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的黑眼圈没救了



告诉爸妈:


1.有黑眼圈,不一定是因为没睡好,它有可能是“祖传”的,还有可能是晒太阳晒出来的。


2.贴土豆片黄瓜片茶叶袋或敷酸奶蜂蜜等并没有什么用处,贴眼膜抹眼霜的效果也是一时的,真心想治的话不如一咬牙去做手术。


3.预防黑眼圈,还是老老实实从防晒做起吧。



说起黑眼圈,不少人会想起人类眼中的“萌宠”——大熊猫。黑眼圈出现在大熊猫身上,人们的反应是觉得可爱。但如果黑眼圈出现在人类自己的脸上,可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了。

 

为了抗击黑眼圈,广大爱美人士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有需求就有市场,各种“针对性”产品应运而生。商家们纷纷抛出声称含有“袪黑眼圈”的产品,眼花缭乱、层出不穷,眼霜、眼膜、按摩工具等轮番上场。



市场上的那些护肤品,真的能有效驱赶黑眼圈吗?想知道有没有效,首先得弄清黑眼圈是怎么回事。

黑眼圈是遗传

 

有些人听到黑眼圈后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有黑眼圈是因为没睡好觉。


但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


黑眼圈的形成机制很复杂。遗传、日光照射、皮肤老化、眼眶下方血管过多、使用降眼压药物、压力过大、疲劳、酒精、吸烟……这些因素都可能让你长出黑眼圈。而且受荷尔蒙因素的影响,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容易有黑眼圈。



至于缺少睡眠会不会形成或加重黑眼圈,目前并没有临床证据证明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甚至在目前的一些皮肤实验中,睡够了觉和缺觉的人,在黑眼圈症状上并没有显著差异。


495名巴西女性的黑眼圈研究中发现,大部分人(71.9%)报告有黑眼圈家族史,而28.1%没有。所以遗传是黑眼圈的一个重要“元凶”,而缺觉和黑眼圈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


虽然有临床实验得出黑眼圈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的结论,但也别“放弃治疗”。即使你的黑眼圈很可能是遗传的,也可以根据其症状分为几种类型,不同类型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要治疗,就得分清你的黑眼圈属于什么类型,再对症下药。不同类型的黑眼圈,从黑眼圈的颜色上就能看出来。


如果黑眼圈是茶色,那么就是由于皮肤黑色素细胞增多而引发色素沉着;如果黑眼圈看起来是青色,就是因为下眼睑血量过多,血流速度慢而出现淤血。


眼霜也救不了你


如果睡觉没用,那么那些动辄上千的眼霜有没有用呢?


很可惜,也没有。


眼霜虽能让皮肤一时看上去更光滑、均匀,但这种效果只是暂时的。即便是给自己打上“冷冻凝胶”这类高大上标签的眼膜,也只能短暂地改善眼部的浮肿,对黑眼圈没有明显的影响。


韩国仁荷大学医学院曾经做过专门的实验,结论是:黑眼圈的发生机制很多,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方法来衡量它们,使用化妆品来改善黑眼圈是非常困难的。


民间还流传着各种“治疗”黑眼圈的土方子,比如茶叶包、土豆片、黄瓜片、酸奶蜂蜜面膜等等,但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这些“疗法”能够有效袪除黑眼圈。


而按摩,从理论上来说,也许能缓解静脉血液滞留带来的青色黑眼圈;但稍有不慎,用力过猛,使矜贵的眶周皮肤受到拉扯,反而弄巧成拙。


目前来说,祛除黑眼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做手术。

 

不同成因的黑眼圈需要结合不同的治疗方式,需要由专业医生设计治疗方案,这个过程通常很漫长。


比如,色素型的黑眼圈需要用局部漂白剂,或者化学剥离、烧蚀或非烧蚀激光等;而血液滞留型的黑眼圈则使用颜料靶向激光治疗;如果是眼袋造成的阴影,则要考虑肉毒杆菌或软组织填充物。



这些方法都难免存在一些弊端——要么疼痛,要么恢复时间长,或有可能留下伤痕,甚至加重病情。

比如漂白剂,一般见效很慢,治疗时间长达5至7个月,而且有可能要与手术、激光治疗相结合。在治疗过程中还可能出现皮肤刺激、瘙痒、外源性黄褐斑等副作用。


而化学剥离,则是使用乙醇酸等剥离剂,来祛除角质层和表皮中的黑色素;但别高兴得太早,这种方式有可能造成疤痕或是炎症后色素沉着过度。


治不好,预防总行吧?


黑眼圈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治疗方法因人而异,有时甚至需要多管齐下。因此,别幻想着在家就能轻松用护肤品把它治好。


由于下眼睑皮肤是全身最薄的部位,平均厚度为0.5mm(其他部位皮肤的厚度为2mm),呈半透明的状态,因此不管是色素沉着还是血液滞留,都会很明显地表现出来。


尽管遗传要为你的黑眼圈背绝大部分锅,但太阳光也是黑眼圈的帮凶。


所以要及时“武装”皮肤,使用物理防晒霜,再加上大型全天候的UV涂层太阳镜。



除此之外,控制盐摄入量(盐份的过量摄入,容易导致体液潴留和水肿),注意睡觉姿势(用额外的枕头睡觉抬高头部有助于防止眼部水肿),避免接触过敏原,以及可能会加剧黑眼圈的护肤品(过量使用含有氢醌成份、维生素A酸、熊果苷等成份的外用药/护肤品等可能会加重眶周的色素沉着)。


不过说真的,黑眼圈早已是一种类似强迫症的都市流行病;如果真想摆脱黑眼圈,也不妨用一些立竿见影的遮掩物,比如涂抹粉底液、散粉等,说不定能“一抹解千愁”呢?


参考文献:

[1] Ivan Vrcek, Omar Ozgur and Tanuj Nakra,Infraorbital Dark Circles: A Review of the Pathogenesi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2016, J Cutan Aesthet Surg. 

[2] P. Oyetakin-White, A. Suggs, B. Koo, M. S. Matsui, D. Yarosh, K. D. Cooper and E. D. Baron, Does poor sleep quality affect skin ageing?2014,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Dermatology.

[3] Pedram Mehryan, MD, Hamed Zartab, MD, MSc, Ali Rajabi, MD, Neda Pazhoohi, MD, &Alireza Firooz, MD,Assessment of efficacy of platelet-rich plasma (PRP) on infraorbital dark circles and crow’s feet wrinkles,2014,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4] Ellen C. Gendler, MD,Treatment of Periorbital Hyperpigmentation,2005, Aesthetic Surgery Journal,

[5] Rashmi Sarkar, MD, MNAMS, Rashmi Ranjan, MD, Shilpa Garg, DNB, Vijay K. Garg, MD, MNAMS, Sidharth Sonthalia, MD, DNB, and Shivani Bansal, MD, DNB,Periorbital Hyperpigmentation: A Comprehensive Review,2016, J Clin Aesthet Dermatol

[6] Huang YL1, Chang SL, Ma L, Lee MC, Hu S.,Clinical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ark eye circle,2014, Int J Dermatol.

[7] S. R. Park, H. J. Kim, H. K. Park, J. Y. Kim, N. S. Kim, K. S. Byun, T. K. Moon,J. W. Byun, J. H. Moon and G. S. Choi, Classification by causes of dark circles and appropriate evaluation method of dark circles,2015, Ski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8] Ohshima H, Mizukoshi K, Oyobikawa M, Matsumoto K, Takiwaki H, Kanto H, Itoh M. ,Effects of vitamin C on dark circles of the lower eyelids: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using image analysis and echogram,2009, Skin Res Technol. 

[9] Mary S Matsui,Sérgio Schalka, Garrett Vanderover, Christina G. Fthenakis, J Christopher, Patricia Camarano Pinto Bombarda, Juliana Regina Bueno, Bianca Lenci Inácio Viscomi, Mário Sérgio Bombarda Júnior,Physiological and lifestyl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risk and severity of peri-orbital dark circles in the Brazilian population,2015, Anais Brasileiros de Dermatologia

[10] Pratik B Sheth, Hiral A Shah, and Jayendra N Dave,Periorbital hyperpigmentation: A study of its prevalence, common causative factor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personal habits and other disorders,2014,Indi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黑眼圈来作祟,看我十八班武艺
宝宝黑眼圈(眼皮下发黑)是为什么呢?
黑眼圈只是熬夜熬出来的?没那么简单,医生教你如何防治!
黑眼圈,今天就来消灭你
为什么补觉黑眼圈也消不掉?
胡蓓:黑眼圈的诊疗现状丨科普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