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孤独不只是孤独

孤独可以影响我们所有人

——就像死亡,众生平等。

假如我们正在设计一个人类动物园,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园内人类的健康和幸福,哪些因素是管理员需要首要考虑的?是适时地提供食物或水,还是舒适的栖身之所?提出这个假设的美国社会神经科学家约翰·卡乔波认为,最关键的是不要筑起孤立隔离的高墙。

人类是群居动物,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我们还需要建立与他人相互关照的社交关系,从而获得名声地位,实现个人价值,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然而,如今我们当中有些人,经常远离朋友和家庭,居住在空荡荡的小屋里,社交、工作和购物都在网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内心滋生的孤独感深深折磨着他们。

这些人放任孤独,可孤独却不会放过他们:孤独会改变他们的大脑,通过掌控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让他们变得更加孤立。孤独的影响不仅仅是心理上的,还是生理上的。如果对其置之不理,孤独就会在生理上对人们造成负面影响,像吸烟或肥胖一样折损人们的寿命。

何为孤独?

孤独之人千千万,但我们却未必真正了解孤独。

孤独经常被认为是一个社会隔离的问题,主要影响老年人,或是那些很少出门又没有什么亲朋好友的弱势群体。然而,当我们独自一人或者仅有几个朋友之时,我们可能并不觉得孤独,因此把孤独定义为无人陪伴是不准确的,孤独其实是一种社会隔离的主观感受。

孤独来源于我们对社会交往的期望和现实之间的不匹配,孤独的时候,连旁人的安慰都会觉得冷冰冰的。但是,内向和孤独之间是有区别的。内向的人在独处的时候是快乐的,或者至少有少数能够相互交流的伙伴;孤独的人希望有很多的社交机会,然而却得不到,他们常常会因为害怕和感觉受到威胁,而对社会排斥非常敏感。

也就是说,孤独之人即便身处人群之中,孤独感也难以消减;同样,一个擅长于交际的人也并不会因为独处而感到孤独。孤独不是由我们的朋友数量决定的,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世界里。

孤独侵蚀健康

我们都会时不时地感到孤独,特别是在生活发生在重大改变的节点,比如搬家、孩子离家或爱人去世。不过只要能够及时调整情绪,这也无伤大雅。但是,长期的孤独却危害无穷,因为长期的会孤独不仅会损害我们的健康,还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美国加州大学的史蒂夫·科尔认为,长期孤独之人有很大风险会患上一些慢性病,如心脏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等。孤独与肥胖一样,增加了26%的早期死亡率,还有研究表明孤独对健康的伤害相当于一天抽15根香烟。

长期身处孤独之中,也会使我们的意志力变得薄弱,让我们更有可能自暴自弃。我们可能会铤而走险,做出错误的决定—从选择垃圾食品到逃避运动。感到社会隔离也会增加心理健康的风险,如焦虑、压力、抑郁和饮食失调,进而影响身体健康,那些恶劣的疾病似乎都与孤独逃脱不了干系。

怎么样才能让我们不再总是感觉孤独?这是个非常棘手的社会问题。孤独使我们更加难以理解社会情境,通过影响大脑,把我们锁在一个世界观中、锁在一种生活方式中,把别人推开。正因如此,孤独产生孤独,形成恶性循环。

孤独的内火

孤独之所以能够引发那些可怕的疾病,主要由于它会对控制免疫系统的基因产生影响。在他们的第一次共同研究中,卡乔波和科尔对比了两组人的白细胞基因表达情况,其中一组人是6个一直处于孤独的中年人,而另一组是8个被一致认为善于交际的人。研究表明,孤独的人在面临病毒攻击时,会产生更多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抗损伤和细菌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但是过多的炎症会与癌症、抑郁症、老年痴呆和肥胖等相关。而原本应对病毒入侵的免疫反应的有关调控基因活性被抑制,也使得个体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的影响。孤独就像一团安静燃烧的内火,没有剧烈的刺痛感,但却刺激着不该刺激的,消灭不该消灭的,默默地影响着我们身体健康。

孤独对我们如此有害,为什么我们又要进化出这种感觉?这源于孤独的短期折磨也许有助于我们在过去的进化中生存下来。像我们这样的群居灵长类动物,把在群体中生活作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而孤独是生物警告机制的一部分,就像饥饿、口渴和痛苦一样。我们需要听从这种称之为孤独的痛苦、空虚感,然后不断改变我们的行为,以寻求安全感。

所以,孤独感很可能是为了确保我们寻求他人来保护自己而逐步形成的,并成为了人类经历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但是,长期不受监管后,孤独就会失控。它所引发的过度炎症反应,会触发个体应对威胁所做的行为习性,使大脑变得有点多疑、警惕和急躁。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监测了人们在看到一些威胁或中立照片时的脑部活动,发现孤独的人能够更快地意识到社会威胁。同样地,这种高度警惕可以解释为什么越孤独越难入睡。长期孤独之人的身体做好了时刻应对各种攻击的准备,即使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攻击。

社交媒体是孤独的解药吗?

如今,互联网促进了社交媒体的繁荣。那些拥护社交媒体的人,宣称这是一剂对孤独的解药,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在忙碌之时或相隔万里的情况下更加便利地相互联系。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才是孤独的诱因,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真相又是什么?

为了研究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增长的孤独感之间的联系,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布莱恩·普利迈克调查了1700多名年龄在19岁到32岁之间的年轻人。他的预期是使用社交媒体最少或最多的人都会有更多的孤独感,但事实并非如此。他发现了一个线性规律:极少使用社交媒体的人不见得会孤独,而社交媒体的重度依赖者通常会比较孤独。

那么,是频繁使用社交媒体引发了孤独感,还是因为孤独人们才更多地使用社交媒体?研究人员给智能手机用户在两周内每天发送5次短信,询问他们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以及他们当时的感受。他们发现,感觉糟糕并不会导致人们更多地使用社交媒体,反而越使用社交媒体,感觉会越糟。

这其实在于我们使用社交媒体的方式,假如你是抱着期望看看别人是否也跟你一样孤独、一样可怜的心态去查看那些网页,似乎就和火上浇油一样会适得其反。一般人们放在页面上的新鲜事都是那些让自己的生活看起来更美好事情,甚至都有可能进行“修饰”过,这会在那些被动地消费信息的人身上激起更多的负面情绪,使自己孤独的感受更加强烈。而且,在网络环境中那些素未谋面的朋友越多,一个人产生孤独情绪的风险就会越高。但是如果只是使用网站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亲朋好友进行聊天和联系,当然就不会如此了,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彼此的友谊,缓解孤独情绪。

你不是一个人

在千千万万的人群之中,当然不会只有你感觉孤独,但是感觉孤独的人却也不一定就会承认自己的孤独。你不是一个人,但是你却很可能觉得你就是一个人。

孤独一旦生根了,你该怎么做?最好的方法似乎是从自己的心灵开始改变,而不是试图扩大你的社交网络。人们孤独感的增强意味着他们更倾向于关注和记住消极的细节和事件,并会以行为的方式巩固他们的消极期望,从而延续孤独的恶性循环。而发现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可以克服孤独的消极影响,使人们不太可能屈从于孤独带来的负面健康影响。

当然,消除孤独的最好解药就是拥有强烈的亲密友情,或是家庭关系。这样的关系不需要太多,人们发现拥有大约5个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即可。为了保持与这5个重要亲友之间的亲密关系,可以遵循一个很简单的准则—你需要对他们贡献出你在社交方面的总体付出的40%,这意味着你要经常联系他们。经常通过社交媒体找亲朋好友聊聊天、为亲朋好友设置更新通知和与亲朋好友一起消磨时光等小变化,都可以起到缓解孤独的作用。

我们应该意识到,孤独不再是对那些足不出户、仅仅以电视作陪的老年人,或是那些对一键照片分享上瘾的年轻人的刻板印象—它可以滋扰我们当中的任何人。孤独会影响我们所有人,但是知道它如何改变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有些人孤独?
假如孤独伤害了你
如何缓解孤独感
长期孤独正在伤害着我们丨如何对抗孤独
谁说独处就等于孤独?年轻人只是想要自由
社交媒体如何加剧我们的睡前拖延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