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即将展出】“王琨·牛”艺术作品展

王琨 

1958年7月生于天津。现任《中国油画》杂志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院副院长,美国南·德克塔大学荣誉教授,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2020·黑色

130×160cm

2020

2020·黑色

130×180cm×2

2020

2020·黑色

130×180cm×3

2020

王琨绘画的笔调与叙事

文 |  郑工

圈内的人都知道王琨说话十分幽默。原本严肃的话题一经王琨之口,就变得亲切自然,但在你轻松一笑的同时,却又感到言辞之外,似乎让你想到什么。我的这个印象,在十几年前的一次油画研讨会上就有了。幽默的王琨,不仅在话语中有着与他人不同的表述,而且绘画上也以其特殊的笔调,面对自然对象,同样娓娓道来,不经意间,让你会心一笑。

画家的笔调,都在形色间体现。若论王琨的绘画,形式分析的方法固然可用,但我以为其绘画的叙事性特征更为突出。他能将事物融入笔端,将形色融为一体,叙述一段心灵的故事。有几次,我与王琨一起外出写生,曾见他画画。当时并不那么在意,而过后那些画装入画框,挂在墙上,我再看时,感觉就不同。一年入秋,我们去张家口崇礼农村写生,几天后大家将画都摆在一起,相互间交流看法。当时我看王琨的画,“叙事性”概念便一闪而过。为什么?因为其画面重表述更甚于表现。仅此而论,王琨就不是表现主义画家,而更像一位写意主义者。我们不是很纠结于“表现”与“写意”两概念的差别么?看看王琨的画,可能会有所领悟。我对王琨绘画中的叙事性问题,就在那时提出,不过,没做太多的解释。因为我看到的还只是画面中出现的人物,三三两两,相互间能对话,能从画面上生发故事。同时我注意到其用笔,一笔下去,点到为止,动态神情都出来了。他把握的是意象,恍兮惚兮,惚兮恍兮,象在其中。这才是写意。若单独论“写”,则“写”只是手段,而“意”是目的。但在王琨的画里,似乎又不那么简单。他的“写”似乎成为一种修辞方式,增加了形式的趣味性和幽默感,其“意”自然产生。

2020·黑色

80×80cm

2020

王琨的画不会有太沉重的东西。究其原因,与笔调有关。他的用笔从不夸张,而是有着幽幽隐情,故能化解许多沉重的话题。但他又不是唯美主义者,更不是观念主义者,也不完全凭直觉作画。他的绘画有现实主张与叙事要求,所以他喜欢现场写生,与对象直接交流,用画笔交流,绘画性被提到首位。庚子开春之后,因疫情之故,大家都被困在家里,不久在网上见到王琨发布的一组静物,以花卉为主,精神不免一振。虽然不在现场看他作画,可画面上的形形色色,都在运动。画画时的王琨在想什么,我们只能是猜,通过画面各种元素,感受他作画时的心理状态。一笔一画,接连不断,其中的抑扬顿挫,自有一番气象,也自有一番表情。这让我第一次确切地感受到王琨绘画的笔调,并以为是其“叙事性”的根源。而那带着节奏走的笔调,似乎与笔底下的形象没有太多的关系——也许这是我的错觉,因为我关注其形式的表达而忽略了形象问题。王琨的画从没有脱离过形象,其形式只局限在用笔的范畴内。因而他的形式感,不在于空间构成,而在于其书写性。这就使其形式本身也构成一种叙述,甚至其叙述的节奏也传递着一种信息,在造型的空间结构中拓展出时间的维度,在观看的同时有了阅读的可能。

2020·黑色

80×80cm

2020

视觉的阅读,正在于不断打开人的感知所存在的许多褶层,其触发的契机都隐伏在画面。我们习惯于图像的阅读,还不习惯于形式的阅读。王琨的绘画,为我们开启了另外一扇窗,为形式的阅读提供了新的途径。

我曾提出“线叙事”这一概念,指的就是对形式本身的阅读和感受。无法感受就不能阅读,不阅读也就无所谓叙事。能唤起观者阅读兴趣的画真的不多,能在绘画的空间中建构叙事流程的画家,更是难得。王琨就是这么难得一见的画家。看王琨的画,我又想到与笔线相关的叙事问题,或者说,他让我想到笔性与叙事性的关系。尤其是庚子仲夏,我和王琨都到青海的黄南写生,都画一位藏族老太太。王琨画得真像,生动而幽默。老太太的形象本身很有特点,满是皱纹的脸上总是笑笑,眯着眼,让你也很想笑。因为语言不通,我们只得通过表情或手势交流,领会其意思。而这种交流方式却被王琨移植到画面,通过其特有的笔调,调动出表情,呈现其“线叙事”的形式观。如脸部勾画的线条,一直延伸到手部,乃至于鞋底拖出的那几笔,仿佛想向你说些什么。纵横交叉的座椅支架,因为用笔的缘故,也产生絮絮叨叨的感觉。有意思的是,在人物背景上,他以刀代笔,留下几道翻滚的线。而这,恰恰处在画面的中心位置。形式本身会建构一个空间秩序,而以“线”的方式所产生的运动印迹,其形式关系往往前后相继,随意生发。显然,“线叙事”不同于“线造型”,是以时间换取空间,以主体的内心体验替代客观的结构性表达。

2020·黑色

80×80cm

2020

2020·黑色

80×80cm

2020

每一个人看王琨的画,体会都不一样,但论其笔调,也许会有同感。由笔调谈其绘画的叙事性,又落在形式问题上,是否就抓住了王琨绘画的特点,至少在绘画语言层面上,能说明王琨的思考。笔调,将王琨的观察与思考融为一体,而叙事,又化解了形式与形象概念的边界,让绘画成为主体在现场的心理体验,让观者阅读绘画的心理动机。也许,这里存在着一个心理投射。在王琨画里,我看到了他的写生现场,也看到了王琨。

2020年10月16日于北京

文成公主

200×400cm

2018

李家峡水电站

80×120cm×2

2020

清风吹过

80×120cm

2020

黄河远上白云间

80×120cm

2019

小港湾

80×60cm

2017

望窗外

80×60cm

2017

墨色海棠

40×70cm

2020

黄玫瑰

40×60cm

2018

两个蛋

80×60cm

2020

四个蹄

80×60cm

2019

两只老虎

80×60cm

2019

黄南老太

80×120cm 

 2020

模特儿

80×100cm

2019


丰满

80×100cm

2019

模特儿

80×100cm

2019

苏东坡  江城子·密州出猎

100×350cm

2020

苏东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00×350cm

2020

毛泽东  沁园春·雪

100×350cm

2020

王翰  凉州词

60×200cm

2019

韦应物  滁州西涧

50×140cm

2020







中国写意油画学派名家研究

王琨

订购咨询

可扫描二维码直接添加









< 回到写生 >

与您共同分享名家作品

公众微信号:huidaoxiesheng

订阅号:回到写生

长安二微码(求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媒介与主题性——读张振江的作品(一个70后油画家的画语建构之路)
【回到写生】新作丨王琨《我的画室》
十年凝练,这是画家金宇澄
绘画的行进 关于中国表现主义油画八人展
写意三人行——陈宜明个展、王琨个展、孙纲个展
写意油画名家上海写生作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