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儿时记忆·三月三儿
“三月三儿,炒苞谷花儿”,“三月三儿,茅芽儿尖儿”……生长在农村,是一种幸运;儿时的记忆,充满欢乐与笑声。

在老家湖北竹溪,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撒黑影子(即刚刚入夜),农户都有炒苞谷花(爆玉米花)的习俗,特别是有小孩的家庭。作为生长在这个小县城的农村孩子,跟很多的同龄人一样,那个时候没什么零食,苞谷花儿是记忆中抹不去的吃食之一。当地盛产苞谷,也就是玉米,取材很便利。据大人们说,选择这天炒苞谷花儿,在夜晚制造出噼里啪啦的响声,是旧时为了驱赶跳蚤,称“爆跳蚤”;后来也衍生出了有驱鬼辟邪的说法,也有人在这一天傍晚放鞭炮。不管怎么说,每逢这一天,小孩子们都特别高兴。一来好玩儿,二来主要是有好吃的了……
说起儿时炒苞花儿,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与我们现在去电影院、逛街随时能买到的桶装爆米花,虽说是同一种零食,但却是两个概念。期间乐趣,更是天壤之别。
炒苞谷花儿,是有一定工序的,也需要一些功夫;可以说是耗时费力,准备工作,一样不可少。

首先得有苞谷。得选那种容易爆开花的;否则,炒出来的都是哑籽儿,开不了花。看个人喜好,有的人就喜欢吃哑籽儿,嚼起来比较香脆;但有一样,你得牙口好。有一副好牙,才能支撑那嘎嘣儿脆的口福。上年纪掉了牙的老年人,亦或是牙齿未长全的小孩,是吃不了这种不开花的苞谷花儿的。苞谷花儿的选材,这个是大人们的工作。每年苞谷成熟后收割的季节,大人们会把适合炒苞谷花儿的品种,特意挑选出来标记储存。

第二,是很关键的。在我们当地,炒苞谷花儿,得有促使玉米粒儿受热均匀的砂子。这种砂子,原料来自山上的一种白火石,晶莹半剔透,闪闪发光。长大了我才知道,这种石头学名白石英(有兴趣的可以百度)。县城的孩子,我们叫城里人,是没有这个概念和记忆的。我住在镇上的村子里,小时候,我和发小们会抽空去村南的大槽广子山上采集这种砂子。成块的石头拿回家,然后用铁锤敲碎成冰糖样大小,再分别挨个捶碎成粉末状,再用竹子编制的筛子筛,最后得到像沙子一样细的砂子,就可以拿来炒制苞谷花儿了。此砂子非彼沙子,与建筑用的沙子是不同的概念。加工好的砂子,仍然呈颗粒状,有点像粗盐颗粒,很干净,没有沙土,所以不会粘在玉米粒儿上,不用担心不干净、不卫生。在我们家,砂子的选材和制作,通常是我的工作,我比较擅长。没办法,手艺人(我还有一样绝活,小时候一样做的漂亮,也是讲究制作工艺和考验耐性的。暂时不讲)也有很多家庭炒苞谷花儿,不用砂子,用食盐,简单、省事。用盐炒,可以是可以,但出品颜色偏黑不漂亮,且关键是不怎么开花,这就是奥妙所在,因为传热受热温度所致。食盐炒制的成品,吃起来也多少有些齁咸。

第三,属于锦上添花的工作。在我从小生活的老院子,母亲有一手好茶饭,算得上厨艺不错的妇女之一。在吃食方面,母亲比较讲究制作质量。通常为了提香,让出锅的苞谷花儿更香一些,我们会去采集一些扁柏树的叶子回来。这个工作,通常也是我去,或者跟哥哥一起。对门的兆海爷爷家老房子门口,有一棵扁柏树,这种树的叶子很碎,闻起来很香。由于这棵树树龄不大,长得并不高,我们可以爬上去连枝带叶折下来。李奶奶比较大方,经常会帮忙,她也怕我们这些孩子从树上摔下来。扁柏树叶子,用不了多少,有那么几小枝就够了。采集完扁柏树枝叶回来,路上心情就开始激动了,一想到马上灶头噼里啪啦的爆米花声音,那种扑鼻而来的碰香,心里就美滋滋,口水直流。

第四项工作,我那时候小,通常是父亲,或者奶奶来干,那就是负责烧火。炒苞谷花儿,通常是在柴火灶上完成的。在竹溪农村,过去每家每户厨房都有柴火灶。厨房,不叫厨房,叫灶屋,就是这么来的。灶屋,因灶而得名;可见,柴火灶的地位。我记得我家老灶屋,灶头贴有毛笔书写的“东厨司命之位”的大红纸字画。每逢大年三十的时候,父亲要准备祭品、香火纸钱,祭拜灶王爷,祈祷来年丰衣足食,不缺吃喝。烧火这项工作,为什么小孩不能胜任,因为这烧火,是个技术活。火大了,苞谷籽儿会糊掉;火小了,开不了花,还不脆;中间火候还得掌握好,该大火的时候要大,该小火的时候要小。

第五步,母亲该出场了。炒苞谷花儿,她是主角。把制好的砂子倒入灶上的铁锅,灶里柴火着起来,随着铁锅的发热,砂子也开始越来越热,期间需要翻炒。等砂子热的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倒入适量的苞谷籽儿了。通常一锅要用一盘或者一大碗苞谷,下锅后需要不间断地用铲子翻炒。随着锅内的热度越来越高,苞谷开始爆裂的时候,翻炒的动作会越来越加速,不然就会糊掉。锅里爆得最欢畅淋漓的时候,母亲需要一手拿着筛子挡住锅,以免欢乐的苞谷花儿蹦出锅外;另一只手需要握住已发烫的锅铲把儿,不断地翻炒。即便有筛子作遮挡,还是免不了跑出一些在地上。这个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就有事做了,开始蹲在地上捡从锅里蹦跳出来的苞谷花儿,边捡边往嘴里喂……等锅里噼里啪啦差不多快没响声的时候,苞谷花儿就可以出锅了。出锅的时候,要用撮瓢(铲瓢)连砂子带苞谷花一起铲入筛子,在铁锅的正上方迅速把砂子筛出来,然后把筛好的苞谷花倒入大簸箕里,铺开、摊凉,这样才能变脆。完成这一步后,需要手脚麻利,无缝衔接,因为灶里烧着火,马上要开炒下一锅,得重新倒入生苞谷,不断翻炒,再至开花,然后起锅、筛砂、摊凉……整个一晚上,母亲要重复这样的动作。一般每次,炒的多的时候,十几锅;炒的少,十锅以内。期间,反复翻炒的动作是比较耗费体力的,很容易胳膊肘疲劳酸痛。这期间,父亲会搭把手。
等预计的生苞谷籽儿所剩无几的时候,一整晚的炒制工作就该结束了。想吃糖霜的苞谷花儿或者裹着苕糖(红薯熬制的糖稀)的坨坨苞花儿糖的,进入第六道工序。结束炒制后,清理干净锅里的砂子,洗锅,然后添清水、化糖,糖稀准备的差不多的时候,倒入适量的炒好的苞谷花儿,翻炒均匀,冷却后即可食用,又香又甜又脆。老院子里的王奶奶比较勤快,每年都熬的有苕糖。苕糖把苞花儿、苕干儿、黄豆等揉和在一起,人工手捏成团,香脆无比。骆奶奶和秦奶奶也喜欢熬制苕糖,她们还擅长制作藩米糖,那是用一种颗粒大小和外观形似小米制成的方块儿酥糖。闻一闻,香气诱人;咬一口,美味至极。记忆中,母亲嫌熬制苕糖的工艺太费劲、忒麻烦,在奶奶的指导下,我们家只熬过一次。熬制苕糖,特费柴火,工序多,更加考验耐性。记得我们当小孩的时候,哪家熬了苕糖,做了藩米糖,奶奶们都会给我们送来一些。大院子、大家族,就是好。家族邻里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你来我往,其乐融融。

三月三,茅芽儿尖。早上上学的时候,与发小们各自怀揣着一把苞谷花儿,路上边吃边走,放学还能抽上一把茅芽儿。茅芽儿,有的地方叫毛丫或茅秧儿。那是一种茅草的花蕾(花穗),还没来得及吐芯开花的时候,趁早趁嫩,抽出来,剥开来吃,甜甜的,很好吃。吃过瘾了,每个人手里攥着一大把,开始做游戏。跟博彩一样,谁赢得多,谁最开心。三月初,茅草复绿,茅芽儿开始萌发,刚刚露尖,“三月三儿,茅芽儿尖儿”的谚语,就是这么来的。它包含了特定的时间节令,植物生长的具体状态。
三月三,春暖花开的季节。每到这个时节,家乡大面积的油菜花,门前屋后的樱桃花、李子花、桃花、杏花、梨花、苹果花、木瓜花等相继开放;处处鸟语花香,人们心花怒放;
三月三,大地回春,草长莺飞;竹林摇曳,小溪潺潺;花红柳绿,处处生机勃勃,一派祥和景象;
三月三,牧童嬉戏,耕牛遍地。家乡的人们在祖祖辈辈耕种过的黄土地上坚守,辛勤劳作,播种、育苗,乡间路、田野里、山坡上,处处孕育着希望,预示着收获。
……
三月三,童年珍贵的记忆。作为当年鄂西北山区贫困县的农村孩子,苞谷花儿,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就是最珍贵、最好吃的零食。满足味蕾、果腹的同时,增添了许多快乐的记忆。这记忆,跟苞谷花儿一样,至今回味无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豆蔻开花三月三,你是花儿我是叶
【拆法·石榴】狸花儿二十秒速拆石榴法
糖炒栗子
【节日大全】三月三禁忌
草木记忆•之三 吾乡有泵木
这样切西瓜就没籽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