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格物:朱熹理学VS阳明心学

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

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爱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说,似亦见得大略。但朱子之训,其于《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孟子》之‘尽心知性’,皆有所证据,以是未能释然。”

先生曰:“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苟从?‘精一’‘博约’‘尽心’本自与吾说吻合,但未之思耳。朱子‘格物’之训,未免牵合附会,非其本旨。精是一之功,博是约之功。曰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可一言而喻。‘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朱子错训‘格物’,只为倒看了此意,以‘尽心知性’为‘物格知至’,要初学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贤之别;至于‘夭寿不二’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

 

【译文】

 

徐爱问:“昨天听闻先生‘止至善’的教诲,已然觉得功夫有所着落,但思前想后,觉得与朱子‘格物’之说有所不合。”

先生说:“‘格物’是‘止至善’的手段,既然知道‘至善’了,那么也就知道‘格物’了。”

徐爱说:“昨天以先生的教诲推及‘格物’之说,似乎也能通晓个大概。但朱子之说,有《尚书》中的‘精一’、《论语》中的‘博约’、《孟子》中的‘尽心知性’作为依据,所以我还是不明白。”

先生说:“子夏虔敬地相信圣人,曾子则切实地反省自身。相信圣人固然不错,但不如反省自身来得好。而今你既然没有想清楚,怎么可以拘泥于旧的学说,而不去探求真正的道理呢?就如同朱子虽然尊信二程,但在义理上有不得于心之处,又何尝盲从了呢?‘精一’‘博约’‘尽心’,本就与我的学说吻合,只是你未曾认真思考。朱熹‘格物’的说法,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嫌,不是《大学》的本义。‘精研’是‘专一’的手段,‘博文’是‘约礼’的手段。你既然能够明白‘知行合一’之说,这些话我一说你应该就能懂。‘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的人能够做的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的人能够做的事,‘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的人做的事。朱熹错解了‘格物’,只是因为将之倒过来看了,认为‘尽心知性’就是‘格物致知’,要求初学者就去做‘生知安行’的人才能做的事,这怎么可能做到呢?”

徐爱问:“‘尽心知性’怎么就是‘生知安行’的人才能做的事了呢?”

先生说:“性是心的本体,天理是性的本原,尽心便是尽性。《中庸》说:‘只有天下最为诚挚的人,才能真正尽性,才能通晓天地造化。’‘存心’,是因为心有未尽之处。知晓天道的知,如同知州、知县的‘知’,是将此作为自己分内的事,所以知天就是与天合一;‘事天’,如同儿子侍奉父亲、臣子辅佐君主,必须是恭敬小心侍奉,才能够没有过失,然而终究是与天分离了,这便是圣人与贤者的区别;至于‘夭寿不二’的心,是教人一心行善,不可因为处境顺逆、寿命长短的缘故改变行善的心,而要时刻修养自身、以待天命,只要领悟到处境顺逆、寿命长短都是命中注定的,我也能够做到不为此改变心意。‘事天’虽然与天分离,但已然看到有个天道;‘俟命’则是尚未看见天道,好比是在等候自己与天道相见,这便是初学者确立其心的开端,是要其于困苦中勉力。如今却倒过来去做,所以使得学者无从下手。”

 

【度阴山曰】

 

1508年,王阳明被发配到蛮荒的贵州龙场驿站,生态环境相当恶劣,王阳明灰心丧气。后来,他想到圣人之学(当然是朱熹理学),试图用圣人之学来解决当下困境。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被称为“格物”,朱熹的“格物”是探究万事万物,从而得到真理。为何朱熹的“格物”是这样的,因为朱熹把我们人心中的七情六欲铲除了,我们的心少了一部分,必须要到外面去格真理,填补我们的心。如此,我们的心才是完整的。

向外去格的物,到底是什么?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未知事物和平常事物,天狗食月,我们就要去格,人用腿走路,也要去格,竹子在那里生长,我们还要去格;另外一种就是经典和权威,直白而言,就是那些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

王阳明用朱熹的格物,场景就是这样的:他会去问当地的野兽,因为野兽在当地生存的很好,这就是野兽的成功经验。王阳明可能会碰到两头熊,一个是熊大,一个是熊二。他会问,你们是如何生存下来的?

熊大、熊二会告诉他,我们靠吃人活下来。

这绝对是熊大、熊二的生存之理。但这个理,适合王阳明这个人吗?

每个人的成功经验都不能复制,因为每个人的心性不同,运气不同,遇到问题时的反应也不同,最后的结果就会大不同。所以,别人的成功经验,不可复制,也不能借鉴。

王阳明说:子夏虔敬地相信圣人,曾子则切实地反省自身。相信圣人固然不错,但不如反省自身来得好。

一切靠自己体悟,知行合一,收获必然多多。

王阳明的“格物”很简单,由于“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所以,格就是“正”的意思,物就是“事”,所谓格物,就是在事情上正念头。

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一切问题都可以在心上完成。你要吃饭,就在吃饭这件事上正念头:细嚼慢咽;你要好色,就要色这件事上正念头:只好色自己的女人,别去胡搞。

谈完个格物,王阳明又谈到阳明学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人分三等。

魏征宰相一天正休息,听到两个参加选官的人在窗下聊天。甲说:“咱们的官职都是由屋里的老头决定的。”乙不同意:“是由老天定的。”

魏征听后,就写了一封信,让送到组织部(吏部)副部长那里去,信里说“给送信的人安排一个好职务”。甲不知道信的内容,一出门,突发心绞痛,就让乙帮忙送过去。

第二天,魏征一看,甲没有被授予官职,乙却被授予了官职,他大为奇怪,问清原因后,大发感叹:“官职由天定,确实如此啊。”

岂止是官职由天定,我们的命运也是由天定的。

在这段谈话中,有一段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只要领悟到处境顺逆、寿命长短都是命中注定的,我也能够做到不为此改变心意(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这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宿命论,其主张就是,人不能胜天,因为你是由天注定的。

儒家从天赋上把人分为三等,王阳明认可这种分法: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

生知安行的人,尽心知性知天。就是说,他一来到世上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知天),能得到什么(知性),最后就是按与生俱来的良知用心去做(尽心)。他不管心外那个客观世界是什么样子,他会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

学知利行的人,存心养性事天。就是说,他来到这世上并不知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创造什么样的人生价值,但它有意识地去追寻这些答案,尽人事听天命(养性事天),时刻让自己良知光明(存心),通过后天努力,也能抵达生知安行的人的境界。和生知安行的人有差异的是,学知利行的人必须要和客观世界接触,偶尔会受客观世界的影响,来营造自己的世界。

困知勉行的人,夭寿不二,修身以俟。这种人,没有天赋,或者说良知太小,来到世界上,又不肯光明那可怜兮兮的良知,浑浑噩噩一生。

你认为自己是哪种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本阳明心血,囊括古今多少圣人言
‘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关于“格物”那点事儿
7-4理学向心学转变的完成--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传统文化】阳明心学(五)
论王阳明对朱熹_大学_的心学化诠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