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三篇:“普洱茶”溯源中历史文化和云南民族茶文化价值的确立

云南普洱茶的普洱茶科学文化理论体系的确立之三

“普洱茶”溯源中历史文化和云南民族茶文化价值的确立

蒋文中教授

普洱茶源起于何时,近十年随普洱茶宝贵价值的被广为认知及在市场经济中的异军突起,学界对普洱茶历史及文化的研究已相当多,但对普洱茶的历史溯源与得名则是其中重要研究内容和关键环节。

从2004年至今,笔者在对普洱茶历史文化不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曾先后出版了《云南民族文化探源》、《中国普洱茶》、《中华普洱茶文化百科》、《茶马古道文献考释》、《茶马古道研究》、《古茶乡韵》并参与主编了《普洱茶百科全书》和《云茶大典》等著作及相关论文数十篇,在前期的研究中,笔者与其他专家均认为,“普洱”地名最早时称“步日部”、明洪武十六年(1383),改称“普耳”,清雍正七年设“普洱府”。

“普洱”是“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音根是濮人族群的佤语。“普”是“扑”、“蒲”、“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故“普茶”即是“濮茶”。并由此认为“普”就是“濮”,“普茶”就是“濮茶”,“普洱茶”即“濮儿茶”。所以“普洱”茶名的得来,实际上是因最早种茶的古濮人而得名,且普洱地名也因集散“濮儿茶”而得名,成为同音异写的“普洱”。(见蒋文中《中华普洱茶文化百科》,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出版)但随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对 “普洱”茶的得名及发展又有新的发现。这还是因史料的不断发现而展开。

清康熙年间章履成《元江府志》载:“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温味香,异于他产”。(清康熙章履成《元江府志》,云南省图书馆藏康熙《元江府志》) “普洱茶,出普洱山”,是有关云南普洱茶的产地的一条重要史料。笔者用数年时间对所有能找到的有关云茶史料的记载进行了充分检索研究,到目前为止看到的史料明代以前均无“普洱茶”一词的明确记载。唐樊绰《蛮书》和南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七只提到“茶出银生诸山” ,直到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滇略》中才记载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明谢肇淛《滇略》卷3第)普茶,这是最早见诸史料的普(洱)茶一词的出现。

在明代万历年间以前,是否已有“蒸而成团” 的“普洱茶”目前尚无更充分的文献依据,至于很多研究(也包括笔者本人早期的研究)认为晋·傅巽《七诲》中提到的:“蒲桃,宛柰,齐柿,燕栗,垣阳黄梨,巫山朱桔,南中茶子,西极石蜜”等一系列中外名优土产中的“南中茶子” 便是成个成块的紧茶即普洱茶,还须进一步研究。(有的专家认为“南中茶子” 指茶树的种子,是不同于灌木型的云南乔木型大叶种茶种子)。

明代除开始出现“普茶”记载外,云南还有其他几种名茶的记载。如1455年(明代宗景泰六年)《云南图经志书·土产》载大理府感通茶,“产于感通寺,其味胜于他处所产者”。湾甸州“其孟通山所产细茶,名湾甸茶,谷雨前采者为佳” 。明周季凤正德《云南志》载:“感通茶感通寺出,胜他产。”

《云南志》卷14《湾甸州》又云:“茶境内有孟通山所产细茶,名湾甸茶,谷雨前采者为佳。” 明万历《云南通志》也说“茶境内有孟通山所产细茶,名湾甸茶,谷雨前采者为佳。”。此说明在明代除普洱茶外,凤庆的太华茶、大理的感通茶以及镇康的湾甸茶,也是当时云南最负盛名的几种茶。

在明代有关文献中,谢肇淛《滇略》卷3对茶的记载最多,如:“滇苦无茗,非其地不产也,土人不得采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犹无茗也。昆明之太华,其雷声初动者,色香不下松萝,但揉不匀细耳。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亦不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

这段史料意为云南有不少茶,只是土人不得采造之方就如同没有茶一样,除昆明之太华茶、点苍感通茶名贵一些外,士庶所用更多的还是“普茶”,该茶蒸而成团,草味水气重,只是比喝水强一些。所谓“普茶”无疑就是普洱茶,因普茶的显著特点便是“蒸而成团” 谢肇淛《滇略》也说明了这一特点。但谢肇淛为何又说此茶“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 呢?

笔者对这段史料评价认为,谢肇淛说云南没有好茶,并说普茶不算好茶是有原因的。谢肇淛是福建长乐人,万历年间来滇任右参政。这时,闽浙一带饮茶之风盛行。闽浙人自认为闽浙的茶叶精致饮茶方式“高雅”,自然把喝不惯的粗糙的普茶视为异类,以至说“滇苦无茗” ,其实不过是谢肇淛还没有发现普茶的优点而已。但是又说,“士庶所用,皆普茶也”,则说明当时的云南人,无论有身份的士人,还是没地位的庶民,都饮用普茶。这其实又说明普茶在当时已是士人和普通百姓皆普遍喜爱饮用的茶了。

《滇略》写于明代万历末年(约公元1619年),谢肇淛说普茶“蒸而成团”,说明至少400年前云南已有加工揉制“紧茶”的制茶技术了。其实云南有蒸而成团的制茶方法应更早些,只是无文献记载。明末方以智在《物理小识》有“普洱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 ,这是“普洱茶”全名见于文字的最早记录。不仅正式用“普洱茶”一名,而且同样说明其制作方式为“蒸之成团” 。

虽然明代万历年间,“普洱茶”已见于文字的最早记录,这种蒸而成团的茶因何得名“普洱茶”呢?过去均认为因产于普洱而得名,后民族学研究认为因古濮人“濮儿茶”同音异写而得名。从清康熙《元江府志》“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温味香,异于他产” 史料看,普洱茶是因出普洱山而得名。四库全书也载“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曰普洱茶。

那么普洱山在哪里呢?后人则多有解释在车里即今西双版纳六大茶山。如《续云南通志长编》之说:“六大茶山,在昔均隶思茅厅,思茅厅又属普洱府,故外省人士概名滇茶为‘普洱茶’,实则普洱并不产茶,昔思茅沿边十二版纳地所产之茶,盖以行政区域之名而名耳。”

为何会认为普洱不产茶呢?笔者倾检了几乎所有有关云南茶记载的史料后发现, 皆因古今史家缺少对普洱茶生产区的实地调研所致。过去(从淸代至当代)对普洱茶的记载几乎如出一辙, 历代著者均袭前人,以至于人云亦云,传误至今。如清檀萃《滇海虞衡志》卷十一志草木:“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清师范《滇系·山川》 :“普洱府宁洱县六茶山,曰攸乐,即今同知治所;其东北二百二十里曰莽芝,二六十里曰革登,三百四十里曰曼砖,三百六十五里曰倚邦,五百二十里曰曼洒……”

上述史料为何认为普洱不产茶,其原因是清朝在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以六大茶山和橄榄江内六版纳设置普洱府,到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设置宁洱县,作为普洱府的治所,同时设置思茅厅。攸乐同知驻思茅。 清·刘慰三《滇南志略》:“普洱府,元至元二十九年置散府。……本朝顺治十六年取其地,编隶元江府,调元江府通判分防普洱,其车里十二版纳仍属宣慰司,雍正七年裁元江通判,以所属普洱等处六大茶山及橄榄江内六版纳地设普洱府。乾隆元年,增置宁洱县,附府,移攸乐同知驻思茅,而省旧设之通判”。

清宣宗道光五年(1825年)阮福《普洱茶记》是一篇详细记述普洱茶的文献。但可能限于没有实地调查,阮福也认为“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也出现同样失误。由于史料的误传,以至当代史学家和茶学专家均沿袭“因茶叶汇集于普洱,都称为普洱茶了。”“明清两代,都以六大茶山隶属普洱。所以六大茶山所产的茶称之为普洱茶……普洱产茶,不过产茶的地点在六大茶山。” (方国瑜《普洱茶》,选自方国瑜著、林超民编,《方国瑜文集》第四辑)

可见说普洱府不产茶,产茶的地点在六大茶山,普洱茶的得名是因为普洱府是茶叶集散地,这完全是一种误解。笔者从云南省图书馆查到除清康熙年间章履成《元江府志》原件外,还查到一幅地图,淸楚标明了普洱山位于今普洱市宁洱县(原普洱县)。

此外,《元江府志》还对从元冮府城至各地里程有明确记载:“府城西一百至三板桥,三板桥一百里甸索,甸索一百里至他即,他即一百里至阿墨江,阿墨江一百里至通关哨,通关哨一百里至磨黑,磨黑一百里至普洱,普洱一百里至班鸠坡,班鸠坡一百里至思茅,思茅一百里老军田,老军田一百里至普腾,普腾一百里至大开塘,大开塘一百里至关铺,关铺一百里至板葛,板葛一百里至孟养,孟养一百里至车里九龙江宣慰司。” 这再次说明了普洱府与今天完全相同的地理位置。

另据清《云南通志稿》: “普洱府六茶山 谨案:并在九龙江以北,猡梭江以南,山势连属数百里,上多茶树,革登有茶王树。《一统志》有普洱山,在府境,山产茶,性温味香,异于他产,名普洱茶,府亦以是名焉。引《滇程记》,自景东府行一百里至者乐甸,又行一日至镇沅府,又二日达车里宣慰司,又二日至普洱山,想即此”。《云南通志稿》卷十六《贡象道路》说:“由景东历赭乐甸行一日至镇源府,又行二日始达车里宣慰司之界,行二日车里之普耳,此处产茶。一山耸秀,名为光山。有车里一头目居之”。

上述记载不但道明了普洱茶产于普洱山,而且品质优于其他产地所产。可见普洱早在明清时不仅是普洱茶交易聚散中心而且普洱茶因出普洱山而得名。当时清朝廷为了更好地控制六大茶山的茶叶,以六大茶山为基础和江内六版纳设置普洱府。

六大茶山出名较多,清倪蜕《滇云历年传》卷12:“雍正七年己酉。总督鄂尔泰奏设总茶店于思茅,以通判司其事。六大山产茶,向系商民在彼地坐放收发,各贩于普洱……”思茅设总茶店于1730年(清世宗雍正八年)设立。该史料仅表明对六茶山茶叶贸易的管理,并非普洱不产茶。但因普洱府所属六茶山被经常提起,后人便一直沿用了。

结合史料和实地调研,普洱山并非西双版纳六大茶山。普洱山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部的宁洱县,宁洱县北距离省会昆明市373公里,南距离今普洱市政府驻地46公里。普洱山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因位于古普洱府西城门外,俗称“西门岩子”,海拔1838.3米,与县城相对高差518.8米,岩石陡峭,拔地而起,山势如壁,耸入云天, 这与《云南通志稿》卷十六《贡象道路》中所记“一山耸秀,名为光山” 相吻合。

今天的普洱山仍是宁洱县城令人叫绝的“石壁现茶”奇特景观。在普洱山山壁的“心脏”位置,有一片呈倒三角形的裸露岩体,岩体四周都是光秃秃的,却在岩体中部生长出一些绿油油的树木,远远望去,这些树木排列出的形状,分明是一个草书的“茶”字。

据城里的老人说,这个“茶”字自古以来就有,这个“茶”字一直挂在普洱山的岩壁上。宁洱人说:先有普洱山,后有普洱茶。普洱山历史上是出产普洱贡茶的名山,所产茶性温味香称为“众茶之冠”。今雄伟矗立的普洱山,每当晨曦初照,薄雾缭绕时,常出现“壁耸擎天柱,红飞捧日出”的瑰丽景色,其景“天壁晓霞”为“普阳八景”之首。(蒋文中《普洱茶得名历史考证》,《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如有任何问题请直接留言或添加小编“yunchacx01”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普洱茶名重天下
清代普洱茶发展现状考(1)
林超民 | 普洱茶散论
[转载]清代阮福《普洱茶记》原文及解读
普洱茶的历史渊源
下午茶|普洱茶六大古茶山沉浮300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