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夕节与闹蛾簪

闹蛾,是取蛾儿戏火之意,也称闹嚷嚷,如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元旦出游,人们都头“戴闹嚷嚷”,其形状为“飞鹅、蝴蝶、蚂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钱。”清代王夫之《杂物赞·活的儿》引宋代柳永词云:“所谓‘闹蛾’儿也,或亦谓之闹嚷嚷。”蛾的形状略似蝴蝶,但腹部短粗,触角呈羽状,静止时双翅平伸。因为有良好的嗅觉和听觉,所以蛾子常在夜间活动,且有趋光性。它正与元夕夜街上装点的各色灯笼相呼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蛾有交合、求偶、两性之类的寓意,与蝶恋花、蜂赶蝶相同。仅读“闹蛾”之名,便能感到一种嬉戏的情调和娱乐至上的感觉。其实,闹蛾本也不属于庙堂礼仪,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民俗元素。

与彩燕和春鸡相同,闹蛾也是宋人用于节令饰品。该习俗至迟在唐已有。唐人张祜《观杨瑗柘枝》诗云:

促叠蛮鼍引柘枝,卷帘虚帽带交垂。紫罗衫宛蹲身处,红锦靴柔踏节时。微动翠蛾抛旧态,缓遮檀口唱新词。看看舞罢轻云起,却赴襄王梦里期。

唐代闹蛾实物最知名的当属陕西西安玉祥门外隋朝李静训墓出土的一件黄金闹蛾扑花。花团锦簇,闹蛾做扑花将落之状。工匠以金丝盘出蛾子的翅膀形状,里面填花丝。金丝钩编出蛾子身体,上面嵌数颗珍珠。蛾子眼睛亦以珍珠做出,金丝点睛,做触须和蛾脚。

陕西西安玉祥门外隋朝李静训墓出土黄金闹蛾扑花

陕西西安玉祥门外隋朝李静训墓出土黄金闹蛾扑花

又如山西历史博物馆藏唐代银鎏金闹蛾头饰,鎏金银片錾刻出镂空的闹蛾纹样,闹蛾翅膀里錾刻镂空卷草纹,蛾胡触须外张卷曲成卷草。蛾子头、身、睛细节均錾刻出来,细致准确。周身以錾刻小连珠纹,成为装饰线条。

山西历史博物馆藏唐代银鎏金闹蛾头饰

与中国的闹蛾首饰不同,西方珠宝设计师M.buccellati所做的黄金蛾嵌红宝石胸针写实性更强。蛾子足、触须、翅膀上的肌理表现的极为清晰生动。

黄金蛾嵌红宝石胸针

在传唐代画家周昉绘《簪花侍女图》中左边贵妇,髻插芍药花,身披浅紫纱衫,束裙的宽带上饰有鸳鸯图案,白地帔子绘有彩色云鹤。她右手举着颇似闹蛾。

传唐代画家周昉绘《簪花侍女图》

传唐代画家周昉绘《簪花侍女图》

唐代闹蛾还有花钗实物,如1956年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墓出土鎏金蔓草蝴蝶纹银钗,全长35.4厘米,钗头部分宽约5.6厘米、长14.7厘米,银质,通体鎏金,钗头镂空成飞蝶、菊花图案花纹。钗头下连粗银丝两根,盘钮后又绕成“8”字形交花,然后用银套束紧,两银丝通过银套后,并列下伸,成为钗尾。镂空形态的边缘轮廓形与花纹的錾刻线天衣无缝地相衔接,如同剪纸一般细微的线条刻画出蝴蝶的双翅,最细处形如发丝,且每一根线条都十分精巧、流畅。

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墓鎏金闹蛾蔓草纹银钗

作为应景饰品,簪戴闹蛾在宋代已成为元夕节里不可缺少的风气。辛弃疾在《青玉案》中先描写了元宵的热闹景致:“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中“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元夕节的应景节物。又宋·杨无咎《人月圆》词:“闹蛾斜插,轻衫窄试,闲趁尖耍。百年三万六千夜,愿长如今夜。”这里的“闹蛾斜插”应是一种有闹蛾装饰的发簪,与彩灯、箫鼓、烟火、歌舞一样,都是宋代热闹节日的一部分。南宋初和宋亡后,国破家亡的元夕夜最易牵动人们对故国之思。许多词人借咏元夕抒感旧之情,蒋捷《女冠子·蕙花香也》:“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要。”国破家亡后的元夕夜,对词人来讲,则是别有一番滋味。哪还有心情去插戴“闹蛾”满心欢喜的过节呢?

男子戴闹蛾的情形在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大傩图》中有生动的表现,在舞者人群中就有在头戴巾帽的当心缝缀闹蛾形象。其热闹景象与宋代周密撰《武林旧事》卷二中记载元夕“内人及小黄门百余,皆巾裹翠蛾,效街坊清乐傀儡,缭绕于灯月之下”的情景颇为吻合。

南宋《大傩图》

此外,传宋苏汉臣绘《五瑞图》表现的是:在春天庭院里,几个孩童穿着彩衣,勾画脸谱,戴着面具,模仿大人们跳“大傩舞”的情景。在其中那位模仿药师的儿童头上就插着的春幡上吊着一个白色的闹蛾。

宋·苏汉臣绘《五瑞图》中头簪闹蛾的人物形象

宋代词人史浩在《粉蝶儿·元宵》中写到“闹蛾儿、满城都是。向深闺,争翦碎、吴绫蜀绮。点妆成,分明是、粉须香翅。”又元代张翥《一枝春·闹蛾》:“宫罗轻剪,翩翩鬓影,侧映宝钗双燕。”可知,古代妇女们先用丝绸剪出闹蛾的形,再用笔画勾画出须、翅等细节。因为描画的精彩热闹,所以人们也称闹蛾为花蛾,宋代胡仲弓《已酉上元诗同日立春》有:“花蛾巧剪禁风扑,彩燕新裁带月看”的诗句。可见,闹蛾不仅是元夕夜的节令物,也是元旦、立春之日的应景物,《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八回:“(正月元旦)放炮仗,又嗑瓜子儿,袖香桶儿,戴闹蛾儿。”明代沈榜《宛署杂记》称元旦出游时,须戴闹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贵人有插满头者。”

除了丝绸,闹蛾还以乌金纸剪裁成形,并朱粉点染,加绘色彩。明代刘若愚《酌中志》卷二十·饮食好尚纪略,记载“自岁暮正旦,咸头戴闹蛾,乃乌金纸裁成,画颜色装就者;亦有用草虫、蝴蝶者。咸簪于首,以应节景。”又王夫之《杂物赞·活的儿》:“以乌金纸剪为缺蝶,朱粉点染。”其实物应如湖北麻城北宋石室墓棺床北部正中出土一件剪刻而成的金箔闹蛾。

湖北麻城北宋石室墓出土金闹蛾

在明代墓葬中,有很多蝴蝶形的闹蛾实物出土,如南京中华门外郎家山宋晟墓出土一对蝴蝶形金闹蛾。其制作方法与南京太平门外岗子村吴忠墓出土的一对金闹蛾相似,只是在蝶翅上另有錾刻的圆圈细点纹饰及一些用于系缀的针孔。

南京中华门外郎家山宋晟墓出土蝴蝶形金闹蛾

据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记载:“今惟元旦日,小民以鬃穿乌金纸,画彩为闹蛾,簪之。”为了增强动感,有时闹蛾是用鬃或竹蔑将彩燕或闹蛾斜插吊缀在头冠半空上面。如此,只要在人走动行步时震动花朵,牵动钢丝或竹蔑,花朵周围的小生物便会颤动飞舞,极富动感,即元代张翥《一枝春·闹蛾》词云“闹春风簇定,冠儿争转。”其形式如宋代李嵩绘《市担婴戏》和《货郎图》中担货游贩头巾上插的春燕。

这种方法在宋人绘《杂剧人物图》中也有所表现。只是卖眼药郎中头上斜插细竹上掉着的不是春燕和闹蛾,而是一个用作标签招牌的眼睛图案。

宋人绘《杂剧人物图》

用细丝掉缀饰物的式样与晋代侍从官员冠侧簪的白笔颇为相似,如北魏宁恕暨妻郑氏墓窟壁画上身穿曲领大袖衣,头戴笼冠的男子形象。其笼冠后插簪导,并有一根细丝自冠后弯曲至额前的白笔。

据记载,宋明时期官员上朝之时,也在进贤冠上簪“白笔”。

在清代,民间在立春和元夕日簪戴春燕和闹蛾的习俗仍有流传。清代查慎行《凤城新年辞》:“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清代陈维崧《清江裂石·人日送大鸿由平陵宛陵之皖桐》词:“彩燕粘鸡斗酒天,轻软到钗钿。”和《望江南·岁暮杂忆》:“江南忆,忆得上元时。人斗南唐金叶子,街飞北宋闹蛾儿。此夜不胜思。”此风至民国时仍不衰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悟空问答
不懒、不丧,不在庸碌中悲哀地老去
中国·南京市博物馆藏文物精品 明朝首饰冠服 3
飞蛾与蝴蝶的区别(转载)
蛾子与蝴蝶的区别
实拍:一组蝴蝶和蛾子蜕变前后对比图,生命的奇幻之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