺(今废)。《增修胶志•古迹》记载:“古之大刹也,基地方圆三十四亩,前殿四天王,后殿释迦佛及十八罗汉,中殿韦佗,东廊关、包、海,西廊达摩佛祖师,东偏殿玉帝、牛王、财神,西偏殿观音菩萨。庙院有大银杏二株,皆十围,古柏一株扶疏参天。禅院在其西,各有院落。……因地邻张应,故名张应院寺。” 

柏兰。位于墨水河南岸。柏兰小磨香油有500多年的历史,是利用胶州海运条件,由南方运进芝麻,用传统工艺加工而成,香味浓郁纯正,在明清时已蜚声山东各地。村北曾有韩信道和柏兰将军墓,韩信道相传是韩信追齐王田横留下的遗迹。 

大店。位于大沽河与胶莱南河之间。唐、五代时期属莱州即墨县,是我国北方重要港口,名陈村海口,宋熙宁年间商杂税额曾超过莱州驻地掖县和板桥镇,金设陈村镇,元代修胶莱运河,筑8闸,陈村闸为第一闸,更加强了陈村镇的海运地位。随着海岸线南移,海运作用逐渐消失。村东有唐代建的庙宇,今已庙废,建庙时植的两株银杏仍根繁叶茂。 

娄敬庵。附近有娄敬祠和娄敬墓,传说西汉建信侯娄敬死后葬于此。娄敬,以戍卒身份向刘邦建议建都关中而有功,赐姓刘,封为建信侯。

娄敬庵村

赵家城献。位于朱(桥)诸(城)公路南侧。是古介国的驻地(见《中国历史地图集》)。根据《齐乘》“黔陬秦所置,在高密郡东北,古介葛卢国也,后移县于胶水西,相去三十里”的记载,是黔陬东城。1981年结合考古实地察看,在村西1 公里处发现古城遗址,与《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汉时期所标黔陬县位置相符。不过历代胶州志书都记为东黔陬城,在里岔村西1 公里处的牧马城。 

西皇姑庵。位于胶河西北岸。村南有西周墓葬遗址1处,墓葬曾被盗掘。建国后农民在耕地时经常发现国内罕见的卣、彝、爵、簋等青铜器。1975年考古发现在村南1.5公里、靠近逄家沟村东北处有近100亩面积的古城遗址,尚不知是何遗址。 

里岔。民国时期是胶州西南部重镇,第六区区公所驻地。村西1 公里处有牧马城遗址,城为方形,长宽各地0.5公里,残垣高约3米,南门留有瓮城痕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位置测定,牧马城是西汉祓侯国驻地,明代在此养马加以重修,牧马城的名字由此而来。 


较大集市村 

马店。位于朱(桥)胶(州)公路北侧,为胶州十二乡集之一。农历每月各旬一、六为集日,上市人数达1.5万人,集日成交额在2万元以上。 

苑戈庄。位于墨水河西岸。元代崇福大藏碑就有“苑家庄多苑姓”的记载。自宋元以来就是胶州西部最大的集市。农历每月各旬三、八为集日,上市人数达4 万人,旺季达10万元左右。 

铺集。位于胶河西岸,铺集镇驻地。元、明就是胶州西南部重要驿站,解放后曾是胶河县驻地,1953年胶河县撤消后,是区、公社和镇驻地,是胶州最大的农村集市,农历每月各旬三、八为集日,集日成交额5万元以上,旺季达10万元。 

前店口。是胶州东部最大的集市,农历每月各旬五、十为集日,上市人数万人以上,集日成交额在4万元左右。 

夼集。农历每月各旬五、十为集日,1983年农历每旬又增三、八为集日,上市人数万人以上,集日成交额达2万多元。每年农历四月二十日和十月初十为山会,会期一天。 


革命基点村 

小高。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胶县县委建立的重要基点村。1939年由戚耕民、夏德芳、李华村、李化令等建立了党支部,并成为县委机关的秘密驻地和秘密交通站的枢纽。 

后韩哥庄。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胶县县委的基点村。1939年县工委书记韩育民在村中发展了韩温澄、韩良臣等人入党,韩温澄任政治交通员,该村为党的秘密联络点。 

宋家屯。位于墨水河南岸。1927年7月,中共高密县委在这里建立了胶县地域第一个党支部——中共胶县宋家屯党支部。同年11月中共胶高地方执行委员会在这里成立。 

河荣庄。位于大沽河东岸,属李哥庄镇。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胶县县委建立的重要基点村,是当时县委书记李奎生、县长王海亭等秘密工作的地方。在党的培养下刘从达等64人参加了八路军和地方党政工作,孙崇荣、孙芝兰等7人为抗日战争献出了生命。 

袁家小庄。是革命烈士郑子扬的家乡,抗日战争期间是县委在南乡的唯一基点村。是发展胶县南部地区党组织的重要联络点。 


1897-1898年德军在胶州旧照




1901年4月,火车开始在胶州出现。


1937年人们用牛拉动巨大的石滚在胶州城修筑道路


胶州城墙外集市人来人往



现代 胶州新城区(手机横向查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胶莱河水系
齐鲁地名探究——地处胶县之南而得名——胶南
「乡村记忆」青岛市>胶南市 王台镇
胶州历史,胶州人,你知道多少?
胶州城隍庙
峰峰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