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环境哲学与生态文学的融合及发展 ——2019 年“环境哲学与生态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及首届亚洲环境哲...

环境哲学与生态文学的融合及发展

——2019 年“环境哲学与生态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及首届亚洲环境哲学论坛会议综述

周国文 黄晓红  孙叶林

为了加强中尼两国学者的友好交往和学术交流、 推动亚洲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国际化及多元互动、 促进世界环境哲学的形成与进一步发展,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编辑部、尼泊尔文学协会与尼泊尔特里布纹大学共同主办的环境哲学与生态文学国际研讨会及首届亚洲环境哲学论坛于2019 年2 月28 日至3 月2日在尼泊尔奇特旺国家森林公园召开。来自中国、 尼泊尔及世界各地的近百位环境哲学与生态文学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汇聚一堂, 围绕环境哲学与生态文学的联系、 自然文学的哲学启示、人与动物关系的伦理研究、亚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绿色发展理论等议题,以多元化视角和深层次的思考, 碰撞出众多富有价值的学术火花。

一、首届亚洲环境哲学论坛宣言:来自尼泊尔奇特旺国家森林公园的倡议

森林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伙伴, 也是人类生活重要的物质家园之一。作为地球绿色之肺的森林,是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忠实依靠。基于人与森林亲善友爱和谐之关系, 立足于人类温和地走向森林的价值旨归, 北京林业大学周国文代表与会的近百位学者提出了以下八点共识式倡议:

(一)森林始终在那里,它需要不同文化的持续滋养,也需要人类关爱的细心呵护。从自然的森林到历史的森林, 从资源的森林到生态的森林,从景观的森林到产业的森林,从社会的森林到文化的森林, 森林与人类存在着密切而又深远的联系,森林始终是人类一脉相承的朋友。在交相叠加的亚洲文化境遇中, 我们倡导以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之生态文化进入森林的精神内涵与观念图谱, 也重视南亚尼泊尔宗教文化体验之于森林的启示。

(二)森林所蕴含的哲学与文学特质,需要学界更多地加以关注。森林是环境哲学聚焦的研究对象,也是生态文学本然的叙述主体。环境哲学与生态文学都是在学术的层面向自然致敬的方式。只不过环境哲学从理性的层面运思,基于概念、 命题与理论的角度聚焦人类的生存家园及人与自然界之关系的辩证反思;生态文学则力图从感性的层面切入,立足于场景、故事与语言诗意的角度关注自然界不同物质存在的描述及情节的叙述。我们倡议亚洲环境哲学学者与亚洲生态文学学者加强联系,把环境文学、环境史学研究一体化地、 有效地纳入亚洲环境哲学视域之中。

(三) 森林是亚洲自然地表环境的重要载体, 也是不同类型的亚洲环境哲学共同面对的自然对象。以森林为聚焦, 以森林生活为关注点, 以森林的内涵及其与人类的联系为研究对象,塑造一种尊崇自然性、包容多样性、体现场景性的亚洲环境哲学, 是我们这些来自亚洲不同地域学者们的共同目标与学术使命。从森林驻足大地,从草原回望荒野,从河流奔向海洋,我们立志促进一种新兴并具备能量的亚洲环境哲学从萌发走向生成,从蕴育走向成熟,并在多元包容发展的进程中, 真正重视与承认中国环境哲学在亚洲环境哲学中的价值及地位。

(四)亚洲丰富多彩的自然地理与文化地理资源,是正在趋于成形的亚洲环境哲学的基础。我们尊重来自亚洲不同区域、 文化及传统类型的环境及其哲学。多样地理、物理、伦理与心理特质, 为融入一种具有统一范式的亚洲环境哲学提供了可能,也创造了条件。中国社会广泛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在为亚洲范式的环境哲学创造一种新的经验与新的通路。特别是中国森林与草原的扩展,这一抹绿意融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中国建设, 为亚洲环境的净化及其哲学的升华挥就了新的篇章,也为全球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21世纪中国生态环境优化之方案。我们也乐见以尼泊尔为代表的南亚国家日益重视生态环境问题,致力于在发展经济、脱贫扶贫的进程中解决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问题。普遍性与差异性兼具的亚洲环境哲学, 是一个在整合中迎来复苏的世界环境哲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五)自然是世间最好的教科书。森林是自然这本教科书的典范篇章。森林这个煌煌篇章让自然这本天书更加精彩,而正确地读懂森林,正是有效地理解自然这本天书的典范方式。森林在哪里,人类就在哪里,人与树的关系,如同人类与森林的关系,只不过前者是单数,后者是复数。人类总要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走向森林,但森林不是拿来仰望或俯视的, 它是支撑人类稳定生存、持久生活与绿色生产的重要生态系统。森林不仅是人类的绿色宝库, 而且是地球的绿色心脏。不同区域的人类有效而又和谐地融入森林,当然必须注意节奏、规律与方式,必须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为根本, 注重森林生物圈生命活动的内涵及规律。

(六)以森林为代表的自然环境,是影响我们生活方式与生产活动的重要存在。中国森林、尼泊尔森林所代表的亚洲森林是世界森林资源的库存地。观察亚洲自然环境的变迁,离不开对亚洲森林之生态的深度阅读。作为环境哲学与文学研究者,我们倡导更全面、更立体地思考森林的人文社科价值。我们要重视来自中国与尼泊尔的亚洲经验, 挖掘亚洲传统, 把握亚洲方式,弘扬亚洲价值。人从林中来,人到林中去,人类融入森林的方式,无论是休闲、康养、观光,还是科研、开发与利用,都需要把握经济生产的红线与生态环境的底线, 都需要在森林伦理及森林美学的观念体系中寻求新的概念认知与思想支撑。

(七)置身尼泊尔奇特旺国家森林公园的体验, 不仅仅是来自环境哲学与生态文学的联动感悟, 更是一种正处于修复之中的自然的美妙启示。无论是人工林,还是自然林,源于森林的天籁之音是自然之音,也是人、植物、动物与山川河海湖泊面对森林和谐共生的佳作。从森林存在到森林思维,从森林伦理到森林文学,从森林美学到森林哲学,无论是中国森林、尼泊尔森林,还是亚洲森林、世界森林,永远蕴含着巨大的物质观念与精神资源。

(八)融入森林、珍爱森林与保护森林,是我们真正领悟森林之后的必然选择。只有走近或走进森林,融入了森林,才能理解森林。融入森林是人类面向自然界的必然选择, 而面对森林是融入森林的第一步, 只有合情合理地面对森林,才能有条不紊地走向森林。珍爱森林是人类理解自然的一种情感, 而这种情感从哲学阐释与文学叙述的认识中来, 我们倡导在走入森林的近距离亲身体验中把森林定义为一个可景仰的对象。保护森林,是人类敬畏自然与尊重自然的必然表现, 是在实践亚洲环境哲学及传播亚洲生态文学的天然要义上体现出人类尊重自然的本根式行动。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我们生存的环境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现在的生态文明, 我们看到各国已经开始重视环境问题, 并结合自身国情提出了许多改善环境的措施。

文明总是在或缓慢或快速地发展, 文明的发展与自然进化有着根本的不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卢风指出, 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业文明,发展是绿色文明;工业文明的发展可称为“黑色文明”, 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中国古代文明比现代工业文明更具可持续性。卢风提出绿色发展是与生态系统健康相协调的发展, 黑色发展是与生态系统健康相冲突的发展, 生态文明将是人类文明的未来。

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结合森林的意象,阐析了哲学与森林的逻辑联系, 特别是对森林哲学表达了关注及富有历史感的思考。

世界环境问题正逐渐引起各国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深刻思考, 环境哲学掀起了众多学者研究的热潮。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国文从未来环境哲学的定位、目的和任务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指出未来环境哲学是新时期生态文明理论的思想源泉, 其方向来自于对人、自然、社会和谐关系的探索和阐释,一种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哲学。未来环境哲学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会成为环境哲学研究的重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解保军从生态环境问题的角度出发挖掘恩格斯的生态智慧, 指出恩格斯是人类生态思想史上一位富有智慧的生态思想家, 他敏锐地观察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恩格斯从生态学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生态辩证法思想,阐述了“自然的复仇”理论,发出了最早的生态警钟, 从避免环境灾害的角度分析了生产活动对自然的深远影响。解保军指出,恩格斯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智慧和远见, 是我们在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支撑。

在发展的过程中, 中国的科幻小说逐渐呈现出许多生态智慧。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人文艺术教育中心韩玉洁认为当代科幻小说对人类发展格局、 生存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有许多宏大而微妙的探索, 人类在科学技术指导下的生存应坚持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思想。同时,我们也应该让更多经典科幻小说对生态世界的构建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如果从性别的角度思考, 我们该如何理解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呢? 北京语言大学陈戎女从文化符号学和女性文学的批评入手, 指出研究自然与文化的性别意义是一种理解自然与文化的视角, 为我们更好地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环境问题,我们应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河北衡水学院法律与政治学院曹迎春深入挖掘了董仲舒的生态思想,指出“人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的有机整体主义是董仲舒生态哲学的核心;构建政治结构的有机平衡,在天人之间建立良好的生态关系是其政治思想;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注重资源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经济生产中的风土农民关系和谐为目标是其生态经济思想。在当代环境问题的解决上, 我们有必要对传统生态思想进行深入挖掘, 让它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出最大的推动作用。衡水学院魏彦红从董仲舒的君权学说角度出发,挖掘了董仲舒的“天道”思想:遵循天道带来吉祥,违背天道将受到自然的惩罚。他认为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认识到天人合一的重要性, 保护生态必须遵循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基本原则。

生态环境不仅是指自然环境, 也包括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物质生活环境。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与法律学院唐魁玉对网络中公众愤怒情绪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上的公众愤怒很常见,并提出为了构建更加绿色的生态环境,我们应该从情感治理的维度对其进行审视, 努力构建绿色的网络生态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帕德马卡尼亚多校区英语讲师Raju Chitrakar 从尼泊尔国家的生态现状出发, 指出尼泊尔自然生态破坏现象甚为严重,认为环境哲学家必须行动起来,以避免环境的恶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蚯蚓的故事》
倡导生态文明,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
自然选择,还是环境变了?为什么人类的体型无法像恐龙一样大?
《当年闻思如是录》:生态建设我见
普通话水平测试60篇精讲|作品31号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