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家非遗王其和太极拳养生秘要

本人生长在国家级非遗王其和太极拳的发源地任县邢家湾镇,出身中医世家,自幼受到太极和中医文化的熏陶,并在临诊之暇余习练王其和太极拳,虽然对太极拳的理解还很粗浅,更谈不上有什么功夫,但通过对太极拳的感悟,使身心受到很大益处,对行医中的辨症施治也有很大促进。兹不揣浅陋,将我学习中医与王其和太极拳的点滴体会就教于各位同好。

本文作者拳照

余以为太极拳是一个结合体,一是文与武的结合,二是身与心的结合,三是人与自然的结合,这决定了太极拳的博大精深。太极拳练的不只是肢体功夫,更主要的是心性修炼,追求的是内外相通、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与中医讲的整体观念、天人相应是完全一致的。老子说“养生之经,要在自然”,而太极之道正是自然之道。有人说:“打一趟太极拳,相当于把人体五脏六腑按摩一遍”,作为一名爱好太极的中医,我以为此言不虚。养生,即保养生命,就是通过“保”和“养”而达到身体健康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养生学说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神共养”“天人合一”等观点对后世养生学说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有关养生方面的理论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种境界,即形体保养、形神共养、天人合一。形体保养是养生方法的第一层,以保证形体、体格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包括避虚邪毒气、节饮食、慎起居、不妄作劳等等,不外乎内养正气以强身,外避邪气以防病两个方面;形神共养是养生方法的第二层,是在形体保养的基础上,强调精神调养和修身养性,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从而达到形体与精神的协调共存,追求的是精神健康;天人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不再刻意追求养生的技术和方法,自觉将自身与环境融为一体,主动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整个身心,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诸方面,都能达到良好的状态,这是养生的终极目标。

太极拳是传统武术,又是健身、修身术。太极拳十三式行工歌诀云:“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张三丰亦说:“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非徒技艺之末也”,说明太极拳修炼的主要目的是以健康为基础的技击之道,如无体能之本,何谈技击?!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而太极拳的独到、神奇之处正是源于其身心双修的科学功理功法。《太极拳论》说:“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习练太极拳要循序渐进,先练基本动作,再练内在功夫,渐至意形合一。不同阶段皆有其特定要领,而“心静”则是第一要素。

老子说:“心中清净则大道可修矣”。意念出于大脑,古人曰“心”。李亦畬的《五字诀》,第一便是“心静”,心不静,则不专。拳论说:“以心为主,五官百骸无不听命”“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古往今来,道家、儒家、佛家、养生家无不以修“心”为第一要素。太极拳之运动,虽然以虚灵为本,但若无心之主宰,势必浮靡涣散,丧失本真,故须有意念提纲挈领,则动静缓急,运转随心。心静则意灵,意灵则行敏。太极拳强调练意、练气、调息、养心,“以意行气,以气行血”,是形体和意识的统一。在意识中,自身如同小宇宙一样有序运转,人已完全融入自然之中,从而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科学发展到今天,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均被所谓的科学产物所左右,以车代步、手机依赖症、晚睡、缺乏锻炼等等,带给人们的是生活压力,再加上各类海量信息的刺激、过分功利的追求,从而产生失眠、焦虑、高血压病、糖尿病、亚健康、抑郁症,以及现在人们常说的路怒症等等,无不给人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影响。而太极拳强调中正安舒、神宜内敛、心静体松、物我两忘等理念,和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四大皆空、儒家的中庸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内经》云:“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古人云:“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性静者多寿”。我曾写过一首打油诗:“为恨年年忙赶路,逢人日日劝慢步。不是李郎晓养生,福祉元在静心处”。人生苦短,面对生、老、病、死,其实人的能力非常有限。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怪当今居士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浮世荣华,过眼云烟,其实生命才是最重要的。静下心来,才会发现生命的美好所在。

本文作者拳姿

如何才能心静?其关键是要善于调心、调息、调形。首先是调心,调心就是要心平静下来,平心还须正心,正心还须修心。《内经》云:“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意思是说心平气和,接受社会现实及身边的一切,安贫乐道,不为外界事物所干扰。古人云:“仁者无敌,故静”。太极拳的演练讲究精神高度入静,彻底放松,以静神明。所谓“心者神之舍”,“以心行拳,方为太极”。太极拳动中寓静,凝神专注,重在修炼内功心法,全凭感悟,如入禅道之境。其次是调息。神、意、气是构成太极拳内功的三大要素,调息是内功的基础,也是养生、静心的关键之一。拳论云,“以心行气”“能呼吸然后能变化”“气以直养而无害”。练拳时闭唇合齿,舌舐上腭,以鼻呼吸,以意导行,配合动作的起落、开合、收放而自然形成深、长、匀、细、缓的腹式呼吸。现代医学证明腹式呼吸可以扩大肺活量,改善心肺功能;减少肺部感染;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改善脾胃功能,并能疏肝利胆,促进胆汁分泌;促进肠蠕动,加速毒素的排出;通过降腹压而对高血压病人有好处;改善睡眠,安神益智。道家养生的“胎息”功法,实际上就是意念腹式呼吸的升华,其关键就在于通过调息使心性平和淡定,运用大小周天之法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再就是调形,形正则气顺,气顺则神宁。形体是太极拳修炼的基础。调形即调身,要点在于通过松柔的途径化去人体后天的拙力,使精神意念、周身关节、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不处于松静和顺的状态。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是指精神专注,神不外驰,心无杂念,使意识进入虚寂、沉静的状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入静能够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从而稳定情绪,改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减慢心率,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并对脑血流量有双向调节作用;降低呼吸频率,增大肺活量;减少肾上腺素分泌,提高免疫力。有实验表明,入静还能够开发人体潜能。足见入静的重要性。

“是技也,一着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又名太极拳”,所以说欲练好太极拳就不能不了解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无论是太极拳、中医还是养生,皆合阴阳之道。阴阳是指事物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主要内涵是:第一、阴阳可分,一分为二,以至无穷;第二、阴阳互根,独阳不生,孤阴不长,阴为阳之体,阳为阴之用;第三、阴阳可易,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如环无端。《内经》说:“夫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因此说“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而“道”亦属于哲学概念,而且无所不包,它即是指宇宙万物的运作和变化的内在规律,同时也包含了人的意识在内,故有“人在道内,道在心中”之说。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段话既是《内经》“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理论基础,又是中医养生学说得以建立的重要理论支柱。意思是指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阳气旺盛,所以我们要护阳,运用到生活中就是春夏要远离寒凉;秋冬属阴是收藏的季节,运用到生活中就是既要注意保暖又要易静不易动,《内经》说过“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中医所说的四季不仅仅是指一年中的四季,一天亦有四季,早上阳气升,天气渐暖故谓之春,中医称之为少阳。中午阳气隆,温度最高故谓之夏,中医称之为太阳,所谓太者大也。傍晚天气渐凉,阴气上升故谓之秋,中医称之为少阴。午夜阴气盛,气温最低故谓之冬,中医称之为太阴。明白了早晨是春、是少阳之时,就明白了早晨喝凉开水的养生理念是错的。当然夏季还是应当注意防暑,只是不要过度贪凉饮冷。而冬季除了注意保暖外,做适当运动锻炼还是很有好处的,但夜间做剧烈运动则有悖自然之道。特别注意的是,热天打太极拳大汗淋漓时切忌立即用空调、电风扇直吹或用冷水冲洗。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尤其打拳时周身通透,汗孔张开,如寒湿之气入内,则很容易造成对身体的伤害。遇到雷雨和雾霾等恶劣天气不宜打拳,也是这个道理。“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我在临床实践中常常碰到这样的案例。如有一中年男子,芒种时节,大中午在田间干活,骄阳似火,男子大汗淋漓,又热又渴,跑到机井口用刚抽上来的冷水洗了把脸,待他再抬起头来时,发现自己什么也看不到了。医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暴盲。还有一例,是一个十九岁的壮小伙,在夏收时节,割完小麦,满身大汗时,用井凉水洗澡,结果第二天就开始发烧,一个月后确诊为白血病,最后不治。这虽是个案,与个人的体质、心情、环境等因素有关,但违背自然之道,终究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万不可图一时之快,做抱憾终身之事。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四十二章,提出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概念,意思是说,只要万物能够秉守阴阳之气,充盈于内,就不会失去其柔和之性。由此老子提出了著名的“复归于婴儿”的理论,婴儿诞生之初,阴阳之气充盈于体内,至为柔和,无欲无求。后来,人们懂得了知识,心中产生了欲念,体内的阴阳之气逐渐散失,于是失去了柔和之性,最终偏离大道,趋于衰亡。“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因此,要想“长生久视”,就应该努力探求自然至简之道,消泯妄念,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状态。而太极拳修为的核心就是阴阳相济、内外相合、虚实分明,保持人体气血阴阳的动态平衡,以达到养生保健之目的。在我身边有许多生活在农村的拳友,因条件所限,冬天室内寒冷,但他们打拳练功都能使全身乃至手脚发热。夏天中午打完拳,午睡时也不会感到热。王其和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李剑方先生当年曾在5000米海拔的西藏那木错地区通过打太极拳有效缓解了各种高原缺氧反应症状,这些都证明了太极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2020年初在全球暴发的新冠肺炎,据有关方面报道,此次疫情依据中医理论分析,乃“寒湿”之邪所致,除采取中西医治疗外,还倡导习练太极拳以增强免疫力,对此,钟南山院士等专家学者也明确表示支持。这说明太极拳能够平衡阴阳、去除体内寒湿、增强免疫力的功效被社会所公认。

中医认为,肾为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的生、长、壮、老、已,因此健肾固腰在养生方面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素问·灵兰秘典篇》曰:“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腰为肾之府”。而太极拳之运动,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命意源头在腰隙”,一举一动“刻刻留心在腰间”。王其和太极拳“三立一体”身法要领中的“立轴”,即是以腰为轴心,以命门为中心点,旋腰转脊并带动四肢的屈伸、旋转、收放,从而形成的以腰为轴的缠绕运动,这不仅在实战运用中有着重要作用,而且会对腰部及全身的经络、腧穴产生不同的牵拉、舒张和强健作用,进而达到健肾固腰的效果。

《灵枢》曰:“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脉即经络,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联系人体内脏与肢体的桥梁,只有经络通畅,方能行气血、营阴阳。而太极拳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气鼓荡,劲贯四梢。王其和太极拳的通“三关”、合“五弓”、守“八窍”及“三入”之功等内功心法,都是积蓄内劲、疏通经络、充盈气血的有效方法。

王其和太极拳集大成,原生态,重内功,善实战,能健身,古朴实用,其运动特征完美的体现了中医养生之道。故习练王其和太极拳可以起到疗疾健身,修心养性,安神益智,明心开悟,激发潜能的功效,从而达到保持健康,提升气质的目的。结合自己的体悟和实践,对一些常见病的改善和治疗机理简述于下,以期有所裨益。

一、心静体松,精神专一。王其和太极拳有口传心授的意念导引对拉拔长、周身放松和心神定静之法,简便易行,由浅入深。细致入微的行功要领和修炼方式,能对大脑和神经系统得到很好的调理,使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特别是对神经衰弱、失眠、眩晕、耳鸣等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记得我初次跟李剑方老师学拳时,老师说:练拳时感到哪里紧就松哪里,不要紧张,不要拿捏,周身内外勿要有一点点紧张处,这是太极拳的本源,即自然之道,至简之道。而养生之道亦是如此,哪里不舒服就说明哪里有问题,不要紧张,静下来找找原因,有针对性地调理,松快了,通畅了,就舒服了。

二、提纲挈领,全身通透。王其和太极拳以中正为本,把“顶头悬”和“丹田实”放在首位,从入门第一课的“无极势”到意形合一的高境界,时时用心修练上虚、下实、中间活的功夫,而且要求融入生活,行、住、坐、卧,须臾不离。头如悬丝,尾如吊坠,精神提起,“两门”(哑门、命门穴)后突、使腰椎、颈椎正直,任、督二脉通达,不仅可以使气血上下疏通,而且能保持脊柱的年轻态,对腰椎、颈椎病有直接的治疗作用,由此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也都会得到有效改善。舌舐上腭,鹊桥”接通,金津、玉液导入丹田,使内气充盈,并以“鼓荡”之法贯穿周身,使胸腔、腹腔及五脏六腑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对肠胃功能紊乱、排便失常、盆腔炎症、肛肠疾病等均有明显疗效。

三、虚实分明,内外双修。王其和太极拳以腰为轴,以意导行,虚实转换,带动周身。无论上肢、下肢、躯干及五脏六腑,处处皆有虚实,虚实动静之阴阳变化不仅是太极拳战略战法之核心,也是养生健身之根本。阴阳相济、气血畅通、心性平和、生理平衡,百病不生。临床上对共济失调综合症、下肢静脉曲张、不宁腿综合征、下肢皮肤溃疡、静脉炎等均有治疗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本人曾患不宁腿综合症,发作时小腿肚极度难受,严重影响睡眠、休息,经坚持习练王其和太极拳,症状很快消失,至今未再复发。

“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太极拳是由形而上的太极文化和形而下的拳架两大部分构成,所以说太极拳的修为是悟道修拳,由拳入道的过程,是以有为之拳修无为之道。因此,太极拳是内外同修,身心共养,文武兼备的。王其和太极拳经过百余年的锤炼,其功理,承正宗而精辟;其功法,集众长而独到;其功效,融体用而兼得。以德、真、悟、恒“四字要旨”和正、静、顺、松、柔、圆、活、轻、灵、空“十字要诀”为遵循,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体验,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治病疗疾,还是为了人生而完善自我,都可以从太极拳中获取营养,得到益处。

《混元妙真经》说:“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忽失道”。道,无论你知与不知,见与不见,它都以自己的方式而存在。好习惯重在养成,太极拳的修炼,改变的不仅仅是行为,更重要的是理念、心态和境界。李剑方先生常常提到他的恩师刘仁海先生所言:太极拳是改出来的,练一辈子,改一辈子,改了缺点就是优点。他还说,太极拳重在一个化字。化,不只是化对方,首先是化自己,不能化己,焉能化人?外化拙力,内化妄念,无为、无我,什么时候把拙劲、妄念化没了,就体悟到太极拳的精髓和奥妙了。

南朝《养生延命录》中说:“夫禀气含灵,唯人为贵,人所贵者,盖贵于生,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内经》说:“病起于过用”,孔子说:过犹不及,《拳论》说:“无过不及”。由此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过”是指超出的意思,因此我们要了解自身的承受力,不可“以不足而奉有余”。

我认为,中医和太极拳的终极追求都是“益寿延年不老春”的“神明”境界。《淮南子·兵略训》说:“见人所不见,谓之明;知人所不知,谓之神。神明者,先胜者也”。“阶级神明”靠的是勤奋加智慧,说到底,是一个人的内在修为和人格魅力。

监制:刘洪耀

编辑制作:刘伟

电话:0719—5223531

主办: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出品:武当杂志社

地址: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州老街五号楼

                 总第779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源太极拳(二)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太极拳的放松,和你想的不一样,这套太极拳能打能养生,阴阳拳
【养生健康】从太极拳与中医关系中体悟养生原理
太极拳道的演练理据
太极与太极拳的关系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