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题】奏响的乐章——寻找贝多芬(三)

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曾这样描述维也纳:“这座音乐之都的真正天才是将一切具有极大差异的文化熔于一炉,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独特的奥地利文化、维也纳文化。这座城市天生有着博采众长的愿望和接受外来影响的特殊敏感,它将那些完全不相同的人才吸引到自己身边??”贝多芬便是曾在这里照耀世界的“七颗不朽的音乐巨星”之一。

            奏响维也纳乐章           


贝多芬(油画)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坐落于阿尔卑斯山北麓的维也纳盆地,风景如画,历史悠久,享有诸多美誉,其中最响亮的当属“音乐之都”。这座承载着众多音乐大师故事的城市,拥有着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的音乐历史。从1792年到1827年,贝多芬在维也纳度过了自己的大半生,他乔迁过30个寓所,经历了从听力下降到完全失聪的不幸遭遇,却在无声世界中用心灵感受音符的激荡,创作出自己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品,攀上了交响乐创作的高峰。可以说,维也纳和贝多芬都承载了彼此的诸多音乐故事,写入了彼此的音乐史。

 

向维也纳出发:接收莫扎特之魂

“亲爱的贝多芬!你就要去维也纳实现一个长久未能完成的心愿。莫扎特的天才之魂为它门徒的死亡而哀悼、哭泣??通过勤勉的努力,你将定能通过海顿之手接收莫扎特之魂。”这是瓦尔德施泰因伯爵于1792年11月1日写给贝多芬的告别信。第二天,22岁的贝多芬离开波恩,前往维也纳投师海顿。这实际上是贝多芬第二次去维也纳,他曾在1787年前去拜访过莫扎特,但因母亲病危不得不匆匆离去。

贝多芬创作的场景(插图画)


在维也纳受到上流社会的喜爱


与莫扎特一起探讨音乐


与其他音乐家一起讨论音乐


过往的遗憾使贝多芬更加对未来充满憧憬和野心,但他与海顿之间的关系很快出现了不协调——海顿常常受邀去欧洲各国访问,几乎没有时间教学。失望之余,贝多芬并未停下“修行”的脚步,他向阿尔布莱希茨贝格学习了对位法,并从宫廷作曲家萨里埃利那里接受了声乐作曲的指导,不断地“武装”自己。

在维也纳的最初几年,贝多芬并非只依赖作曲度日,而是凭借杰出的演奏能力和令人钦慕的社交担保人,积极寻求贵族的资助。他从李希诺夫斯基亲王、金斯基亲王和鲁道夫大公那里得到年薪,并把一些作品献给他们。贝多芬作为即兴钢琴家的名声很快四处传扬,他希望逐渐实现经济上的独立,突破保护人的束缚而为自己创作。他曾写道:“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

1795年3月29日,贝多芬首次以演奏家兼作曲家的双重身份,在维也纳公众面前亮相——乐队演奏由他作曲的一首协奏曲时,他亲自弹奏钢琴,据说这首协奏曲就是后来著名的《降B调钢琴协奏曲》的雏形。第三天,他又在莫扎特遗孀康斯坦茨在场的情况下弹奏了莫扎特的一首协奏曲,足见他已经获得了维也纳人足够多的拥戴。

接下来,贝多芬出版了正式的“第一号作品”,三首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奏曲,有评论家称之为“一位天赋异禀的年轻人冲动蛮干的混乱爆发”。通过1796年在波西米亚、萨克森和普鲁士五个月的巡演,贝多芬作为钢琴演奏家的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他在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面前演奏了两首《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大获赞赏。事业上的成功和受到的贵族礼遇使贝多芬容光焕发,开始散发出一种真正的名人气息。

在维也纳期间,贝多芬恢复了室内乐的创作,接连写了《降E大调弦乐五重奏》、两首钢琴和大提琴奏鸣曲等作品。1798年3月,海顿在维也纳演出新作《创世纪》时引起巨大轰动,这给贝多芬带来很大触动,他意识到,自己必须写出一首能成为客厅演奏热门曲目的曲子、一首能获得古典风格认可的交响曲以及一部歌剧。为了实现雄心壮志,贝多芬取消所有的巡回演奏,在维也纳中心的格拉木大街租了一间公寓,像隐士一样把自己“埋入”创作之中。

1800年是贝多芬创作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在“闭关”两年后,他完成了第一套包含六首的弦乐四重奏。此前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为钢琴而作,而现在他进入了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两个领域。在4月2日举行的一场音乐会上,贝多芬开始获得认可:音乐会以莫扎特的一首交响曲开始,以贝多芬的《C大调第一交响曲》结束。瓦尔德施泰因伯爵当年的预言得以实现,贝多芬的时代开始了!

 

命运的转折:海利根施塔特遗书

“给我的兄弟卡尔和约翰,在我死后拆阅并执行??我就这么向你们告别了——而且,更令我伤怀的是,我也要向我所珍视的‘期望’告别了??噢!什么时候我才能重新在自然与人类的殿堂中感受到欢乐?——永远不再?——噢!那这真是太残酷了!”这是贝多芬1802年10月10日在他暂时居住的乡村写下的文字,被称为“海利根施塔特遗书”。它在贝多芬的生命中留下了令人心酸的一笔。

19世纪初正是贝多芬的创作高峰期,他的《普罗米修斯的生民》红极一时,在帝国宫廷剧院上演27次。他还尝到了在海外成名的滋味:七重奏不仅在德国受到热烈欢迎,在英国也大获成功。

然而,在莫大喜悦的背后,一场灾祸正悄然向贝多芬袭来。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听觉开始渐渐衰退,并且越来越严重,成为一项酷刑。他的耳朵日夜作响,内脏也受剧烈的疼痛折磨。在好几年中,贝多芬独自守着这个可怕的秘密,尽量避免与人见面。直到1801年,他终于决定不再缄默,绝望地告诉了两个朋友韦格勒医生和阿门达牧师。他在一封信中写道:“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但另一封信中又充满抗争:“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绝对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无法将我彻底击垮。”

贝多芬情绪上的分裂也表现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里。《第一交响曲》的开篇从几乎听不见的寂静里浮现,好像在测探其在听觉上的极限;《第二交响曲》却又充满欢快。但维也纳消息灵通的人还是慢慢知道了贝多芬病情,贵族和宫廷开始不再邀请他到剧院演奏。贝多芬陷入了孤独和悲惨。韦格勒曾劝贝多芬离开维也纳,但被贝多芬严厉拒绝,他认为自己只有在维也纳才能实现艺术抱负。在医生的建议下,贝多芬在海利根施塔特租了一间农舍。这里海拔较高,十分幽静,医生认为远离城市喧嚣有益于贝多芬的健康,但他反而变得“极为沉默而忧郁”。

在海利根施塔特的半年里,贝多芬一直在与黑暗的命运斗争,他意识到,自己的耳朵可能永远治不好了。1802年10月初,他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便给两个弟弟写信,立他们为自己的继承人,还请他们帮着保存李希诺夫斯基赠予的一套上等乐器。他向弟弟们陈述自己的痛苦、恐惧与耻辱,越写越令人落泪,但让贝多芬自己也没想到的是,他坦白后反而振奋起来,说服了自己为什么不能自杀:“倘使死神在我不及培植我的艺术天资之前便降临,那么,虽然我命途多舛,我还嫌它来得过早,我祝祷能延缓它的出现。”

写完之后,贝多芬把它们放进抽屉里收藏起来起,此生再也没让人看过。

 

英雄的乐思:完成生命的意志

“我完全生活在我的音乐里”,“我感觉能应付任何事情”,这是贝多芬对朋友们说的两句话。尽管上帝关闭了贝多芬的听觉,给了他一个无声世界,但同时也赋予了他充分地沉浸于音乐特别是创作之中的能力。

告别死神后的1803年,贝多芬接连创作出足以称为里程碑的《第三交响乐(英雄)》和《黎明》《热情》奏鸣曲等一系列辉煌的名作。贝多芬曾认真考虑过离开维也纳去巴黎,《第三交响曲》也原本打算题献给拿破仑,因为贝多芬和朋友们把他看作能够力挽狂澜,不使民主的理想遭到践踏的人物,但拿破仑自立为皇帝的消息很快传来,令贝多芬气愤不已,怒撕曲谱的封面,痛骂拿破仑为暴君。这一事件的发生也使贝多芬决定继续留在维也纳。

贝多芬故居中展出其乐谱的出版稿


在之后的十年里,贝多芬进入了创作巅峰期,他突破一切技巧、风格、习惯、规则的束缚,还使用了一些期望在“以后的时代”得到理解的实验性的技巧,尽情地将内心想要的音乐写出来。《第四交响曲》欢快而幽默,《第五交响曲》表现的则是与命运搏斗并最终获胜的巨人。此外还有《第六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等大量杰作。

贝多芬在维也纳居住35年之久,其位于德布灵大街92号的故居已辟为贝多芬纪念馆。


贝多芬再一次迎来光荣的顶点。1813年底和1814年初,他的《威灵顿的胜利》在维也纳最大的演奏厅——方形堡大厅接连演出,每场演出都激起5000多名维也纳贵族与市民观众的狂热反响。《第七交响乐》《第八交响乐》也随即上演。维也纳会议期间,贝多芬的清唱剧《光荣的时刻》演出,赢得各国君主和亲王的道贺,他被誉为“欧洲的荣耀”。1815年11月,维也纳市政府授予贝多芬“荣誉市民”称号。当时的《维也纳日报》上写道:“像有一根魔杖在指挥,人们异口同声地赞美贝多芬。”



然而,在光荣之后,接踵而来的是贝多芬最悲惨的时期。一方面,维也纳市民的音乐口味又一次发生了改变,日渐趋向于意大利乐风,他们推崇罗西尼,把贝多芬视为迂腐;另一方面,贝多芬接连遭受了与不少亲友的生离死别以及与朋友的失和——朋友和赞助人,或分散,或故去,现实的经济困难顷刻来临,没有固定的收入,没有听众,没有稿约??没有起码的经济保障。贝多芬不得不把他宝贵的时间耗费在精打细算的日常生活开支和与女厨的争吵上。他在1816年的笔记中写道:“我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而我还得装着日常生活并不艰难的神气??没有朋友,孤零零地在世界上。”他的耳朵也完全聋了,和周围的人只有笔上的往来。

贝多芬再一次“隐退”。但是,肉体的折磨和生活的不幸并没有使他的创作力衰退,反而激发他的潜力,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彼时的维也纳,市民们正努力在平民与贵族之间架构一座可平行交流的桥梁,提出“要通过人性的加强才具有市民阶级的优势”,倡导“自由”“平等”与“博爱”,其中“人性”二字折射出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而这种对人性的强调在贝多芬作品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弘扬——《第九交响曲》中引用了席勒的著名诗句:“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人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在你光辉照耀下人们团结成兄弟”。人们所渴望的欢乐女神的照耀是普世性的,没有等级、贵贱之分,这种崇高的世界性的乌托邦之爱正是“博爱”的本质所在,也是人性的最高追求和体现。

这一时期,贝多芬的音乐中抒情成分加强,更强调个人的自我表现,出现了浪漫主义倾向,在音乐结构、曲式方面也有更多突破。而《第九交响曲》首演时,贝多芬已经完全听不到全场雷鸣般地喝彩声,在独唱演员翁格尔小姐用力拉他的袖子让他转过身来时,他才看到了全场观众起立,挥舞着帽子向他鼓掌。“巨人的巨著终于战胜了群众的庸俗。维也纳轻浮的风气,被它震撼了一刹那。”

贝多芬的创作生命接着又延续了两年多,完成了加利钦亲王委托的《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Op.127)和他本人认为最完美的《升C小调》(Op.131)等多部作品。但他的身体越来越弱,终于在1826年11月底病倒。1827年3月26日,“他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三天之后的出殡,多达两万人参加了盛大的葬礼,维也纳送她伟大的儿子长眠地下。

贝多芬的遗体最初被安葬在城内的瓦林公墓,1888年6月,遗体被迁葬至被称为“音乐之魂聚集地”的中央公墓。其碑石用白色大理石制作,上部镶嵌着一个金黄色的圆环,环中有一只振翅飞翔的小蜜蜂,下部是一把金黄色的竖琴。碑石的方形底座上用黑色花体字镌刻着贝多芬的名字及生卒年月。贝多芬墓碑的左侧是莫扎特纪念碑,舒伯特的墓地同贝多芬遥遥相对。据说舒伯特非常钦佩贝多芬的为人和才华,自视为贝多芬的学生。贝多芬逝世后,舒伯特手持火炬挥泪为他送行。岂料,仅20个月后,他就追随贝多芬而去,年仅32岁。

贝多芬在维也纳海利根施塔特有多处故居,其中最著名的是“遗嘱屋”。它藏在一条窄窄的小巷子里,穿过门廊是一个天井,贝多芬住在二楼的一间小屋,他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遗嘱的原件放在玻璃柜里,利用耳机可以从播放系统里听到著名戏剧演员用德文朗诵遗嘱的录音,背景衬托的音乐是第四交响曲的第二乐章。


如今的维也纳,处处能看到贝多芬生活过的印记。维也纳市内众多博物馆中有八个专为作曲家而保留的博物馆,其中关于贝多芬的就有三个。这些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记录了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的点点滴滴。而贝多芬最著名的故居——德布灵大街92号的一座两层小楼已辟为纪念馆,就是在这里,他创作了《第三交响曲》。附近的一条街道则被市政厅命名为“英雄交响曲街”,不远处有一条长约200米的小路,被称为是“贝多芬小道”,那是贝多芬当年常常漫步、构思出不少传世之作的地方。走过每一处贝多芬曾生活、工作过的地方,细腻地感受到他的音乐精魂。

贝多芬在维也纳生活了35年,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品都是在维也纳完成的。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维也纳辞世,临终前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也许这也是他的悲哀。贝多芬去世后被安葬在维也纳公墓。


>完


感 谢 国 家 大 剧 院 对 本 专 题 支 持


扫描二维码进入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




【全文刊于2017年5月号,更多图文阅读请订阅《世界知识画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贝多芬第一二交响曲》
3分钟了解贝多芬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音乐家贝多芬
海顿
田艺苗:贝多芬,一位伟大的普通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