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四节教父哲学的尾声: 伪狄奥尼修斯与波爱修

当奥古斯丁尚在人世之时,罗马帝国就已经在蛮族的冲击下 风雨飘摇,最终被取而代之了。教会疲于应付这一混乱的局面, 无暇顾及理论的建设,以致奥古斯丁后继乏人。历史学家甚至认
为5世纪后欧洲进入了文化凋零的"黑暗时代"。在这一时期, 惟一值得提及的哲学家是东方的伪狄奥尼修斯和西方的波爱修。
伪狄奥尼修斯
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教会中广泛流传着一些署名狄奥尼修 斯的著作,人们相信作者就是由使徒保罗使其皈依的雅典大法 官、首任雅典主教亚略巴古的大法官狄奥尼修斯,而作者本人也 竭尽全力唤起这一印象。由于亚略巴古的狄奥尼修斯的独特身 份,中世纪几乎像对待《圣经》一般崇拜他的著作。后世经过考 证,确认这些著作产生自5世纪末或者6世纪初,作者似乎生活 在叙利亚的隐修士圈子里,但对其生平和名字却一无所知,故称 之为伪狄奥尼修斯(Pseudodionysius)。伪狄奥尼修斯的者作 明显地表现出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其中对哲学来说最为重要的 是他的《论神的名称》和《论神秘神学》。
伪狄奥尼修斯第一个明确区分了肯定神学和否定神学。所谓
肯定神学,是一条由上而下、即由上帝下降到受造物的道路。它 把上帝看做是一切存在的始基,一切存在都产生自上帝,因而上 帝是无限完满的,是全名的。出自这种理由,人们称上帝为至 善、全能等。所谓否定神学,走的是相反的道路,即自下而上、
由受造物到上帝的道路。它从最低级的受造物开始,逐级否定上 帝具有那些有限的规定,最终确定上帝以其超验性超越了一切。 这样的上帝既不是存在也不是生命,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真理,也 不是圣父、圣子、圣灵。简而言之,人类一切有限的范畴都不足 以表述无限的上帝,我们只能对上帝作出否定的规定,不能说上 帝是什么,只能说上帝不是什么,上帝最终作为不可言说者,隐 身在最浓重的黑暗之中。肯定神学与否定神学的区分决不是要用 否定神学来取代肯定神学,相反,我们依然可以在肯定神学的意 义上,借助类比称上帝为至善、智慧等。但在使用这些概念的时 候,我们必须随时意识到,它们都仅仅在有限的意义上适用于上 帝,有限的人言永远不能完全言说出无限的上帝。
这样一来,通向上帝的认识道路似乎已经被堵死了。人如何 才能与上帝相结合呢?伪狄奥尼修斯为人们指出了一条神秘神学 的道路,即与上帝神秘合一的道路。这一道路的基础就是上帝的 爱。上帝作为施爱者,不能容忍被爱者即人的灵魂总是停留在自 身之内,而是要把它吸引出来,使它与自己合一。与神合一或者 成为神,是灵魂最高的追求。灵魂只有凭借执著的爱、虔诚的祈 祷和长期的苦修才能在迷狂的状态中洞见真正的本质,与上帝神 秘地合一。在一定的意义上,伪狄奥尼修斯的哲学可以看做是新 柏拉图主义与隐修主义的一种结合。
二、波爱修
波爱修(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ethius,约 480—524) 出身于罗马的豪门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青年时代就 从事政治活动,30岁时出任东哥特人政权的罗马执政官,523年
被以图谋不轨罪名逮捕入狱,次年被处死。波爱修在哲学史上的 地位首先在于他的翻译活动。他曾立下宏愿,要把亚里士多德的 全部著作和柏拉图的全部对话译成拉丁文,并作出注释,设法使 这两位思想家的观点一致起来。可惜,波爱修壮志未酬身先死, 但他所翻译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著作却成为中世纪广泛采用的逻 辑学教材。波爱修自己的哲学观点,则主要体现在他在狱中撰写 的《哲学的慰藉》一书中。
波爱修从古典哲学的精神出发,把上帝看做万物的始基。 "神的实体是无质料的形式,因此是一,是其所是,而所有别的 东西都不是其所是。"①上帝自身就已经包含了存在,而万物则 是由上帝才获得其存在。上帝是善、是完美。万物通过上帝的善 与完美而获得自己的善与完美,因而是不完全的善和不完美。世 界的进程是从完美开始的,完美是不完美的前提,不完美是完美 的摹本。上帝作为永恒的形式决定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这种决 定也就是神的预知。波爱修进一步把世界分为无理性的世界和理 性世界。在无理性的世界中,形式以绝对的因果必然性起绝对作 用。而在理性世界中,永恒的形式只是一种人们应当追求、但也 可以拒绝的理想。因此,人的意志自由是作出判断的理性的一种 功能,人的精神能够发现众多的可能性并从中进行选择。精神越 强,自由也就越多。但人的意志自由与上帝的预知并不矛盾。因 为对于人来说,时间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前后相继;但对于上 帝来说,却只存在永恒的现在,因而也就不存在一种时间上在先 的知晓。上帝在永恒的现在中俯瞰时间世界中发生的一切。在这 种意义上,无论意志作出什么样的选择,时间世界中所发生的一 切也都包含在上帝的预知之中。
波爱修在基督教思想史上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他翻译了新柏
①[古罗马波爱修:《论三位一体》,2。
拉图主义者波尔费留的著作,并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波尔费 留在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提出:我现在不谈"种"和"属" 的问题,不谈它们是否独立存在,是否仅仅寓于单纯的理智之 中;如果存在,它们究竟是有形体的还是无形体的;以及它们究 竟是与感性事物分离,还是寓于感性事物之中,与感性事物一 致。波尔费留的这三个问题以及波爱修的翻译为中世纪持续数百 年之久的共相之争揭开了潘多拉魔盒,而波爱修是第一个在这一 问题上表态的哲学家。
波爱修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见 解。在他看来,"种"和"属"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是不能独立存 在的。因为种和属如果在数目上是一,就不能为许多事物所共 有;如果它们为许多事物共有并因此而在数目上是多,则它们自 身又需要有新的种或属,如此类推,以至无穷。但在认识论的意 义上,由于我们的心灵有能力把种和属从有形的东西或无形的东 西中区分、抽象出来并用观念来表达它们,所以它们不仅不是虚 假的,而且只有它们才能充分表现事物的真正特性。"’种’和 '属’都是思想,因此它们的相似性是从它们存在于其中的诸个 体中收集起来的,……这个相似性被心灵思索并真正地直觉到, 从而就造成了 ’属’;进而当思索这些不同的’属’的相似性 (它不能在这些’属’之外或者在这些个别的’属’之外存在)
时,就形成了 ’种’。所以,’种’和’属’必须被看作不外是把 个体中的众多的实质上相似性集合起来的思想,而’种’则是集 合’属’的相似性的思想。"①这种相似性,当它在个别事物中 时,它是可感觉的;当它是在共相中时,它是可以认知的。同 样,当它被感知时,它留在个体中;当它被理解时,它就成为共
相。波爱修的这种思想,成为中世纪唯名论思想的直接先驱。
教父哲学以奥古斯丁为最大的代表,他的思想不仅对中世纪 哲学,而且对后世亦有深远的影响,可称得上是教父哲学的顶 峰。但是,奥古斯丁去世不久,西罗马帝国便在蛮族入侵的洪流 中宣告灭亡,古代文明亦随之荡然无存,欧洲历史进入了所谓的 "黑暗时期"。直到休养生息了几百年之后,奥古斯丁的思想才有 了新的继承人。
从古代文明到中古文明,基督教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 果没有它维系着两者的关系,不仅奥古斯丁哲学后继无人,恐怕 古代哲学也将成为绝响,虽然它在排斥古代哲学方面起着同样大 的作用。
逐渐复苏的哲学,史称"经院哲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教父哲学的尾声|中古哲学
《世界哲学源流史》基督教教父哲学之四:德尔图良
王强:读书只读一流书
(伪)狄奥尼修斯的“神秘神学”与老子的“道”
邮票上的千年千人(12)伊本•鲁世德(1126—1198)阿拉伯哲学家、医学家
中世纪哲学与神学思想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