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告别

10月21日,深圳天气预报说,有一场超强台风过境,全城戒备。我醒得早,捧着手机,直到10点46分表哥在微信群里打出“外婆走了”,我才知道自己在等的是什么。

这是一场准备充分的丧事。我的身体像被密集的虫子爬过,悲伤如同某种分泌物,通过皮肤不断往外渗。平复许久,一种宽慰的心情从悲伤深处冒出来--奶奶的灵魂终于可以脱离衰老的躯壳,重新回到轻盈中去了。我这么想。

微信群里,表哥表弟表妹、堂哥堂姐堂妹们陆续回复回程时间,从徐州、上海、无锡、常州、南京、锦州赶回来,最远的堂弟身在酒泉的部队,也想办法请了假,像赴一次早有准备的旅行,更多的话没有了。

奶奶养育了四男三女,有五男五女十个孙辈,临走的时候,儿女都在床边,侄子侄媳也在。在传统乡俗里,这是善终,修来的福气。可是细想,这种福气究竟是什么?是活着的人们对未能掌控之事的一点自我安慰吧。

更早之前,每一趟回家都是告别。从三年前卧床开始,身高只有一米五的奶奶就越来越干瘪。十年间九次脑出血,生命的意志一点点从开裂的血管淌走,今年更是明显,我每次回家,都会被衰老的力量吓到:她枣核一样的身体慢慢向中心萎缩,中国女人特有的削肩,线条一次比一次坍塌下去,呈一种无可挽回的放弃姿态。脸上的皮肤任凭姑伯、保姆如何擦洗,还是黑的,越来越像稻子割完的水田,混杂着褐色的泥点,倔强地昭示她作为农民的一生。

奶奶生于1932年,一个从河南逃荒到江南山区的家庭,上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哥哥有书念但智力有限,每天像小鸡啄米一样在家念《千字文》和《三字经》,就是背不下来,一旁玩耍的奶奶却过耳不忘,很快倒背如流。父亲因此对她刮目相看,虽没有余钱让她接受教育,但后来家中大小事便更倚重这个小女儿了。这事后来被奶奶反复提起,好记性是她一生最初的荣誉,也是后来儿孙对她最突出的印象。奶奶从不用日历,因为日期节气都在她脑子里,一家老老少少的生日她也了然于胸。晚年她身体衰弱,晚辈们测试她神智的方法就是贴在她脸跟前问:这个孙女哪天生日?她极慢但是准确地说出来了,问的人心就宽了一寸。

1937年底日军占领溧阳,奶奶有一次跟日军正面遭遇的经历。那天村子收到警告,一路日本兵朝村子的方向过来了,奶奶的父亲带着家人去避难,得留个人看家,那点仅存的米面、鸡蛋还藏在床下的地窖里,养的猪也在带不走,奶奶年纪最小,被认为最安全,理所当然地留下。骑着马的日本兵进了村,其中五六人侵入奶奶家的草屋,哇啦哇啦地东翻西找,一边发出没来由的笑声,奶奶蜷缩在墙边不敢直视。好不容易捱到他们要扫兴而归了,猪圈里的猪突然发出一声嚎叫,日本兵闻声掉转头,兴奋地抽出刺刀在猪身上划拉出一道道大血口子。小女孩颤抖的身体和哭声,激发了他们更剧烈的狞笑,作势要把奶奶也呲拉呲拉了。这段经历回溯得多了,奶奶声音里的恐惧已经很淡,但我们孩子还是每每听得脊背发凉。

作为难民的后代和农民的妻子,奶奶性格里的坚韧、隐忍和智慧,远远超出我们这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后辈。瘦小的她正是凭借着这些品质,穿越了抗战、解放战争、三年困难时期、分田到户等等一穷二白的日子,一手操持收入开支和人情往来,把一大家子照料周全。最后的日子,奶奶失去吞咽功能,大姑心软喂不下手,大伯用牛奶拌米糊,撬开牙关往里送:“妈,不吃怎么活啊?”奶奶的脸痛苦地扭曲着,发出带着哭腔的哼哼,但面对儿子近乎哀求的眼神,还是以难以想象的毅力接受了最后半碗米糊。走的那天是周五,后面连着两天是周末,天南海北的孩子都有假。大家这么说。

在长达六天的葬礼里,晚辈们哭声接着笑声,亲友们来了一茬又一茬,流水席早上开到晚上,大家因为告别而相聚,展示着基因的共性,死亡这个永恒的侍者,在喜丧这种形式面前似乎也失去了恫吓力。

文 栗中西(深圳)编辑 翁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奶奶的故事
最令人动情的,生离死别
汪葆夫:我爷爷奶奶的致命邂逅(小小说)
痛心!又少一位……
奶奶对猫咪太溺爱,把它养得圆鼓鼓的,从背影看还以为是头猪呢
【图】红岩校园美文的空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