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二节道教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


道教哲学是中国哲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从一个侧面概括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精华。它是以道为本源与本体,为道教的终极信仰目标及其实现 方法进行哲理论证和解释的哲学。

一、道教哲学吸取了各种传统哲学思想

道教哲学是吸取各家思想而成其说的,其主要来源是:

(一) 原始宗教的鬼神观念

鬼神崇拜是道教宗教哲学的核心,并不是道教自身生来就有的,而是 吸收了传统的鬼神观念和古代的宗教思想与巫术。在中国古代母系氏族 社会的原始宗教中就已有了道教的胚胎,那时人们对日月星辰河海山岳 和祖先甚为崇拜.视之为神灵,对它们进行祭祀和祈祷,由此逐渐形成了 一个天神、地祇和人鬼的神灵系统。道教承袭了这种鬼神思想,并将这个 神灵系统中的许多神灵作为道教神灵的组成部分。从殷商开始,人们用 卜蓍来决疑惑、断吉凶,巫师被认为有交通鬼神的神力,依仗巫术可以为 人们祈福禳灾,道教继承吸收了巫术,进一步发展成为各种道术。

(二) 战国以来的神仙思想

战国秦汉时期的神仙思潮早有了道教色彩。《庄子》和《楚辞》里,有 关神仙思想的言论已属屡见不鲜。稍后,在燕齐一带出现了鼓吹长生成 仙之术的神仙方术。这种神仙方术原无系统的理论,后来,这些方士利用 战国时齐人邹衍所论终始五德之运的五行阴阳学说以解说他们的方术, 从而形成了所谓神仙家,即方仙道。传说崇尚方仙道的宋毋忌、郑伯侨等 都向往神仙,“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以后神仙家的神仙信仰和方 术,皆为道教所承袭,神仙方术衍化为道教的修炼方术,神仙方士亦逐渐 衍化为道士。所以方仙道可以看做是道教的前身,道教形成后对其神仙 思想和神仙方术有所继承。

如果说,上述思想渊源只是构成了道教哲学的产生背景,那构成道教 哲学的主体是分别取自中国古代的各家哲学或宗教学说,其中主要从道

家、黄老道家、儒家易学、阴阳五行、墨家、佛教中吸取了思想养料。

(三) 道家

道家哲学是道教哲学的主要思想渊源之一。道教的根本信仰是 “道”,而道是《道德经》所阐发的最重要的范畴。庄子、列子、文子等真人, 是老子思想的阐扬者。《庄子》以“道”为万古常存,得“道”以后便可以长 生久视,成为神仙的思想,为后来的道教所吸取。

道教认为老子之“道”,博大宏深,无所不容,无所不包,以因势利导, 审时度势,行“无为而治”则国泰民安,以“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处世待人则 身修;以“深根固蒂”为修炼途径,则可长生久视。道教深信,通过修炼,人 能够返本还源,和“道”具有同一体性,与道永恒存在一样长生不死。它从 宗教的角度把“道”说成是“神异之物,灵而有信”,并与神秘化了的元气学 说结合起来,认为“道”是“虚无”,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 “道”是道教哲学的基本范畴,亦即根本的教理教义和终极信仰。

道教还把老子也看作是“道”的化身,这种思想在道教形成之前就有 了。《老子想尔注》、《混元皇帝圣纪》等众多经典继续发挥了这一思想。

(四) 黄老道家

先秦道家在秦汉演变为黄老之学,这种黄老之学是以道家的清静养 生、无为治世为主,但吸取了阴阳、儒、墨、名、法的部分内容,已不完全是 先秦的道家,而是被称为黄老术的新道家。后来葛洪因此主张“包儒墨之 善,总名法之要”,吸收各家之长,建立神仙道教的理论体系。奉黄老术的 黄老道家是道教的前驱。黄老养生之术演变为道教的修炼方术.黄老道 家中的“外儒内道”、儒道双修、内外两得的两重性,后来成为上层化的官 方道教的一个显著特点。

(五) 儒家

道教哲学吸收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许多道经将传统儒家道德要 求当做修炼的必备条件,葛洪在《抱朴子·对俗》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 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社 会上影响深远的“天地君亲师”信仰渊源于《荀子》,《太平经》继承它而有 “天地君父师”?之说。可见道教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的吸收。神仙谱 系中对神仙等级和地位的细分排列也体现了儒家的伦理纲常。道教在宣

①《太平经合校》,第135页。 扬这些伦理道德的时候,往往与它的长生成仙思想结合起来,所发生的实 际效用比儒家更大。

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之后,一些儒生不仅以神秘的阴阳五行学 说附会儒家经义,而且还吸收当时民间求雨、止雨的仪式,登坛祈祷作法, 弄神说怪,形成谶纬之学。它的许多内容为道教所承袭。如《河图纪命 符》说:“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纪。”“少室山有白玉 膏,服即成仙。”昆仑山为仙人集聚之所、西王母赐授仙经以及星象预示吉 凶之说和召神劫鬼之术等,都为后世道教所利用。

(六) 易学、阴阳五行

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对道教的影响很大。《太平经》就是“以阴阳五 行为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假借《周易》爻象来论述修炼金丹的方 法。此后,以《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来阐发道教内外丹法的道教学者络 绎不绝,形成了道教象数学派。

(七) 墨家

墨子提倡尊天明鬼,这一思想被道教所吸收。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 立场上提倡自食其力和互助互利,与老子提倡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有相通之处,影响了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道教的有些神仙方技和变 化方术,也依托墨子,葛洪《抱朴子·金丹》记有《墨子丹法》,《遐览》记有 讲“变化之术”的《墨子五行纪》,称“其法用药用符,乃能令人飞行上下,隐 沦无方”。葛洪还把墨子列人《神仙传》,说他外治经典,内修道术,精思道 法,渴求成仙,后得神人授书,“乃得地仙”。

(八) 佛教

南朝后期和隋唐之际,道教的教义思想发生了一次大的转变与调整, 一批杰出的道教学者以道家老庄之学为本位,吸取了佛学三论宗的“八不 中道”思想,形成了一种新的宗教学说一一道教重玄学。此外,道教伦理 学还吸收了佛教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思想。

由上可知,道教哲学虽然吸收了各家哲学,但并非各家思想的机械拼 凑,而是经过了对各家思想的有机整合和一定扬弃后形成的,体现了自己 作为宗教哲学的独特性。

二、道教哲学的特色

道教哲学带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气息。

在宇宙本体论问题上,它以道为本,不同于一般宗教哲学的神灵本体 论。道教哲学不仅倡导道本论,而且吸收了气本论与心本论,并将道本论 与气本论、心本论贯通起来,一方面使超越的道本体实在化,另一方面使 超越的道本体内在化,形成了一个本体论多元而又互相贯通的理论体系。 道教哲学的神灵观与本体论是一致的,道教因为以自然主义的观点来界 定神灵,因此认为凡是禀赋道性、气性或心性者都能称为神或仙,这就使 道教成了包容多位神仙的多神教。在世界演化或变化观上,道教坚持大 道演化论,认为道经过气(或元气)分阴阳这一中介过程而生成万事万物, 虽然有时将作为造物主的大道比拟为人格神元始天尊或“太上老君”,但 在本质上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神学,其造物主实为无声无形的自然之 道。在具体事物的变化上,道教不仅观察自然世界的变化,而且发挥到亲 自动手操作或促成事物的变化,强调“顺”、“逆”颠倒以达到扭转乾坤或改 变自身命运的目的。

在形神问题上,道教认为形神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形神合一 则生,形神相离则死,因此主张肉体不死(当然同时也包含了精神不死)。 在道教看来,人本来源于道或元气,具有道性或气性,通过后天修炼能成 为神仙。道教的精义在于贵生,它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实实在在的 大乐事,死亡则是很痛苦的。道教有鲜明的人世主义倾向,并不排斥而且 积极追求尘世中的快乐,认为身处尘世能济生度死,守国保民,积善成仙。 道教在人生价值观上的特点就是乐生、贵生、重生,所以道教徒不把精神 寄托于死后,而是用高深奥秘的修炼方法以修道养寿,寻求长生之路,所 以道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

在认识论上,道教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经验主义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 式。道教往往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认识并宣传其宗教教义。它的许多教义 与方术都是通过类比某些具体事物建立起来的。道教强调在对事物有实 际经历和感受的基础上来认识事物或进行思维活动,具体表现就是重视 观察、归纳推理和验证。道教知行合一,将这运用于宗教实践中,其内容 涉及化学、医药学、天文学、地理学、矿物学、生物学、人体科学、宇宙学等 许多方面。

在方法论上,道教特别注重实践,重视技术和方法。其哲学义理往往 不是以纯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寓道于术”,即通过具体的方术或法 术来体现。道教强调,道是根本离不开术的,所谓“道无术不行”。道教发 明的道术五术五花八门、名目繁多。若从性质来分,大致能区别为两类, 一类是养生修仙术,包括守一、吐纳、导弓I、存思、内视、辟谷、房中、服食、 内丹等;另一类是通神术·包括占卜、斋醮科仪、符、咒、决、禳灾、召神劾 鬼、降妖捉怪等。这些方法不仅配合运用,生出更多的法门,每一种方法 因操作步骤之不同还细分为更多方法。同时,道教强调,修炼术的唯一目 的就是得道。所以,以道统术,用道来指导术的修炼就非常重要。因此, 道教的哲学和道术常常是交融在一起的,寓道于术、以术得道是道教哲学 的重要特征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教的产生
道家与道教的区别
中国神仙文化的多维度考察
道家与道教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道教”的由来
中国道教史上的重大发现,将“道术”推前到五千多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