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床脑电图常用术语(一)

更多技术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今天分享的是临床脑电图(EEG)常用术语的一部分,内容来源于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电生理室殷全喜老师的《临床脑电图常用术语》。可以说在研究基于EEG的脑机接口,必然会遇到很多专业术语,而殷全喜老师整理的《临床脑电图常用术语》将给我们对EEG的学习和研究带来非常大的便利。
一、描记参数

  1. 定标(标准测量,calibration,CAL)
    用以测试各(笔)导的放大性能和决定其比例的高度,通过测试和调整,使全部脑电笔导,处于相同条件下记录的必不可少的措施,以保证在瞬间记录的脑波不失真地同步描记。通常将毫米(mm)折算为微伏(μV),例如矩形波的高度为5 mm即50μV。

  2. 定标电压(标准电压,calibration voltage)
    脑电图机中内装的供给各笔导输入一个额定高度的矩形脉冲讯号,以控制和校正各笔导的灵敏度和放大性能。一般分为手动和自动两种输出方式。全部笔导控制开关,常见的分为10、20、50、100、200、500和1000μV,其中1000μV(即1 mV)多用于心电图记录。

  3. 差分放大器(differential amplifier)
    脑电图仪器的前置放大器为差分放大器,它通过多级连续的电压放大,将微弱的脑电信号放大数百万倍。前置放大器有两个输入端,分别为输入1(栅极1)和输入2(栅极2)。前置放大器具有抑制同相共模信号而放大异相差模信号的功能,前者为共模抑制比,后者称为差分放大。

  4. 电极阻抗(electrode impedance)
    通过头皮或脑与电极之间的相反流向的交流控制,测量成对电极之间或一个电极与众多电极之间的平行连接的电极阻值。计算单位:欧姆,脑电图上一般为千欧姆(kilohms,KΩ)。

  5. 极性规定(polarity convention)
    国际脑电图学会技术用语委员会协议规定,在脑电图机差分放大器的输入端l对同一放大器的输入端2为相对的负性时,产生一个向上的笔偏斜。输入端l对同一放大器的输入端2为相对的正性时,产生一个向下的笔偏斜。这种解释与某些其他生物学和非生物学(如电工学、物理学等)领域中的极性解释相反,后者称向上偏斜的波为正性波而称向下的波为负性波。

  6. 噪音(noise)
    一种混杂和/或重叠在脑电讯号中的高频成分,通常是由50 Hz的交流电波或电磁波干扰产生的伪差。同义语:交流噪音(hum)。

  7. 极化(polarization)
    由于化学变化而在金属电极上产生的电荷积累,这种逐渐形成的积累,具有直流电作用,经放大后,可产生大幅度的基线缓慢移动伪差。消除方法:将新电极或使用已久的电极,除去包被的纱布,用去污粉轻拭表面污垢,然后将电极浸入氯化钠饱和溶液中,进行去极化处理。

  8. 增益(gain)
    一个脑电图笔导中,输出讯号电压对输入讯号电压的比率。参见灵敏度。

  9. 灵敏度(sensitivity)
    即在一个脑电图放大器中,输入电压对输出笔偏斜的比率。灵敏度的测量单位是每毫米相当于若干微伏,通常以毫米/微伏(mm/μV或μV/mm)方式表示。灵敏度=输入电压/输出笔偏斜=50μV/5 mm=10μV/mm,即每毫米的高度为10μV。

  10. 时间分辨率(temporal resolution)
    传统模拟信号EEG对脑波的时间分辨率是通过改变纸速来实现的,即纸速越快,时间分辨率越高,标准纸速为30 mm/s.数字化EEG仪的时间分辨率是通过改变每屏显示的时间长度来实现的。常规一般显示每屏10 s。可以调整屏显参数来实现增加或减少时间分辨率。

  11. 波幅分辨率(amplitude resolution)
    也称为动态范围,是指在脑波最大偏转范围内对电压改变的最小垂直分辨率,分辨率越高,越能反应高电压信号。动态范围用二进制对数单位比特(bit)表示。比特值越大,分辨的电压差越小。第一代数字化EEG仪的动态范围一般是6比特,第二代为8~12比特,现在的仪器已经发展到12~16比特,可显示4000μV的超高波幅脑电活动。

  12. 高通滤波器(high-pass filter)
    亦称为低频滤波器(low-frequency filter)或时间常数(time constant,TC),当输出端的电压下降到距离基线37%时所需用的时间称为TC。它是一种允许高频成分通过,而滤掉低频率成分的设置。当TC=1、0.3、0.1、0.03 s时,明显衰减的频率分别是0.15 Hz、0.5 Hz、1.5 Hz、5 Hz。

  13. 低通滤波器(low-pass filter)
    亦称高频滤波器(high-frequency filter),脑电图机放大器中,用以衰减讯号中的高频成分而允许低频成分通过的电路。该电路设置即脑电图机中的“滤波”选择。例如:HF=30,则明显衰减30 Hz以上的高频电活动(包括50 Hz交流电),HF=15,则明显衰减15 Hz以上的电活动。

  14. 陷波滤波(notch filers)
    亦称交流滤波(AC filter),指有选择地衰减某一频率的信号。如为滤除50 Hz交流电干扰,可开启50 Hz陷波。

二、电极及导联

  1. 标准电极(standard electrode)
    或称桥式电极。一般指常规使用的头皮电极,直径约8~10 mm的银质衬垫电极,用棉花或纱布包被,浸盐水后,用头网固定在头皮上,以引导记录电极。

  2. 盘形电极(disk electrode)
    直径约8 mm,中部略凹的金属盘形电极,覆导电膏后,以火棉胶粘连在头皮上,可以进行较长时间的脑电记录,并可减少动作伪差。

  3. 氯化银电极(silver-chloride electrode)
    一种在制造时经过特殊处理,表面有氯化银的银质电极,可以减少极化作用,保持所记脑波清楚,减少失真。

  4. 参考电极(reference electrode)
    一般是指与该参考电极作对照,再测定另一电极的电位变化。常用的参考电极有双耳参考电极、平均参考电极。

  5. 作用电极(active electrode)
    一般指放在头皮上的有效电极。

  6. 特殊电极(special electrode)
    任何一种非标准头皮电极的电极,例如蝶骨电极、鼻咽电极、下颌切迹电极。

  7. 颅底电极(basal electrode)
    任何一种放置位置靠近颅骨底部,用于记录脑底面电活动的电极。如鼻咽电极、蝶骨电极等。

  8. 鼻咽电极(nasopharyngeal electrode)
    前端为银质小圆珠,体部为铜质、直径约1.2 mm,长10~12 cm,外涂绝缘漆的电极,通过鼻腔放入靠近鼻咽壁,前端抵住蝶骨体,用以记录颅底电位。

  9. 蝶骨电极(sphenoidal electrode)
    通过面部颧骨弓以下的软组织将针插入或将金属丝导入并使其尖端部靠近头颅基底区的卵圆孔周围,临床常应用于颞叶癫痫患者,以记录其颞叶前下部或中下部的脑电活动。

  10. 下颌切迹电极(mandibular notch electrode)
    又称贴片蝶骨电极、下关穴电极,在下颌切迹(下关穴)处皮肤上放置固定的盘状电极[9]。毫针蝶骨电极的刺入点在下关穴,贴片蝶骨电极的贴片点也在下关穴。推荐使用下关穴电极(xiaguan acupoint electrode)。

  11. 其他特殊电极(other special electrodes)
    如筛骨电极、鼓膜电极、小脑电极、硬膜下电极等。

  12. 国际10-20系统电极安置法(international10-20 system)
    该电极放置方法是由Jasper氏提议,1958年经国际脑电图和临床神经生理学会试验后,1961年通过作为正式推荐方案,迄今逐渐为各国采用,作为脑电图专业国际经验交流或论文报道的标准电极放置方法。
    前后的起止点为鼻根部(nasion)和枕骨粗隆(inion),左右侧的起点为耳前点,将上述半圆分割为10%与20%确定电极的部位。

    上述记录电极的序号通常是用奇数代表左侧,偶数代表右侧。在左右两侧头部上各安放8个电极,再加上前后位上的Fz、Cz及Pz三个电极,另外还有左右侧2个耳垂电极,这样共计安放21个电极。10/20系统法的特点是头部电极的位置与大脑皮质的解剖学分区较为明确,电极的排列与头颅大小及形状成比例,在与大脑皮质凸面相对应的头部各主要区域均有电极放置。

    1. 前后位:从鼻根至枕骨粗隆取一连线,然后在此连线上由前向后依次标出5点,分别命名为额极中线(Fpz)点、额中线(Fz)点、中央中线(Cz)点、顶中线(Pz)点及枕中线(Oz)点。Fpz点至鼻根与Oz点至枕骨粗隆的距离分别占此连线全长的10%,其余的Fz、Cz及Pz点均以此连线全长的20%相隔。

    2. 中横位:从左耳前点(耳屏前颧弓根凹陷处)或外耳孔(通过Cz点)至右耳前点取一连线,在此连线的左右两侧分别对称地标出左颞(T3)、右颞(T4)点和左中央(C3)、右中央(C4)点。T3、T4点至耳前点的距离分别占此连线全长的10%,其余各点均以此连线全长的20%相隔。

    3. 侧位:从Fpz点向后通过T3、T4点至Oz点分别取左和右侧连线,然后在此连线上由前向后分别对称地标出左额极(Fp1)、右额极(Fp2)点、左颞前(F7)、右颞前(F8)点,左颞后(T5)、右颞后(T6)点和左枕(O1)、右枕(O2)点。Fp1、Fp2至Fpz的距离与O1、O2至Oz点的距离各占此连线全长的10%,其余各点均以此连线全长的20%相隔。

    4. 其余的左额(F3)、右额(F4)点和左顶(P3)、右顶(P4)点分别位于Fz点与F7、F8连线的中点,以及Pz点与T5、T6连线的中点。左右两侧耳垂电极分别用A1和A2表示。

  13. 耳垂参考导联(earlobe referential montage)
    即两耳垂作为参考电极,亦称为单极导联(monopolar montage),参考电极作为多数导联的共用电极构成的导联。所有记录电极均连接放大器的负端(G1),参考电极连接正端(G2)。

  14. 平均参考导联(averaged referential montage)
    将头皮的每个记录电极(仅限安放的每个电极)分别串联一个1~2 MΩ的电阻,然后再并联在一起,经此处理后,头皮各点的电位被明显减弱并被平均,理论上电位接近于零。实际应用中,仍见活化现象。

  15. 双极导联组合(bipolar montage)
    由一对探查电极进行的记录,称为双极导联。在全部双极导联中,没有共同电极与各导联相连接。双极导联组的组配,多数为锁链连接方式,即沿着相同排列的邻近电极,一个电极共用,接至一个放大器的输入端2和接至另一个放大器的输入端1,如额-中央区,中央区-顶区,顶区-枕区等。

  16. 横位双极导联组(transverse bipolar montage)
    依次按一定方向(通常为由左至右)将按以横排方式放置的多个电极,用链锁方式将第一个电极引入放大器I输入端1,第二个电极引入同一放大器的输入端2,然后,依次将第2个电极引入放大器Ⅱ的输入端l,将第三个电极引入放大器Ⅱ的输入端2。依此类推,分别组成的这些导联为横位双极导联组,又称冠状双极导联组(coronal Bipolar montage)。

  17. 三角双极导联组(triangular bipolai montage)
    一组由三个呈三角形放置的、互相距离相等的电极成对组配成的导联。用于脑瘤患者,在头皮电极组成的等边三角形导联根据尖波、棘波、慢波或综合波所在导联进行定位,故又称“三角定位法”。该方法仅为对病理波部位进行定侧、定位的方法之一,只是在已发现异常时,增加一种显示的方式,本身不具有活化作用。

  18. 参考电极活化(referential electrode activition)
    参考电极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带有一定的电活动,这种现象称为参考电极活化。被活化的参考电极将影响所有预期相连接的记录电极,进而影响对脑电图的判读和对异常波的定位。但是,当耳电极作为参考电极活化,出现正相棘、尖波时,是一种积极的信号——颞区尤其是颞前区有可疑癫痫样放电源。

三、基本概念
  1. 傅里叶转换(fourier transform)是信号频域分析的基础,傅里叶原理表明,任何连续测量的时间序列或信号,都可以表示为不同频率的正弦波信号的无限叠加。

  2. 快速傅里叶转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是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快速算法,产生的结果实数是频谱,虚数是位相。傅里叶变换的前提是平稳随机信号。

  3. 电流源密度(current source density)导体两端的电压形成电场(electric field),电场强度与所加电压的大小成正比,电场强度越大,电子的运动速度越快,流过单位面积的电流大小称为电流密度,单位为A/m2。

  4. 点电荷电场的等电位线(point charge electric field of the equipotential lines)以电压最高点为中心,周边距离越远,电阻越大,因而电压越低,形成类似环形的等电位线。

  5. 平行电力线(parallel lines)面积较大且距离很近的两个平行带电板之间的电场可以认为是匀强电场,即电场中各处场强的方向相同且大小相似,这种情况类似头皮EEG记录的脑回表面的电活动,在各部位均相似。

  6. 电源和电穴(power supply and electrical acupuncture point)在电子学上,当电流从某一区域流出时,该点为电源,相对应的电流流入的区域称为电穴,二者共同构成一对电偶极子。

  7. 电偶极子(electric dipole)是一种常见的带电结构,即电场的电势。从负电荷(-q)到正电荷(+q))的矢径(L)称为电矩。电矩是一个矢量(向量),方向是从负电荷到正电荷。偶极子可分为:⑴辐射状偶极子当锥体细胞垂直于头皮排列时,偶极子也与头皮垂直排列;⑵切线偶极子当锥体细胞位于头皮水平方向时,此处偶极子也与头皮称为平行。

  8. 立体角(solid angle)物体在一个以观测点为球心的球面上的投影面积与半径平方的比值。

  9. 波(wave)是在脑电记录中任何一种单一的、短暂的电位变化,亦即在脑电记录电极中,任何两个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变化。从头皮或脑实质引导出的为脑波。

  10. 头皮脑电图(scalp electroencephalography)常被称为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在头部表面安置电极所获得的脑电活动的记录。

  11. 皮质脑电图(electrocorticography,ECoG)亦称皮质电图,系指在大脑皮质表面直接安置探查电极,或者将电极插入皮质内,由此获得的脑电活动的记录。

  12. 深部脑电图(depth electroencephalography,DEEG)由脑实质内埋藏电极所做的脑电活动记录。

  13. 立体定向脑电图(stereo-electroencephalography,S-EEG)是有创脑电图的一种。根据术前评估结果,制定颅内电极置入位置计划,手术中使用立体定向头架(或神外机器人)进行精确定位。不需开颅,只要在颅骨上钻一个直径约2.5 mm的骨孔,将导向螺丝固定在颅骨上,把电极沿骨孔插入颅内预定位置,然后固定即可。电极尾线连接到脑电图仪上进行脑电监测,根据发作时脑电图的改变来判断致痫区的位置,为进一步的手术计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4. 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phy,VEEG)是脑电图和视频的结合,根据脑电图的导联数,可以分为32导视频脑电图,64导视频脑电图和128导视频脑电图等,根据需要,也可以很容易地制作更多导的视频脑电图,根据摄像头数量的多少,也可以分为单摄像头视频脑电图和双摄像头视频脑电图。

  15. 动态脑电图(ambulatory electroencephalography,AEEG)是由患者携带的一种微型盒式磁带记录装置,可在患者从事日常活动的过程中,长时间实时记录全部脑电活动。并将脑电信号通过差分前置放大器记录在磁带上,通过回放,重现原来录制的脑电图图像。

  16. 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ide integrated EEG,aEEG)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脑功能评定方法。一般采集来自双顶区(P3、P4)的脑电信号,参考电极置于Fz,对脑电信号进行二次滤波和半对数实时输出、高度压缩时间,通过波幅的变化来判断脑功能正常或异常程度。

  17. 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将颅内复杂的神经元网络发生的电现象作为磁场的变化记录下来称为MEG。特点:⑴传导性传导不受颅骨、头皮、脑组织的影响;⑵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EEG相当,空间分辨率MEG是毫米级,而EEG是厘米级,明显高于EEG;⑶敏感性信噪比高于EEG,因此,在新皮质癫痫方面的定位比EEG敏感。

  18. 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用于同步记录多种生理参数(包括脑电、呼吸、心电、肌电、眼球运动、血压等)和行为变化,是诊断睡眠障碍的重要方法。

  19. 脑诱发电位(brain evoked potential,BEP)是对感觉器官、感觉神经、感觉通路或感觉系统有关的任何结构进行刺激,而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可测得出来的电位变化。按其反应特点可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种[5]。非特异性:不同刺激引起相同的反应,是普遍性暂时性改变,如在脑电图描记中,给予声响刺激引发的α波抑制或减弱,睡眠时描记则引起K-综合波,波幅较高,时程较长,以秒计算。特异性:BEP与刺激信号有严格的时间关系,电位极小,波幅很低,时程很短以毫秒计算,如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析时间近10 ms。

  20. 脑电地形图(brain electrical activity mapping,BEAM)BEAM是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影像表示法,把脑电图表现在二维的地形图上,对于电极不能覆盖部位的电位从近旁电极的电位,用数学的插值法算出,综合后描绘出脑电地形图。BEAM的表示法有两种,一种是绝对功率值,另一种是相对功率值。⑴绝对功率值:用快速傅里叶解析频率,求出频谱将其分为几个频段,如δ、θ、α、β等,计算出每个频带的功率值(μV2)。⑵相对功率值:计算出某频带功率值与各频带功率值综合之比,即得出相对功率值(%)。由于绝对功率值个体差异大,相对功率值更方便客观。

  21. 诱发电位地形图(evoked potential topography)它是研究被检查者在给予外界特定条件刺激下皮层电位的分布状态,常用的刺激有视觉刺激、听觉刺激和电刺激等。

  22. 显著性概率地形图(significant probability mapping)它是通过统计学处理显示被检者与正常者差异的脑电地形图,用SD为单位表示。所用的统计学处理方法又分为t检验和z检验,对于组别之间的对照常采用t检验,对于单个检验者与正常值的对照常采用z检验。

  23. 棘波分析地形图(brain electrical activity mapping on spike wave)它是通过棘波分析软件或时域分析地形图的方法来检测棘波或尖波等的地形图检查技术。

  24. 动态和视频脑电地形图动态脑电地形图(ambulatory brain electrical activity mapping,ABEAM)和视频脑电地形图(video-BEAM),是由动态和视频脑电图的曲线图经过快速傅里叶转换变为动态和视频脑电地形图,犹如脑电地形图一样,也是一种电生理学成像技术。它的诊断方法与脑电地形图相同,其优点在于动态和视频脑电地形图可以长时间(数小时至24 h或更长时间)动态观察疾病的动态变化,能更好地观察病情、指导治疗和协助判断预后等。

  25. 三维脑电地形图(three-dimensional brain electrical activity mapping,3D-BEAM)包括三维电流源密度(current source density,CSD)、脑电地形图和三维电压脑电地形图,它是根据电偶极子的电流源密度分析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计算形成的。电流源密度分析技术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神经生理和计算机分析技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将此技术介绍到国内。
    三维脑地形图从六个不同方向显示,通过移动垂直光标或者选择事件,可以显示任意时间点的CSD地形图和电压地形图。也可以按所选择的时间间隔(时间连续模式)显示一个方向的时序电压地形图。在每一个电压地形图下面所显示的时间表示与EEG波形上的垂直光标位置的间隔。在时间连续模式下,通过水平或垂直旋转三维脑地形图,可以观察任意角度的脑地形图。

  26. 活动(activity)任何一种连续出现的脑波。

  27. 节律(rhythm)周期时间和波形大致恒定,重复出现的有规律的活动被称为节律,如α节律、θ节律等。

  28. 基线(baseline)严格地说,基线是指给脑电图放大器的两个输入端加上相等的电压时,或者使仪器处于校正位置而未加校正电压时所得到的记录线。在广义上,基线大致相当于脑电活动振幅平均值的拟想线,有助于对某一期间的脑电图曲线进行肉眼判定。

  29. 周期(period)一连串比较规则反复出现的单个波或复合波各成分形成后,其周期所占的时间长度。脑电图节律中各波的周期是其相应频率(Hz)的倒数。例如8 Hz的节律,每个波周期的时间为1/8 s。

  30. 频率(frequency)在一秒钟内的重复波或综合波的全部周波数。频率的计算单位为Hz或周/秒(c/s)。

  31. 频宽(frequency difference)这是对脑电活动的一种限定条件,常用于α活动频率差的表述,α活动的频率差称为频宽。一般分三种情况:⑴同一部位(如左枕或右枕)α活动的频率差,如左枕或右枕的α活动频率范围在9.0~10.5 Hz,频宽则为10.5-9.0=1.5;⑵两对应部位(如左枕和右枕)α活动的频率差,如左枕区主要频率为10 Hz,右枕区为11 Hz,则频宽为11-10=1;⑶前后不同部位(如两额区和两枕区),额区α活动的主要频率为8 Hz,枕区α活动的频率为10 Hz,频宽为10-8=2。

  32. 波幅(amplitude)又称振幅,从波峰至波底的值,代表脑波的电压高度,单位微伏(μV)。波幅值的界定:低波幅<25μV,中波幅25~75μV,高波幅75~150μV,极高波幅>150μV。

  33. 量(quantity)在一定的单位时间或记录长度内,某种特定波出现的时间或占有的长度,一般用百分率表示。脑电活动的量与波的数和波幅两者均有关。量的界定:<8%为很少,<15%为较少,<25%为少量,<50%为中量,>50%为较多量,>75%为多量。又称指数。

  34. 指数(index)某种特殊波或特殊活动在脑电记录中占有的时间或长度的百分率,如α波指数(alpha index)。

  35. 调节(regulation)指脑波的频率调节,反映脑电活动的规律性。正常成人的脑波频率比较稳定,同一次记录中的一段时间内(如1~3 s内),同一部位的频率差不应超过1 Hz,前后脑区频率差不应超过1 Hz,两侧半球相应部位的频率差不应超过0.5 Hz,否则为调节不良。

  36. 调幅(modulation)指脑波的波幅变化规律,反映脑波活动的稳定牲。正常成人脑波的基本节律,特别是清醒期枕区α节律呈现渐高渐低的纺锤状,每串节律持续约1 s左右,这种现象即为调幅。

  37. 位相(phase)又称时相,指脑电波形与时间的关系。以基线为标准,某一脑波的波峰向上时为负相波,波峰向下时则为正相波,否则为非同位相信号。

  38. 同位相(in-phase signal)在同一时间点两个不同部位的脑波位相一致,即位相差等于零时为同位相信号。

  39. 不同位相(different phase)90°位相差时两波相差1/4个周期。

  40. 位相倒置(phase reversal)180°位相差时则出现位相倒置。

  41. 基线漂移(baseline swing)在脑电图记录中,各笔导所描记的脑电波形,状如波浪样起伏,每秒一次或更慢的上下缓慢波动,可见于出汗时产生的伪差记录。

  42. 伪差(artefact)在脑电图记录中出现的任何来源于脑外的电位,即脑波以外的各种外部电位,包括来源于患者的生理性伪差如肌波、躯体动作,眼动电位;来源于电极的伪差如电极障碍,阻值过高等,电磁感应和交流电干扰等;脑电图机本身包括放大器或描记笔故障以及在记录过程中由于技术操作错误而产生的各种失常图形。

  43. 基本节律(basic rhythm)亦称基础节律,主要脑波在25%以上,则被称为基本节律;例如1岁以下婴儿的基本节律为δ活动,5岁以下儿童的基本节律为θ活动,成人基本节律为α活动。

  44. 背景活动(background activity)又称基本节律,没有量的限制。用于衬托描述阵发性或限局性特殊波群,以突出病理波的意义。

  45. 各频带对称性指数(band symmetry index)[10]某频带某脑区低功率侧功率值/高功率侧功率值。用于各脑区各频带功率值对称性分布的量化表述。

  46. 枕区(α)峰值频率(occipital peak frequency)[10]系功率谱上,枕区能量处于峰值时的(α)频率,用于枕区(α)峰值频率的量化表述。

  47. θ峰值频率(theta peak frequency)[10]系θ峰值频率功率谱上,θ频带处于峰值时的频率,用于θ峰值频率的量化表述。

  48. 慢波/(α+β)值(slow wave/(α+β))[10]系某导联的慢波和(α+β)的比值,用于慢波/(α+β)比值的量化表述。

  49. θ/α值(theta/alpha)[10]系某导联的θ和α的比值,用于θ/α比值的量化表述。

  50. θ/β值(theta/beta)[10]系某导联的θ和β的比值,用于θ/β比值的量化表述。

  51. 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NREM)又称正相睡眠(orthodoxical sleep),在此期,眼球运动电图观察不到眼球的快速运动,而只有眼球缓慢运动。按睡眠深度可分为四期:Ⅰ期(入睡期)、Ⅱ期(浅睡期)、Ⅲ期(中睡期)、Ⅳ期(深睡期)。

  52. 眼球快速运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又称异相睡眠(paradoxical sleep)或低波幅快波性睡眠(low voltage fast sleep)。受检者处于相当深的睡眠,双眼球有60~70次/min的急速协同运动,呼吸不规则,脉搏、血压有波动,全身肌张力降低,并与梦境有关联。脑电图显示NREM睡眠第Ⅰ期或觉醒期改变。

说明:

文章内容来源于《临床脑电图常用术语》,

作者:殷全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通过超高密度脑电记录系统实现单个手指运动精准解码
清晰明了脑电图、肌电图、诱发电位、脑磁图与事件相关电位的区别
“脑电波”是什么?
揭示在自由移动小鼠中睡眠状态与细胞外神经递质变化之间的联系
脑电静息态脑网络:微状态源定位
脑电图与脑电地形图有哪些区别(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