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葛根芩连汤,为啥要先煮葛根?真是怕伤胃气吗?

葛根芩连汤见于《伤寒论》34条:“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葛根芩连汤证为伤寒表证未解,误用攻下后邪陷阳明所致热利。

其中表邪内陷,下趋肠腑,则身热下利,口渴多饮,舌红苔黄,脉数;里热已成,湿热下注,则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数;里热上蒸于肺,则喘;里热炽盛,外蒸于体表则汗出。

有关此方,清代名医柯韵伯云:“ 桂枝证,脉本缓,误下后而反促,阳气重可知。邪束于表,阳扰于内,故喘而汗出;利遂不止者,此暴注下迫,属于热,与脉微弱而协热利者不同。表热虽未解,而大热已入里,故非桂枝、芍药所能和,亦非厚朴、杏仁所能解矣。故君气轻质重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肃之芩、连,以止汗而除喘,用甘草以和中。”

关于方后注“ 先煮葛根”,历代有争议。

清代名医柯琴云:“先煮葛根,后内诸药,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又与补中逐邪法迥殊。”而有人则结合清代《本草备要》中言葛根“多用反伤胃气,升散太过”,《本草新编》谓“虽君药而切戒过用,恐耗散人真气也”,《本草思辨录》载“用葛根而过,有竭胃汁之虞”等认为,葛根虽无毒,但本方中重用至半斤,用量之大,实属罕见。采取先煮,意在防升散太过,重伤胃气。

另外,对于麻黄、葛根宜先煮和去沫,比较有代表意义的还有陶弘景认为“沫令人烦”,以及张锡纯指出的“沫中含有发表之猛力”。

后世则多认为葛根用块根入药,质地重,久煎方能保证其有效成分逸出。

但现代药物研究又表明,葛根先煎与否对于方剂中的有效成分提取率并无明显影响。当然,其中麻黄之沫,特别是用量超过10g时,的确多使人烦,而先煮去沫则能很好规避此不良反应。但既然用于解表,“沫中含有发表之猛力”,反去之,张锡纯之说显然有所矛盾。

结合《黄帝内经》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的观点,笔者认为,无论是麻黄,还是葛根,采取先煮,本意首先皆是在去沫。

因为二者之沫,在古人眼中是一种“ 浊物”,会影响药物的纯正,当去之。与时至今日,民间流传的煮鱼、炖肉、炖骨头等,都是多次水煮,反复去掉浊物之沫,方才加配调料,以免影响食材的纯正鲜美,道理是一样的。

至于麻黄之沫,既是浊物,又确能让人心烦,是古人长期坚持实践而来的结果。但对于葛根,特别是在张仲景时代,结合古人对食材的原始认识角度,因葛根成分中含“浊物”,故理应先煮而去之来理解,方才较为客观和接近古人本意。否则,通过先煮即能提升其某种特定功效,抑或避免劫伤胃气等,毕竟都只是一孔之见。特别是大剂量重用葛根时,即便先煮,再去沫,也肯定无法避免损伤胃气之弊。而以此去解释先煮的原因,很难让人信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葛根
[转载]《伤寒百问》(1)
名医论名方
表里双解
血压偏高是阳明不降还是太阴不升,中医辩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中级考试题库真题推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