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换牙期”自卑应重视?应对不当会伤害孩子自尊

有些孩子在换牙期,因为门牙没有长好就觉得自己不好看,觉得自己是“丑小鸭”,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这是典型的“丑小鸭”时期自卑心理,换牙期孩子常有这种不良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换牙期的孩子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自卑心理,原因就在于他们已经有自尊心。孩子自尊心强,就会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如果别人对自己评价不佳,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而大孩子的取笑,父母、客人的谈论,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真的是只“丑小鸭”。有的孩子甚至因此拼命舔牙齿,希望牙快点长出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很多孩子还会因长痘痘、变胖、个子矮、头发稀疏等原因变得不自信,甚至自卑。据某调查显示,超过80%孩子的自卑原因是“长相不美”“自己有缺陷"。这说明,“丑小鸭”时期自卑心理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孩子为何会对自己的生理缺陷自卑呢?除自尊心强、父母不正当的评价外,还有以下这些原因:

(1)对缺陷的过分看重。

有些孩子不仅仅只关注换牙、胖瘦、高矮等生理现象,还关注自身的一些缺陷,比如眼睛不够大、鼻子不够挺、脸太大等,这些都是引起他们自卑的原因。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陷,如果孩子过分注重这些,忽视了身上的优点,自卑心理就很容易出现。

(2)不当比较所致。

很多父母都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父母的原意是想让孩子意识到差距,从而获得提高。但在孩子们看来,这是父母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有缺点的表现。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自卑。

(3)不良标签效应。

当孩子掉了门牙,父母或周围的人可能会取笑孩子。用“没牙的小狗”等不好的绰号来形容,甚至以把小孩弄哭为乐。父母们觉得这是玩笑,但对孩子来说,就等于给他贴上不良标签。孩子会因此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心理学家支招】

当孩子过度关注自己身上某些缺陷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丑小鸭”的自卑心理。特别是一些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太胖、口吃、五官不正甚至身体残疾的孩子。这些孩子如果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更是容易出现这种心理。这是典型的不良标签效应引发的自卑心理。

当然,引发孩子“丑小鸭”自卑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父母了解了这些原因之后,下一步就需要积极地对孩子进行引导,这样才能让孩子走出“丑小鸭”的自卑心理的阴影。

(1)多与孩子沟通。

当孩子因为一些身体缺陷而产生“丑小鸭”的自卑心理时,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聊天,告诉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什么时候能改变、会不会影响到自己。只有当孩子明白这只是每个人生命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时,担心、自卑就会减少。

(2)赞赏效应。

很多父母在孩子提出诸如“为什么我这么丑”“为什么我的牙齿那么大”等问题的时候,只是笼统地说一些“不会啊,你很漂亮”“你的牙齿一点也不大,很好看”之类的赞美。显然,这样的赞美一点诚意都没有,孩子也不会买账。要想通过赞美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一定要讲究一个原则:真心诚意。不仅要赞美孩子,还要告诉孩子我为什么赞美你。比如:你是一个漂亮的孩子,特别是你的辫子,让人看着很舒服。”“你的牙齿一点也不大,只不过那些小的牙齿还没有长大而已。”

(3)期待效应。

当孩子觉得自己是“丑小鸭”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予他“白天鹅”的美好期望。比如可以告诉孩子“那些漂亮的人小时候也丑过”“再过几年你会变得更加漂亮”等。当孩子把注意力从“丑小鸭”的痛苦转移到“白天鹅”的快乐当中时,也就远离自卑心理了。

(文章来源:《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天鹅”为何幻想自己是"丑小鸭"
教育孩子用这3个心理学规律就够了
被家长“打骂”长大的孩子,会有这5种缺陷,未来寸步难行
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巧用心理效应,让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家庭中的一种诡异心理效应,没有家长不熟悉仍深受其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